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拍的很好,值得一看。 -- 金陵明安

共:💬238 🌺1143 🌵5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十来年前在一个立交桥下面看到过卡车和一地的蜂箱。
    • 家园 我原本非常担心第二季变味儿

      第一季大火后,可以想见会有很多资本围绕过来,都等着借机发财。紧接着第二季很可能被资本围绕,而植入大量广告。

      至少目前第一集没看到,我很欣慰。

    • 家园 我通过网络刚看完第一集,和你的感觉一样,不知道下面

      一帮人唱的哪一出?

      劳动人民的生活从来都是辛苦的,就算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社会底层的劳动者都还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这部片子,我看到的是劳动者的辛苦和乐观,是收获的喜悦和辛劳,食物的美味反而在其次了。

      唱反调的那一帮人,我看都不知道艰辛的生活是怎么回事,更搞不懂推翻政权对普通人的生活有多少影响?跑到这种片子里面来扯政治,太扯了吧。

      • 家园 描写民生艰辛我看到的是国民的坚韧,奇怪有些经济优越的人看

        几亿人普通人祖祖辈辈就是这么生活的。

        奇怪有些经济优越的人看到的是痛苦和煽动。

        节目确实剪接的情节太仓促, 每次场景切换都给人一种硬生生打断别人说话的感觉, 看得很不爽。

        • 家园 导演是故意这样剪辑的

          以下是他接受果壳的采访:

          再比方说剪辑的节奏。1996年我在日本参加一个workshop,有一个日本教授给我们上课。他的研究领域是剪辑率,也就是单个镜头的长度。那时候我们研究电视都是它的美学,最多是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入手,从来没有这么技术流过。那位日本教授的一个研究成果非常有意思,他把不同国家普通电视节目和电视纪录片做了分类研究,定量的分析。比方说,英国当时的数据,单个镜头的平均长度是5秒钟;美国的只有4.5秒;新加坡只有3.6秒。当时中国的数据是6.1秒。什么毛里塔尼亚啊,这些国家的镜头更长。你会突然感觉到观众的观看习惯和影视制作者蒙太奇的水平之间确实有些奇妙的联系。

          到我做《舌尖上的中国》,我的单个镜头的平均长度只有2秒钟。我们一集50分钟的片子有1400多个镜头。很多对于电视技术方面的研究跟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参考。比方说BBC的同行,《非洲》的制片人Mike Gunton谈到过的“八分钟定律”对我的影响就很大。这个说的是人观看纪录片的疲劳周期是八分钟,所以一个好故事要在八分钟之内讲完。这个八分钟理论不止针对纪录片,所有做视觉传播的都适用。

          这次大家看《舌尖2》会发现,我们都是50分钟7个故事。其实开始我还只是将信将疑,《舌尖1》的第五集,我用11分钟讲了一个故事。播的时候我们看实时的收视率曲线,到了八分钟那里,刷就掉下来了,而且半天也没起来。这你就知道,科学研究其实和艺术、传播是有某种神秘关联的。它不是停留在农耕时代,或者停留在象牙塔里,我自己创作的艺术只有我自己去欣赏,自我陶醉。现在更多的艺术都是在传播的“不归路”上奋勇向前。怎么能做到让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传播最大化,除了你自己要加入艺术的原动力之外,也要懂得传播的规律和科学。

          通宝推:脊梁硬,
          • 家园 有切身体验

            看一,我只看了一个片段,看到的是湖里的一对夫妇,排骨炖莲藕什么,略感拖沓,后来就提不起兴趣接着看其他了。

            看二,一集里面很多小故事,吸引我一直持续看完。不得不说导演还是很用心的。

          • 家园 生搬理论还不如没有理论

            人看一个故事的疲劳周期是八分钟不假,但并不是立即换下一个故事就能马上毫无疲劳的开始第二个八分钟。以前大多数纪录片节奏过慢,但这也太快了。当然,对一集的收视率可能有好处,但这相当于把一道大菜换成十几碟凉菜,风险颇大。或许导演真有自信能玩转这种rap节奏的歌剧,拭目以待吧

