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萨鲶作品】抗联起队了​——悼念李在德 -- 奔波儿

共:💬30 🌺420 🌵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萨鲶作品】抗联起队了​——悼念李在德

    原文链接

    因为要贴图,就懒得用QUOTE了。

    --------------------------------------------------------------------------------------------

    我们记录这段历史,因为那一场战争中我们没有记者,中国记者陈翰章成了游击队指挥官,与日军的敦化警备司令助川大佐同归于尽。

    我们记录这段历史,因为那一场战争中我们没有档案,能够看到总政委魏拯民最后的信件,是因为日军在他牺牲时拿到了这批文件。

    那一战,我们的好男儿血染关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在这里打响第一枪,又在这里鸣响了最后一枪。漫长的十四年,白山黑水处处留下中国人不屈的身影。从嫩江之畔,到呼伦草原,我们从未停止抵抗。

    那一战,波兰亡了国,法兰西亡了国,没有一个总司令以身殉职,但东北抗日联军的两任总司令杨靖宇、赵尚志,都死在战场上。

    这是一支不朽的军队,这是一个不会沦亡的民族。

    李在德,便是这支不朽的军队,最后一名归队的女战士。

    有的人年纪轻轻就已经走了,而你不会觉得他夭寿;而有人即便已过百年,你仍然会觉得她走得太早。

    2019年8月22日下午15点19分,原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战士,东北抗联教导旅交通营少尉李在德老人在北京因病去世,年102岁。

    历史,应该会记住这一天。

    伴随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悲愤歌声,东北军民对侵华日军的抵抗持续了十四年。在这十四年里,孤悬敌后的东北抗联先后组建了十一个军,几万名将士苦战于白山黑水之间,马革裹尸,血染关东。他们一度被迫撤入西伯利亚的丛林,却最终在1945年8月那个关东军覆灭的日子东归祖国,凯旋故乡。

    尽管今天仍有数位抗联老战士在世,但他们都是在1942年后抗联教导旅时代加入的,没有在抗联的十一个军中战斗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李在德,是抗联十一个军中最后一名归队的战士

    历史留下李在德老人,仿佛是一种宿命——她在读小学时便加入少先队,当时还早在九一八事变前。这是因为她就读的松东模范学校创始人思想激进,宣传革命。此人便是后来的东北抗联第七军代军长崔石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崔石泉,本名崔秋海,出身于云南讲武堂,后任黄埔军校教官,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按照组织安排潜回东北发展组织

    很多后来的抗联指挥员出自松东模范学校,如马德山(抗联六军一师师长)、金正国(抗联十一军政治部主任)、徐光海(抗联六军一师政治部主任)等,1928年,崔石泉建立了中共满洲省委汤原中心县委,李在德的母亲金成刚便是县委委员之一。

    受家庭影响,李在德于1932年加入共青团,并随即参加反日斗争,是经历了整个十四年抗战的历史见证人。她在这场战争中的历程,便如一个缩影,让我们感受抗联的血火苦战。

    1933年,李在德的母亲金成刚被日军抓获,壮烈殉难。

    1934年,李在德参加东北人民革命军(即抗联前身)汤原游击队(抗联六军前身),并参加战斗。

    1936年,李在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李在德与于保合在战斗中建立感情,结为夫妻,媒人是抗联北满总司令赵尚志和北满省委书记冯仲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李在德和于保合,双双实现了凯旋并白头偕老,于保合代号“万内”,是抗联无线电专家,建国后曾担任军委雷达局局长

    1939年1月,在日军重重围困扫荡中,抗联三军四师战败,师长牺牲,于保合临危受命,率残部辗转甩开敌军,撤入苏联境内,李在德也在撤出的部队中。7月,她跟随赵尚志渡过黑龙江,回国试图开辟新的游击战场。尽管这支小部队受挫后不得不返回苏联境内,但抗联中有个英姿飒爽的女将这件事,却连敌军都知道了。几十年后,在日本发现的档案中,我们看到了李在德的名字。

