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金风玉露一相逢,便去向、人间无数 -- 桥上

共:💬140 🌺106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鸟部首在字旁字下代表了尾巴的长短,有趣

        暮春三月那一段是很喜欢的写景句子,如果莺不是鸟,变成群雀乱飞,好像就失了些美感。

    • 家园 11:粘,粒

      “粘”和“粒”两个字的部首是“米”,“米”现在的样子是一个十字加四个点,可当初“米”字甲骨文的形状,却是或横或斜的一画,再加六个点,那一画上下各三点。

      下边请您先瞧瞧这一张河南省博物馆藏贾湖遗址出土石磨棒石磨盘的图片,出自《贾湖遗址出土石磨棒石磨盘,河南省博物馆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我看来,甲骨文“米”字图形里那一画,代表的就是石磨棒,您可以想象石磨盘上堆着些谷子、用这石磨棒碾压脱壳的情形。而甲骨文“米”字图形里那上下六个点不就代表了“米”吗?谷子脱壳后就是小米了啊。

      这石磨棒,与石磨盘配套,是远古时就已出现的粮食加工工具,一度非常流行。我猜,古人那时是用石磨棒和石磨盘把谷子脱壳变成小米的。

      “米”字的图形我贴在了下图左上角,一共四个,一画加六个点的是右边那两个图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11

      照《说文》的说法,“米”是“粟实”,“米”的字形是“象禾实之形”,可要从“米”字的图形看,“米”应该是指脱壳后的“粟实”或“禾实”。至于“粟”,也是谷子,是整棵谷子连同谷粒;还有“黍”,是另一种谷子,是另一种整棵的谷子连同谷粒;还有“禾”,首先也是整棵的谷子。上面图中有“禾”、“黍”、“粟”三字的图形,“禾”在“米”下边,“粟”在“禾”右边,“黍”在“米”右边。图中还贴出了“采”字的图形,在“粟”右边,里边有一种甲骨文字形与现在“米”的字形非常像。

      其实,古人最先画出来的是“禾”,就是画了棵谷子,风姿绰约。到了“粟”,就在那棵谷子上加画些谷粒,那意思这“粟”是长出了谷粒的谷子。后来,“粟”的意思越来越偏向谷粒本身,“粟”图形中的谷粒也就越画越大,喧宾夺主,把“禾”那棵谷子都挤到了下方,又讹变成了“米”。至于“黍”,虽说也是谷子,却是另一种谷子,谷粒分散,所以古人就在“禾”那棵谷子上加画了些分散的谷粒。后来,这些谷粒又被从那棵谷子上采摘下来,到了“禾”下面,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再说“粘”,“粘”是个单纯的形声字,但是个多音字,读nián,也读zhān。大体上这两个读音的意思差不多,但读nián的主要是形容词——元-王祯《农书》卷七:“稻有粳秫之别,粳性疏而可炊饭,秫性粘而可酿酒。”;读zhān的主要是动词——南朝-释洪偃《游钟山之开善定林息心宴坐引笔赋诗》“石苔时滑屣,虫网乍粘衣”、唐-杜甫《独酌》“仰蜂粘落絮,行蚁上枯梨”。

      “粘”这个字也有以“黍”为部首的,写作“黏”,《说文》里说“黏,相著也”,而且是“从黍,占声”。之所以以“黍”为部首,则因为“黍”乃“禾属而黏者”。“粘”字包括“黏”字的图形在上图中“采”上面。

      “粘”的声符“占”,能发九个音:chan、dian、nian、shan、tian、tie、zhan、zhen、zuan。有个常见声符“亶”,能发五个音,整整齐齐的都以an为韵母:chan、dan、shan、tan、zhan,而声母是两组:zh、ch、sh和d、t;还有个常见声符“展”,却是只发nian和zhan这两个音;再就是常见声符“典”和“真”,能发的音分别有三个和七个:chen、dian、tian和chen、dian、shen、tian、zhen、zhi、zhun,都包含了dian和tian;以上这些声符,都和“占”发的音有部分重合,但“占”都有些音这些声符发不了;看来,“占”这个声符发的音有点乱,这是使用非常广泛才具有的特征:念的人多了,又不在同一地方,不是同一个字,更容易念出不一样的声音来。

      “占”字的图形在上图中“黍”右边,这个图形是由“卜”字的图形和“口”字的图形组合而成,还有的在“卜”和“口”外面再围一圈,代表卜骨或龟甲。包含“卜”和卜骨图形的还有“用”字,以及“冎”字、“咼”字和“禍”字。四字的图形也在上图中,“用”字在“占”右边,“冎”字、“咼”字和“禍”字在“用”右边,上数第二、第三和第四个。

      至于“粒”,本义特指脱了壳后一颗一颗的谷物,也是个单纯的形声字。那时有个专门的词叫“粒食”,意思是食用谷物,当时可是文明的象征,因为会种地才能“粒食”。所以,不吃不喝我们古人说是“绝粒”;《尚书•益稷》里的“烝民乃粒”,意思是老百姓吃上了谷物;若爱惜谷物,会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粒”字的图形也在上图中,在右上角。

      “粒”的声符是“立”,“立”作为声符,能发la、li、qi、sa、wei、yi、yu七个音,也够乱的。能发li这个音的常见声符还有“里”,发音有:kui、li、mai、man;再有“厉”,发音有:lai、li、mai、mo、wan;有“历”,发音有:le、lei、li、pao;又有“离”,发音有:chi、li;还有个能发qi的常见声符“其”,能发的另一个音是ji。看下来,“立”这个声符也不和别的常见声符一路。

      “立”字图形表现的是个正立人形,在上图“用”右边,上数第一个。早期“立”字的图形和“王”字的图形很像,但《字源》认为“王”字非人形而是“斧钺之形”,后来“王”字的图形逐渐改变,才有了现在和“玉”字很像的“王”字,从上图右下角“王”字的不同图形,可以看到“王”字图形的渐次演变(按竖排分先后)。

      下面是四处甲骨文拓片的局部,其中主体部分上面都是很像“立”的“王”字、下面都是“占”字,图片采自《甲骨文合集在线检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1

      以“米”为部首的常用字共有十八个,包括了“米”本身还有“粘”和“粒”。《王力古汉语字典》里说,“米部的字多与粮食有关”,在剩下那些常用字里,好几个都和“米”的意思差不多,有:“粱”和“糜”,“粮”和“籽”;再就是和“米”相关的物质,有:“糠”和“粉”,“糊”和“糕”,“糖”和“糟”;然后是对“米”状态的形容,有:“粗”和“糙”,“精”和“粹”,以及“糯”。

      下面是声符“占”和“立”主要读音位置图,黄色的是“占”的一些主要读音,蓝色的是“立”的一些主要读音。前面虽然提到这两个声符有很多不同读音,但包含这两个声符的常用形声字不多,能有一个以上常用形声字发同一个音的就也不太多了,而常用形声字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1

      ————————————————————

      下面是15个以“占”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占”这个声符能够发的9种不同的声音:

      占zhān-zhàn苫shān-shàn帖tiē-tiě-tiè店diàn掂diān惦diàn沾zhān玷diàn战zhàn点diǎn

      贴tiē毡zhān钻zuān-zuàn站zhàn粘nián-zhān

      chan、dian、nian、shan、tian、tie、zhan、zhen、zuan。

      下面是7个以“立”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立”这个声符能够发的7种不同的声音:

      立lì位wèi垃lā拉lā-lá啦lá-la泣qì粒lì

      la、li、qi、sa、wei、yi、yu。

      下面是18个以“米”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占”和“立”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6个常用字:

      米籽粉粮粱精粹糊糙糖糕糜糟糠糯粘粗粒

      占帖战毡立站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10:硅,碗

      “硅”这个字,现在到处能看见,新时代的科技革命,让这个本应生僻的化学元素字大出风头。其实,“硅”这个字是非常后起的,甚至东汉《说文解字》都没收入,只在北宋《广韵•陌韵》中有“硅,硅破。”,明代《正字通》说是“砉字之譌”,而《广韵》认为“砉”是“皮骨相離聲”。因此,这个“硅”是个譌来的象声字,音hè,不是现在音guī的那个“硅”。只是两个“硅”字字形相同而已。“硅”字图形我贴在了下面图10中,上面一排左边第二个。

      现在的“硅”是作为化学元素字新造出来的,是属于碳族的第十四号元素的中文名称,本来读xī,与这个元素的拉丁文名称silicon第一个音节谐音。之所以用“圭”这个声符,是因为造字的先贤对古典文化很熟悉,有个田畦的“畦”(qí)字也是用“圭”作声符,在古代文学典籍很常见,例如:“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王维【春园即事】),“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杜甫【无家别】)。“畦”既与田园土地有关,“硅”元素又常出现在土壤成分中,于是造出了“硅”。

      另外,在造字的先贤那里,“硅”(xī)和“畦”(qí)是同音的,但到了汉语普通话中,这两个字读音又有了差异,从这儿就看出x和q这两个声母实在是离得很近的,你说稀奇不稀奇。

      不过,这个新造出来的“硅”字不仅和原来那个音hè的“硅”撞了车,而且这个“硅”本身当时的读音xī也和好几个化学元素字的读音撞了车。另外,那会儿还有很多不那么熟悉古典、同时在他们那里“硅”和“畦”也不是同音字的化学工作者,按读字读半边的法子,把“硅”读成了guī。于是,为避免把“硅”错读成guī,又改用“矽”代表这个元素,“矽”自然也读xī,可没了古典的联想。现在还有矽肺、矽钢片这些词,就是那时留下来的。

      到1953年,因为还有个更常见的化学元素字“锡”以及另一化学元素字“硒”也读xī,为要尽量避免同音字,才由中国化学会提出,将这个化学元素的名称再从“矽”换回“硅”,索性改读guī。据我听说,其实在1953年之前,已经有些化学工作者索性采用读guī的“硅”取代“矽”以避免同音。这方面的各种说法可以看看邵靖宇先生《硅字的来历与变迁》《关于“硅”和“矽”来历的补充》、王力先生《废矽改硅:避免中译化学名词同音字的一次选择》

      以“石”为部首的常用字里,除了“硅”,还有“硫”、“碘”、“硼”、“碳”、“磷”,也是化学元素字,都是其单质在常温下为固体的非金属化学元素,大都古已有之。注意,这里“石”作为化学元素字部首的分类意义倒并非古已有之,而是后来我们在化学方面的先贤规定的。非但如此,还有“矾”、“硝”和“碱”,也都是古已有之的化学字,也由先贤赋予了新意义。看来,古代的化学也大多和各种石头有关,才有那么多以“石”为部首的化学字。

      下面再贴一遍化学元素周期表,其中还有另外几个不太常用的化学元素字,其中“砷”也是古已有之,不过作为化学元素字的义项却是后起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0

      “硅”还有“碗”的部首都是“石”,“石”这个字,《说文》说是“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这里的“厂”并不是工厂的“厂”,而是“山石之厓巖,人可居。象形。”(《说文》),大意是突出的山崖,可以遮风挡雨,人能住在下面,读音是hǎn。“石”字和“厂”字的图形也在下面图10中,都在最左边。

