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daharry挖河记(一) -- daharry

共:💬101 🌺966 🌵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daharry挖河记(三)

      一大早,书记就骑车提前来到枣园供销社。他要看看daharry这个异类在干什么。

      书记老远就看见那个永远不可能代表国家未来的年轻人在工具堆旁边的木垛上坐着,在朝阳的沐浴下正在全神贯注地读一本书。书记走近了,daharry赶紧起身打招呼。书记问:看什么书呐?daharry心里一紧,祸事又要降临。

      因为书的事情,daharry差点出事。最近有人在大会上当面揭发,说daharry看黄色书籍。靠,当今连书都TMD少见,居然有人能搞到黄色书籍,多大本事啊?看黄色书籍这可是天大的事儿,罪名如果成立,daharry绝对下大狱,没跑。

      书记问是怎么回事,daharry心里没鬼,但为了效果外表上还是装出一副破鼓人人锤的样子。daharry说自己最近读的是“三国演义”。揭发人觉得有门儿,立刻得了脸,逼问:那书皮儿是不是黄颜色的?

      是啊。

      那不就是黄色书籍嘛?

      !#$%&……

      全场静默,没人言语。

      书记到底还是有水平,赶紧把话岔开了,没追究下去。书记有家室,分的清什么书是黄色的。daharry又逃过一劫。

      揭发daharry的人是入党积极分子,为了表现自己,就盯着daharry这号出身有问题的人,但凡觉得daharry有点什么不对劲,立刻揭发。万一揭发对了,抓出个坏蛋,几乎肯定能够入党。就算不对也是觉悟高的表现。这种思维逻辑严谨,于正常行为。可惜积极分子文化水平差了点儿,摆了乌龙。daharry并不恨这主,反而有点高兴,因为世上竟有一个人比自己还TMD缺心眼。不过daharry就纳了闷儿了,这位也是成了家的,那事儿也不明白?难道….?

      然而,这次没发现问题不等于daharry就真的没问题。后来书记特别留意daharry读书的事。书记曾经到过daharry的宿舍,随意说几句闲话,顺手翻翻daharry的书。 靠,“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还有“资本论”。这 TMD都是什么鸟外国书?书记问:读得懂吗?daharry说很难懂。daharry读这破书其实就是为了认俩生字儿外加知道几个外国人名而已。咱这号的要是能读懂,国家还用得着养于光远吗?

      daharry清楚,有了初一,就有十五,早就防着呐。这不,十五说来就来。

      daharry把书恭恭敬敬地递给书记。书记一看,书皮上印着:初三化学。他不信,把书从头到尾翻了一遍,里头都是daharry写的密密麻麻的化学反应式习题。

      书记不甘心,话锋一转问:听说你在学外语?这情报工作做的,真到家。一准daharry几里咕噜念英文的时候,隔墙有耳让谁听见了。daharry老老实实地回答:跟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学的英语。这是政治正确的回答,广播电台教英语是上面搞的,不是daharry想要去美国。书记没话,检查工具去了。

      daharry撮了撮胸口,偷听敌台的事没让他发现,万幸。

      继续挖河。挖出来的土直接倒在河滩地上。覆盖了紧靠河边的庄稼地。至于生土上能不能长庄稼就没人管了。

      daharry只管挖河,不计后果。这阵子是枯水季,河水浅,流速缓慢。过河的时候都趟水。年轻女工不能趟水的时候,daharry就背过去。

      daharry以前跳过河,也知道些河的性格,于是就边干活边心里头算计。有一天突然朦朦胧胧地悟出来点儿什么。好像到了夏季山洪暴发的时候,这运河的截面似乎不能承受洪水的流量吧。

      延河的主流和支流每到夏季必定会出现闪洪(flash flooding),闪洪就是突发的洪水,大晴天的河水突然暴涨,起因是上游某地下暴雨。黄土高原由于其土壤特性不易保存水分,山地的庄稼地又缺乏密集的植被。每次下大雨,地表的土层就被冲刷剥离出无数细小的浅沟。山上的雨水带着泥沙流进山沟,各个沟里的水迅速汇集到延河主流,形成闪洪。洪水的前端是几米高的水头,夹杂着树枝翻滚着咆哮着以极快的速度向下游奔腾而去,所到之处摧枯拉朽,淹没一切挡路的障碍,将河槽涨满。河水流量顿时几十倍增长。看起来极其吓人。石华有一次大晴天过河,走到河中心,先几步过了河的队长站在岸上催他快点走。石华紧走几步上了岸,回头一看,水头刚到,河槽已经涨满。

