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那些被遗忘或扭曲的三国人物 -- 就一南瓜

共:💬348 🌺4404 🌵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 家园 特行独立一田畴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无终县,大约在现在的蓟县、遵化一带。好读书,擅击剑。

      初平元年,各路讨董卓的义军结盟,董卓迁献帝于长安。幽州刺史刘虞是皇室宗亲,常常感叹:现在奸臣作乱,天子流离失所,汉室衰微,我想振作百姓对汉室的信心,派人去长安朝觐皇帝,以尽忠孝之心,派谁去才能不辱使命呢?

      众幕僚一致推举田畴,时年二十二岁。

      当时在幽州,刘虞与公孙瓒一文一武,彼此已生间隙。田畴暗地里劝刘虞,早早动手,免得后患。刘虞政绩斐然,在治理地方,怀柔少数民族等方面尤为突出,但,他毕竟是文臣,柔有余钢不足,拒绝了田畴的建议,这也为他今后的不幸埋下了后患。

      田畴考虑到当时天下动乱,各诸侯各怀异心,便在家族僮仆中挑了二十名体格健壮的,以他个人名义,骑马绕道西行,走居庸关出塞沿阴山奔朔方郡,历时一年多才到长安。等他再回到幽州时,前后已近四年,物是人非了。

      到了长安,小皇帝和众大臣见了刘虞的敬表和孝敬的财物,很是高兴,正吃了上顿没下顿呢。一高兴,给田畴封赏了个骑都尉,反正朝廷也就剩下这点权利了。

      田畴拒之,第一次拒官。他说天子蒙乱,臣民耻辱,不敢受荣宠,朝廷高度赞扬了他的忠义,三公府联名征辟他做官,他也都拒绝了。朝廷和大臣们一是为了让他扬名,二也是鼓励各方诸侯多多敬献,向老百姓们宣告朝廷的存在,维护那一点可怜的尊严。

      在长安耽误了一段时间,得到朝廷对刘虞的回复之后,田畴快马赶回了幽州,可是,此时刘虞已经被公孙瓒击败并杀害了。

      田畴径直去了刘虞墓,大哭了一场,在墓前祭拜并宣读了朝廷回复的章表,然后流着泪离开,没鸟公孙瓒!

      公孙瓒听说了,大怒,公开悬赏抓获了他。公孙瓒斥责他说:“你为何自行哭拜刘虞,而不把朝廷的回复表章呈报给我?”

      田畴答曰:现在汉朝王室衰败,人人怀有异志,只有刘公没有失掉忠义的节操。朝廷表章中所说的,对将军没有什么好话,恐怕不是你所乐意知道的,所以没有送上。将军现在举大事以满足自己的欲求,既已杀死了无罪的府君,又与坚守忠义的下属为仇,果真做了这件事,那么燕、赵地区的士人将都只会投东海而死,哪还有人会跟从将军你呢?”公孙瓒听闻此言,认为田畴理直气壮,不怒反笑,下令给他松绑但却把他囚禁在军中,禁止他与故交联系。

      手下幕僚劝说公孙瓒:田畴是个声名远播的义士,你既然不能以礼相待,但却软禁他,这样对将军你的名声不利啊。公孙瓒然之,就下令放了田畴。

      田畴北归,召集族人和门客僮仆立下誓约:府君刘虞的仇不报,我们就不能存活于世!于是,田畴带着数百人进入到徐无山中,过起了半隐居独立于世的日子。

      当时,躲避战乱的人特别多,听说徐无山有这么一块桃花源,纷纷举家来投,几年间,就达到了五千多家,形成了一个山中的小城市。徐无山在唐山市玉田县东北二十里,尚存有田畴遗址。

      田畴说:要有领袖。于是,大家共同推荐田畴为首领。

      田畴说:要有制度。于是,大家订立了二十余条法律。

      田畴说:要讲礼仪。于是,乡规民约道德规范出台了

      田畴说:要有学校。于是, 。。。。。。

      田畴说:要有部队。于是, 。。。。。。

      不能不说,这是个躲避社会战乱,追求平安生活形成的最好的一个社会形态,当然,前提是有一个强大的领袖人物。

      田畴的梦想也是大多数中国人所追求的吧?