    1940年之后,李在德于境外的训练野营接受了无线电、滑雪、伞降等一系列特种训练,多次随小部队入境活动,活跃在对日作战的最前线。他们侦察敌情,破坏敌军设施,发动游击战争,屡建功勋。

    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由于抗联部队富有战斗经验的人员严重不足,李在德这样的女战士也和男战士一样投入了危险的敌后特种作战。在这样的突击队中,李在德担任无线单收发报员,与男战友一同爬冰卧雪,殊死战斗。《林海雪原》中的小白鸽白茹属于文学创作形象,但抗战史上的“小白鸽”却是真实的历史,有些李在德的女战友如陈玉华等便是牺牲在这样的战斗中。

    那个面对亡国灭种的时代,我们的女性不让须眉。

    当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从西伯利亚凯旋回国的抗联官兵,已经不足千人,这不足千人的队伍,便是千千万万抗联战士的最后代表——李在德是其中幸运的一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建国后的李在德在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工作,一度负责掌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的印章,被同事们戏称为总理的“掌玺秘书”

    值得一提的是,我曾经在老人面前犯下一个错误——便是题图这张照片,我猜是她在九一八事变前的学校里照的,结果老人笑得前仰后合,告诉我这是她在八一五胜利日之后拍摄的纪念照,也是她和丈夫于保合的第一张合影。

    原来如此,对比战争中老人家的照片,我忽然发现,有人是能把青春重现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战争中的李在德(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胜利后的李在德(右)

    转眼间,又是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当我见到李在德老人的时候,老人已近百岁。然而,她铜铃般清脆的笑声和带着几分天真的笑容,会让你忘记她的年龄。

    这一刻,我突然想起了此前见到的每一位抗联老人。

    八十九岁和你赛跑的李敏,九十二岁表演跳伞的吴玉清,两次穿上寿衣又站起来的周淑玲,秀气得像个书生却面对阎王不眨眼的卢连峰……

    忽然意识到,在2019年8月22日这个时刻,他们都已经离去,抗联十一个军,李在德老人,是他们最后的代表。

    这一刻,一丝悲伤悄然爬上我的心头,抗联十一个军,终于在这一天全部走进了历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2018年收集抗日老兵的手印,已经101岁的李在德老人拒绝医务人员的劝告,用颤抖的手,留下了历史的印迹——这代表的不是她一个人,而是那一支宁死不降的孤军

    又是忽然想起,而老人说得最多的,便是昔日的战友。只是,在她的描述中没有悲伤,几乎都是他们怎样并肩战斗,怎样在西伯利亚削土豆,怎样开一些直到今天仍让人们为之解颐的玩笑。

    我想,在李在德老人的心中,那些战友们永远是鲜活的。

    所以,这一天,于老人而言,应该不是悲伤的时刻,而是归队的日子。

    我的目光朦胧,依稀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在东北的荒原上,抗联的队伍又重新集结,将军如铁,战马如龙,小战士在欢笑,老兵在擦拭枪支,重新变得年轻的李在德快步走向队前,敬礼报告:“抗联十一个军集结完毕,请指示!”

    那回答或许来自杨靖宇,或者来自赵尚志,或者来自周保中,声音一定同样的洪亮:“起队!”

    抗联,起队了!

    老兵不死,孤军长青,抗联万岁!

    那一刻,我的眼泪,终于不争气地落了下来。

    通宝推:吃土的蚯蚓,南山南,朴石,呆头呆脑,东海后学,大道至简,醉寺,繁华事散,柴门夜归,唐家山,阴霾信仰,加东,宏寺,迷途笨狼,一个历史,胡一刀,nettman,河蟹,桥上,pendagun,审度,汉水东流,五藤高庆,方恨少,尚儒,发了胖的罗密欧,红军迷,乃力,
    • 家园 三胖发了唁电,送了花圈

      金正恩送花圈哀悼这位东北抗联女战士

      原来,老战士是朝鲜同志,于1917年出生于朝鲜平安北道,是抗日烈士金成刚的女儿,自幼随家人颠沛辗转到中国黑龙江,1933年参加抗日,成为最早的一批东北抗联战士,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经谢觉哉亲自批准加入了中国国籍。