      水涨得快,退得也快,快的几个小时水位就下去了。雨大的时候也许要好几天才能退。有回城南十里铺那边沟里下暴雨,出现闪洪,把不知哪个队在河滩地放的牛给冲下来好几头。厂里有个缺心眼的年轻人不会游泳,跳进洪水里抓牛,差点被淹死。

      这主并不比daharry更缺心眼儿,因为daharry在南义沟就干过这事儿。

      陕北的河淹死人难,淹死鱼容易。

      daharry曾经打算游过洪水汹涌的洛河去麻子街,仅仅是为了买盒烟抽。不知深浅的daharry以为水头过了就没事,扑通一下就跳了河。 跳进河里以后眼睛被沙子迷了,daharry手脚乱扑腾,但寻思着咋结没有任何前进效果,只能由洪水推着朝下游漂流呢。岸上的人替daharry他们捏着一把汗,只见daharry在河里高兴得不得了,哇哇大叫。原来daharry发现在河里根本不用摆什么姿势游泳,只需采取坐沙发的姿势一动不动就自然会浮在水面上,肩膀都露在水上。daharry给冲出去几百米到了个水缓的地方爬上了岸,手里拿着条被淹死的鱼。直说神了神了。

      (待续)

      通宝推:夏至欧锦,foureyes,bayerno,
      • 家园 删除了

        原来daharry发现在河里根本不用摆什么姿势游泳,只需采取坐沙发的姿势一动不动就自然会浮在水面上,肩膀都露在水上。

    • 家园 这文章厉害,不带脏话,却骂全了

      你的文章我的总体观感是不错的,个中有些个认识不大认同。对于那些挖出身的我是不赞同的。同样对含沙射影的同样不认同,不如摆开说来得光明。

      尽管老毛的有些做法,个人认为的确有些商榷之处。但总体而言我个人对他那些可商榷的做法偏向于“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来认识。话说,能做到逆我者反且还能做到身死身后荣,现今这地球上70亿大众,数十年内,怕也出不了这样一个人。

      正如老毛老早年引杜甫的诗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命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话放在当今,对那些全面否定毛的人来说,非常适用。

      习近平昨天的讲话,我认为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通宝推:流云天下,
    • 家园 daharry挖河记(二)

      这事说起来话长。就从挖河头一天说起吧。

      早年月挖河不象如今,雇俩铲车推土机,弄一队自卸重卡,这点怂活只要“咣咣”几下就好了。那阵子就靠三种工具,镢头,铁锹和架子车。甭细说,古今中外人人都知道怎么干。第一天施工进展顺利按下不表,到了下工时候,我们厂子的书记发现问题了。收工以后工人们回城里,工具没人看。书记发话,咱得找个人留下看工具。说完就看着daharry。工友们没一个接下碴儿,也全都看着daharry。

      daharry一瞧这阵仗,什么也别说了,“自觉自愿”举手吧。为什么daharry这么痛快呢?兴许在争取入党?天地良心,daharry断不敢把自己看得那么崇高。甭说入党了,daharry连团都入不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得归咎于书记那天生强大的情报能力。以前,daharry战战兢兢地向组织递交过一份入团申请书。daharry有自知之明,晓得自己底儿潮,那些前科压根瞒不过书记的法眼。入成入不成,全由书记定夺。不过我不能老给书记添堵,咋结也得表示一下老末也要争取进步那意思。

      没想到daharry这份意思竟然给弄成了不好意思。

      书记安排外调回来后,组织上立马找daharry谈话,中心意思是组织上在审查中发现你有严重问题。

      啥问题?

      隐瞒历史!

      daharry脑袋里“嗡”了一下,自己虽然木见过什么阵仗,但也知道有了这么厉害的指控,前程算是完蛋了。

      daharry没想到这指控算轻的。接下来组织上又说了一句话,那才是真正的晴天霹雳,叫daharry永世不得翻身:你Y其实是地主家庭出身。

      地主家庭出身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哪些难以逾越的障碍和艰辛,我不用详细描述了。我知道一切机会将不再属于daharry,daharry从此沦为社会最底层被唾弃的渣滓。

      daharry辩解说不记得父亲拥有过任何地产。组织上说这是根据daharry祖上的资产划的成分。daharry对祖辈的事情一无所知,面对组织上这样强大的情报能力,daharry瞠目结舌,只能说祖上是地主,下一辈并不是地主。组织强调,daharry的地主成分是有继承性的。也就是说,非但daharry, 就是daharry的后代也将自动拥有这个光荣头衔。