      徐无山跟当时的乌丸、鲜卑都相隔不远,他们听说田畴的名声,都派出通译前来赠送礼物,交好于他。田畴和他们约定,互不侵扰。

      五千多户的人口资源自然也引起了已打败公孙瓒盘踞黄河以北的袁绍的注意,他派出使者,授予田畴将军印,田畴拒之,第二次拒官!

      袁绍死后,儿子袁尚即位,屡屡派人来征辟他,田畴还是拒之,第三次拒官!

      当时,袁绍死后,袁谭与袁尚、袁熙兄弟三人干戈内起,被曹操各个击败,袁尚和袁熙逃亡乌丸蹋顿部栖身,曹操起大军征讨乌丸蹋顿。

      田畴因为乌丸常常犯边,杀死官员残害百姓,一直想与乌丸开战,但自感力量不足,隐忍不发。这次,曹操征讨乌丸,与他的战略目标一致,于是,当曹操派人征召他的时候,田畴毫不犹豫的令手下人整理行装,投奔曹操了。

      手下门客问田畴:“昔日袁家父子仰慕你的名声,五次派遣使者送来礼物,你都不应召,为何这次这么踊跃?”

      田畴露出神秘的微笑答道:“这不是你所理解的。”当然不只是为了征讨乌丸,报仇雪恨,而是乱世辩人的技术啊。

      田畴随使者到了曹操军中,即被任命为司空户曹掾,掌管户籍。这个职位是公府征辟的,对于当时田畴的实力来说,是比较高的,这也看出了曹操善于任人的长处。

      跟着,曹操接见了他,跟他一番长谈,无非是天下大势,袁氏失败的原因,你在徐无山的作为,将来治理河北的意见建议等等。

      一番话谈完,曹操一声长叹,说道:“田子泰不是我所能任命的官员!”话里的意思是说,这样的人才不应该仅仅是公府所征辟的幕僚,而应该由朝廷的名义任命他担任地方大员。于是,举荐他为茂才,任命为脩县县令,但他并未去上任,而是继续留在曹操军中效力。

      当时曹操的军队驻扎在无终县,正是夏天多雨,这里又临近海边低洼处,道路泥泞难行,山口险要处有敌军把守,众将一筹莫展,皆有退军之意。田畴献策道:“此去柳城,尚有一条小路,经徐无山过卢龙口、白檀。不如我们佯作退兵,然后走小路翻过山口直达柳城,蹋顿肯定不会防备,到时候一举拿下柳城,蹋顿授首之期不远。”曹操从其计,命令田畴所部为先锋,翻过卢龙,直捣柳城,杀了蹋顿,袁尚兄弟远遁到辽东公孙康处。

      第四次拒官开始!

      乌丸被灭,田畴居首功,曹操论功行赏,封田畴为亭侯,食邑五百户。田畴认为自己当初率众躲避山中,自己立下的志向并未达到,而今却因此获利,实非自己本意。再次拒官,曹操理解他的心意,也不强迫他。

      后来,辽东公孙康果然如郭嘉临终所言,将袁尚的首级送到曹操处,曹操下令:三军之中敢有为之哭着,斩!当时,曹操打败了袁氏集团,受降很多袁氏的文臣武将,受过袁氏之恩的人大有人在,曹操此令也是为了消除袁氏的影响。

      特行独立的田畴只是袁尚屡屡征召他不就,心怀感恩之心,就不顾曹操的军令,自备祭品,前去吊唁袁尚。曹操知道了,也不和他计较,可谓恩重。

      后来,曹操征荆州,田畴作为幕僚同行,获胜回来后,曹操又想起了田畴的种种功绩,懊悔当初不该听从田畴的推辞,他说了一个站在全局观念的理由:“你田畴辞官不受,这是满足了你个人的志向,但是,有功不赏,国家法度何在?”

