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新中国粮食生产(1949-2013) -- 老老狐狸

共:💬316 🌺3471 🌵3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就粮食而言,水产养殖还是可算高效

                这是世界粮农的报告因此对比物是鲑鱼,中国水产情况不同。我国大宗水产品构成消费主体,多指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鲂鱼七个淡水鱼品种,其中鲢、鳙鱼属滤食性鱼类,草鱼为草食性鱼类,青鱼是杂食性鱼类,食肉性鱼类不属主要消费对象(如黑鱼),即使杂食性鱼类的主食又以螺蛳、蚬子等贝壳类为主,这些贝类又非耗粮生物,我国成功使用豆粕来代替鱼粉作为水产饲料,因此从饲料粮耗费上中国水产尤其是淡水水产耗粮低能成立,滤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占比越高,耗粮就越低。而出口美欧品种的海淡水鱼杂食乃至食肉性鱼类为多,即使虾类也吃荤,但从我国产量占比上说不算高。越高端鱼类饲料消耗其它资源会高,但水产鱼粉来自低端小鱼,海捕为多,因此从粮食上说整个水产养殖高效转化率也成立。西方食用高端食物链食品相比中国属高耗能了,但比起一味追求海捕还是节约资源的,更别提非要海捕高端海洋生物-鲸鱼当食物的行为了,西方吃好点也算得上节能。

                通宝推:阴霾信仰,
      • 家园 吃饱3异峰突起之禽肉蛋

        异峰突起之禽肉蛋 禽蛋产量自1982年281万吨至2012年2860万吨增长10倍,人均消费量1980年的3.19公斤至2010年的21.8公斤增长了6.8倍.禽肉增长高于禽蛋,原因在于80年代初我国80%为产蛋鸡,养禽业就是养蛋业,基数不低.禽蛋是后三十年中最早充分供应的动物蛋白产品.前阶段台湾传媒的茶叶蛋言论招来大陆网民嘉年华式的欢乐围攻(其实可能出现语境错误-台湾与新加坡的农场鸡蛋价格在全亚洲最高而大陆和印度最低,也许台湾高蛋价却普及也是不小成就),因为禽蛋消费大众生活感观比较一致,人人都说得上话.如果按人均消费量20公斤计,人均年消费300枚鸡蛋,接近每天一个蛋,剩几天全家炒个鸡蛋分享也就够数了.中国禽蛋产量1985年成为世界第一后就没动过地儿,2002年即达世界总产量的45%,鸡蛋产量相当于世界第二至第十名产量的1.18倍,是老二美国的4倍;但是中国禽蛋出口却只占世界出口总量的8.5%,而亚洲平均值是18%,出口少也是落后,差的不是蛋是技术,比如蛋制品加工中的液体蛋、分离蛋、蛋壳综合利用,说到底消费潜力与出口能力都与禽蛋业和蛋制成品的技术高低有关,生产消费够数了,技术还差得远.茶叶蛋消费指标就不要比了也别追了,就是台湾人民吃得多呗.

        30年中猪肉价格则上涨了至少12倍,而禽蛋价格只上涨了3-5倍,当猪肉大排升至15元以上时,买只整鸡也就这个价格,低价位禽肉禽蛋保障了社会低收入人群的肉类供应,将禽肉称之为肉量消费的加速器与定海针不为过,肉类中只有禽肉与禽蛋同时具备了廉价和充足供应的特征,肉类消费占禽肉蛋出现世界性普遍式上涨,所谓世界人民越吃越多的肉类增加部分多为禽肉.从美国到中国到印度莫不如是,中国占比还低于32%的世界占比平均值.