      组织上对daharry的谈话态度极度不满,扣了一顶态度不好的大帽子。两顶帽子加一起,入团根本没戏,以后各种脏活重活苦活累活就都归daharry了。这就是为什么daharry“主动”要求看守工具的原因。

      daharry回厂拿了铺盖,来到枣园供销社大院。每天收工后,工人们把工具放在这里,晚上院门一锁,挺安全的。daharry不必巡夜。供销社的人给daharry安排了一个房间住宿,破烂点儿不算啥,比南义沟的土窑洞强多了。屋里居然有电灯,太好了,daharry面对电灯高兴地发出欢呼,有灯就能好好地过下去。

      网友们可能在猜测,daharry被划成永久性的地主成分后,心情一定非常压抑沮丧。会不会一蹶不振,就此沉沦。

      其实不然。daharry活的好着呐。

      daharry经过极其短暂的不愉快之后,又在他二敢子的性格驱使下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探索,并追求一切新鲜好玩儿的东西。

      daharry在厂子里的工资是每月29元,比起插队的南义沟是一笔巨额财富。daharry攒钱买了把小提琴,每天晚上都不知疲倦地拿它制造出各种噪音,尽管被旁人无情耻笑。daharry重新学习了五线谱和乐理知识。尽管他的音乐造诣始终未能逾越自己的小屋的门槛,只要今天仍然知道什么是半音,什么是和弦,这就够了。daharry广交天下的朋友,跟他们漫无边际地侃大山,也可以坐下来讨论严肃的问题。daharry着迷地学习摄影,拿着借来的相机四处流窜。有点余钱的时候,和朋友们下馆子喝酒吃羊肉泡馍。然后就打一宿扑克牌。任何朋友,认识与不认识的,只要找上门来, 一定会有吃有住。daharry看过所有上映的电影和当地舞台上的文艺表演。光“英雄儿女”就看过20遍。

      给daharry带来最大乐趣的却是当时社会条件下最为人不耻的行为:读书。那会儿书少,只要有书daharry逮着就读,乱七八糟的什么书都看。此外,daharry开始自学初中和高中课程,把一套完整的中学数理化教科书全部自学一遍,光解题的练习纸就用了一尺厚。

      很多人在背后议论那个SB。

      daharry干过许多杂活,像烧锅炉,爆米花,炼猪油,修梯田,打防空洞,植树等等。每天下午备料,骨瘦如柴的daharry要把四五个200斤重的麻袋从库房背到车间。无论给安排什么活,daharry都干。daharry从未把这些体力活看成是折磨和迫害,因为大哈瑞的内心世界对工作上的那些事情有良好的绝缘和屏蔽。daharry的精神世界充满着读书和交友的快乐,容不下悲哀,愤恨和沮丧。比起南义沟的农活,厂子的里的活都是轻活。这里有饭吃,还发那么多工资。多少人想进来还没门儿呢.

      (待续)

      通宝推:流云天下,foureyes,北纬42度,无无名,韩信点兵,老树,hullo,新楼,mezhan,
      • 家园 看着前辈们争论,我一个没经历过的小字辈根本插不上嘴

        但是中国40年的变化也太大太大了:

        大哈瑞那个年代,地主家庭出身是要隐瞒的,是见不得人的,地主阶级是社会的最下层,找媳妇找工作肯定会很困难;

        现在,都要跟土豪做朋友,还有希望把自己女儿给土豪做小三的奇芭.

        希望不要再翻天,否则难免出现这些荒谬的事情.

      • 家园 谣言不多,但是厉害

        引自:“给daharry带来最大乐趣的却是当时社会条件下最为人不耻的行为:读书”。

        实际上,我国在文革期间第一次普及了中小学教育,包括高中教育。在70-90年代适龄少年中,只有文革期间的农村少年读完了高中,邓一上台,就大量削减高中。我是80入高中,当时我们县城中学7个班初中毕业生,共500多人,只有100人上了高中,我们县农村比例就更低了。而我老家村里,除最近几年考上大学走的,直到现在,还是只有文革时期毕业的3个高中生。

        网易上找到一篇从49年到85年我国中小学教育问题,提供了数据,参见:外链出处

        几个关键数据:

        全国学龄儿童的入学率1977年为96.5%,1982年则下降到93.2%,未入学儿童的人数从421.4万人激增到804.7万人;同期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也从92%降至65.9%,其中农村由90.8%骤降到62.6%,全国未能升学的小学毕业生从215.3万人增加到705.8万人,很显然,这705.8万人中的绝大多数是农村少年。

        补充:点看全图

        • 家园 从你最下面高中入学率的数据也可以看到70年的高中入学率低

          于65年的,到75年也没有恢复65年的高度,

          从这个角度,怎么能说人家造谣呢?