      于是,下令恢复田畴原来的爵位。田畴上表,坚决推辞,声称要以死明志。一连下了四次诏书,田畴都坚辞不就。其他人看不过去了,纷纷上表弹劾田畴,说他清高自傲,爱惜羽毛,罔顾国家法度,要求治其慢上之罪。曹操犹豫不决,将此事交由世子曹丕和大臣们廷议。

      曹丕和荀彧、钟繇的意见都说,算了,就听从他的意见,让他去吧。

      但,曹操还是心有不甘,又让与之交好的夏侯惇去做他的工作。夏侯惇晓之于理动之于情,田畴还是不肯屈从,最后祭出了以死要挟的法宝。夏侯惇无奈,只得将田畴之志回复曹操。曹操也很无奈,就给了他一个议郎的闲职,平时不用到任,有事顾问顾问。

      田畴死于46岁。

      对于田畴的评价,一直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倒是认为有两点说的中肯。一是裴松之说田畴哭袁尚,举止失当,类比王修哭袁谭,看上去都是哭故主,但内心想法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王修是真哭,田畴是假哭。

      还有一点是重臣钟繇说的:田畴辞官之举不顾大局不遵大义,但是,也可以作为抢功争爵者的一个借鉴。

      灵山

      2014年9月23日

      通宝推:晴空一鹤,
      • 家园 为什么我看到你写的一段,好象挺眼熟的。

        田畴说:要有领袖。于是,大家共同推荐田畴为首领。

        田畴说:要有制度。于是,大家订立了二十余条法律。

        田畴说:要讲礼仪。于是,乡规民约道德规范出台了

        田畴说:要有学校。于是, 。。。。。。

        田畴说:要有部队。于是, 。。。。。。

        你不会是抄圣经的吧。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

        通宝推:就一南瓜,
    • 家园 陈宫可不是猪脑子。

      早期的曹操轻士好杀,曾杀了当地名士边让,因此才使陈宫离心,到死都不回头。陈宫也是个有原则,有立场的人。

      • 家园 曹操杀边让的时间有争议

        《后汉书》说的是建安中。曹操杀了不少人,这也是他屡遭后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诟病的原因。08年时,我曾写过一篇《祢衡:腐儒该死》的文,争议很大。

        • 家园 祢衡:腐儒该死

          灵山注:大约08年前后,写了这篇祢衡评论,网上褒贬不一。有读者批评我偏激。现在再读这篇文字,我还是坚持了我的观点:腐儒该死!当然,重写这篇人物评传时,不会用这种风格。史料描述为主,间杂评论。这是我目前写三国人物评传的基本原则。

          。。。。。。。

          弥衡是个才子,而且是个有疯病的才子。

            初会曹操,曹操令其为鼓吏,“(弥衡)遂击鼓为《渔阳三挝》。音节殊妙,渊渊有金石声。坐客听之,莫不慷慨流涕。”说明弥衡精通音律,既如此,何不闭门苦修,留下几首千古传颂的乐曲?

            次见刘表,“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这弥衡拿过来一看,三把两把就给撕了,在刘表和诸友人(是否为其江东八俊?)诧异的目光里,援笔立就,看得刘表和诸友人频频点头,“刘表大悦,益重之”。有此才能,何不学司马迁、班固,著史后传?退而求之,顶了陈寿的名写本三国志也好。

            再会黄祖,黄祖令为其书记,黄祖对他的文字很是满意,曾拉着他的手说,你写的怎么都是我想说又表达不清楚的?

            黄祖任章陵太守的长子黄射,更是以师从之。他们两人曾外出游玩,回来以后,黄射想到蔡邕所作的碑文,爱其文辞,弥衡说了,我看了一遍,还能想得起来,就是碑上缺两个字。黄射不相信,待弥衡书写完毕后,派人拓印碑文回来核对,果然一字不差。如此强闻博记,何不开帐授徒,如郑玄、卢植做个大儒?

            黄射大会宾客,有人送一只鹦鹉,射说,请先生为它做个赋吧。弥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现存的弥衡《鹦鹉赋》不知真假,这鹦鹉洲是否因此而得名?

            放着这么多很有前途的职业不做,你偏偏要去求官?求官也罢了,对官场一窍不通也不能怪你,偏偏你连人情世故也不懂,公然诋毁你未来的同僚;为了显示你自己才高八斗,诬蔑一两个人家也不会计较,偏偏你侮辱了所有人。

            按照当时三国重知识识人才的大环境,大大小小的军阀,不管有文化没文化,都是非常注重“重视人才”名声的,曹操于此尤为突出。可曹操打天下不能只靠你弥衡一个人吧?所以曹操必须要对手下们有个交待,你把我手下都侮辱了,哪你有什么本事啊?