        但禽肉蛋养殖业的廉价与充足产出的特征却是地地道道美国造,归功于美国开创的现代养殖业,绝非传统农业的养禽行业天然具备.美国为养鸡业的现代化最大贡献一为鸡种二为饲料.30年代美国肉鸡与蛋鸡行业分离,二战中和二战后充沛的肉鸡供应缓解了西方主要国家的肉类紧张.60年代禽肉养殖业引入工业化和生物技术,80年代电脑技术和基因技术引入养殖业.简而言之,美国式现代禽肉养殖业就是肉、蛋鸡种分离,养殖周期不断缩短的肉鸡种,1.8公斤肉鸡周期二战时150天,60年代67天/3斤重,1986年45天/3.6斤重,1995年40天/4斤重;饲料比不断提升的蛋鸡业,料蛋比1.8-2.3:1,料肉比从80年代已达2.05:1现降至1.64:1.2005年我国修订过商品肉鸡行业内规则,规定肉鸡42天2420克为标重.无论是周期和肉蛋料比的下降在农业上的最终意义就是等量粮食下肉类供应的增长,而肉类与粮食消费有替代关系,藉此长项美式现代禽肉禽蛋养殖打遍天下横行无阻.

        80年代初期,我国畜牧业中的猪与鸡生长周期是一年和半年,相当美国二战时期水平,我国蛋鸡业的鸡种与工业化生产引入于70年代中期80年代普及推广,肉鸡的鸡种与工业化生产引入于80年代初中期,大型城市郊区的国营集体上规模养鸡场大量建立,禽肉与禽蛋商品供应开始大量出现.猪禽牛羊四大畜牧业中猪和禽的工厂化养殖程度最高且水平最接近世界水平,也唯有猪肉和禽肉产量与消费量或超或接近世均.

        吃什么鸡的背后就是拼技术:美式肉鸡主要为白科什尼(Cornish)和白洛克(WhiteRock)两大品种,而如今的肉鸡品种来自150个品系鸡的反复育种改良.外加半个世纪的时光里不断科学选育,才成就生长周期越来越快的肉鸡主力品种,至于其它诸如胚胎移植、胚胎性别鉴定、胚胎分割、同卵双生、激素免疫、基因工程疫苗使用,酶联反应诊断方法应用对于畜群疫情控制筛查,还有饲养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在鸡种面前忽略不提也不算过份.现代养禽业以白羽鸡为绝对主力,耗粮少中国农业满意了,周期短供应充足价格低廉中国人的胃和钱包满意了,可舌尖上的中国满意不了,各地名菜如广东油鸡盐焗鸡上海三黄鸡海南文昌鸡等须以本地黄鸡入菜,因此中国养禽业黄羽鸡有较大占比,肉鸡出栏中白羽鸡55%黄羽鸡30%。黄鸡研究发端于70年代末的六五和七五科研计划,80年代自以色列和法国引入隐性白羽鸡种与中国本土黄鸡配套后,发展出了合成品系-快大、中速与慢速系列,但是中国黄羽鸡生长周期长净重轻(白42天/4.7斤,黄快大型49天/3斤,黄中速型100天/4斤,慢速型120天/3斤)、繁殖率低、抗病性差,我国黄羽鸡种选育不仅差着选育需要的时间,产业化领先优势形成后的商业压力,产业落差最大命门就在鸡种选育上,且不说鸡种实质上一半仍来自白羽鸡种(白羽鸡种如今全线依赖进口),如淋巴白血病、传染性贫血病、支原体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净化和处置研究都落后于国外白羽鸡种,再加上多为小农户的放养方式,几次禽流感重创黄羽鸡行业.如果关闭活禽交易受冲击最大就是仿土鸡种――黄羽鸡产业。如今想得通今年吃的那碗鸡汤了,它就是黄羽鸡的中速与慢速型系列的市场供应情况,没有快长型黄、白羽肉鸡提供基础性的禽肉供应,那就不是鸡肉吃得好坏而是吃不吃得着肉的事儿了,无论感情倾向如何,让天然绿色养殖业比拼现代养禽业,如同100年前中国的丝绸与棉纺手工业去血拼西方的纺织工业,绝无胜算.畜牧中的猪、牛、羊、禽四大养殖业,禽肉禽蛋养殖在50年中完成的养殖现代化更彻底,工业化生产特征更显著,依靠科技推进最为明显,对人类的影响因此也更大.80年代前中国养禽业无法天然发达起来不能认为仅是思想意识与体制问题,而在中国没能自主完成从传统向现代养禽业的转变,后三十年买票搭别人的顺风船,好处是迅速吃上了更多的肉,代价就是脖子卡别人手上了.吃的是鸡背后拼的是科技.粮食总量增长多少才够不光看粮食本身还要看粮食与肉类的转化效率,天然养禽业全无优势,现代养禽业成为畜牧业中的明星产业靠的是技术,而且是长时间持续的技术投入与进步,比拼将长期化。我们至少还应有竞争的勇气,加入战团还不晚.