      以“石”为部首的常用字都和各种石头有关,首先是“石之靑美者”——“碧”和能吸铁的“磁”石;然后是出于石的“矿”和“碴”,“砂”和“砾”;又有石类制品如“碑”和“础”,“碾”和“磨”,以及“砖”和“砚”,“碗”和“碟”;还有与石头有关的动词如“码”和“砌”,“砍”和“砸”;“磕”和“碰”,“破”和“碎”;以及与石头有关的象声字“砰”、“磅”和“碌”;还得加上形容石头的“硕”和“硬”和“确”;等等。

      再就是“碗”那个字,也是后起的,但不是“硅”那种后起,而是说“碗”是后起的异体字。“碗”字先前使用的异体字主要是“㼝[夗/瓦]”,《说文》,“㼝[夗/瓦],小盂也。从瓦,夗声。”;还有“盌”,《说文》,“盌,小盂也。从皿,夗声。”;都和“碗”是一个意思,就是吃饭的家伙,这可是真正古已有之的。

      下面是新石器时期磁山文化红陶平底碗的图片,出自《故宫藏新石器时代陶瓷欣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新石器时期灰陶碗的图片,出自《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陶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以上都是非常古老的“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10

      “碗”、“宛”、“夗”三字的图形占据了上图右半边。图中有些“碗”的字形中还包含“金”的图形,可以认为这些图形其实表现的是以“金”为部首的“鋺”字(或应隶定为[夗/金])。以金属制成的“鋺”现在很少见,因此这个以“金”为部首的“鋺”字现在也几乎没人会用。不过,古时候制“碗”的材料并不像现在这么单一,于是古人要把“碗”分类时也就犹豫不定:一会儿想把“碗”分到“金”那一类,就有了“鋺”;一会儿想把“碗”分到“瓦”(陶器)那一类,就有了“㼝[夗/瓦]”;一会儿又想把“碗”分到“石”(磁器)那一类,就有了“碗”;不仅如此,还出了个以“木”为部首的“椀”字;另外,也有人索性另辟蹊径,把“碗”归到器皿那一类,用“皿”作部首,就又有了“盌”。后来,我们最常用的碗变成了磁(瓷)碗,“碗”才成了最常用的“碗”。

      “碗”的声符是复合声符“宛”,《说文》说“宛”是“从宀,夗声”,这里的基本声符“夗”读yuàn,徐灏注笺:“夗者,屈曲之义……”;“㼝[夗/瓦]”和“盌”的声符就只是“夗”,《说文》:“夗,转卧也。”,其图形由两个蜷着身子的侧卧人形组成。

      “夗”作为声符,只发三个音:wan、wo、yuan,其中wo少见,主要是wan和yuan,还有个常见声符“元”,能发六个音:guan、huan、ruan、wan、yan、yuan,就包括了wan和yuan。看来wan和yuan这两个音还是很有缘份的。

      “硅”的声符是“圭”,音guī,《说文》云:“圭,瑞玉也,上圜下方。从重土。”,“圭”字的图形同样在上图中,在“硅”下面,和现在的字形差不多。

      下面是声符“圭”和“夗”主要读音位置图,黄色的是“圭”的一些主要读音,蓝色的是“夗”的一些主要读音,图中可见,“圭”的主要读音相当分散,而“夗”的主要读音则集中在一处,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0

      下面是“圭”为声符的四个常用字(自上而下)“圭”、“卦”、“佳”、“蛙”之读音变迁,据王力《汉语语音史》推拟。从中可见这四个字的读音一开始其实也相当接近,后来才慢慢分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0

      ————————————————————

      下面是“圭”字和15个以“圭”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圭”这个声符能够发的12种不同的声音:

      圭guī

      卦guà佳jiā挂guà闺guī洼wā娃wá桂guì硅guī畦qí崖yá

      蛙wā街jiē褂guà鞋xié涯yá

      ai、gua、gui、hui、jia、jie、kui、qi、sui、wa,

      xie、ya。

      下面是“夗”和8个以之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夗”这个声符能够发的3种不同的声音:

      夗yuàn-wǎn-wān-yuān

      宛wǎn怨yuàn鸳yuān腕wàn碗wǎn豌wān惋wǎn婉wǎn

      wan、wo、yuan。

      下面是40个以“石”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圭”和“夗”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6个常用字:

      石矾矿码砖砂砚砌砍砸砰础砾破硅硕硬硝确硫

      碘碑硼碉碎碰碗碌碟碴碱碳磁磕磅碾磨礁磷碧

      卦闺畦街鞋豌

      通宝推:mezhan,梓童,
    • 家园 09:鉴,铸

      “鉴”和“铸”的部首是“金”,“金”这个部首,只要我们读书,就总能见到,因为用“金”当部首的常用字有65个这么多,见不到这个,也会见到那个。

      “鉴”和“铸”的部首虽然都是“金”,但这两个字里的“金”长得不一样,也不在一个地方,“铸”——“鑄”里的“金”在左边,是瘦高个,“鉴”——“鑒”里的“金”在下边,是矮胖子。不过常用字里的“金”大都是瘦高个,甚至“鉴”——“鑒”还有个异体字“鑑”,“金”也是瘦高个。

      “金”,《说文》说是“从土,左右注(点)象金在土中形,今声”,饶炯部首订里解释说:“五色之金皆出于矿,矿生于地。地者,土也,文故从土,而以二注(点)象矿指事……后加今声为本字。”,《金文诂林》卷十四引高田忠周《古籀篇》再解释说:“土旁两点,或三点、四点亦同原意耳。”。看来,这古人眼里的“金”,就是一团团藏在土里的矿石,用两点,或三点、四点代表,后来才加画了“土”,又添上“今”的图形当声符。

      下面是一块天然狗头金的图片,出自《狗头黄金是什么东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则是一块自然铜的图片,出自《《矿石大家之家》自然铜-天然奇石矿物晶体矿石标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古人最先从土里刨出来的,大概就是这样一团团的“金”了,他们最初造字时,也就画了两个团团来代表“金”。

      “金”字的图形在下图左上角,各不相同,您可以找找那些不同字形中有哪一部分是“今”,有哪一部分是“土”,这里边还有只画了两团来代表“金”的。那两个以“金”为部首的字也在下图中:“金”下边左下角是“鉴”——“鑒”——“鑑”字的图形,“金”右边是“铸”——“鑄”字的图形。

      “鉴”,就是镜子,《尚书》里有“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可见在早年,人们是拿水当镜子的,林义光《文源》里说,“監即鑑之本字,上世未制铜时,以水为鑑”。因此,“鉴”字是个孳乳字,是从“监”——“監”字孳乳来的。这个“监”——“監”的图形就是一幅一个人拿水当镜子照的简笔画,唐兰《殷虚文字记》对这幅画有说明,“象一人立于盆侧,有自監其容之意”,意思就是那个人借盆里的水在观看自己长什么样。

      这么看来,造字之初因为还没有铜镜,古人要表现照镜子的意思,就画了一个人低头向下,拿盆水当镜子照。后来,要把“监”——“監”字的功能分化出一部分,造一个专门代表镜子的孳乳形声字,因为那时用的是铜镜,于是给“监”加上“金”当部首,造出了“鉴”字,意思是这“监”——“鉴”是用“铜”——“金”造的。

      到后来,就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監”字的图形是由两个图形组合起来的,一个是“見”字的图形,是个突出了眼睛低头向下看的人形,一个是“皿”字的图形,是个容器,可以装水。这三个字的图形都在下图中,“監”在“鑑”右边,“皿”在“監”右边,“見”在“皿”右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09

      再说“铸”——“鑄”字,《说文》说“鑄”是“销金也”,就是熔化金属,进一步引申为用熔化的金属倒入模子、待冷却后成型,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最初的“鑄”字其实并非形声字,照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中的说法:“金文鑄字多见,均为会意字。或增壽为声符,或又增金为形符,省之则为篆文形声字之鑄矣。上从两手持倒皿,中贮销金之液,两手持而倾之范中也。下从皿则范也。中从火,像所销之金,或从丫,亦象金液。”,这说得有点复杂,那意思是,最早“鑄”字的图形里既没有“金”那个形符,也没有“壽”那个声符,就是画了一个人手拿着个倒过来的容器,把什么东西往下倒,倒进下面另一个容器(皿——范)中。

      “鑄”字的图形在上图中“金”右边,“壽”字图形在“鑄”右边,“皿”在“監”右边,您可以在“鑄”的图形里边找找“金”字、“壽”字与“皿”字的图形。“鑄”的图形我贴了六个,都不太一样,但都包含了至少一个“皿”——容器的图形,其中有几个明显可以看出包含了“金”图形的某一部分,而“壽”的图形也是只用某一部分来代表,用的是那个有点像太极图的东西。

      “壽”是“鑄”的声符,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认为“壽”字“(甲文)象老者倚杖之形”,老者倚杖就是一个老人拄着个拐棍。“考”和“老”两个字的图形和“壽”差不多,也是画的老人拄拐棍。不过和“考”、“老”相比,“壽”字图形中除了老人拄拐棍,还多了那个太极图。“考”字图形在上图“壽”右边,“老”字图形又在“考”右边,您可对比。

      “壽”字图形中的太极图据徐锴系传说是田畴之“畴”的象形,“象耕田沟诘曲也”,但徐中舒先生认为是“铸之本字”:“‘己’象金汁所从入之道,两‘口’象所铸之器。”(见上图最右端),而且那个太极图还是“壽”字的声符,要这么一说,太极图这个“鑄”的本字倒是“壽”的声符了。

      可在如今“壽”的字形里,太极图已经完全看不出来了,也就掩盖了“鑄”的本字和“壽”字的联系。而“壽”的简化字“寿”的形象倒更接近了“象老者倚杖之形”的古意。

      大概是由于“鑄”的本字在当时使用频率不高,认得的人也不多,所以才会被加上“金”和“壽”图形的各一部分,以方便人们认读。

      “寿”——“壽”作为声符可发六个音:chou、dao、shou、tao、zhou、zhu。其中chou、shou、zhou是一组,dao、tao是一组,“鑄”之读音zhu比较少见,大概是破读而来。

      可以发dao、tao这两个音的还有个常见声符“舀”,但这个声符还发yao那个音。而且这个“舀”是复合声符,产生这个复合声符的基本声符“爪”还能发zhang、zhao、zhua,sao、zao等音,可见这个声符和“壽”这个声符还是有些不一样的。但“爪”(包括“舀”)作为声符的读音,也同样反映以ch、sh、zh为声母的音和以d、t为声母的音是相当容易互相转化的。

      “鉴”字的声符是“监”,作为声符,“监”只发三个音:jian、kan、lan,还有例如“戔”、“柬”,“僉”等三个常见声符也能发jian那个音,但这三个声符都不发kan那个音,而且它们不仅能发jian和lan那两个音,还能发不少别的音,这么看来,能发kan那个音的“监”这个声符是有点另类的。