            这弥衡的疯像出来了:“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岂与俗子共论乎!”敢拿尧、舜、孔、颜自比,这不能不说这已经是非正常人的思维了。

            后来有人论道,弥衡之所以在曹操面前出言不逊,是怪曹操接见弥衡的时候没有为他设座席。其实在此之前,孔融屡屡推荐弥衡,弥衡大概是没得到好价钱,屡屡称病不往,还说了一些攻击曹操的话。为说服刘表来降,又一次推荐之,曹操也是为了杀杀他的傲气,所以故意刁难他一下。

            于是曹操不怒反笑,你这么大能耐,那么从基层干起,去做鼓吏吧。

            这弥衡这次倒没疯,心想老曹你想侮辱我,嘿嘿,等着吧,他居然在众宾客面前公然裸体。曹操还是恢宏大度之人啊,所以自嘲道:“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为难的是孔融,两头都来劝,曹操还是爱才之心,就说再给次机会吧。按说之前两人都有过失,曹操已经让步了,弥衡如果是个正常的人,也该为自己找个台阶下了。因为他不正常,所以他居然就跑到曹营门口,拿根木棍边跺脚边骂,极尽泼妇骂大街之能事。

            曹操至此再有收录弥衡之心那是后人粉饰曹操形象了。所以,后来曹操说了,弥衡再不行,他是我的使臣,你黄祖杀了他,我就要讨伐刘表了。

            曹操这次是真怒了,所以他说:“令汝往荆州为使。如刘表来降,便用汝作公卿。”弥衡不愿往,曹操命令两人押送而去。刘表也是爱虚名的人,特别是对这种有大名气的,更是待为上宾,可弥衡终究是一腐儒,屡屡讥讽刘表,刘表也不能容忍,把他送给了黄祖。

            黄祖待他也不错,但是黄祖就没有曹操、刘表的涵养了。一次黄祖在船上大宴宾客,弥衡作陪,两人都喝高了,弥衡又一次出言不逊,黄祖还算清醒,喝斥说,你酒多了退下吧。弥衡的疯劲上来了,说黄祖是死人木偶什么的。土军阀黄祖急了,让随从上来掌嘴,弥衡更是骂不绝口,黄祖一怒,就让手下杀了他。

            这弥衡看来平时待人不行是一贯的,和黄祖的主薄平素有隙,这主薄把他带下去就杀了,黄祖长子黄射听说以后,鞋子没顾得穿跑来营救都没来的急。黄祖酒醒后也后悔不已。

            李白曾诗《望鹦鹉洲怀弥衡》曰:魏武营八极,蚁视一弥衡。说的是曹操做那么大的事业,可蚁视他的就是一个弥衡。如今想来,腐儒特征有三:恃才傲物,没有才谈不上儒;张口骂人,有才能不好好体现;自视甚高,都是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后继者许攸、杨修皆如是者。

            腐儒该死!

    • 家园 神鬼莫测话贾诩

      看《三国志》贾诩传,每每有后背汗出如浆的感觉,这是看其他人物传记所没有的。想不到在世上真然有这么一种人,对人心的洞悉达到了极致,把握的分寸妙到毫巅。要知道,三国时代没有公共媒体,信息的传播主要是人口相传;没有强大的情报分析系统,取得有限的信息资源还得去芜存菁。最多,亲自接触过某人,靠零星的只言片语要得出一个人的基本印象该有多么困难。

      但,贾诩他做到了。

      贾诩,字文和,甘肃武威人。少年时很低调,声名不显。当时有大相士阎忠慧眼独具(阎忠,也是一个被埋没的三国人物),认为他是张良、陈平之类的谋士。举孝廉,任郎官职,因病辞官。跟当时很多人的经历相似,没什么特殊点。当时举孝廉的,绝大部分都是任郎官职,很少有担任县长的。