        通宝推:李根,陈比尔,东方射日,mezhan,五峰,石狼,板砖黄,二手玫瑰,西安笨老虎,越青,诸法空相,阴霾信仰,kmy1810,回旋镖,bayerno,独草,天涯无,老老狐狸,cindia,北纬42度,胡一刀,驿寄梅花,
      • 家园 吃饱2 吃饱在科技

        胡不食肉糜

        在粮肉油三大项中,前后三十年在个人体验中对比最鲜明的莫过于肉吃饱了.在基础口粮稳定后,人均口粮与肉类消费增长呈反比。全国粮油关系的终结时点就与人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商品粮的下降一致, 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购商品粮为22斤/月;2005年均12.5斤/月;15年减少了41%。农村居民人均原粮消费为1990年262公斤即43斤/月,2008年是208公斤即34斤/月,15年减少28%。始建于1955年城镇居民粮油关系1990年前城市居民已直觉户口粮油供应没了实际意义,但1990年至2000年十年间因物价上涨及粮食生产增长放缓曾有过反复,当全国人民粮食与食用油实现全部市场供应且建立了稳定信心后,2001年最终在全国范围取消粮油关系。信心的背后在于口粮越吃越少,据研究,1公斤肉大约可相当于9公斤粮食,动物性食品消费的增加对粮食消费有替换作用,欲饱腹胡不食肉糜到此时终于可以这么做了.粮食增长与口粮消费下降,口粮消费下降与肉类消费增长, 粮食细分成口粮和转化成肉类都足量后, 饭才吃饱了。

        这里斗胆说个数,1959-1961年上海居民的户口粮也就22斤左右,但肉食、食用油、奶类、蔬菜和水果等大项全线严重缺乏,卷心菜汤是营养汤,牛奶、西瓜属孕妇专供品,肉油奶的缺乏又强化了口粮需求上升,最终时代记忆就是饭怎么都吃不饱.肉蛋奶要么构成土地争夺要么无足够余粮可供转化,每日增加七两口粮, 还是一两牛肉或是近二两猪肉的选择中, 口粮更靠谱些。时代对策只能死保最后底线--保障口粮供给减缩其它副食品生产,正因为如此以粮为纲会被前三十年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农业学大寨作榜样就是粮食供应紧张感的集中体现。

        后三十年巨变中粮食核心地位一分钟也没敢放弃, 但有肉类消费中的一项却异军突起,在价格低廉稳定和足量充分供应上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禽肉和禽蛋.而迅速保证能达成此目的在于世界养禽业的现代化,中国适时地搭上了这趟顺风船. 

        廉价而充足的禽肉与禽蛋托起了肉类消费的底座.:肉类消费由猪肉、牛羊肉、禽肉(禽蛋)构成.后30年我国肉类人均消费量1980年至2011年增长了2.2倍,分类项下:人均猪肉消费增长了1.58倍(1980-2011),猪肉在肉类中占比从87%降至62%;牛羊肉人均消费增长3.6倍,肉类中占比从6.4%上升至10%。

        同期重要变量就在禽肉与禽蛋:1980至2011年,禽肉人均消费增长10倍,占肉类比重从6%上升到27.1%,其中鸡肉生产量从1984年至2012年增长了10倍而人均消费量增长了9倍,鸡肉在肉类中占比1984年6.2%增至2012年的16.3%。 鸡肉世均消费量是12.7公斤,我国为10公斤.肉类中的猪肉和鸡肉的人均指标或超或接近了世均值,四大肉类品种中满足了两大项,肉类总项达标虽不中亦不远。

