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美软脱钩的简单推想 -- 陈王奋起

共:💬136 🌺1107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觉得正是重新启动计划经济的大好时机,以形成国内的良循环

        即计划经济为主,可占75%至80%,市场为辅,调节计划经济中因计划不周出现的短项,大力开发大西北、新疆等等未得到迅速开发和发展的地区;这样无论和平时期或战时都能确保国家及民众的安全。

        而且可以舒缓急速发展地区人员大量集中所带来的各种压力。

      • 家园 我本月9号就有个想法要向河友请教

        当时觉得疫情大势已定,该考虑复工了。有个想法,本来想认认真真发次贴的,写了点,一直没时间,近来经常干到十一二点。这里大概说说,个人想法,砖头什么的当然有准备的了。

        我一真盼望,能改变以出口为目标,的工业方向,这个方式,带来的不良影响,已有很多有道理的说法。一下子改,又改不过来,那么能不能象村村通工程一样,搞内地生产建设?做到县县有工业,镇镇有工厂?方法可以借鉴当年西红市的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资金可以用目前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不是不搞村容村貌,我的确觉得目前“新农村建设”就是搞劣质工程,当然,对土地流转有好处。),扶贫资金,专项基金(现在不智道,之前有农业扶持资金),诸如此类的。

        为什么产生这个想法呢?首先是沿海工作,大多是青春饭,很多外来工,年纪大了,性价比低,被解雇后回乡喝酒赌钱入教,这些可都是优质劳动力。第二个,三通之后,人员和农产品是方便了,但是处于自发状态,远没有充分发挥三通的作用,而且深受资本控制。第三个,我观察到的新农村建设,花费大量资金,搞一大批质次价高的劣质工程,扶贫工作,造血不足。

        如果把农产品能就地初步加工甚是深加工,很是能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比如“我心安处是远方”河友提出过的新疆纺织业。还有轻工口用品,如小塑料小五金小农具,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应该大有可为,特别现在禁了洋垃圾,沿海利用洋垃圾的原料成本优势基本不存在了。

        如果能实现县县有工业,镇镇有工厂,内陆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减少;人员,物资,能源输送减少,又能大量节省能源消耗;内地有一定规模的工业能力,又能扩大我国战略纵深。

        无工不强。奥观海说的是实话:如果全中国十四亿人,象美国那样到处吸血,过着浪费巨大的生活,怕是没那么多血吸。

        我这个观点,怕是和主流偏差太远。梦想总是要有,万一实现了呢?

        通宝推:朴石,独草,任爱杰,
        • 家园 越南暂停各种形式大米出口。

          点看全图

          我们中国,即使当世界工厂也不算合格。

          想着生产供应全球,却没想过到底怎么做才真的是对全世界好。

          学老美玩金融,迁产能去东南亚。【幸亏东南亚不行】中国去不成产能,才使得此次全球疫情中,中国全产业链生产出来的口罩等物质可以真正供应全世界。

          中国死保18亿红线粮食耕地,想的也仅是最底限度保障国内有粮吃。大多数时侯都是幻想着可以源源不断从国外运粮就成。

          但万一外国也需要粮食呢?中国非但不能保证自己有粮吃,也根本帮不了需要粮食的外世界。

          全产业链,自立更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自立的人,方有能力救倒下的人。

          所以,从来不应该是救美国等于救中国,而应该是救中国才能救美国。(世界)

          我们中国,18亿红线耕地,连自己都不足以挽救呢。

        • 家园 很多网友都考虑很大,我眼光短只想到:新生代农民工怎么办

          这次疫情就个人而言,觉得最受打击的就是第三产业,服务业。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什么人?绝大多数都是初中毕业或者高中都没读完就出来工作的农村孩子。

          疫情过后估计会有不少这些服务产业破产关停,比如小得只有一家美容院按摩院的情况。那些失业的新生代十八、二十岁的人怎么办?

          疫情过后,农村工作是重中之重。

          国家固然可以解决一部份就业,比如定点招工,参军。但只是极少部分。大多数私企都不太可能用这些没有专业技术工作经验的人,而国企的容纳也是极有限的。更何况小型私企关停破产也会增加,没有工人,你拿什么开工。

          怎么办?