      《王力古汉语字典》认为“金部的字多为名词”,以“金”作部首的常用字,最多的就是以“金”制成的器物,除了“鉴”,还有“镜”,还有“针”和“钉”,“钟”和“铃”和“铛”,“锁”和“钥”,“钮”和“钩”和“销”,“钱”和“铲”,“钳”和“钻”和“锯”,“锄”和“镰”,以及金属器物的特定部位:“锋”;再就是对“金”进行的操作,除了“铸”,还有“铣”和“锉”,“铆”和“锻”,“镀”和“镶”;以及对“金”状态的描述,有“钝”和“锐”,还有“锈”;等等。

      最特别的就是还有一大批新造和借用的化学元素字,也用“金”作为部首,但“金”作为这些化学元素字的部首,其实和原来的“金”这个部首不是一回事,是全新的意思:化学元素字用“金”作为部首,意思是这些字所代表的化学元素都是单质常温下为固体的金属,这个意思是百余年前我们的化学家前辈新制定出来的,他们让“金”这个部首老树发了新枝,为“金”这个老部首开辟出了新的天地。

      用“金”作化学元素字部首的常用字有:“金”、“钙”、“钠”、“钾”、“铁”、“铅”、“铜”、“铝”、“银”、“锌”、“锡”、“锰”,金银铜铁锡这几样金属是我们的古人老早就认识的,这几个字也是老字,但扩展出了新意思,剩下的是新造的字;还有些以“金”为部首的化学元素字,不太常用,也都是金属元素,也都是历年陆续新造的,有好几十个,都在下面化学元素周期表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09

      ————————————————————

      下面是9个以“监”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监”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监”这个声符能够发的3种不同的声音:

      监jiān-jiàn览lǎn揽lǎn缆lǎn蓝lán榄lǎn鉴jiàn滥làn篮lán

      艦jiàn(舰)

      jian、kan、lan。

      下面是6个以“寿”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2个原来以“寿”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寿”这个声符能够发的6种不同的声音:

      寿shòu涛tāo畴chóu铸zhù筹chóu祷dǎo

      醻chóu(酬)擣dǎo(捣)

      chou、dao、shou、tao、zhou、zhu。

      下面是65个以“金”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监”和“寿”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4个常用字:

      金针钉钓钙钝钞钟钢钠钥钧钮钩钱钳钻钾铁铃

      铅铆铐铛铜铝铡铣铭铲银铸铺链销锁锄锅锈锉

      锋锌锐错锚锡锣锤锥锨锭键锯锰锹锻镀镊镇镐

      镜镣镰镶

      监览寿畴

      通宝推:mezhan,梓童,
    • 家园 08:赶,赴

      下面这是“马踏飞燕”的图片,出自《【甘肃】在河西走廊踩下脚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您要问了,这张图和我们这两个字有啥关系呢?还确实有关系,虽然和“赴”没关系,但是和“赶”有关系。

      “赴”字和“赶”字,还有他们的部首“走”字,在古代意思都差不多,都不是现在“走”的意思,而是现在跑的意思,所以都被说成“趋也”。但“赶”又有点特别,《说文》说“赶”是“举尾走也”,就是尾巴翘得高高地飞跑,上面图片中的铜奔马,就是尾巴高举在飞奔。宋词有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想象某人尾巴翘得高高地追赶春天……

      不过,宋代及我们现在的“赶”是追的意思,和那个翘着尾巴的“赶”其实不是一回事,读音也不一样,“举尾走也”的“赶”读“qián”,不读“gǎn”。qian和gan这两个音很容易互相转变,好比乾坤的“乾”(qián),同时也是干燥的“干”(gān)的繁体字。至于“赴”,和现在的意思差不多:“千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08

      有个字和“走”很像,就是“辵”,还简化成了常见部首“辶”。但“辵”那个字《汉语大字典》是这么说的:“甲骨文从行,从止。从行与从彳同意。”。而“走”这个字,林义光《文源》说:“(古文走)象人走摇两手形。从止,止象其足。”,可见“走”这个字是以人为主体,是强调了脚的人形,与“辵”那个字以“止”为主体不太一样,所以二者的图形也不太一样。尽管《玉篇》云:“辵,走也。”,认为“辵”与“走”意义相近。“走”的图形在上图中左上角,“辵”在左下角。

      关于“走”这个部首,《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走部的字大都与行走有关,大致可分为两类:多数是动词,表示各种行走的动作,……少数是形容词,形容行走的各种状态,……”。以“走”为部首的常用字,包括“走”在内,只有十一个,除“赶”和“赴”外,别的字也大都与“走”意义相近、表现的是人主要用“止”——“足”进行的动作,有:“趋”和“趣”、“超”和“越”、“趟”与“起”与“趁”,以及“赵”,虽然“赵”现在的意思主要是姓氏,《百家姓》第一姓,但其原意也是“趋”。

      “赶”的声符“干”这个字,《汉语大字典》说是“甲、金文干字象有椏杈的木棒形”;又说“古人狩猎作战,即以干为武器”;所以才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但这里的“干”并不是指木棒,而是“盾”的意思,古人在战斗中觉得木棒不十分好用,就逐渐把木棒改进成后来“盾”的样子,但还是保留了“干”字原来木棒的形状。所以“干”这个字造出来的时间是很早的。

      至于“盾”字,也是和“干”字差不多同时造出来的。比较上图中“走”左边“干”字和再左边“盾”字的图形,您会发现,“盾”比“干”就是多了个眼睛。应该说,“盾”字的图形表现的是把木棒挡在眼睛前面,《说文》说是“所以捍身蔽目”。上图中“盾”字下面还有“單”字的图形,据丁山《说文阙义笺》认为:“窃疑古谓之單,后世谓之干,單、干盖古今字也。”。

      因此,后世的盾牌是从临时拔出来防身的小树发展过来的,《左传》中有“(子期)抉豫章以杀人而后死”(《哀十六年传》(p 1702)(12160503)),子期就是又拿一棵“豫章”树当“干”用了。现在的新式警用装备有“无敌大粪叉”,样子和“有椏杈的木棒”很像,说不得也是“干”的子孙呢。

      “干”作为声符,和“工”那个声符有点对应关系,比较“干”发的八个音:an、gan、han、jian、jie、kan、tan、xuan,与“工”发的十一个音:gan、gang、gong、hong、jiang、kang、kong、qiang、qiong、xiang,zhuang,“干”有gan、han、jian、kan、xuan,“工”有gang、hong、jiang、kang、xiang,这五对音大致可以一一对应,虽然个别以“工”为声符的字也有发gan这个音的,但总的来说,二者尽管都是鼻音,但发音位置一个靠前一个靠后。

      另外有两个也能发gan这个音的常见声符:“甘”和“咸”,前者能发gan、han、qian这三个音,后者能发bi、gan、han、jian、kan、qian、xian、zhen这八个音,和“干”大概都是一路。我想,这相似的声符应该分分工,各抱一路。不过实践起来也有难度,好比“杆”和“柑”,不知怎么处理。

      “赴”的声符“卜”这个字的图形前面已经给过了,这里也有,在上图右上角,“赴”字的图形在右下角。

      “卜”作为声符能发六个音:bo、bu、fu、piao、po、pu,都比较接近,有个常用字“朴”,本身就能发其中三种声音:piáo、pō、pò、pǔ。另外,前面提到过的常见声符“不”和“甫”,也都能发bo、bu、fu、pu这些音。“卜”、“不”和“甫”这三个声符如果要分工的话,不知该怎么分。

      “赶”和“赴”都是单纯的形声字。

      ————————————————————

      下面是个以“干”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干”这个声符能够发的8种不同的声音:

      干gān-gàn刊kān汗hán-hàn奸jiān杆gān-gǎn轩xuān旱hàn肝gān罕hǎn岸àn

      秆gǎn竿gān赶gǎn捍hàn悍hàn焊hàn炭tàn碳tàn

      an、gan、han、jian、jie、kan、tan、xuan。

      下面是个以“卜”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卜”这个声符能够发的6种不同的声音:

      卜bo-bǔ仆pū-pú扑pū朴piáo-pō-pò-pǔ补bǔ赴fù

      bo、bu、fu、piao、po、pu。

      下面是11个以“走”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干”和“卜”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3个常用字:

      走赴赵赶起越趁趋超趟趣

      干罕卜

      通宝推:mezhan,梓童,
    • 家园 07:空,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07

      “穴”这个字,林义光先生说是“象穴形”,意思是“穴”的图形就是画了个洞穴的样子,“穴”的图形就在上图左上角,您可以进洞察看。至于上面标题中以“穴”为部首的两个字“空”和“窍”,“空”的图形在“穴”下面,“窍”是简体字,没有图形,但“窍”繁体字“竅”的图形我贴在了“穴”右边。

      “空”是个单纯的形声字,意思是孔,也是“穴”,又引申为空虚一类的意思:“皎皎白驹,在彼空谷”(《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60)《小雅•鸿雁之什•白驹》),“小东大东,杼柚其空”(《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09)《小雅•谷风之什•大东》);但有个古代重要官职“司空”,其中的“空”则是“工”的假借,是实打实负责工程的,可不是空对空。

      “窍”大多指人身上的孔,于是引伸到诀窍,还能用作动词,开孔的意思,《礼记》有“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窍”也是单纯的形声字。

      绝大部分以“穴”为部首的字,“穴”都在字的上半部,15个常用字更是如此。

      这15个常用字,包括“穴”,都和各种窟窿有关,自不能少了一窍不通的“窍”,还有“空”和“窗”,“窝”和“窖”,以及“窟”和“窿”;然后是“窄”和“窒”,“窥”和“究”,“窃”和“窜”;还有个“窘”,也和“窄”义近:窘迫。

      “空”字的声符“工”这个字,杨树达先生在《积微居小学述林》说了一大段:“工盖器物之名也。知者:《工部》‘巨’下云:‘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意思是“工”指规巨——“矩”——曲尺——直角尺。上图中“工”的图形在“竅”下面,这图形和现在“工”的字形几乎一样,这恐怕是描摹了造字之初木匠工具的样子。就是说,造字之初的曲尺并不是现在的“L”形,而是“工”字形,是后来才被改造成现在的“L”形的。

      上面还提到规巨,其中的“巨”字可以说是“工”字的孪生子。“巨”和“工”本是一个意思,都说的是造字之初那个“工”字形曲尺,只是读音不同,可能是不同族群的称呼。因此,在“巨”的图形中也描摹了那个“工”字形曲尺,只是为了区分,于是在“巨”的图形中多画了个人,“巨”的图形就变成一个拿在人手上的“工”字形曲尺。“巨”字的图形就在上图左下角,您会发现,也有的“巨”把那个人省了,只剩下“工”的图形。那意思大约是,不管有没有人,“巨”都和“工”是一个东西。现在“巨”的字形就出自省了人的“工”字形曲尺图形。

