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马向阳下乡记》是部好剧 -- 2313234454dfsd

共:💬59 🌺42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农村都消亡了,你我吃啥?吃工业制品?

            粮食安全是我们四大国家安全中比较严峻的一个。年年都在宣传“粮食大丰收”,图啥了?

            • 家园 农业工业化是唯一的路子

              现在的农业产量就是靠工业支撑的。可以说我们吃的就是工业制品。没有化肥,农药,没有育种技术,没有大规模的种植与收割器械,中国的农产品产量达不到这个水平。

              农村消亡和农业并无必然关联,现代化农业是靠现代化工业进行支撑的。农民 产业工人化,这是必然的趋势。

              • 家园 农业现代化吧?

                农业工业化你我吃到肚里的就不知道是什么了。。。

                不过你说的目前农业产量靠化肥农药机械水利是认可的。但目前农村需要大量科技人员指导种地了。。。。

              • 家园 那是欧美那种上帝给了成片好地的天堂才行。

                中国,按四六开完成城市化,还有农村人口起码4亿,怎么养活?其中怎么也有1亿多青壮年。

                再,中国的地理特点和人口基数,决定了中国农业只能是大分散小聚集的有限规模化,所以,农业只能走精细农业的路子,学不来欧美的现代工业化规模化农业。

                • 家园 欧美不仅是成片的好地,人口少才是根本。

                  想想中美、中欧国土面积差不多,人口数却是倍差。可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在河里被人批的一无是处。

                • 家园 和你同样担心

                  农业规模和效益上去了,农业人口必须要降下来,这些多出来的人,城市和工业能吸收吗?

                • 家园 可以说槽点无数

                  美国算是,欧洲哪里是。

                  中国的工业化四六分怎么够,压根不到节点,起码还有多。这个节点就是农业产业的生产效率和工业差不多。至于一亿青壮劳力,恐怕一亿农业产业工人也不算多嘛。

                  养活这些人其实很好办,从其他产业获得或转移支付。其实现在差不多就是了,现在的农民还有多少靠土地养活的。

                  即便是精细化也必须工业化啊,高产育种,产业分工,小机械,集成化也是工业化的一部分啊。这和中国地理特点和人口基数扯不上关系。况且我们也不是完全都不适合,我们有大片的平原啊,适宜耕种的地方搞大机械早不是什么新闻了。一说工业化就以为是美国那种,那是不知道农业工业化为何物。我们的农业早就在工业化和规模化的路上了。

                  你的这些话槽点无数,因为你对这个完全没有概念。所以你的有些结论和担心就没什么逻辑可言了。

                  • 家园 如果城市化完成,剩下的农业人口,工业消化不了。

                    工业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均生产率极大提高,典型的投入较少收益较大,这是与农业时代的“人海战术”最大的区别。

                    如果在中国农村真实现了欧美那种工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只会导致一个结果,产生大量闲置劳动力,因为不需要那么多人种地,其实就是农村的失业问题怎么安置。

                    这些人在城市化完成,城市容纳能力饱和(还得拜托城市一直保持既有的高容纳能力)的情况下,就是一批浩浩荡荡的失业大军,怎么安置?

                    这个问题,与智能制造,血汗工厂是一个原理。搞血汗工厂是要解决就业,关闭血汗工厂是因为人口刘易斯拐点来了。工业智能化、自动化的结果就是人工的减少,也就是就业岗位的减少。

                    不过,现在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这类问题暂时不会出现,但时间不会太久的,大约20-30年吧。

        • 家园 以我的经验看,出不了大事

          要出大事有几个重要的先决条件:一是政策严重失误,出现大的灾荒困难或者大的利益纷争;二是有领头羊,正如楼主文中的二叔;三是要有大量的溢出荷尔蒙,也就是20上下的年轻人。

          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农村,第一个和第三个条件已经不存在了,第二个条件中的农村实力派,大都有更好的办法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必靠煽动底层来跟官方对抗。

          当然,在部分宗族势力强大的南方发达地区,上述三个条件依然存在,正如乌坎,这些地方才是应当特别注意的。

    • 家园 2,土地流转是全剧主轴。

      2,土地流转是全剧主轴。

      土地流转的核心是资本介入土地分配,是新一轮的“土地兼并”。

      60年前的合作化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只是60年后时空背景完全不同,但主题只有一个:土地只有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才能产生收益。这是合作化和土地流转政策的最初动力。

      60年前的合作化失败于政治斗争与行政的操之过急,而今天的土地流转,在某些利益集团看来,必须完全遵守市场化规则,必须去行政化。如果这样演变下去,只能是古代王朝不断重复的土地兼并。

      不过,现实中,土地流转并不是一个受到农民强烈抵抗的政策,虽然这个政策的可能后果是损害农民利益,并最终掏空政权基石。因为农民可以得到眼前的“流转补偿”,而土地在农民手里,产出已经严重落后于现代工业社会的工业产出,进城打工,出卖劳动力就是农民最现实而唯一的出路。

      无论是古代王朝不断上演的“土地兼并”,还是60年前的合作化,抑或今天的土地流转,我们,静静地看着!

      BTW,这也是中国人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要死要活地“工业化”的根本原因:工业产出相比农业产出,有着难以想象的数量级优势,这是从个体到国家的全方位优势,不单单是经济产出优势。

      通宝推:adrupal,
      • 家园 最近的股市和房市占了太多的版面

        土地流转现在进行的怎样啦?

        一百年前太祖就说了“中国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现在看来“中国的问题是农民工的问题”。

        实体经济衰退,进城打工的前景越来越窄。土地流转再把退路切断了,你让这个群体上天啊?

        中国从来都是从内部开始崩溃的。

    • 家园 1,情节写实,是此剧最大特点。

      回头再来说此剧的好。

      1,情节写实,是此剧最大特点。

      把此剧“艺术高于生活”的因素剔除,编剧着实下了心,对农村问题观察入微,也对农村生活深有体会。无论是梁会计的精于算计,还是看似憨厚的“二叔”,以及“嫂子”的前后反复,一反以往写农民“老实巴交”和憨厚的窠臼,用一句“第一书记”的话说:我以为农民都是憨厚老实的,原来憨厚老实的是我啊!

      当然,写实是需要技巧的。这一点,我比喻为瓷器上作画,工笔式描摹,用轻喜剧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剧中很多突兀和奇迹转折就比较好理解,而不是苛责。

      此剧的写实功力还体现在,大槐树就是一个简版、洁版的政治活动的勾勒,剧中将权力运行的轨迹讲的清楚而委婉。

      通宝推:adrupal,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