          你的提议其实是一个出路。很多人说这不行,那不行,讲的都是百年大计。十年内甚至一年内,这些人的生活出路在哪里?

          回家翻新家居、种地。从垒第一块砖起就拍视频,当视频博主是一条路。

          回家好好的利用B站,学习强国,村委组织与农科院对接视频教学,进行农业、手工业等技术专业学习是一条出路。

          回家由村委会组织起来进行集体耕种,再痛恨集体主义的专家在这个时候也应该事急从权,允许农民以这样的方式自救。

          乡镇企业在这个时候的作用是什么,就是为农民的农产品提供二次加工,尽量消化。 【当然这里面还有更细致的东西,比如不要再像过去一样一窝蜂的栽种一种东西。江西的脐橙好,四川也种,酸得很。四川没有本地特产吗?要发扬光大本地物产,再进行多物种配合种植啊。】

          由政府主理的省际间移民。比如组织一部分实在是在当地无法提供就业的村进行集体移民到新疆安居。

          其他的,等十年后这一代人平安渡过人生危机再谈大的产业转移吧。

          执政党好好组织农业系统再次学习《农业六十条》并不过时。

        • 家园 这场瘟疫带来的是被动的去产能

          去掉的只会是落后产能,你想的那些小作坊式的东西,没前途

        • 家园 不可能再县县有工业,镇镇有工厂,难道你是60、50后么?

          看看各个行业龙头企业,技术提升企业规模经济早就跨过了乡镇企业阶段几十年,多年就是世界工厂级别的了。县县有工业镇镇有工厂其实是水平低下的表现,实际技术水平、成本与环保已经决定不会中国再次出现如此现象了。

        • 家园 镇镇合并的前提下建不同的轻工业、手工业基地应该可以。

          如果以目前中国一个行政镇的人口就镇镇有工厂则不太可能。

          人口不够啊。平均一个镇至少得有个五万常驻人口,能容纳2万流动人口吧。

          一个镇至少还得带十个乡的农民致富,帮农民搞农产品加工。

          广州太和镇30多万人,那工厂企业公司就多得去了。

        • 家园 县县有工业,镇镇有工厂,这在经济学上根本行不通

          县县有工业,镇镇有工厂,这种规模的经济,产能一定是极为巨大,全国的产能严重过剩不说,这种模式还将垄断所在地的相关产品市场,附带产生地方保护主义。

          另外,由于各地的市场都被本地的工厂企业给占了,那么真正有质量和成本优势的大型企业会饿死退出市场,导致企业层面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业集群也势必不复存在,国内企业的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和技术水平都会逐步下滑。而要提高质量、成本控制和技术水平,则势必又要开放竞争,竞争的结果就是产能和市场向优势企业集中,最后再度形成大企业。绕一圈最后还是要回到原点,损失的是时间,而这个时间将很可能导致中国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落后或者拉大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所以你的建议从经济学上来分析是行不通的。

        • 家园 可能有一个问题:规模优势。

          产业分工之后,一般来说,规模要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效率才能达到一定高度,产品才有足够的竞争力。这就是国际分工的原因所在。就算是产业大部分收回来到国内,也必定是大家各自做自己的优势产业,而不能搞大而全,小而全,这种做法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被革命了,所谓“抓大放小”大致如是。

        • 家园 很难,现在大趋势是产业聚集,分散的没有竞争力。

          中国某些产业镇,产业县,能供应某个细分行业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产业聚集带来规模效益,降低成本,高竞争环境下,不断提高效率,压低利润率,形成壁垒,让新进入者很难生存。

          老家县城,一个堂兄弟在做一种比较专用的农业机械,技术含量不高,据说我们县城占了全国一半多的市场,产业链各种配套齐全,便宜,其他地方想再成长出这个产业的竞争者,比较困难。

          随着物流体系延伸,有些非常低端的产业,不需要太多技能,能给落后地区提供就业。比如老家农村,交通方便的镇子或者村子里,开始有小制衣厂,给不能外出打工的农村妇女提供了工作机会。但是这部分目前还不是主流,也不适合大多数行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