西西河

主题:贾充其人之一贾充嫁女 -- 回车

共:💬27 🌺16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西厢记》的蓝本之一
    • 家园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这些富贵家女不缺钱势,都是惦记着才貌啊。

      贾充的另一个女儿贾皇后是千古丑女悍妇,想必她这个姊妹的容貌也好不到哪里去,不过能傍上宰相之家,这个买卖还是值的。

      • 家园 前一个算是佳话,后一个算啥?

        先不说这个所谓的“帝示植甄后玉缕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的故事本就是唐代才开始流行。即使真有这故事,其实里面也没说甄后和曹植如何如何。最多从头到尾就是曹植单相思而已。

        李商隐这里又故意曲解故事。弄得好像甄后对曹植相思似的。文人刀笔,诚不我欺。

        • 家园 更麻烦的是....李商隐 连名号都不懂么

          难怪仕途坎坷

          曹植 先后做过 临淄侯 安乡侯 鄄城侯 鄄城王 雍丘王 陈王....就是没有做过魏王

          汉末三国 只有 两个魏王:曹操、曹丕

          如是后者,恩爱夫妻终成相杀....如是前者好像更加 不宜

          • 家园 曹植一般叫陈王

            陈思王,李太白将进酒里: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俺觉得这个主要是考虑押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魏王吗勉强说的通,魏国的王且是同姓王。

        • 家园 故事到后来都有传奇成分了

          李商隐的这些无题诗本就很难捉摸,这一首大约还是感叹自己不被重用,政治理想得不到施展吧,所以才写一喜剧加一悲剧,一明一暗,服务主题。

      • 家园 这个可不一定

        姐妹俩有时长相会差很大。

        这种权贵取亲一般都不会是长得差的。生下孩子随娘也俊美,随爹就惨了。

        参见新泰王的儿子和章子怡的女儿。

    • 家园 贾充嫁女之二《苏东坡的诗》

      苏东坡有首诗,叫《戏作贾梁道诗》,诗曰:

      嵇绍似康为有子,

      郗超叛鉴似无孙。

      如今更恨贾梁道,

      不杀公闾杀子元。

      如果对两晋的历史人物没有大概的了解,恐怕很难明白苏轼在说什么。

      这首诗里面写了不少人,有嵇康,嵇绍,郗超,郗鉴,贾逵(贾梁道,梁道是贾逵的字),贾充(公闾是贾充的字),司马师(子元是司马师的字)。

      诗的第一句写嵇康、嵇绍父子。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很多人知道。嵇康作为曹魏集团的旧人(曹家的姑爷),在司马氏集团篡魏过程中,因抗拒司马昭的拉拢被杀,从此《广陵散》绝。嵇绍是嵇康之子,才能人品没的说,鹤立鸡群的成语就出自于他。嵇绍没有走父亲的路,而是在父亲朋友山涛的举荐下,为司马氏集团效力,后来在八王之乱中,因拼死保护晋惠帝被杀。史载,嵇绍被杀时,血溅了皇帝一身,过后左右让皇帝脱下衣服,把血迹洗掉,“替换帝曰,嵇侍中血,勿浣也!”。文天祥有诗为赞:“替换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由此可见,嵇康嵇绍父子虽然走的路不同,嵇绍有不孝之嫌,但在气节忠义上是一样的。所以,苏轼说嵇绍似康为有子,意思是嵇绍象他的父亲,嵇康后继有人。

      诗的第二句写郗鉴、郗超爷孙。

      郗鉴在东晋南渡之人当中,属于流民首领,不算世家子弟,他在平定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均起了大作用,于东晋王朝有大功业,可他的孙子郗超却正好相反。作为桓温的谋主,郗超毕生事业就是撺掇着桓温谋反,篡晋自立。估计是知道他老爸和他爷爷一样都是东晋王朝的坚定捍卫者,郗超干这事是瞒着老爸的。不过,郗超很孝顺,史载,郗超后来得病将死前,拿出一盒书信,对手下人讲,我老爸年事已高,不能过度悲伤。我死以后,如果见他因悲伤不吃不眠,你们就将这盒书信呈给他看;如果他还好,你们就将这盒东西烧掉。郗超死后,他老爸白发人送黑发人,哀痛的一病不起,于是手下人赶紧呈上这盒书信,他老爸打开一看,全是郗超与桓温密谋造反的往来书信,气的破口大骂,这兔崽子怎么不早死,从此不再为这儿子难过,权当没有这个儿子。苏轼延伸一下,就是郗鉴没这个孙子,谓郗超叛鉴似无孙。

      诗的三四句写贾逵、贾充父子。如果前两句,苏轼写的还比较淡定,三四句则有点咬牙切齿的味道。

      贾逵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是曹魏政权中军政皆通的干才,一生忠于曹魏,后死于豫州刺史的任上,当地百姓为纪念他,为他刻像立祠。曹睿死后,搞个小孩子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司空王凌不满,密谋在淮南叛乱,司马懿带着司马师平叛,并将王凌押回洛阳,按苏轼为这首诗写的序言,“替换司马景王既执凌而归,过梁道庙,凌大呼曰:“我亦大魏之忠臣也。”及司马景王病,见凌与梁道守而杀之。二人者,可谓忠义之至,精贯于幽明矣。”,大意是司马师押着王凌路过贾逵庙,王凌大喊:“我也是大魏的忠臣”,然后司马师得病,梦中见王凌和贾逵杀了他。所以第四句才有“杀子元”一说。

      这里,可能是苏轼将司马懿和司马师搞混了。司马师是死于“淮南二叛”(前面王凌的,称一叛,替换之后诸葛诞的,称三叛)的毌丘俭、文钦之叛。《晋书》载,“初,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鸯之来攻也,惊而目出。惧六军之恐,蒙之以被,痛甚,啮被败而左右莫知焉。闰月疾笃,使文帝总统诸军。辛亥,崩于许昌,时年四十八。”,大意是,司马师的眼睛长了个肿瘤,让医生动手术割掉,这时文钦的儿子文鸯来攻打他,吓得他眼珠掉出来,又怕被士兵看见引起惊慌,只好用被子蒙住头,疼的受不了时,就用牙咬被子,左右却没人知道。后来实在病的厉害,让司马昭统帅军队,没多久死于许昌。

      被贾逵、王凌梦中干掉的,应该是司马懿。《晋书》载,替换“六月,帝寝疾,梦贾逵、王凌为祟,甚恶之。秋八月戊寅,崩于京师,时年七十三”,引文中的帝,指司马懿,他是在平掉王凌叛乱后回到洛阳不久,便患上了失眠症,好不容易眯一会,还老梦见贾逵、王凌来找他麻烦,于是很快就死了。

      不管苏轼是不是搞混,但并不影响我们对三四句诗的理解,即贾逵是曹魏的大忠臣,忠到死后都要向篡魏的司马家人索命,可恨的是他搞错了对象,最应该索的是他儿子的命。

      贾充敲敲棺材板,冲苏轼喊,我俩什么仇什么怨,你让我老爸杀我?

      通宝推:楚庄王,桥上,花棍舞,尚儒,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