      辞官回乡的途中,碰到氐人部落叛乱,把他们同行的十几个人都抓了起来,要杀了他们。贾诩眼珠一转,谎称说我是太尉段颎的外孙,家里很有钱,你们别杀我,家里一定会出钱来赎我的。太尉段颎久镇边关,在氐人部落很有威信,氐人听信了他的话,把其他人都杀了,唯独将他放回了家。

      有史料记载的,年轻时贾诩就这段轶事。跟杜畿扶灵回乡、司马芝携母避乱路遇贼寇一样,都是以计脱身。

      董卓起西凉兵进军长安时,贾诩以校尉身份在董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军中任职,驻扎在陕西一带。至于他怎样到了董卓军中,史料上没记载,只能是一个可能:贾诩是武威人,故西凉国的首府就在武威,所以,他被董卓征召随军是顺理成章的事。

      董卓为吕布所杀,牛辅亦为部下所杀,军中乱为一团。时,牛辅手下有校尉李傕 、郭汜、樊稠、张济等人皆乱了分寸,都想着脱离部队,逃回凉州。

      这时候,贾诩也是为了自保,说了一番让史官们一直不肯原谅他的话:诸位校尉,听说长安城里的大臣们表态,要杀尽西凉人。你们现在这样潜逃回去,一个小小的亭长即可以将你们抓捕。还不如重新将部队组织起来,打起为董卓报仇的旗号,攻下长安,以朝廷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如果攻城不下,再逃跑不迟。

      众人皆被他说服,四校尉就用朝廷大臣们要“杀尽西凉人”这句话来招募西凉逃卒散兵,这便是西凉兵祸乱长安的开始。

      这件事的根源在于董卓死后总理朝政的王允,王允联合吕布平叛之后,当时董卓西凉军的实力并未受损,如何处理西凉军是个很棘手的问题。王允的想法就是要解散西凉军,追究其将领的责任。王允曾说过:独不赦此四人(指校尉李傕 、郭汜、樊稠、张济)。

      后来,裴松之等人为此事怪罪贾诩是没多少道理的,贾诩也是倾巢之下岂有完卵的那一颗卵之一,乱世自保是为第一。再说,李傕这几个鼠目寸光的家伙后来自相残杀祸乱长安也不是贾诩所能控制的。贾诩只是一名谋士,并不是能统御手下的枭雄。

      西凉兵攻下长安,杀了王允,李傕等人要朝廷下旨封贾诩为侯,贾诩坚辞不受,他说:这本是自保之策,何谈功劳!又奏请他为尚书仆射,贾诩又说:这个位置是管理百官的,需德高望重之人方可任之。我没什么名声,任这个职位别人都会不服的。后来,只得让他担任主管人才选拔的尚书。

      李傕、郭汜两人在长安大打出手,一个挟持天子为令群臣,另一个扣押王公大臣,弄得长安是乌烟瘴气。但这二人都很畏惧贾诩,贾诩依仗这点,一直在二人当中斡旋,施恩于朝廷、大臣。

      贾诩对李郭二人本是利用,看着自保之计已成,便交还印绶、辞了官职,离开长安,到了华阴,托庇于同乡段煨门下。

      段煨也是董卓手下的几大中郎将之一,董卓死后,他选择了归顺朝廷。

      贾诩没过多久便离开了,投奔了原来一起在牛辅军中效力,现在盘踞宛城的张绣,但将自己的妻儿都留在段煨处。友人不解,问道:段将军对你礼敬有加,敬为上宾,你何以又离开呢?贾诩叹道:都是名气惹的祸,在段煨军中,下属们敬仰我,长久下去,段煨必起疑心,担心我夺了他的权。如今张绣没有谋士辅助,我去恰得其所;而段煨可以依靠我得一外援,互成犄角,必善待我的家人。

      果然,段煨很高兴贾诩的离开,也一直对他的家眷照顾有加。

      这时的贾诩对人心的算计已经是炉火纯青了,也许在长安的那段时间,接触了不少的达官贵人,练就了一身洞悉世事皆学问的本事和掌握了别人难以企及的信息资源吧。

      到了宛城,因为张绣的叔叔张济与贾诩有旧,张绣一直对贾诩执晚辈礼。

      贾诩考虑到宛城孤立无援,迟早会被曹操征讨,便让张绣派人与刘表暗中结盟。曹操不听荀攸劝阻,围攻张绣时,刘表果然派兵夹击曹军,此时,正有袁绍欲袭许昌的留言传来,曹操不得已,只得退兵。张绣起兵追击曹操,贾诩阻止他说:不能追,将军此去必败。张绣不听,果然大败而归。贾诩又说了:现在可以追了,必然大胜而归。张绣半信半疑,重起兵卒追击,结果,击溃了曹操的后卫部队,大胜而回。