        从总体上看,中国前后三十年的进步倚仗重点的都是科技,前三十年重在种植业,农田水利农田灌溉、水利工程网、稻麦的育种选育、农药直至化肥,美国生态学者莱斯特布朗(1994年-谁来养活中国的作者)当年的依据之一就是中国与印度粮食产量的落差说明中国已基本穷尽现代科技增产粮食作物的潜力。而后三十年开辟了第二战场,尤其是现代科技刚开始拓展的领域,中国农业中自古以来未开垦的蓝海,前者如养禽业之类的现代畜牧方式后者如海水养殖。在天然资源和科技的绝对限制前提下,中国饱腹主要靠科技投入,较少依赖天然资源及增量。

        通宝推:阴霾信仰,滴滴涕,mezhan,一介书生,联储主席,西安笨老虎,snark,kmy1810,回旋镖,驿寄梅花,老老狐狸,
      • 家园 主粮之外的肉蛋水产油奶来饱腹

        楼主以粮为纲事无遗漏本人续楼无力,歪下楼说副食品,并将努力继承发展本楼用事实和数据说理的精神。

        再歪下楼说说今年春节办的妖事,突然不满意超市买的所谓草母鸡、童子鸡,一门心思想吃儿时那个鸡,经过一番折腾发现有三项选择:1。农家散养鸡,1只130大洋5斤上下不保分量;2。上郊区农家现抓现杀的20元/斤散养鸡,4斤上下论重算;3。上1号店购苏北老母鸡,一年生2斤重150大洋。作为五谷不分的城里人着实想不通为啥一年生母鸡只有2斤重(以上三种均为裸鸡净重),就算是真的也太奢华了放弃苏北老母鸡,最后1和2各买2只。反响真不错,油层厚汤鲜美,未进过冰箱直接开烧的一开锅香气四溢的真有,进过冰箱的炖汤时料酒和葱姜除了盐什么调料都不放, 一锅汤鸡味醇正舌尖上的幸福现实版。

        歪回自家楼里,吃饱不光在粮食,粮、肉类、油三大类达标中国才算吃饱。肉类多由粮食作物中的大豆玉米和饲料作物(草))转化而来,大豆和玉米为粮食和油料双重作物,与牛羊猪畜牧业同属动物蛋白质的水产品,也需消耗水产饲料,中国人饮食习惯的肉蛋奶金三角,禽蛋在中国归属于肉类行业,因此都可折算进广义粮食换算。只有奶类和糖料作物,与粮食关联远些,但仍在农业项下.粮肉油水产与奶糖可以更全面涵盖吃饱的要素,中国人吃饱了还在于肉(蛋)、油、水产、奶等副食品吃饱了。粮食从广义上说是一切食品的基础,无粮不稳,但粮食与其它食品可以进行数量折算却不能简单替换,还要各行业分别努力。因此我细化下楼主结论:1。中国人吃饱不光靠粮食生产,还靠了林牧渔;不光农业还有工业的共同努力;2。中国吃饱靠自己干出来的,中国本土制造中国饱不了,吃饱中国得世界生产。

        关于总量世界排名本文不当重点,有些东西人均没什么意义,诸如航母、空间技术之类论国数个头,重工业之类体系齐全更重要.至于资源型或紧密受制自然资源的工农产业,比如土地淡水还有石油、煤炭丰沛,属于老天赏的直接比较无助自身进步。但本文核心在吃,必须每个人亲自吃,每个人都吃得够数才算数,因此就挑干货比――人均值。先自我纵向比较再与世界横向相比.

