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朗姆可乐聊历史 -- 骨头龙

共:💬1328 🌺15046 🌵12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的表达不够清楚

                            理性经济人假设,以利润为考核指标。杀人的买卖有人做,赔钱的买卖没有人做。但是GDP打分的地方官考核,是以规模为指标。两者有显著差别。由于水司楼等投资回报的长期性,地方官有动机故意搞【赔钱的买卖】:大笔投资导致GDP上升,自己可以升官。至于后来赔钱,是下一届操心的事情。这还没提腐败的事情。事实上,如果不涉及腐败,这种无效投资是没有什么惩罚的。

                            所以我说,西方的基于GDP的经济推论在中国不适用。因为理性经济人假设错了。

                            另外奔驰的例子,我是说你的【GDP大增的年份,可以看到就业情况相当不错,接着就后继无力了】,并不支持GDP带动就业,有可能是就业带动GDP。即就业好的时候,GDP高。这显然更合理,对吧:大家都去干活,经济更活跃是理所当然的。就好比人富了,买豪车概率高。而反过来用大量投资带动GDP,从而带动就业,就跟穷人买奔驰致富一样,不说完全不可能,但总归效率低。如果以就业为目的,直接以就业考核地方官就好,为什么要去绕个圈子考核GDP?

                            • 家园 此话不同意一半

                              所以我说,西方的基于GDP的经济推论在中国不适用。因为理性经济人假设错了。

                              我同意不适用,但这个不是因为"理性经济人假设错了",而是局限条件没有弄清楚。

                              地方官有动机故意搞【赔钱的买卖】:大笔投资导致GDP上升,自己可以升官。至于后来赔钱,是下一届操心的事情。

                              站在地方官的角度来看,完全理性,他明显是在制度的局限之下争取自己最大的利益,何来不理性?

      • 家园 换个角度杠

        是“经济人假设”,不是理性人假设。指每个经济个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是个体利益最大化。

        卡雷曼和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论”因为把心理学应用到了经济学领域,解释了一些经济人假设无法解释的经济学现象而获诺奖【特沃斯基96年就去世,没能获奖】。

        他们获奖并不是踹了谁一脚😅😅

      • 家园 找到一个支点,可以杠一杠

        给人一个选择甲:选项A是80%概率得到4000元,选项B是一定得到3000元。

        虽然这个理性选择的结果应该是A,(4000*80% = 3200 > 3000*100% = 3000),但是真实实验表明,绝大多数的人会选择B。

        这个实验的设计有问题,一个人能参加这个游戏的机会极小,可以说是运气,如果只能玩一把,当然是3000块钱落袋为安。

        这个实验应该设计成可以反复玩的模式,看看选A还是选B的人多

        • 家园 看不出为什么这里理性选择是 A

          文中计算用的是概率和数学期望,而数学期望恰恰在大量和反复实验下才有意义。单一次的实验,使用数学期望作为标准,并不是理性,而是对于数学和概率论的迷信盲信,迷信在于本身对于数学的理解不够。

          • 家园 概率和统计是不一样的

            当说到某件事的概率是x,那么可以认为已经做了无数次实验,这个事件在x%的情况下出现(这也就是频率的极限是概率的另一种说法)。所以即使在上面的例子中,即使没提到多少次,理论上也可以重复无数次。

            这样理解当然不是很好,所以现在概率课程里一般都用公理化定义,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函数对应所有事件,且符合三个条件,那么它就是可以用概率论去计算,这样概率论成为建立在测度论基础上的一门数学学科。

            .

            而实际中应用概率论时,往往需要统计去确定上面提到的这个函数,也就是概率。比如对一个不均匀的硬币,只能通过实验的方法去确定正面出现的频率,如果次数够多就用这个频率去当作正面出现的概率。而实验中的参数比如次数、均值、方差等等可以用来估计这个概率的可信度等信息。

            根据经验,有时候可以不通过实验来确定概率,比如说通常我们认为一个比较新的硬币其正面出现的概率是0.5,而不需要通过扔几百次来试验(实际上已经有人做过了),把这个总结一下就出现了古典概型(注意不是“概率”)中的“等可能原理”。很多时候可以简化问题分析。但这个“原理”实际上最大熵原理的一种形式,当事件不是“等可能”的时候有时也可以用最大似然估计等方法计算其概率。

            贝叶斯方法可以看成两者的结合:先根据经验给事件一个“先验概率”,然后根据实验对这个概率结果进行修正得到“后验概率””。这个通常在实验成本比较高的时候采用。

            以上几种确定概率的方法各有优缺点,要看实际情况采用。

            .

            另外统计的源头也是和概率不一样的,概率学是从赌博中诞生的,一般认为是17世纪帕斯卡发现的。而统计可以追溯到古代国家刚刚诞生的时候,所以统计学曾经叫“国家的计算”,也所以统计学的英文里有“state”这个词根。

            通宝推:PCB,
        • 家园 真实场景下人不是上帝

          无法判断自己的长期参与博弈的可能性,因此你的假设不成立。

          • 家园 确实不能百分百预测

            但是,有谁会假设天天收到邀请去参加这个3000块钱的游戏呢?

            这个游戏的本质,其实是这样的:随机抽到路人甲,塞给他3000块钱,问他愿不愿意玩一个游戏,压上全部3000块钱,这个游戏有八成的把握可以赢4000块钱,但只能玩一把。

            有的人,腰缠万贯,根本不把3000块钱放眼里,而且不赶时间,自然愿意玩一把,有的人,三千块钱够半个月花费,不愿意参赌,对这两种人来说,都可以说是理性,对吧?