      张绣很佩服,追问贾诩理由,贾诩说道:曹军后撤,必是许昌出了变故,军队的实力并未受损。曹操身经百战,战阵经验丰富,后撤时一定会安排部队预作防备,你出动精锐去追,必然会中了他的埋伏;但你大败而归之后,曹操不会想到你还会有第二次追击的勇气,再加上后方有事,必定会加速后撤,所以你能获胜而回。张绣叹服。

      曹操袁绍官渡大战开始,双方都派人来招降张绣,张绣当时是想投奔袁绍的。袁绍当时势大,号称坐拥百万之众,连曹操心里都没底与之对抗,一众谋士都在给他打气。而张绣与曹操恩怨情仇一堆,张绣有夺叔母之辱,曹操有丧子之恨、失良将之痛。

      张绣开始占据宛城时,曹操大军来袭,当时张绣是投降的。曹操本是好色之人,见到张济遗孀邹夫人貌美,食指大动,瞒着张绣就偷吃了。张绣知道后,觉得受辱,心怀不满。曹操听说后又密谋杀掉张绣,谁知事不周密,张绣用贾诩计提前反叛,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曹操的心腹大将典韦,又差点干掉了曹操。

      面对袁曹的召唤,张绣很自然的选择了袁绍。

      但是,贾诩根本未和张绣商量,当即毁书叱使,对着袁绍的使者说:“回去告诉袁本初,你和你兄弟袁术都不能相容,焉能容天下英雄?”

      张绣当即傻掉了,悄悄问贾诩:那我该去投谁?

      贾诩淡然一笑:去投曹公。

      张绣更加疑惑:“可我与曹公有仇怨啊,他会怎样待我啊。”

      贾诩竖起三根指头,从容解惑: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现在是奉旨讨伐不臣之人,占据着大义名分。这是其一。现今袁绍势大,曹操势弱。投袁绍,不过是锦上添花;投曹操,则是雪中送炭。这是其二。其三,曹操是想成大事的人,如果接纳了你,天下谁人还有大过你和他的仇怨,你就是他让天下归心的一根标杆。为了他招贤纳才的大计,势必会善待于你。

      贾诩已经把曹操揣摩到骨子里了。

      果不其然,曹操一见到贾诩,立即拉着他的手说:让我信重于天下者,君也!马上上表给贾诩封侯,担任冀州牧,当时冀州未平,便让他在军中参谋军事。对张绣,曹操也果然不计前嫌,与他结成儿女亲家,封他为扬武将军,后来,张绣食邑二千户,当时的武将,最高的也不到一千户。

      官渡相持,曹操即将粮尽,又一次找谋士寻找信心。贾诩亦如郭嘉,荀氏叔侄一样,给他打气。这一回,他是从曹操的个人品质上鼓励他的:您的勇气、智谋、果决、用人都超过了袁绍,需要的不过是一次机会罢了。没过几天,机会便来了,许攸献计烧乌巢。

      曹操攻下荆州之后,自信心膨胀,想一举拿下江东。贾诩劝说道:明公先后打败了袁绍、刘表,声誉隆起,现在应好好经营,让百姓们安居乐业,日渐富足起来之后,可不战而屈江东。

      曹操不听,结果,赤壁之战成就了周瑜、诸葛亮的美名。

      裴松之对贾诩的这番说辞也是颇为不服的。他认为赤壁之败,源于瘟疫流行、风向难测,是运数决定的。

      渭南之战,曹操出兵讨伐韩遂、马超,韩、马行缓兵之计,曹操也明白他们的心事,问计于贾诩何策对之,贾诩说了三个字:离间计。结果,韩遂、马超疑心生暗鬼,大败。

      曹丕为五官中郎将时,弟弟曹植才华横溢,得到了一批名士的吹捧,两人有王位继承权之争。曹丕问计于贾诩该如何处之?贾诩答道:你只需注意修身养性、心怀宽广,好学不倦并尽好人子的孝道即可。