        楼主在一楼给出的当年研究得出的理想值指标:粮食为407公斤,肉类29公斤,蛋类14公斤,植物油9公斤,水产品14 公斤,奶类9公斤,食糖6公斤。

        2000年实际达到:2001-20010年发展纲要中提供了2000年达到的人均消费数据:〔1〕口粮206公斤,肉类25.3公斤,蛋类11.8公斤,食用植物油8.2公斤,水产品11.7公斤,奶类5.5公斤,蔬菜110公斤,食糖7.0公斤。各项指标再增长15%上下就能自我达标。

        2010年要求达到的目标值:口粮135公斤,肉类32公斤,蛋类18公斤,食用植物油10公斤,水产品22公斤,奶类32公斤,食糖10公斤,豆类12公斤,蔬菜160公斤,水果52公斤。肉类、水产和奶类要搞大跃进。

        2010年实际值:2012年8期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上登过2010年我国成年人主要食物摄入状况调查,对象人数97,182人,得出如下结论(都换算成月均数和中位数,中位数指同项里东中西三组数据的中间一组并非均值):粮谷类23斤/月(136.8公斤/人年);畜肉类-3.4斤/月(20公斤/年);禽肉类-0.43斤/月(2.58公斤/年),以上肉类混计22.58公斤/年;蛋类-1.3斤/月(7.8公斤/年);鱼虾等水产品-0.86斤/月(5.16公斤/年);奶制品-2.6斤/月(15.6公斤/年),换算成月均量可以更好对照个人生活经验。

        医学调查数据与研究指标相比,考虑到医学调查使用中位数,还有统计方法本身的失真性-食用油无从比较,水产品与2000年的人均值相差很大之外,粮油肉(含蛋)三项主要指标基本接近与达到研究指标,且真实可靠度较高,也与个人具体生活感受大体吻合。

        2020年要求达到的目标值-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人均口粮消费135公斤、肉类29公斤、蛋类16公斤、食用植物油12公斤、水产品18公斤、奶类36公斤、豆类13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60公斤。2020年与2010年目标值相比,下调了肉、蛋、水产,上调了食用油、尤其奶类(还往上调真要上吊了),口粮持平。

        综上所述,中国人在纵向自我发展目标体系里,2010年达到了粮、油、肉、蛋的目标值,而且已能保持住稳定状态,水产曙光已现,奶类嘛,努力努力再努力吧。

        然后再来放眼看世界,在世界人均指标体系里衡量中国人均占有量与消费量,占有量是可能,消费量才是现实。

        1. 粮食达标:2011年人均占有量为852公斤(历史最高值),超过800公斤安全线,超当年世界人均占有量,2012年人均消费量500公斤,超过世界人均330公斤。

        2. 肉类消费量低于世均值,达到2/3,占有量达标世均:1994年人均占有量54公斤,超过世均,2012年人均占有量53公斤,2005年达到高点59.2公斤;2011年人均消费量28.2公斤,世均消费量43公斤。肉类中的猪肉人均消费量远超世均:1999年中国28公斤,世界人均为15公斤,2012年鸡肉人均消费10公斤接近世均12.7公斤,牛羊肉人均消费量低于世均,不到一半甚或更低。

        3. 禽蛋达到发达国家均值:1991年人均占有量8公斤超过世均,1998年人均14公斤达标发达国家平均值;2005年人均消费量达到世均,2010年人均消费量21.8公斤;

        4. 食用油达标:2011年人均消费量20.5公斤,世均20公斤;

        5. 水产品产量达标消费未达标:1999年人均占有量37公斤超世均;2011年人均消费量12公斤,仅为世均20公斤的一半;

        6. 奶类远未达标: 2012年人均奶类占有量为32公斤,世均100公斤,只有1/3,近五年没有上升,原计划2012年42公斤能到亚洲人均值未达标;2012年人均生鲜奶27公斤, 世均107公斤;人均消费乳制品2012年人均19公斤,世均89公斤.总类指标与分项指标全部达标未遂.