            有意义的研究,应该是调查清楚下注与不下注的局限条件,然后对这个局限条件进行验证。

            试图用这个实验证明人的非理性,连局限条件都没调查清楚,是方向完全错了,所以我才在另外一贴,说这是“not even wrong”

            通宝推:潜望镜,铁手,
            • 家园 我认为只要是经过衡量决定的,不管是什么做法,都算理性

              我一开始看骨头龙的帖,觉得很有道理,看了你的帖,也觉得很有道理,只是大家出发点不同,考虑的不同。

              再想了想,感觉也能另外抬一下原帖的杠。

              例子甲中,A,80%机会获得4000,B,100%机会获得3000。认为A选项才是理性的。但这个认为是从获得的角度。如果从失去的角度去看呢,A有20%的机会一无所获,B有0的机会一无所获,那么选B我看也很理性。

              就像买彩票,可以说是浪费钱,因为中大奖的机会太小了,买10次可能就是捐10次的钱,但是不买那就是0的机会,买了,哪怕是0.000000001的概率,也是比零大。只是,如果两块一张彩票,买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两百万一张呢,象你说明的一样,买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感觉简单的看是A还是B还不够。更有意思的是,什么数值时倾向开始改变,在现实中更有实际意义。比如80%机会获得4分钱,100%机会获得3分钱的选择很可能比较随机,而80%机会获得40亿,100机会获得30亿的选择可能绝大多数选择30亿。这两者之间的转折点数字会更有意思一些。

              • 家园 的确,只考虑利害的话,都不叫非理性

                都是在做理性的选择,只不过算法不同而已。

                西方喜欢谈理性,将理性奉为圭臬,实际上是在为赤裸裸的利己主义挂遮羞布。

                这一点,我们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有很大不同,我们更喜欢非理性。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做选择时,除了利害之外,我们还会有更重要的考虑。

                较早的案例,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宁愿饿死的非理性行为。

                中华文明能绵延不绝,这种非理性行为起了很大作用。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总会有人站出来,不考虑利害,向死而生。

                最近刀郎的歌《罗刹海市》挺火,开头部分有一句歌词写的挺好,我理解就是对只讲利害关系的批判。

                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

                只为那有一条一丘河

                河水流过苟苟营 啊

                通宝推:铁手,
                • 家园 非也非也

                  这一点,我们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有很大不同,我们更喜欢非理性。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做选择时,除了利害之外,我们还会有更重要的考虑。

                  较早的案例,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宁愿饿死的非理性行为。

                  这种同样是理性,只不过是超越短期利己的,更高层次的理性。

                  • 家园 人都没了,哪还有短期长期的说法

                    这种同样是理性,只不过是超越短期利己的,更高层次的理性。

                    超越短期利己?放长线钓大鱼吗,没治了。

              • 家园 铁手一下子抓到点子上了 -- 有补充

                不愧是老大。

                像彩票这种,属于”明知其输“的游戏(博弈),也就是均值<0,如果出于盈利的目的应该是能避免就避免的。

                但如果其他(均值>0)机会都没有,而你由于某些理由(比如急需用钱)只能参加这类游戏,那么你唯一的优势就是控制下注的次数。

                假设你明天需要8000块买命,而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赌场玩轮盘赌,假设你手里只有1000,轮盘赌胜率50%,压一赔一,那么最佳的策略就是每次都全压,这样只要三次就能达到目标,这是胜率最大的方案。

                对于彩票头奖这种胜率十分小的游戏,仍然是能避免就避免,如果必须参加也是选择次数最少的方案,比如1次。

                如果赢的定义是”玩家获胜次数超过总次数的一半“(控制次数的权力在玩家这里),那么如果要达成这个目标:

                1. 如果胜率是0.5,那么玩的越多越有利。

                2. 如果胜率小于0.5,则有一个公式可以确定最优游戏次数。大概是“1-2X胜率”的倒数。用这个公式计算,对彩票之类胜率接近0的游戏,最优次数是2。对胜率为0.47的轮盘赌,最优次数是16次。(这里建议铁手老大把支持Latex纳入日程,还有markdown)。

                3. 如果胜率大于0.5,这种好事还是不要想了。(😁开个玩笑,实际这种情况下默认就是点优的)

                .

                强化学习里还有一个“多臂老虎机“问题,实际上也是对赌博(试验)次数的优化问题。

                .

                PS:这里举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

                我们经常说日本喜欢”赌国运“,实际上从某些角度对这个小国来说这个策略是最优的,这个前几次战争(对华,对俄,一次大战,二战前期)来看都攫取了不可思议的战果。虽然二战失败了,但现在过的也还不错,至少从一个文明边陲的小国成了接近文明中心的国家。

                而反过来看日本之所以二战失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就是基于”敌小国我大国,敌强国我弱国“的”持久战“,这个策略从某个角度看也是最优的。

                通宝推:铁手,心有戚戚,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推荐一本书 -- 补充帖

                本来想写但忘了。

                书名是《机会的数学原理:明知其输而博赢的概率分析》,对彩票,轮盘赌,扑克牌等等“明知其输”的游戏进行了分析。

                通宝推:铁手,
                • 家园 对,穷人最喜欢买彩票

                  这就类似于急需钱救命。穷人不买彩票就是憋屈死,或者三代后自然断绝,每天十块钱彩票,十年也才几万块,省下这些钱对于穷人并无意义,只有博个几百万才能改变现状。

                  这跟古代穷光蛋冲城墙一样,大部分都是炮灰,但是先登立刻改变命运。否则留下一条穷命也没有意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