      曹丕很聪明,明白了贾诩的意思,老老实实的做自己,不去与曹植抢风头,交接名士。

      曹操也为东宫太子的人选犹豫不决,密问贾诩,贾诩不答。再问,贾诩故作恍然道:刚才我在想袁绍、刘表父子的事。

      曹操听罢大笑,遂立曹丕为东宫太子。

      曹丕接受献帝禅位,谋划者贾诩、华歆、王朗等,主谋是贾诩,但后世屡屡遭人诟病的是华歆。

      曹丕继位之后,问贾诩:吴国、蜀国,我该先讨伐哪一个?贾诩直言道:“扩充地盘,壮大实力以权谋为先;建立稳固的基业当以德化为要。遍观我们魏国的人才,是没有人可以与占据地理优势的吴国、蜀国争锋的,即使皇帝陛下亲征,也不见得万无一失,不如等待观望,待他们内部起变化再说。”

      曹丕不听,起大军攻吴,大败而归。

      贾诩归顺曹操之后,自以为自己非曹操老臣,做人一直很低调,平时基本不与人结交,就是子女婚嫁都不与高门大户攀亲。

      真正的高人贤士,据庙堂之上,不结党,不参与派斗,低调做人低调做事,但又不刻意韬光养晦,时不时露一小峥嵘,这才是立身长久之计啊。忆今昔,又有多少人不懂这道理或者知易行难,栽了大跟头,可惜可叹!

      贾诩,寿77岁而终,谥肃侯,配享曹丕庙。

      灵山

      2014/9/30

      通宝推:北上,红军迷,何求,三笑,樊逖,迷惑不解,彬格莱,小书童,陆合,在磨刀的胖猫,gschen,雨辰老人,晴空一鹤,joyfm,天涯睡客,陈王奋起,忘情,
      • 家园 好贴留名

        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3;铢钱:4。你,乐善:4;铢钱:-24。本帖花:3

      • 家园 是转贴吗?我在别处完整看过好象
        • 家园 是这篇吗,也是我写的

          贾诩 三国谋士谁为首?

          易中天称贾诩为三国最聪明的人,我对此极为赞同。

            我以为贾诩之聪明表现为他的“三识”:识势、识人、识己。“三识”尤为识己特别显示出其聪明的一面,所以他能寿七十七而善终。

            先说识势:

            董卓被戮以后,其校尉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逃回西凉准备解散队伍,这时贾诩出谋:诸公若逃亡,则一亭长即可擒之,不如召集兵马打着为董卓报仇的旗号进攻长安。不胜再逃亡不迟。

            后人包括裴松之毛宗岗都把长安大乱归结于贾诩的此次出谋,且不说贾诩此时也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卵之一,作为一个谋士,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出谋划策也是他份内的事。要追寻根源,近的首先要找王允,谁让他独不赦此四人?贾诩此次“识势”悔不悔?我看他是后悔的,他曾说过“某昔从李傕,得罪天下”的话,所以进长安后封官进爵都坚持不受。

            劝张绣两次投降曹操都说明他识势的能力。第一次张绣连接刘表起兵准备进犯许都,曹操起兵15万迎敌,贾诩见曹操势大建议张绣投降,后因曹操纳其美貌的婶母而觉受辱,张绣复叛;第二次是曹操和袁绍对决,双方都派使臣来招降张绣,贾诩不和张绣商量,毅然毁书叱使:汝(袁绍)兄弟尚不能容,何能容天下国士乎!