        综上所述,粮食、肉类和食用油达到了世界人均水平,水产品属人均消费没有但占有量已达标,只有两项指标天下地下,即禽蛋超标,而奶类无论占有还是消费量连亚洲平均也差得远, 其它如糖蔬菜水果指标本文不展开讨论。

        说明:比较人均占有与人均消费指标任务难度极高实质我并没有完成好, 欢迎河友推翻修正.1. 上文数据来源混杂不具完整可比性, 定义一致且成完整系统的数据既少见权威发布而且难以准确可靠.以上采用的数据有FAO、行业协会发布还有政府部门会议发言, 只能尽可能采用国家级别,世界级论坛官方发布, 还有同性质来源,判断为更为公正的来源.只能人为选择与比较目的关联度强且公正的数据归集而成上一段.2. 无法克服的缺陷: 占有量与消费量的关系, 1)从生产量到消费量的推导, 占有量-储藏(如粮食的国家储备)-流通损耗(生鲜原料)-进(出)口贸易量-其它差异(如肉类生产以胴体计,消费头脸蹄及部分骨头不计入)来计算社会人均消费量, 2)消费独立统计调查, 统计局按城市与乡村居民分类进行抽样统计, 然后按城乡人口比例计算全国消费量和人均量.我国这两大数据系出两门, 因业绩考评考虑等, 基于生产部门统计数据失真不难理解,原本能基本同一的数据成了几倍的倍数关系,使得占有量很难使用了,比如有外媒质疑我国水产产量被放大了一倍.统计抽样方法也有致命的两大缺陷: 在城乡消费差别较大时,大量进城农村人口的消费变值导致数据归总时失真,其次在于社会发展变化,过去家庭消费占近乎全部,而现在实物消费(国家机关企事业的福利发放), 户外消费如在外就餐, 还有食品制品与深加工制品如鸡蛋的松花蛋和深加工的蛋糕和饼干,蛋白粉等,更高端的其它含蛋制成品, 最后还有不断上升的工业消费(粮食用于制酒),这些无法由个人或家庭消费准确还原计量的消费, 如禽肉的户外消费特别是餐厅消费已占到30%以上, 2010年的成年人摄入主要食物的医学调查就有缺失户外消费和深加工消费鲜明的特征,比如禽肉蛋和水产品数量略少, 当后几类消费比例日趋上升时,抽样统计调查系统数据离占有量推导的数据差距也会越来越大。3. 无论世界还是中国,只有处于发展平稳阶段时某个时间点和达标指标的意义才有绝对性,正如楼主介绍的中国粮食生产会有起伏一样, 这些时间点与数据突破更多代表了一种趋势或接近的程度,能够具有历史高点和某个稳定平台的意义., 尽管数据先天缺陷很大,准确度更差,但仍有参考坐标的价值, 因此才被采纳对比使用

        通宝推:mezhan,kmy1810,阴霾信仰,板砖黄,桥上,老老狐狸,
        • 家园 对奶类数字存疑

          2012年人均奶类占有量为32公斤,世均100公斤,只有1/3,近五年没有上升,原计划2012年42公斤能到亚洲人均值未达标;2012年人均生鲜奶27公斤, 世均107公斤;人均消费乳制品2012年人均19公斤,世均89公斤.总类指标与分项指标全部达标未遂.

          西方奶制品人均消费很高么,拉高这个世均数字?

          • 家园 关于奶的一个梦

            世界人均也查得我头晕,欢迎大家来找茬。

            中国奶类总产量世界老三,只是运气不好。印度是老大,美国是老二,不然嘛,亚洲人均还是可以冲刺下的。

            以下留为共勉:

            2006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重庆江北区光大奶牛养殖基地视察时曾留言: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能喝上一斤奶。这个梦圆了就是人均消费量182。5公斤,就算奶类总消费量也惊艳世界了

            • 家园 是不是印度牛多的缘故?不能杀,挤奶还是可以的吧
              • 家园 牛的问题要牛人答

                河里人民心气儿真高,见不得半点比不过印度的地方。

                给您三个方向性提示

                1。印度各项人均消费指标与占有量指标--粮食、肉类、食用油、水产等,外加禽蛋和奶制品,牛奶指标仅是奶类指标中细分的一项而已,除了牛奶指标,印度其它各类总指标和分项不仅在世均之下,相较我国的人均指标能过半都极少,我们是水桶上的一块短板,印度属于短板桶独出一长板。牛奶消费量的世界水准说明印度政府有想法也相当的执政能力,不触动社会结构不需强力运用科技手段的事情还是能做上一件两件的,牛奶人均和印度IT外包业同属印度两朵夺目奇葩,事出有因没有后劲。不用太纠结。