      另外,在俄罗斯远东军营,李在德与三胖的爷爷奶奶是战友,且对三胖他爹有哺乳之恩。

      • 家园 三胖子将来,是东亚智者

        畅想五十年后,八十多岁的三胖子,中美俄各国领导人都是他的晚辈,有事还要来请教这位智者的建议,见了面恭敬地叫声 “三胖叔”。

        就像现在的基辛格在纽约。

        • 家园 就他那肚皮,他也得能活到80岁呀

          他爹他爷爷没一个能活到80的,死因都和心脏病有关

          他这肚皮,显然也是三高人士

          TG三代集体90多高龄的一堆,但这么胖的可没有

    • 家园 向英勇的抗联战士致敬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伟大的人,伟大的战士,伟大的中国人

    • 家园 尚飨,朝鲜可能还有
    • 家园 最让我感动的标语: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

      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在绝境中奋身而起,旋不接踵慷慨就义,铸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

      义之所在,虽死尤往。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通宝推:黄河清,尚儒,崇山彩云,
      • 家园 我来注释:这句是当年抗联战士刻在黑龙江密林大树上的话

        “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75006&s=fwzxfbbt

        我们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可能无法想象战争年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更无法想象,那些革命烈士,是如何面对死亡的。

        杨靖宇牺牲时年35岁,被敌人割下头颅,解剖遗体。赵尚志牺牲时年34岁。汪雅臣牺牲时年30岁,被敌人割下头颅。陈翰章牺牲时年27岁,被敌人割下头颅。夏云杰牺牲时年33岁。张甲洲牺牲时年31岁。李学福牺牲时年37岁.李延平牺牲时年35岁。王光宇牺牲时年27岁。韩仁和牺牲时年28岁。许亨植牺牲时年33岁.......

        在严酷的环境下,在敌人凶残的绞杀下,东北抗联遭受了几近覆灭的严重挫折。仅11个军的先后19名军长、代军长中,就有9名牺牲——杨靖宇、赵尚志、王德泰、李延平、夏云杰、陈荣久、汪亚臣、柴世荣、许亨植......坚持到抗战胜利的,只有四人。

        他们断头颅,洒热血,为的是子孙后代,不断头,不屈膝,堂堂正正做个人。

        在胜利之后,有人在黑龙江密林里发现了几颗大树,树皮被削去,上面刻着“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一开始树很小,字也很小。现在树长大了,字也变大了……

        见图:我觉得是英雄的灵魂不灭,让这些字有见天日。代替他们看看如今这大好的锦绣河山![IMGA]链接[/IMGA]

        点看全图

        通宝推:踢细胞,猪啊猪,呆头呆脑,黄河清,乃力,pendagun,jhjdylj,加东,桥上,方恨少,陈王奋起,
        • 家园 对抗联最早的印象是电视新闻里播报

          东北山林里发现一处抗联的密营,就是些半地下的木屋,外面几个木墩子,据说还发现了战士的遗骸。那时看的是黑白电视机,第一次知道抗联这个名称。

          当时就在想,荒山里这个战士怎么能活?其他人又到哪去了?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了对抗联的了解。

        • 家园 黑龙江,密林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工作原因来到黑省某小城的郊区,9.18那天有空,爬山在牌子上系了一束野花……第二次去时发现对侧也有人系了一束野花

          通宝推:方恨少,桥上,
          • 家园 这是牡丹江的柴河沟里?秋天,是东北一年里最好看的时节。

            其次是蓝天下白雪皑皑的冬天。

            • 家园 回兄弟

              是的,来牡市,忙里偷闲,有空我就去周边的郊县,看当年鬼子与抗联先辈们的各种遗址遗迹。回想先辈们当时的环境如何打游击,黑省的冬天不比南方地区,引刀成一快和鬼子拼了大不了一命换一命对很多人来讲,都不难做到,但是在深山老林里无后勤无补给零下二十度与鬼子汉奸们周旋……怪不得,毛委员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通宝推:大道至简,朴石,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