          • 家园 我不喜欢国产影视就是因为这个,镜头节奏太慢
      • 家园 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呀~
    • 家园 变味了,比第一季多了不该有的政治味道。
    • 家园 楼主的反应就是典型的中毒症状

      [quot]中国的底层人民,在路上,在奔波,在努力,在打拼,细致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讴歌了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和努力。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quot]

      食欲是人最基本的欲望,这个展现美食的片子,大家都是带着一种期待,带着一种提高欲望的心态去看的。

      然则,我们回头看自己所在的城市,灯红酒绿,朱门酒肉臭,那些大饭店里,又是什么人在吃?又在吃什么?而那种农村进城的蜗居孩子,虽然他们已经记不清自己童年的美味,但这片子却会勾起他心底的失落。为了温饱的生活,我们放弃了如此美好的生活,换来的又是什么?我们难道不想吃那些自然的馈赠,却要在现实中吃着地沟油,吸着雾霾?而我们曾经拥有过,而现在却不得不放弃……看完这片子,会把对过去那种模糊的记忆神圣化,而多了许多许多的失落。

      欲望是魔鬼,被勾起来,却不能被满足的欲望,加上一份失落,就是一种潜在的反社会心态。

      大家在笑话乌克兰人上街推翻他们的政府的时候,有谁真的去研究过,为什么人民会有如此的怨气?人民的思想,不是一天之内形成的,潜移默化之间,是谁在洗他们的脑子,让他们有如此的怨气?是舌尖上的中国这种打着温情牌的毒药。

      流民一贯是中国历史上动乱的根源,这几十年的城市化,让中国多少人离开了乡村,来到了城市,拿着自己一半以上的收入付着房贷或者房租,还要受到城里人的白眼,被人蔑称为硬盘,付出着比原先城里人多得多的辛劳,而生活却又如此艰辛,更重要的,自己过去生活中最美好的部分,再也得不到了。这是一种什么感触呢?凭什么你们老城里人凭着拆迁就能变成土豪,而我们却要如此辛劳的满足你们的口腹之欲?

      潜移默化,如果说当年河殇有一份影响,将来社会如果动荡,舌尖上的中国,功莫大焉。

      像楼主这种,看了之后颇为感动的,恭喜你,你中了毒,被人潜移默化的洗脑了。

      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

      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有了追求那种自然馈赠的美食的good intention,你就开始走向了地狱之路。

      中国,是没有足够的土地来种那些低产量的农作物的,只有化肥农药转基因,才能养活所有中国人,才能让马尔萨斯的理论不发挥作用。

      你们城里中产愿意多花钱买片子里面那些亩产只有200斤的稻子,结果,就是穷人们更难吃饱饭。

      第二季据说推后了很久才播出,搞审查的,也有明白人。片子很温情,很动人,画面很美,但归根到底,不能改变这是毒药的根本现实。

      第二季第一集,每个故事都很短,因为再往下说,都是悲剧,尤其是那些给人收麦的回族人,他们未来靠什么生活?没了出卖低技术含量劳力的机会,吃的喝的,花的钱又从哪来?那些迷茫而空洞的眼神,可怕呀。

      大海,辛苦一夜,一条鱼都捞不到,还是休渔结束的第一网,这以后大海里还能捞出什么?这对夫妻以后吃什么?

      滩涂上可以捞出章鱼,可以抓到弹涂鱼,可是修了电厂之后,那里还能有滩涂?如果你google那个地方,就会发现,那是钱云会的家乡,那滩涂,也是钱云会用生命去捍卫的地方。

      苗家的父母,为什么要背井离乡?为什么不能给孩子更多陪伴和关爱?不得不呀……

      故事好像没有说完,欲言又止,说什么呢?感动你的,是一份酸楚。这也是美食的根本,就像混合的调料,打开了你的味蕾,让你感到一份来自舌尖的刺激,触动你的神经。但是又不多放,否则,空吃芥末或者辣椒花椒,想不流泪都不可能的。

      很多事,说明白了,很没有意思的,还是韩剧适合中国一大部分人的欣赏水平和受教育程度。

      通宝推:在跋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