                2。印度养牛业的全面状况,您说中了一点印度养牛业比较特殊。1981年印度奶牛年均产奶量500公斤,1978年我国平均3000公斤,世界平均值2000公斤,全球第一是以色列数字就不说了受刺激。全牛总动员老少齐上阵是印度一大特色,数儿够了质量就没法说了。

                3。天然资源与突破资源限制的科技手段中印两国作个比较,谁更有上升空间。印度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国牛业手段未用尽不说,模式上压根不走中国特色,采纳了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模式路径,诸多条件到位后未来可期待。

                • 家园 在印度走马观花过

                  我觉得印度牛奶消费量高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印度人几乎不吃猪牛肉,羊肉太贵,所以动物蛋白主要来自鸡,蛋,奶。地利是印度不光黄牛产奶,连印度的水牛都是高产奶牛,而中国水牛产奶量很低。人和就是他们奶制品花样比中国多,奶酪,酸奶什么的不少,而绝大部分中国人不碰奶酪。另外印度农村几乎家家养牛,奶源太近了。

                  • 家园 两股道上走的牛

                    还是有感观知识的说得到位。

                    1。印度摩拉水牛比中国水牛产奶量高,乳脂率也好。中国水牛产奶量少一半,必须用荷兰奶牛改良,不改良只能把中国生奶收购标准降下来,与中国淡水鱼养殖相比天然禀赋就差口气。

                    2。印度素有吃奶制品的传统,中国汉族农业区人民素来吃豆制品。一个爱吃一个要开发市场,又差了口气。相比同样低水平的牛肉消费,有本事让牛肉价13年连续上涨不停步涨成了牛魔王,说明我国市场需求大于生产能力;可曾听说过牛奶大涨价大家追着喝成了牛他奶的吗?就一类婴幼儿奶粉吃相难看些罢了,这点消费量可不够提升多少人均消费量的。印度发展奶牛业,有天然资源与饮食习惯的优势。

                    3。最后就是制度问题了。中国人民更偏好吃牛的肉,不好喝牛的奶。而牛肉生产难度与耗费的天然资源要高于牛奶生产,中国人均肉类消费已近30公斤,正全力向最难的一项牛羊肉进攻,还迅速发展成全民一起多吃牛羊肉。从国家粮食安全角度,倒是要纠正这种倾向。中国追求吃肉饱腹来取代喝奶饱腹只是个饮食习惯问题吗?如今的结果只是个选择问题吗?

                    中国做得到的事儿印度做不到。以肉饱腹无论禽肉还是牛羊肉全都做不到,印度近三十来年没有宗教禁忌的动物蛋白质的禽肉和水产生产增长比牛奶增幅更大,2005年印度禽肉产量190万吨据说满足了国内消费,当年中国是1602万吨;印度拥有1亿以上吃牛肉的穆斯林,比中国传统仅食牛羊肉的人数要多,可2012年印度全年牛肉产量约为350万吨,还出口了155万吨,2012年荣升全球第一牛肉出口大国;2012年中国牛肉产量662万吨,13亿算人均5.5公斤,牛肉为中国人均肉类分项中指标最差项。自2010年中国已成牛肉净进口国,刚与印度签大单进口印度水牛肉。估计全国人民在出口第一和人均牛羊肉消费达标世均上大概不会追求前者。但这肉类指标与牛奶指标是有密切关联的。印度仅以穆斯林人口计牛肉消费,人均19.5公斤,考虑到全国人均1.9公斤的禽肉(羊肉不详),印度消费肉类最大量的人群达到的人均肉类指标只及中国全体人均2/3,印度国内只吃禽肉的人群,牛奶消费再不高怕要软倒了。

                    印度制度不行--印度有产量还消费不完,借用网上见过明白人的话:这说明市场饱和了,吃够了就用于出口了(我倒),普遍太穷了且无法从根源上解决;畜牧业的基础--农作物不行。印度人大力喝奶切合它国情和可行性,在这个意义上印度有智慧。

                    通宝推:回旋镖,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