      看来,“工”和“巨”虽是双生子,图形同样是那个“工”形曲尺,但一个被隶化成了“工”,一个被隶化成了“巨”,结果看上去就像是孪生兄妹,小时候很像,长大就不一样了。

      到了后来,“巨”又被巨大的“巨”这个抽象的意思占据,于是另造出“矩”这个形声字代表规巨的“巨”。不过,也有认为“矩”的部首“矢”其实是“夫”这个人形的讹变,那“矩”就是出自没省掉那个人的“巨”的图形,那大概就是会意了吧。总之,“巨”变成了不取其意义只取其声音的符号。

      图形和“工”这个字的图形很像的还有个“壬”字,“壬”《说文》说得很玄乎,“壬,位北方也。阴极阳生,故《易》曰:‘龙战于野。’战者,接也。象人褢妊之形。承亥壬以子,生之叙也。与巫同义。壬承辛,象人胫。胫,任体也。”。不过我怀疑,“壬”字恐怕最初表示的是后来“任”的意思,支撑也,重点在那一竖,所以才在那一竖上加点示意。后来“壬”这个字形被抽象的天干名占据,才有了形声字“任”。“壬”字的图形也在上图中,在“空”下面。

      “工”这个声符,以及由“工”这个声符产生的复合声符:“巩”、“空”、“江”等,可发11种不同的声音:gan、gang、gong、hong、jiang、kang、kong、qiang、qiong、xiang,zhuang。其中可大致分为我听上去大不一样的两组:一组音以gong为代表,另一组音以jiang为代表。

      这两组音虽然听起来不一样,但从发音的角度,这两组音是很容易互相转变的。例如有个常用字“港”,就既能发gang那个音,也能发jiang那个音。又例如前些日子我见某喜剧演员说到老北京话,有个词发的音是:jiè-bǐer,实际说的是隔壁(gé-bì),除了儿化音以外,变动最大的就是gé被发成了jiè。这也不是汉语自己单独如此,好比英语里G这个字母也可以发类似的两组音,例如gorge这个单词,读[gɔ:dʒ],前后两个G各有各的发音,前一个的发音接近汉语拼音声母g,后一个的发音则接近汉语拼音声母j。

      “窍”这个字的声符是“巧”,但“巧”是个复合声符,《说文》说“巧”是“从工,丂聲”,那“窍”字的基本声符就是“丂”了。“丂”这个声符大概用得很广泛,从“丂”又产生了“巧”、“可”、“何”、“阿”、“哥”、“奇”、“考”等多个复合声符,于是“丂”竟能发12个音:a、e、ge、he、ji、kao、ke、qi、qiao、xing、xiu、yi。上图中在“竅”右边有“巧”的图形,上图右下角还有“可”的图形。

      “丂”这个字,《汉语大字典》说是“古文字考、老所从的“丂”,象拐杖形”,“拐杖形”在上图“工”右边,《汉语大字典》又说“金文“丂”用作寿考的考”,“考”字的图形在上图右上角。

      另外,“丂”这个声符能发的音也包含我听上去不相干的两组音,分别是ge、he、kao、ke等音,以及qi、qiao等音,就像前面“各”那个声符。

      上图中“壬”右边还有个“敫”字的图形。“敫”这个声符可发5个音:ji、jiao、xi、yao、zhuo,虽然和“丂”这个声符不是一路,但“窍”这个字的繁体字“竅”却是以之为声符的,而现在“敫”这个声符能发的音并没有包括qiao,这也是人们的发音会不知不觉改变的一例吧。

      下面是声符“工”和“丂”主要读音位置图,黄色的是“工”的一些主要读音,蓝色的是“丂”的一些主要读音,两个声符的读音都很分散,可以认为各分了三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07

      下面是分别以“工”为声符以及以“丂”为声符的两组八个常用字(自上而下)“空”、“江”以及“阿”、“何”、“歌”、“可”、“考”、“朽”之读音变迁,据王力《汉语语音史》推拟。从中可见,“空”和“江”的读音一开始其实很近,后来才渐行渐远。而以“丂”为声符的那六个字一开始的读音就很多样,恐怕反映了这个声符资格甚老,在先秦时就已经分化出不同的读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07

      ————————————————————

      下面是19个以“工”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工”这个声符能够发的11种不同的声音:

      工gōng功gōng扛gāng-káng巩gǒng恐kǒng江jiāng红gōng-hóng贡gòng汞gǒng攻gōng

      杠gàng肛gāng空kōng-kòng控kòng腔qiāng项xiàng虹hóng-jiàng缸gāng鸿hóng

      gan、gang、gong、hong、jiang、kang、kong、qiang、qiong、xiang,

      zhuang。

      下面是“丂”和26个以之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丂”这个声符能够发的12种不同的声音:

      丂kǎo-yú

      可kě-kè何hé荷hé-hè阿ā-ē啊ā-á-ǎ-à-a坷kē-kě苛kē呵a-hē河hé哥gē

      歌gē巧qiǎo窍qiào朽xiǔ考kǎo拷kǎo烤kǎo铐kào奇jī-qí倚yǐ

      崎qí椅yī-yǐ畸jī寄jì骑jì-qí杏xìng

      a、e、ge、he、ji、kao、ke、qi、qiao、xing,

      xiu、yi。

      下面是15个以“穴”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工”和“丂”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10个常用字:

      穴究空窃窍窄窒窜窝窖窗窘窥窟窿

      工巩缸哥歌巧考奇畸杏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06:邻,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06

      “邻”和“部”的部首是“邑”,可“邑”老早就简化成了只用两笔的“阝”。因为只用两笔,所以在隶变以后,汉字部首里出了两个“阝”,一个在字右边,一个在字左边。凡在左边的“阝”,都不是“邑”,而是“阜”。在字右边的“阝”,才是“邑”。

      “邑”的图形在上图左上角,是一个跪坐人形加一个“囗”,“囗”就是“围”,这个“囗”要么代表一圈城壕,要么就是一圈城墙,也可能既有城墙也有城壕。古代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人们互相打了起来,还越来越激烈,于是需要城壕和城墙,需要聚居在城邑里,守护好自己的家人。至于“阜”,《说文》说是“大陆,山无石者”,“阜”的图形在“邑”下面,一眼看过去就和“邑”不是一回事。

      除了“邑”本身,只有12个常用字是用“邑”作部首的,首先是“都”、“郭”、“邦”,这三个字和“邑”的意思差不多,然后是“部”、“郊”、“邻”、“邮”,这四个字和“邑”的意思也有点关系,再就是五个地名字了:“邓”、“邢”、“郎”、“邪”(《说文》:“琅邪郡。”)、“郁”(《说文》:“右扶風郁夷也。”),都是“邑”的名字。先秦有好多“邑”的名字都起的是这种以“邑”为部首的字,而且大都只有一个字,现在没剩下几个,有点名的大概首先是“郑”——郑州了。

      “部”和“邻”都是单纯的形声字。“部”有属的意思,所以和“邑”有关,后世有“按部就班”。“邻”恐怕首先是“邑”的近邻,《尚书•蔡仲之命》有“睦乃四邻”,“邻”还可以是“邑”下面的一级行政组织,《礼记》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邻”的声符是“令”,“令”的图形在上图中“邑”的图形右边,是一个跪坐人形顶着一个“亼”,大概是会意吧,也有只是一个跪坐人形的,那就是象形+会意了。“令”的图形和“邑”很像,下面都是跪坐人形,上面一个顶着个“亼”,一个顶着个“囗”,看上去虽然差得不多,但意思完全不同。

      其实“亼”这个构件在很多字中都有,但即使同一个构件,意思也不相同:

      好比“今”,《说文》说是“从亼,从乛”,但《汉语大字典》却说“甲、金文(“今”)象铃有钮有舌之形”,认为“今”是一个铜铃的象形;所以尽管“今”字和“令”字现在的字形很像,但其实不相干,您可比较上图中“令”字的图形和这图形下面“今”字的图形。

      好比“合”、“會”、“食”,也是上面都盖了一个“亼”,但这些“亼”代表器盖,“食”在上图右上角,“合”、“會”在“令”右边,您可对比。图形中包含器盖的还有“壺”字,高鸿缙《中国字例》说“(壺)字原象器形,上为其盖……古代之壶则极类胡芦,而附有裙足,颈旁有两耳。”,“壺”的图形在“食”左边,就是一只壶的简笔画。不过“令”上面的“亼”就不一定是器盖了。

      再好比“倉”、“㐭[稟-禾]”、“舍”、“余”、“高”、“京”、“亯”、“享”、“𩫏[亠/口/回/口/十]”等字,图形上部的“亼”都代表屋盖,这些字的图形也都在上图中,在“今”、“會”、“壺”、“食”下方。可“令”上面的“亼”似乎也不是屋盖。

      又好比“僉”和“侖”,这两个字里“亼”的意思是“集”,上图中“舍”和“余”的下边就是“僉”和“侖”的图形。而“令”据徐鍇说是“號令者,集而爲之”,照我看,也许“令”上面的“亼”也是“集”才更合理。

      “令”作为声符可发5个音:leng、lian、lin、ling、ming,这5个音都是很接近的音。另有个声符“粦”可发lian和lin这2个音,甚至还能发leng这个音,和“令”很接近。因此,“邻”的繁体字“鄰”就是以“粦”为声符的,“粦”和“鄰”的图形见上图,“粦”在“京”下边,“鄰”在“余”下边。还有个声符“夌”也能发leng和ling这两个音,好比以“夌”为声符的“棱”字,就既念léng也念líng。

      “部”的声符“咅”是个复合声符,《说文》说“咅”是“从丶从否,否亦聲”,是说“咅”的声符是“否”。而“否”仍是个复合声符,其声符是“不”。除了“否”和“咅”之外,含“不”这个声符的常见复合声符还有“丕”。“不”的图形是花柎,前面提到过,还有个“帝”字,其图形表现的是花蒂。两个图形很像。“咅”的图形在上图左下角,它上面是“不”的图形;“帝”的图形在上图右下角,它左边是“丕”的图形,再左边是“部”的图形。

      《说文》还说“咅”是“相與語,唾而不受也”,很像是现在“呸”,这两个字的声符也都是“不”,读音相近。因此可以说,这两个字应该是一个字,因为“咅”太各色,所以干脆另造了个形声字“呸”来代表这个意思,易读易记。

      “不”作为声符可发12个音:bang、bei、bo、bu、fou、fu、pei、pi、pie、pou、pu、tou,其中主要的是pei(例如“胚”)和pi(例如“坯”)、bei(例如“倍”)和bu(例如“部”)。还有个常用声符“母”,两个主要发音中,一个含韵母ei(mei:例如“每”),一个含韵母u(mu:例如“母”),对比“不”的主要发音bei和bu,看来有时候ei和u这两个音也可能互相转化。

      另外有个常见声符“甫”可以发bao、bo、bu、fu、pu这些音,和“不”这个声符有些像。

      下面是声符“令”和“不”主要读音位置图,黄色的是“令”的主要读音,蓝色的是“不”的一些主要读音,图中“令”只有一个主要读音,与“不”读音的分散对比鲜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06

      ————————————————————

      下面是14个以“令”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令”这个声符能够发的5种不同的声音:

      令lǐng-lìng伶líng冷lěng邻lín岭lǐng怜lián玲líng铃líng蛉líng领lǐng

      翎líng零líng龄líng命mìng

      leng、lian、lin、ling、ming。

      下面是14个以“不”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不”这个声符能够发的12种不同的声音,注意,这里读pī的坏其实是坯,和我们常见的读huài的坏不是一个字,它们用的不是同一个声符。应该说,pī坏其实是坯,恐怕不应是常用字,读huài的坏才是常用字:

      不bù坏pī否fǒu杯bēi坯pī胚pēi倍bèi剖pōu部bù陪péi

      培péi菩pú赔péi焙bèi

      bang、bei、bo、bu、fou、fu、pei、pi、pie、pou,

      pu、tou。

      下面是13个以“邑”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令”和“不”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3个常用字:

      邑邓邦邢邪邮邻郁郊郎都郭部

      令龄不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05:路,跳

      “路”和“跳”的部首都是“𧾷[口/止]”,也就是“足”。“足”字的意思,杨树达先生在《积微居小学述林》中给了个解释:“股(大腿)、胫(小腿)、蹠(前脚掌)、跟(后脚跟)全部为足,……”,杨先生的意思是,“足”的意思是一整条腿,从大腿、小腿、前脚掌、后脚跟一直到脚趾,缺了哪一截,都不足。

      杨先生又解释“足”的图形说:“然文字之象形,但有平面,无立体,故止能以‘口’上‘止’下表达之也。”,“足从口者,象(从上往下看)股胫周围之形,人体股胫在上,跟蹠在下,依人所视,象股胫之‘口’当在上层,象蹠跟之‘止’当在下层。”。就是说我们的先人深得毕加索立体派油画化立体为平面的精髓,用一个腿的上截面(口)和一个脚的简笔画(止)组合起来,寥寥几笔,就表现了“足”形象。下面是毕加索油画《厨房》,其中肯定画了人,也说不定画了某人的“足”。图片出自《The-kitchen》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图左上角就是一组“足”字的图形,再看毕加索这张画,您说不定就能在里边找出“足”来了,不过是法国的“足”,不知经过了怎样的简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05

      上图中还有“止”的图形,在“足”字图形下边,就是有三个脚趾的一只脚,《说文》徐灏注笺:“凡从止之字,其义皆为足趾。许以为象艸木出有址,殆非也。考阮氏《钟鼎款识•父丁卣》有足迹,文作止,正象足趾之形……三趾者,与手之列多略不过三同例。”,就是说古人比较懒,超过三个的就画到三为止,如今的简笔画经常这么干。还有个“夊”(suī)的图形,就是把“止”的图形倒过来,也在上图中。这两字的图形也都非常抽象。不过,也不是所有古人都是毕加索那一派的,如上图右下角由两个“止”组成的“步”字的图形中,就有两个描摹了相当写实的“足迹”,只不过一双是四趾,另一双才是五趾。

      另外,还有几个字的图形和“足”像,首先是“正”,图形在“足”右边,《说文》:“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古文正,从一、足,足者,亦止也。”,就是说“正”字的图形主体就是一只脚。还有个“乏”,《左传》说是“反正为乏”,图形就在“正”的下面,主体也是一只脚,但朝向和“正”相反。要我说,这“正”的图形表示某只脚正对某一点,而“乏”的图形则表示另一只脚对准了那一点,不是同一只脚。

      再就是“是”,《说文》:“是,直也。从日、正。”。而最像“足”的是“疋”,“疋,足也。上象腓肠(小腿),下从止。”(《说文》),所以“疋”只不过比“足”少一截大腿。而由“林”字和“疋”字组合而成的“楚”字,《汉语大字典》中介绍:“甲文、金文从足。古文足、疋同字”。在有些“楚”字的图形中,“林”下面或是“林”中间就不是“疋”而是“足”。以上均见上图。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提到:“足部的字,意义都与脚有关。”。以“足”为部首的常用字大多和“足”的动作有关,例如蹦和跳,例如踩和跺,例如踱和跑,例如跨和跃,例如踢和蹬,例如践和踏;还有和“足”的状态有关的,例如跛;还有关于人的状态的,例如躁;再就是“足”的组成部分的名称,例如趾和跟,以及动物“足”部组成部分的名称,例如距和蹄;还有些引申到了“足”下,例如路和踪。

      “路”这个字,主要意思是道路,好比走投无路,好比“八千里路云和月”。至于“跳”,柳宗元有酷似李白的诗句,“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行路难三首》),但“跳”的意思先秦似乎用“踊”,也是个以“足”为部首的字。

      “路”和“跳”都是单纯的形声字,二者的声符“各”和“兆”都只是声符而已。

      “路”的声符“各”这个字,本意是“至”或“止”或“来”,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口部》说是“各,古格字,故从夂。夂有至义,亦有止义,……”。杨树达先生《积微居小学述林》说是“‘各’亦‘来’也”。至于各自的“各”那个抽象的意义,也是后来的,而且占住了“各”,把“至”一类意思挤到了形声字“格”字上,再后来有个一度流行的词“格致”,就是由“格”和“致”这两个意义接近的字合组出来的。

      关于“夂”(zhǐ),《说文》说:“从后至也。象人两胫后有致之者。读若黹。”;另有一个“夊”(suī),上面提过,《说文》说:“夊,行迟曳夊夊,象人两胫有所躧(xǐ)也。”。段玉裁还有注:“行迟者,有所拕拽然,故象之。”;“夂”、“夊”二者含义相近,字形也相近,我估计是同一字。上图中有“各”与“夊”的图形,前边提过,“夊”其实是倒过来的“止”,而“各”上面的“夂”与其同形,也就是说,“路”字里头除了两个口之外就是两只脚,一左一右,一正一倒,一个在左下角,一个在右上角。

      “各”作为声符可发16种不同的声音,是声符中可发声音比较多的,也反映这个声符比较常用,而且衍生出了好几个复合声符:例如“阁”,例如“洛”,例如“客”,还有“路”。

      “各”这个声符还有个很特别的属性,就是这个声符所发的音可以包括两组我听上去不太挨得上的音,一组是e、ge、hao、he、ka、ke、qia,另一组是la、lao、le、liao、lo、lou、lu、lüe、luo。

      在第一组里, qia那个音我听上去也可单独分为一组,但这个音及与其相近的一组音与ke、ge那组音其实某种特殊的关系:尽管“各”这个声符所发的音几乎未包括其中一组以que为代表的音,不过还是有迹象表明这两组音有可能离得很近。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陈寅恪先生姓名最后一个字读音的公案:虽然“恪”这个字一般注音读为kè,但据说陈先生自己读如“确”;还有我记得某位自以为是的足协主席提到过“髂腰肌”这个词,风行一时,“髂”这个字的声符是“客”,但其读音却是与“确”很接近的qià;而这一对可以互相转化的两组读音中,最常见的其实是“去”,在很多方言中“去”都读如“客”。常见声符中还有个“丂”也是能同时发这两组音的,例如“考”和“巧”,下面会提到。另外,在英文中这一对的两组音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注意到的是C和Q这两个字母在读音中的不同角色。

      “各”这个声符能发的另一组音是以L为声母的9个音:la、lao、le、liao、lo、lou、lu、lüe、luo。有另一个声符“果”,能发的音有5个:guo、huai、huo、ke、luo。就包括了luo,还包括了guo、huai、huo、ke,大体上与“各”能发的音对应,二者大概相当接近。还有个“鬲”,也是既能发gé这个音,也能发lì这个音,作为声符还能发he这个音的。

      下面是“各”这个声符分别以g和k为声母以及以l为声母的两组五个常用字(自上而下)“格”、“客”、“落”、“路”、“略”之读音变迁,是我根据王力《汉语语音史》推拟的,从中可见汉字读音的多变,反映了汉语语言的多样性,还可能反映了官话所在地的多次转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05

      至于“跳”的声符“兆”这个字,则和另一个字“卜”联系紧密,“卜”罗振玉先生《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云:“象卜之兆。卜兆皆先有直坼然后出歧理,歧理多歧出,或向上,或向下。”。而“兆”《说文》云:“[兆卜],灼龟坼也。从卜、兆,象形。兆,古文[兆卜]省。”,也是象形。但我怀疑,“兆”表现的是整个龟板上多次钻凿灼烧留下的裂纹,而“卜”表现的是龟板上某处一次钻凿灼烧留下的裂纹,占卜时看的就是这个裂纹。所以,“卜”、“兆”二者虽然都是象的占卜时在龟板上钻凿灼烧产生的裂纹这个形,但有整有零,一个是全体,一个是局部。“兆”、“卜”两字的图形均见上图。

      下面是一枚卜甲(合集6654)正面的图片,中间是卜辞,两侧就是一处处带编号的兆纹,左右分别编号,自上而下各有一、二、三、亖(四)、𠄡(五)五组,每组同编号的是一对,是同一事正反两种卜问的卜辞和所得兆纹。那些兆纹大都很象“卜”字。图片出自《书法——学书必知:中国书法演变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龟甲正面和带钻凿灼烧痕迹的反面的图片,对比可见每片龟甲上有四处与反面凿坑相应的、正面位置上很象“卜”字的兆纹。图片出自《甲骨文基础知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下面是17个以“各”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各”这个声符能够发的16种不同的声音:

      各gě-gè阁gé搁gē-gé洛luò落là-lào-luò客kè额é络lào-luò骆luò格gé

      赂lù胳gē烙lào-luò略lüè酪lào路lù露lòu-lù

      e、ge、hao、he、ka、ke、la、lao、le、liao,

      lo、lou、lu、lüe、luo、qia。

      下面是6个以“兆”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兆”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兆”这个声符能够发的7种不同的声音:

      兆zhào挑tiāo-tiǎo逃táo姚yáo桃táo跳tiào

      頫fǔ(俯)

      chao、diao、fu、tao、tiao、yao、zhao。

      下面是32个以“足”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各”和“兆”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4个常用字:

      足趴距趾跃践跋跌跑跛跨跷跺跳跪路跟踊踢踏

      踩踱蹄蹂蹋蹈蹦蹲蹭蹬躁踪

      各阁略兆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04:肠,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04

      有好几个汉字符号隶变后都写成“月”,“腸”、“胆”两字的部首也是如此。其实,它们的部首是骨肉的“肉”,上面图里左上角就是“肉”的图形,它右边才是“月”字的图形,再往右是“腸”和“胆”的图形。

      以真正日月之“月”为部首的常用字有“朦”和“胧”,虽然“朦”、“胧”两字中“月”在左边,可还有不少以日月之“月”为部首的字,例如“胡”、“朗”、“期”等,“月”是在右边的,不过,当初“朗”的篆体字形其部首“月”却是在左边的。又有个“望”,是后来才加上“月”这个部首的,在图形中有时候“月”在右边,但隶变后“月”被挤到了右上角,原来那个向天仰望的小人,也变成了“亡”和“王”。“朦”、“胧”、“朗”、还有 “望”、都在上图中右下部分。