          小学、初中的孩子,干活挣工分也挣不了几个,上学会识几个字会算数也很好,当然大家选择小孩去读书,--并非大家觉得读书多高尚

          通宝推:daharry,
        • 家园 只有文革期间的农村少年读完了高中?吹牛吧你就

          你下面的图里面有学生数字,如果真这样,

          高中学生数该和3、5年前的初中生学生数一样

          这个曲线根本达不到

          通宝推:daharry,
          • 家园 hwd说的基本属实

            在我老家(湘东南),其实60年代生人的高中生要较70后和80后要高。我感觉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形,因为当时勤工俭学的制度让多数人以非常廉价的成本上了初高中。80年代后,学杂费上涨,辍学率就提高了。

          • 家园 你不能从在校人数上看,应该看下表升学率

            第一:当时初中3年制,高中2年制;

            第二:初中留级较多,而高中留级较少。例如,1974年入学的初中生人数是1345.1万人,到1977年毕业的时候,变成了1558.6万人,当年高中招生人数是993.1万人,升学率为63.7%,直到98年我国初中升学率才达到50%,现在恐怕都没有超过。要知道当时初中人数还大幅度上升,达到如此高升学率,使实际入学人数远超后来。实际从人数看,现在恐怕都没有达到。

            我的观察是个人感受,您大可忽略。若关心这方面问题,应参考全国性统计数据,可参考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pdf

            外链出处

            • 家园 以我个人实际经历来说下

              我是90年读小学一年级。我们就是一个自然村,旁边还有几个小村子的人也来我村读小学,全校也就2、3百人,每个年级也只有一个班,老师大多都是代课老师(就是本村或邻近村那些高中毕业的人来教书)。

              在我读小学时期已经实行6年制了,一年级时全班大概四十五、六人吧,那时还有留级的,到了5年级,除去本班留级的,加上一级留级加入本班的,到了5年级还有44人。5年级结束后,我转学直接去读初中了,六年级没读。

              因老家还在那边,初高中时时常还是和这些小伙伴玩在一块,即使现在这些小学同学时常也有些联系。所以个人的情况也比较清楚。

              现在来仔细计算下这四十多人学历状况:

              一、有5个人读了大学,2男3女。其中2个重点,1个专科,1个本科,1个大概是三本吧(反正是那种学费比较贵的那种)。而且还是分3年考入,鄙人2001年考入,另一个女同学02年考入,都是重点大学;专科和三本是2个女的,都是02年考入;03年的复读了一年,考了本科,是个男的。

              二、有9个人读了高中(包括技校),这9个人包括上面的读大学的5个人。剩的4个,是2男2女,其中一个男的是读了技校。

              三、全班除了少数几个人,小学毕业后没去读初中,绝大多数都去读了。但是去初中的,能老实坚持初三的毕业的就要少得多了。大概有一半的人在读到初二就不读了,这些人有的打个招呼拿了初中毕业证书,有的连初中毕业证书都没拿到。

              也就是说,这4、5十个人的自然班,最后大学是5个,高中毕业4个,小学毕业4、5个,其他都是读了初中的就结束了。

              这是我们这个一个班的情况。而比我高一年级的自然班,读高中的只有4个人,没人考上大学。比我高二年级的自然,读高中大概也是4、5个人,但考上大学的只有一个,而且复读了一年,在01年和我同时考入。也就是说全村(加附近2个小村),在2000年没人读大学,2001年度只有我和他。再高三年级的,也就是我姐这个班(我姐比我大3岁)也只有一个读了大学,也是重点。

              后面的,年级比我低的,03年有个读了个本科,是04年有个考了个重点。其他的大多都是初中毕业就算了,读高中的很少,比我们这届还少。

              再往上,好像好多年没人考上大学,不过94年高考倒有3个,1男2女,一个重点一个本科一个专科。其中邻村的一个女去了个重点大学读的,我哥读了个本科,还有一个同村女的读了个专科。95年也有个专科,不过这个和我哥是同班的,只是94年没考入,95年复读了一年才考入。

              基本上农村的父母也都是这么想了,你要是读书真的还可以,就怎么也供你继续读,成绩一般的、差的,基本都是读了初中就不供你了。

            • 家园 现在初中升学率肯定超过50%

              每年6,7百万大学生,适龄人数2000万左右吧,总不会高考录取率高于初中升学率。

              • 家园 高考录取率确实高于中考录取率

                90年代,我们市的情况,城市初中的升学率小于30%,包括中专和高中;农村初中的升学率小于10%,也就是50个人的一个班,升学的不超过5个,这还是很好的情况,遇到年景不好,全校3个班也就3个人。总体平均下来,即使是扩招之前的高考录取率也比中考高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