            当时袁绍势大,家族四世三公,声望极高,而张绣与曹操有杀子之仇、损将之恨,但贾诩降曹的三点理由却令人信服:曹操以天子名义讨伐,名正言顺;袁绍强盛,曹操势弱,我们投袁绍他无所谓,投曹 操他 必以为重;曹操的志向是王霸之业,他不会记私仇。果然,投降曹操后,曹操抓住贾诩的手说:使我诚信天下的,是你啊。

            诚然,曹操既然能容一张绣,天下人怎能不归心?张绣在曹营里,一直拿着比一般人都高的俸禄。

            贾诩任曹丕太尉之时,曹丕问他,我准备一统天下,应该先伐吴还是伐蜀?贾诩对战略的认识是非常高的,他说:

            ---刘备雄才,更兼诸葛亮善能治国;东吴孙权,能识虚实,陆逊现屯兵于险要,隔江泛湖,皆难卒谋。以臣观之,诸将之中,皆无孙权、刘备敌手。虽以陛下天威临之,亦未见万全之势也。只可持守,以待二国之变。”

            贾诩这番知彼知己,审时度势的实话实说并没有说服曹丕。曹丕举三路兵马攻吴,大败而归。

            再说识人。

            贾诩从长安李傕处逃亡到同郡段煨处,段煨对他很是敬重、畏惧。贾诩一看,把妻子留在段煨处,自己转投张绣。原因很简单,段煨对他有忌惮,久而久之会害他,现在投靠张绣,张绣没有谋士,看到他必定高兴,而段煨指望他外结大援,必然会善待他妻子。贾诩料人如神啊,张绣果然把他当着父辈看待,言听计从,而段煨也善待他的家庭。

            他后来劝张绣两次投降曹操,劝张绣该不该追击曹操,在官渡之战劝曹操下定决心,到后来曹操立嗣,都体现了对曹操脉搏的把握妙到毫巅,可以说,贾诩对曹操的研究超过了他的一帮老臣如荀彧、荀攸。

            贾诩最过人之处在于识己,他的韬晦之术一直让他立于不败之地。

            在长安之时,李傕、郭汜为他封侯,他认为是救命之计,何功之有?;让他担任尚书仆射他说声望不够,后来为避祸(李傕也对他心存畏惧)担任尚书、拜光禄大夫,宣义将军,“天子既出,即上还印绶”。

            投降曹操后,贾诩认为自己非老臣,几乎在朝廷中不结交他人,平时也不出门,就是子女婚嫁也不结高门。

            曹丕得以贾诩辅佐才顺利继位,所以论功行赏,封贾诩为太尉。但是魏受汉禅,一马当先的是华歆,千古以来挨骂最多的也是华歆,同为谋士的贾诩虽然是主张者,但最后没他什么事了。

            论其三国人物的谋略,诸葛孔明是战略战术并重,周瑜、司马懿、陆逊长于战术,唯独可以与诸葛一较高下的唯贾诩也,只因其先致长安大乱后使魏受汉禅,历代因此对其谤毁,陈寿倒很中肯,裴松之以下无疑都居偏见,贾诩因而消沉下去了。

      • 家园 贾诩是我在三国时期最佩服的一个谋士

        原因很简单,知人不难知己难。他不但对别人的把握很准确,他对自己的位置把握得更准确。前面能做得到的,三国不乏其人,但是后面能做到的,很少。

        生逢乱世,处庙堂险地,事虎狼之君,而能全身而退者,唯贾文和。

        他处事有一个特点,我总结为“无时无刻不在谋求下山路”。这是很典型的道家智慧。很多人光顾着爬山,没有想过如何下山的问题,结果到顶了,才发现无路可走,那就只好跳了。

        我唯一比较不能认同的一点,就是他出主意也有特点,就是一、他出的主意都是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二、他出的主意,都是当下最合适的主意,但是未必是长远之计。比如李郭二人,还有张绣,最后都没有善终。当然,平心而论,这些都不是他的责任,也算不上什么错误,只是让人觉得,他待人好像没有感情,只有无止境的理性计算。怎么说呢,这样的人,或多或少有点Sociopath的意思吧?或许这也是为何你我在读到贾诩时,往往便会“后背汗出如浆”。

        最后说明一下,我并不认为他这种处事风格是最好的或者有普适性质的。比如说,对领袖型的人物曹操刘备等,就有另外的要求。对集团领袖如荀彧,司马懿,这些人,他们要考量的有整个集团(很多人对荀彧的死理解为对汉室的愚忠,一笑)。

        但是对于布衣文士来说,贾诩的处世哲学无疑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有一句话“大隐隐于朝”,我觉得贾诩就是一个典型。

        通宝推:明心灵竹,看树的老鼠,流沙河,就一南瓜,楚庄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