      看一看上图中日月之“月”与骨肉之“肉”的图形,您会发现,二者都包含几种不太一样的图形,而且其中有些图形长得很像,这长得像的大概还是写起来最顺手的字体,于是作为部首的“月”和“肉”隶变之后混而为一,也就难免了。

      上图左下角还有“多”字的图形,如徐中舒先生所注,“多象两块肉形”,并非“从二夕”,可其中的“肉形”看上去和“月形”差不太多,难怪会被隶变成“夕”。而“夕”就是“月”,图形就在“月”字图形下面,可以说和“月”的图形没啥区别。《说文》说“夕”是“从月半见”,就是“半个月亮爬上来”。可要是“多”的图形里也是月亮,连着爬出来两个月亮,那就有点吓人了。

      还有“腾(騰)”,“腾(騰)”的图形在上图右上角靠里,您会发现,“腾(騰)”字中“月”的图形与“腸”和“胆”中“月”——“肉”的图形,还有“朦”、“胧”、“朗”、“望”中“月”的图形,都不一样,而“腾(騰)”这里的“月”其实是“舟”,是画了条小船。并且,“月”——“舟”在“腾(騰)”这里并非部首,而是“朕”这个复合声符的一部分,类似的还有“勝(胜)”、“滕”等,真正的部首是“马(馬)”、“力”、“水”……。

      又如“朋”这个字,隶变之后现在的字形由两个“月”构成,但图形其实是两串贝壳,在上图右上角。还有“青”,《说文》云“从生丹”,意为“青”这个字是由“生”和“丹”组合而成,则下面隶变之后写作“月”的其实是“丹”,“丹”和“青”的图形在上图中右下角,您可比较。

      “月(肉)”这个部首也不全在左侧,“膏”、“臀”、“臂”这三个常用字,“月(肉)”就在下方;还有个“月(肉)”这个部首在下方的常用字“腐”,其中的“肉”没有隶变为“月”,而保持了原有形态,仍写作“肉”,但在“腐”字篆体字形中的“月(肉)”,其实与“膏”、“臀”、“臂”那三个字中也没什么分别;以上几字的图形也在上图中、在“腸”、“胆”图形往下。

      关于“月(肉)”这个部首,《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肉部的字,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至三为本体,四、五为社会对肉的使用。(一)人与动物的肢体、器官等。……(二)幼体、后代以及动物的生育。……(三)肌体肥瘦、病变和特殊的气味。……(四)有关肉食方面的。……(五)有关祭祀方面的。……”。

      以“月(肉)”为部首的常用字,大都是身体的一部分:好比肚和肠,好比肝和胆,好比臂和膀,好比肌和肤,好比脂和肪,好比胚和胎;也有些是人体的状态:好比肿和胀,好比腥和臊,好比胖、脆;以上当然不仅指人的身体,于是有些以“月(肉)”为部首的字又和肉食有关:好比腌和腊,好比膳。等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04-2

      “腸”和“胆”两个字,都是身体器官的名称。“肠”字见于《诗经》:“自有肺肠,俾民卒狂。”(《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39)《大雅•荡之什•桑柔》);“胆”字则有成语,肝胆相照;都是和其他器官并提。

      “腸”和“胆”两个字的声符是“旦”和“昜”这两个字,这两个声符虽不是形声字,但图形中都包含“日”——太阳的形象,图形中有太阳形象的非形声字还有不少,例如“莫”,《说文》“莫”云:“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又例如“明”,这是太阳月亮都在其中,其中的月亮还大都是古典的月亮,和“肉”区别明显。见上图。

      “腸”的声符“昜”这个字就是最初太阳、阴阳的“陽(阳)”字,从图形看像是阳乌——太阳鸟。下面是金沙遗址出土太阳神鸟金箔饰,周边一圈是四只阳乌——太阳鸟,图片出自《发现中国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简化字中,“昜”这个声符的样子会变来变去:除了昜这个样子的,最多的是变成在扬、场、汤、杨、肠、畅这些字中的样子,以及由此产生的复合声符“汤”中的样子(荡、烫),还会变成在伤(傷)字和觞字中的样子,再就是变成在“阳”字中的样子了。

      关于“胆”的声符“旦”这个字,《说文》上说:“(旦)朙也。……从日見一上。一、地也。”而于省吾先生《殷栔骈枝》云:“栔文旦当系从日,丁声。丁、旦,双声并端母。”,但“丁”这个声符所发的音有da、deng、ding、ting、zheng,与“旦”作为声符可发的六个音chan、da、dan、shan、tan、zhan不是一路,而且观察上上图中“日”和“丁”的图形,“日”的图形可无疑问,但我感觉“丁”的图形则未必,“旦”之图形中“日”以外的那部分图形或可为云霞或光线折射造成的幻日。而且“旦”很可能出现甚早,据说在公元前两千年以前的大汶口文化陶尊上,就有刻画符号表现的是“旦”,因此“旦”不需要造形声字来表现。

      下面是大汶口文化陶尊刻画符号,左上角标“甲”的那个符号据认为就是“旦”,图片出自《大汶口文化陶尊符号试解_张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旦”这个声符、包括由此产生的复合声符“亶”、可发6个音:chan、da、dan、shan、tan、zhan。有个发dan这个音的声符“单”就还能发chan、shan、tan、zhan这些音;又有个能发dan这个音的声符“詹”,也能发chan、shan、tan、zhan这些音,而且“胆”这个字,繁体字写作“膽”(见上上上图),就是以“詹”为声符的。

      无论是“旦”还是“昜”,其读音的韵母部分变化是很小的,下面是我根据王力《汉语语音史》估计的“荡”、“阳”和“旦”字之读音变迁(三排自上而下依次是“荡”、“阳”和“旦”),从中可以看出,这三个字的主要韵母元音前期都是[ɑ],后期则变成了[a],二者其实相差无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04

      ————————————————————

      下面是10个以“昜”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昜”这个声符能够发的6种不同的声音:

      扬yáng场cháng-chǎng汤tāng杨yáng肠cháng畅chàng荡dàng烫tàng伤shāng阳yáng

      chang、chi、dang、shang、tang、yang。

      下面是9个以“旦”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2个原来以“旦”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旦”这个声符能够发的6种不同的声音:

      旦dàn但dàn担dān-dǎn-dàn坦tǎn胆dǎn袒tǎn擅shàn檀tán颤chàn-zhàn

      壇tán(坛)氈zhān(毡)

      chan、da、dan、shan、tan、zhan。

      下面是65个以“肉”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昜”和“旦”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2个常用字:

      肉肌肋肝肚肛肘肠肾肤肺肢肿胀股肮肪背胚胆

      胞胖胎胯胰脆脂胸胳脏脐胶脑脓脚脖脯脸脱腊

      腌脾腋腔腕腻腰腥腮腹腺腿膜膊膀膏膝膘膛膨

      膳臊臀臂

      畅旦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03:估,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03人

      “人”这个字,《汉语大字典》说是“甲骨文象人侧面站立之形”,而这个侧立人形和“尸”字的图形很象。“尸”字,林义光《文源》说是“象箕踞之形”,也是从侧面看。一个是侧面的箕踞人形,一个是侧面的站立人形,“人”和“尸”自然有相似之处。至于正面的站立人形,则有个“立”,有个“大”,还有个“夫”,三者图形相似,也都在上图中,但和侧面的站立人形明显不同。

      下面是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插图49:商代箕踞玉石人像(22.小屯出土——残;23.四盘磨出土;24.传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现在隶变后的字形中,作为部首的“人”与作为字的“人”不一样,作为部首的“人”大都是所谓单立人:“亻”。但在隶变之前,形声字中“人”这个部首则只有“胖瘦”不同,并没有单独的“亻”。即使在一些后来包含“人”而非单立人“亻”的常用字中,例如“闪”,例如“介”,例如“企”,其中的“人”也都是这个侧立人形,见上上图。

      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兄”字,非形声字字形中包含侧立人形的常用字还有“元”、“比”、“北”、“及”、“并”、“千”、“从”、“從(从)”、“[罒/㐺](眾=众)”、“㐺[亻亻人](众)”、“保”等字,均见上上图。

      以“人”为部首的字非常多,《王力古汉语字典》说是“人部的字,多与人事有关”。当然首先是“人”可能有的行为或者对“人”状态的形容:例如“俯”和“仰”,“倾”和“侧”,“催”和“促”,“假”和“借”,“停”和“住”,“依”和“偎”,“侦”和“伺”;例如“仆”和“倒”,“伟”和“健”,“仁”和“侠”,“优”和“佳”,“俊”和“俏”,“倦”和“伤”,“僻”和“伪”;还有关于人的身分的:“仙”和“侣”,“伯”和“仲”,“僧”和“儒”;还有常用的代词:“他”和“你”,“伊”和“何”;还有些抽象的动词:“似”和“像”,以及常用副词:“仍”和“但”,还有用于外国人名地名象声的“俄”和“俐”,等等。

      当然也不能少了“估”和“作”,两个字也都和“人”的行为有关。“估”其实就是商贾的“贾”(gǔ):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贾”一字多音,一身多任,需要有个“估”来分担,因此“估”是后造的形声字,是简化字。但是一个新字被造了出来,其含义也必然与原来的字有不同的发展方向,而“估”,也就在“贾”的意义之外,又引申出了估量一类的新意义;与“估”类似、也是用来代替“贾”的、其实还有个“沽”:待价而沽,但“沽”原意为水名,应该说是假借。

      至于“作”,是起的意思:一鼓作气。后来又引申出各种意思,好比创作,作业,到现在我们常见的读zuō的“作”,就离本义远了点,可也没有像“贾”那样造出新字来分担,恐怕就是因为“作”字简单易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03古

      观察上图左上角“古”字的图形,我感觉,“古”是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下面是“口”,上面是“才”。《说文》云:“才,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一,地也。”,“才”字的图形就在“古”字图形下面,见上图,图中还有“估”的图形,可以对比。因此,“古”这个图形我猜测是口言当初的意思,是所谓讲古(我想起了口吐莲花,一笑)。

      作为声符,“古”可以发12个音:dan、gan、ge、gu、han、he、hu、ju、kan、ku、xian、yan,其中dan、gan、han、kan、xian、yan六个音其实是以“敢”为声符乃至以“严(嚴)”为声符的,据《说文》,“敢”是“从𠬪[爫/又biào]古声”。但徐中舒先生认为“敢象双手持干刺豕形”,见上图中部“敢”最上面徐先生的注以及“敢”字图形最右侧那个。如果这样,“敢”的发音就和“古”无关了。dan、gan、han、kan、xian、yan这一组音也确实离ge、gu、he、hu、ju、ku这些音远了点。

      dan、gan、han、kan、xian、yan这一组音最常见的是gan和han 这两个音,能同时发这两个音的常见声符还有“干”(杆,汗)和“甘”(柑,邯)。

      ge、gu、he、hu、ju、ku这些音本身是接近的,其中发gu这个音的最多,而常用形声字中发这个音的也主要是以“古”为声符了,当然还包括那个含“古”的复合声符“固”。

      另外含“古”的复合声符还有“胡”和“居”,这三个复合声符中“古”的位置各不相同。上图中包含了这三个复合声符的图形,其中“居”的部首“尸”的图形与“人”字的侧立人形非常相似,“居”字的图形也就和“估”字的图形非常相似。

      下面是我根据王力《汉语语音史》估计的“苦”字和“居”字之读音变迁(上排是“苦”,下排是“居”),从中可以看出,“居”字一开始大体上是“苦”字同期发音加上了个[i],是所谓齐齿音,二者发音嘴型稍有不同,到明清以后韵母就索性变成了[y],这也是“古”作为声符发音变化的一个方向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03

      和“古”这个字的图形很相似的,还有个“叶”字,而且现在的“叶”字很像个躺倒的“古”字。《说文》认为“叶”是由十和口或曰组合而成,见上上图右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03乍

      其实“作”本来就只是“乍”,后来才加上“亻”变成“作”,而现在“乍”的各义项因为都是抽象的意思,只是借用了当时“乍”的音,结果把真正的“乍”挤跑了,只好变成“作”,就像“白”和“伯”,“不”和“柎”。“白”字之图形郭沫若先生《金文丛考》云:“此实拇指之象形……拇为将指,在手足俱居首位,故白引申为伯仲之伯,又引申为王伯之伯,其用为白色字者乃叚借也。”;“不”字之图形王国维先生《观堂集林》云:“不者,柎也。”,《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韡。”,即此“不”。则后期“不”字的否定之意也是假借而来;二字的图形均见上图。

      下面是梨花花柎的图片,花柎即梨花下方绿色叶片形的承托物,花柎下部是尚未长大的子房,日后可成长为果实。图片出自《梨花欣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真正的“乍”是从躺卧起身的意思,可释为起,《诗经》中有“与子偕作!”(《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72)《秦风•无衣•二章(共三章)》),常语有“振作”,都用的是这个意思,“作”字的其他意思都由此引申而来。“乍”的图形就表现的是人两头离地正在起身这个意象,很像在仰卧起坐,见上上图。图中还有“作”字的图形,其中有两个就是“乍”字,其余几个“作”字的图形则是在“乍”的基础上加了手或棍棒的图形,而没有加“人”的图形。

      作为声符,“乍”可以发7个音:cu、za、ze、zen、zha、zhai、zuo,这7个音还算比较接近。

      ————————————————————

      下面是个以“古”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古”这个声符能够发的种不同的声音:

      古gǔ估gū-gù苦kǔ咕gū固gù沽gū居jū剧jù据jū-jù锯jū-jù

      姑gū故gù胡hú枯kū菇gū葫hú辜gū湖hú蝴hú糊hū-hú-hù

      敢gǎn憨hān严yán

      個ɡě-gè(个)

      dan、gan、ge、gu、han、he、hu、ju、kan、ku,

      xian、yan。

      下面是个以“乍”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乍”这个声符能够发的种不同的声音:

      乍zhà

      作zuō-zuò诈zhà昨zuó怎zěn炸zhá-zhà窄zhǎi榨zhà

      cu、za、ze、zen、zha、zhai、zuo。

      下面是108个以“人”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古”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6个常用字:

      人亿仁什仆仇仍仅仗代仙们仪仔他伟传伍优仲

      件任伤价伦份仰仿伙伪伊似估何佑但伸佃作伯

      伶佣低你住位伴伺佛佳侍供使例侠侥侄侦侣侧

      侨侈依俩俏促俄俐侮俭俗俘侵俊债借值倚俺倾

      倒倘俱倡俯倍倦健偿偶偎傀偷停偏假傲傅傍储

      催像僚僧僵僻儒儡

      古固居辜敢严

      通宝推:mezhan,梓童,
    • 家园 02:衷,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02

      “袖”字和“衷”字的部首都是“衣”,《汉语大字典》解释“衣”字的图形说:“甲金文衣字象曲领,两袖中空,左右襟衽掩合之形。”,说白了,“衣”字图形表现的就是一件古代的衣服,或者左衽或者右衽。见上图左上角。

      如果把“衣”字图形中那件衣服加些毛,那就成了外面有很多毛的皮衣,这个图形在上图下部中间偏右,就是最初的“裘”字。“裘”的图形后来简化演变成仍是有很多毛的类似“求”字的构型,在上图“裘”字图形右边偏上,又因为表示“求”这一类抽象意思的词(字),发音与“裘”字读音相近,就用这个类似“求”字的构型表示“求”这一类的抽象意思,把原来的有很多毛的皮衣这一原本的义项挤跑,只好另外孳乳出“裘”这个形声字去表示原来的有很多毛的皮衣的意象,那都是后话了。段玉裁先生《说文解字注》有云:“裘,皮衣也。从衣。象形。各本作从衣求聲、一曰象形。淺人妄增之也。裘之制毛在外。故象毛文。與衰同意。皆从衣而象其形也。”。

      段先生提到“衰”,“衰”原本是蓑衣的意思,和“裘”类似,也是在“衣”字图形基础上加了几笔,上图中“衰”字图形就在“裘”字图形下面,您可对照。所以,“衰”字也是因为其读音与某种抽象的意思读音相同,就被鸠占鹊巢,原本蓑衣的意思只好用新造形声字“蓑”来表示了。

      而如果在“衣”字这个衣服的图形上加画一个叉叉标识,那这个图形就构成另一个常用字:“卒”(在上图中右下角)。我小时候看小人书,那上面常见有兵丁穿着号衣,号衣背后或前胸常有个大大的“卒”、“兵”或“勇”字,看来这个习俗真是源远流长啊。下面是隶卒穿着“卒”字号衣的形象,图片出自《梦见隶卒、差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作为部首,“衣”在形声字中可以呆在很多不同的位置,最常见的是在左边,例如“袖”字,其次是分成上下两半,把声符夹在中间,例如“衷”字,还有在下面的,例如“装”字,以及被声符压在左下角的“裁”字,在左下角主要是因为“裁”字的声符左下角有个空间,可以把部首塞进去,类似的还有戴、截、哉、栽、载那几些字。以上“袖”、“衷”、“装”、“裁”四字的图形见上上图左下部分。不过这些字的声符其实是复合声符,是由“戈”和“才”组成的复合声符,“才”在这个复合声符的左上角,被简化成了“十”。

      以“衣”为部首的常用字首先是各种不同的衣物:“衫”、“袄”、“袍”、“裤”、“裙”、“褂”、“裳”,“袜”、“褐”、“褥”、“袱”、“被”、“袋”,以及衣服的不同部位:“衬”、“衩”、“袖”、“襟”、“裆”、“衷”,还有对衣物进行的操作:“补”、“袒”、“裸”、“褪”、“裁”、“裂”、“装”、“裹”,再就是“裕”——“衣物饶也”和“褒”——衣襟宽大,是对衣物状态的形容。

      另有个部首“巾”,和部首“衣”表征的范围有重叠之处,例如“帔”(pèi)字,就是常用字“被”字某一义项的异体字,还有“帬”字,也是常用字“裙”字的异体字。

      “衷”,本意是内衣,亦可作动词用:“皆衷其衵服。”(《宣九年传》(p 0701)(07090601))(068),又引申为内心:言不由衷。不过我怀疑,“衷”字像是“中”字的孳乳字,所以,内心之类的意思也许是在先的。至于“袖”,就是袖子了:领袖,袖手,长袖善舞,寂寞嫦娥舒广袖。

      “中”字的图形大体是一根长杆,用一个圆圈标出了长杆的中部,长杆上下可有飘带,“中”字的图形在上上图“衣”字图形右侧。

      以“中”作为声符的字只发两个音,chong和zhong,有一个常用多音字“重”也是发这两个音,可见这两个音也是很容易互转的。其实“中”这个声符在常用字中有很多是取代了繁体字中“重”这个声符。例如“肿”取代了“腫”,“种”取代了“種”,“冲”取代了“衝”,“钟”取代了“鍾”,还有“鐘”。

      “由”这个字比较特别,“《說文》無由字”(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甲骨文中倒有不少“由”字,其形均为“凵”(坎)中有土,当都是“凷”(块)字,见上上图,图中亦有“土”字的图形,都在右上角,可对比。但甲骨文中的这些“由”字似均非“块”之意,则“由”字与“凷”字音形均不一致。不过,由于“由”字后来的意义大都是抽象的,则借用也许当时读音相近的“凷”字也并非不可能,至于后来读音的迁变,就难说了。

      以“由”作为声符的常用字除了会发与“由”字you这个音相近的chou、xiu、zhou、zhu等音之外,还会发di这个音。you和di这两个音相去甚远,不知是经过什么路径转化的。

      发you这个音的常见声符很多,但考察这些声符能发的其他音,可发现它们发音的特性并不相同,大致可分为几组,好比:第一组,“有”(you、hui、wei、yu)和“右”(you、hai);第二组,“尤”(you、rao)和“憂”(you、rao);第三组,“幼”(you、ao、niu、yao)和“斿”(you、liu);另外还有“攸”。只有“攸”这个声符(you、di、diao、shu、tao、tiao、xiao、xiu),是和“由”这个声符接近的:二者能发的音有三个相同:di、xiu、you。这样看来,you和di这两个音还真可能有某种渊源。

      ————————————————————

      下面是9个以“中”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中”这个声符能够发的2种不同的声音:

      中zhōng-zhòng仲zhòng冲chōng-chòng忠zhōng肿zhǒng盅zhōng钟zhōng种chóng-zhǒng-zhòng衷zhōng

      chong、zhong。

      下面是8个以“由”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由”这个声符能够发的6种不同的声音:

      由yóu邮yóu抽chōu油yóu宙zhòu轴zhóu-zhòu袖xiù笛dí

      chou、di、xiu、you、zhou、zhu。

      下面是30个以“衣”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中”和“由”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3个常用字:

      衣补衬衫衩袄袜袒袖袍被裕裤裙褂裸褐褪褥襟

      裆袱

      衷袋裁裂装裳裹褒

      中盅由

      通宝推:mezhan,梓童,
    • 家园 01:唯,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01口

      “吧”和“唯”这两个字,部首(义符)都是“口”。古人造字,“口”就是画了一张嘴,不过经过长期使用,画出的嘴已经是简笔画了。上图中左上角就有三个“口”的图形,各有各的样子,尤其是甲骨文,因为刻画不易,有时候圆笔就被方笔所代替,这就出现了我们现在方形“口”的雏形。图中还有“吧”字和“唯”字的图形。注意,“唯”字三个图形中,“口”的位置各不相同,这是古代汉字的常态。

      “口”,就是嘴,是我们吃饭和说话的家伙,用“口”当部首的字也大多和我们用“口”能做的动作有关,好比吃,好比喝,好比呼,好比吸,好比说,好比叫,好比吼,好比吟,好比含,好比叨,好比召,还有售。

      以上您会注意到,由于“口”这个部首太常用,上面就出现了用同一对“义符——声符”组合,组成了不同音也不同义的三对不同的“同体字”:吟和含,叨和召,以及唯和售。这也反映古人在新造形声字时,是各自闭门造车,结果,造出的这三对字就撞了车。上面图中右侧也有这三对字的图形,研究这些图形,您可发现,这三对字只是义符和声符的相对位置不同而已。古代汉字中声符的位置其实并无一定之规,好比上面“唯”字图形中义符和声符的相对位置也各不相同。所以,现在这三对“同体字”还真可以是三对异体字,类似的异体字不是没有,就在以“口”为部首的字中,例如“和”字,除了有上禾下口的异体字之外,还有“咊”这个异体字;又例如“唇”字,也有个左口右辰的异体字。

      以“口”作为部首的字之中,还有一类比较常见,就是象声字,“唯”和“吧”都属于这类字,表示的是人发出的有特定抽象含义甚至没有意义的声音,这一类字都是单纯的形声字。因此,在“唯”和“吧”这两个形声字中,“隹”和“巴”这两个声符也是没有意义的,这也是两个单纯的形声字。类似的常用字还有“叭叽吗呀呐呜吭呵呢哈咳哪哟哩哼啊唉啦啰啥喳嗤嘿”等。还有些象声字表现的不是人发出的声音,如“叮吱咕哄哗咪嘀”等;又有专用来为外来语象声的字,如“吨咖啡啤”;这些字也都是单纯的形声字。

      “唯”和“吧”虽然都是象声字,但“唯”这个字多次见于先秦文献,而“吧”这个字出现的就较晚,竟未收入《说文解字》。

      “唯”作为象声字见于先秦古籍的例子有:

      未问其名,号之曰“牛!”曰:“唯。”(《昭四年传》(p 1257)(10040802))(091),

      “唯,不敢忘!”(《定十四年传》(p 1596)(11140502))(110、132);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论语•里仁第四》),

      子曰:“唯!丘之闻诸苌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礼记•乐记第十九》)。

      而“吧”这个字则应该是后造出来的,先前在“吧”这个字的位置上的,应该是“罢(罷)”,《汉语大字典》中有三例:元-张国宝《薛仁贵》楔子:“孩儿,你依着父亲言语,不要投军去罢。”,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姐姐,天色晚了,咱回去罢。”,《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

      由此可见,“吧”作为象声字出现得相当晚。但“吧”这个字已经收入宋代的《广韵》,组成“吧呀”一词,说是“大口貌”,又说是“小儿忿争”,可见与我们现在熟悉的“吧”字并不是一回事,只不过“吧”与“罢(罷)”可以同音,而且笔画少不少,所以近代以来取代了“罢(罷)”。

      “口”长在人身上,这么常用,所以在汉字中,“口”这个构件也非常常见,不一定在形声字中,好比在“兑”这个常见独体字中,表现的是“人笑故口分开”,见上图;与之很像的“兄”字则是突出表现了“口”的人形,见上图。又好比“詛”字,有一种“詛”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是“口”上面加了一横或一点,这一横或一点在我看来可能表现的是歃血的血痕,见上图。而“句”这个常见声符,则为“从口丩声”,其实是一个复合声符,其中“口”的位置也不固定,亦见上图。想必您也看出来了,“从口丩声”不是“叫”吗?不错,这也是一对“同体字”。这两个字虽然同以“丩”为声符,但并不同音,“句”《说文》说是古矦切,“叫”《说文》说是古弔切。这两个字的意思也大不一样,“叫”大概是后起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01巴

      在上面这第二张图中,则首先是声符“巴”的图形,在左上角。再就是“吧”的图形,在“巴”字图形下面。“巴”是突出表现了人手的跪坐人形,和“人”字那个站立的身形(亦在图中)不同。这个跪坐人形的图形没有单独成字,但在很多字中都能看到这个身形,例如“卯”,例如“命”,例如“𠬝[报-扌]”,例如“卿”与“郷”,还有“邑”(见图,在这里那个跪坐人形竟隶变成了“巴”字,还须注意“邑”这里“巴”上方并非“口”字,而是“囗”=“围”字,与下面的“兄”字有别)。也有在一个字的不同构型中分别采用跪坐人形和站立身形的,例如“兄”字(见图)。

      除了突出表现人手的“巴”字,还有另外一些字的图形,是突出表现人体不同部位或者还附加了别的物品:例如“埶”(yì艺),是在人之上突出表现了人的两只手,手中还拿着禾苗,所以意为“种也”;例如“丮”(jǐ),只是在人之上突出表现了两只手,意为“持也”;例如“女”,突出表现了女子的丰腴;例如“母”,在丰腴女子的基础上,又加两个点突出表现她怀着的孩子(也有说表现的是两个乳房);例如“见”,在人之上突出表现了一只眼睛,注意,“见”的人形也是有跪有立,反映跪和立的人形可以互通;还有“監”,是突出表现一只眼睛的人形俯向一只装了水的器皿,是以水为鉴的意思;再例如“頁”,是在人之上突出表现了脑袋的跪坐人形;例如“欠”,是突出表现了张着的嘴的跪坐人形或站立人形。以上都见上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01隹

      上面这第三张图的左上角是声符“隹”的图形,然后是以之为声符的“唯”字的图形。“隹”表现的是某种鸟,可与“隹”字图形下方的“鳥”字图形比较,这两个符号作为部首在有些字中是可以互换的,例如“雕”字与“鵰”字,“雞”字与“鷄”字,“雛”字与“鶵”字。

      上面图中还有一些包含“隹”这个符号的非形声字,例如“霍”字,其图形表现了雨中飞翔的小鸟;例如“集”字,其图形表现了一只正落上枝头的小鸟,十分生动;例如“雙”字,还有形声字“隻”,其图形则分别表现了手上的两只或者是一只小鸟;另外“讎”字的图形表现的是两只正在对唱的小鸟,所以中间画了伸着舌头的一张嘴。

      “隹”这个声符是最常见的声符之一,而且这个声符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可以发出的声音也最多样,足有三十多个。而与“隹”这个声符相反,“巴”这个声符却只发两个音。这样的反差可能与这两个字传播与使用的范围和历程有关吧。同时也和这两个字的发音本身的特性有关,有些音大概不那么容易迁移改变,而另外一些音在实际使用时就很容易变成不一样的音。例如“崔”字,虽然其发音中的声母一直未变,但韵母却变化多端:从秦汉的[ts‘uəi],变为南北朝的[ts‘uɐi],再变为隋唐的[ts‘uɑi],五代到宋又变回[ts‘uɐi],至元代变为[ts‘ui],明清以降则是[ts‘uəi]了。还有“只”(隻),秦汉是[ȶi̪e],南北朝是[tɕi̪e],唐宋是[tɕi],元代则已经是如今的[tʂʅ]了。以上摘自王力《汉语语音史》。

      “隹”这个声符大概用得十分广泛,在不同地方使用会演变出各种不同的音。而且还演化出了一些复合音符,例如“崔”,例如“焦”,例如“翟”,这也是“隹”这个声符能发出更多样声音的原因之一吧。

      至于“巴”这个声符,在汉语普通话里却只发两个不同的声音。其实,汉语里以b和p为声母的音本身就是很容易互易的,所以会有不少韵母相同、且分别以b和p为声母的两组字使用相同的声符,例如:

      bai、pai,白:柏、拍;

      ban、pan,分:扮、盼;

      bang、pang,旁:磅、膀;

      beng、peng,朋:绷、鹏;

      bi、pi,皮:彼、疲;

      bian、pian,扁:编、偏;

      biao、piao,票:镖、飘;

      bie、pie,敝:鳖、撇;

      bing、ping,并:饼、屏;

      bo、po,皮:波、破;

      bu、pu,甫:捕、铺。

      而“巴”这个声符也在其中,可以看我列在下面的“巴”为声符的常用字,其中发ba和pa两个音的常用字都不止一个,而且还有两个字既能读ba也能读pa。

      下面是声符“隹”和“巴”主要读音位置图,黄色的是“隹”的一些主要读音,蓝色的是“巴”的一些主要读音,图中“隹”读音的分散与“巴”读音的集中对比鲜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01

      ————————————————————

      下面是17个以“隹”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3个原来以“隹”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隹”这个声符能够发的32种不同的声音:

      准zhǔn谁shéi-shuí堆duī推tuī唯wéi售shòu崔cuī催cuī摧cuī淮huái

      维wéi椎chuí-zhuī焦jiāo蕉jiāo憔qiáo礁jiāo瞧qiáo锥zhuī稚zhì戳chuō

      耀yào鹰yīng蘸zhàn汇huì应yīng-yìng虽suī(雖、𨿽)季jì

      隻zhī(只)進jìn(进)躍yuè(跃)

      chuai、chui、cui、di、dui、huai、huan、hui、ji、jiao,

      jin、kuai、qiao、shei、shou、shui、sui、sun、ti、tiao,

      tui、wei、yao、ying、yue、zhai、zhan、zhao、zhi、zhui,

      zhun、zhuo。

      下面是10个以“巴”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巴”这个声符能够发的2种不同的声音:

      巴bā把bǎ-bà芭bā吧bā-ba爬pá爸bà疤bā耙bà-pá笆bā靶bǎ

      ba、pa。

      下面是124个以口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隹”和“巴”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7个常用字,还有3个含“隹”这个构件的非形声字常用字:

      口可叮叭叽叼叫叨召叹吉吁吐吓吃吸吗吆否呈

      吱呕呀吨吵呐吟吩呛吻吹呜吭吧吼吮含味哎咕

      呵咙呻咐呼咆咏呢咖知和咧哄哑咽骂哗咱响哈

      哆咬咳咪哪哟咨哲唇哮唠哺哨哩唤唁哼唧啊唉

      唆啦啄啡啃唬唱啰唾唯啤啥啸售喷喳喇喊喝喂

      喘喻啼喧嗜嗦嗅嗡嗤嗓嗽嘁嘀嘶嘲嘹嘿嘱嘴噪

      嚎嚼嚷命

      戳耀巴爬爸耙靶

      集霍双(雙)

      通宝推:mezhan,踢细胞,陈王奋起,梓童,江南愿,
      • 家园 声符的发音能否用上古音或者中古音韵部分类拟合?

        用现代汉语拼音分类就会出现32种发音这样的现象,不好找到发音的规律。

        • 家园 据我看到王力老先生的观点,

          好像用某字作声符并不代表发音相同,不保证理解正确,那么我想这分散也是必然的了,或者老先生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写这个帖子我也在努力学习古音,但好像学得不怎么样,下面我会在一些我认为我能理解的地方把王力先生拟的古音放上来。

    • 家园 窍门是只在150个汉字偏旁里找对应就行啦

      A2-昜 C1-旦 C4-占 C5-艮 C7-尧 C9-心 D2-夗 D3-句 D7-辟 D9-夹 F4-区 F6-寿

      G6-朋 G7-玉 H1-婁 H2-女 R7-荧 R5-昔 T3-佥 X4-仌 Q4-中 Q9-且 T7-各 T9-齐

      个人感觉Q4-中、T9-齐、T3-佥最难。

      通宝推:桥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