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美国求学执教的见闻和感受(0) -- changshou

共:💬678 🌺7361 🌵2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所谓善于猜测是因为有更好的大局观

            因而拥有更好的直觉。

            每个人都进行猜测,提出假设就是进行猜测

          • 家园 可能三友正好说中了中美之间的一个重要不同

            就是对天才(特殊)儿童的宽容.我的孩子算不上什么天才,但是经常上甲课做乙课的作业,甲课的老师看到了也根本不管.在中国,至少我上学的时候这是要挨骂的.

          • 家园 我就有过类似的困惑

            而儿童阶段,怀有这种天才的儿童非常困惑。第一,其他小孩可能听不懂他说的。第二,他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逻辑推理链非常长,他以为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呢。对其他人的不理解和老师的不理解,他会误以为他们是“故意”惩罚他。直到15,6岁以后他才会意识到其他人脑子确实笨。

            天才儿童也有在儿童中成绩中上的。因为有时候天才儿童很困惑,不理解老师反复反复弄到底目的何在,往往对不上老师的要求。

            我小时候就非常的不合群,因为我不明白为什么别人跟我想的不一样,曾经有一段时间放弃自己的古怪想法想要和别人一样。

            而且我对小学和初中的高度重复性授课方式非常抵触,所以成绩一直是中上。

            就好象一个儿童身材很高。我们随便想象,自然会以为他在小学阶段非常有优势,跑跳什么的非常占便宜,和同学相处占尽风流。其实完全不是这样。一个“不同”的儿童,在儿童圈里受到歧视。而他自己也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比其他人个子高很多。比如经常在某些地方撞破头。因为他看见其他小朋友跑过去了,以为自己也过去,丝毫意识不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实际上异常个子高的儿童在儿童阶段表现为一种残疾,和腿有毛病是一样的。当然到一定年龄逐渐明白事理以后才会知道自己是占尽优势。大约到15,6岁以后。

            我是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和别人比起来到底是什么样子,总觉得他们应该和我是一样的,所以也撞了不少墙,备受歧视。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我并没有在人群中非常占优势,而是反反复复,撞过来撞过去。还好没有被废掉。所以我以后一定不能让我自己的孩子重复我的痛苦童年。

        • 家园 是的,我以前就有类似的话

          根据我自己回忆小时候的经历。

          很多人对天才小孩的处境都是凭空想象。

          智能天才的小孩,尤其是15岁以下小的时候,天才往往是种负担,或者可以说,是种“残疾”handicap.怎么说?天才小孩在小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是天才,自己以为和其他小孩是一样的。这样往往有很多交流困难。他的脑子转的太快,而他自己不知道。往往他谈话的跳跃很大,跨过很多“明显可证”的逻辑直接而直接跳到后面。就好象福尔摩斯10岁的时候跟其他小朋友说话,大家都不知所云。你想想3个小朋友正在高高兴兴的尿尿活泥玩,突然来了个小朋友说,这材料里面含硅酸盐的比例太低不适合建筑。。。

          而老师如果不知道他是天才,而一味填鸭。天才小孩不知道其他人不是天才,以为自己和其他人一样的,努力装出和其他人一样的样子。。。而往往自误以为老师的反复讲一个东西,是一种故意的惩罚,而故意做出抵触反抗的举动。。。而其他小孩还在津津有味的努力回味老师讲的“知识”

          过了16,7岁以后就好了,天才小孩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已经发现自己和其他小孩不太一样,明白了过去种种不愉快经历的原因,可以适度调整自己的行为了。

          其实在早期筛选出天才小孩挺困难的。首先他自己不知道自己是天才,而且努力模仿大家,努力去装成和大家一样的样子。而和老师交流也不多,往往对老师有抵触误解。另一方面,每个家长眼里,都自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通宝推:莫彷徨,
          • 家园 西方的个人主义就是强调做自己,而不模仿他人

            不管是不是天才,都是这样的,所以你说的最后一段话在西方就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其实在早期筛选出天才小孩挺困难的。首先他自己不知道自己是天才,而且努力模仿大家,努力去装成和大家一样的样子。而和老师交流也不多,往往对老师有抵触误解。另一方面,每个家长眼里,都自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 家园 那么天才是不是要挖掘才能知道呢?

            比如说某个天才少年,可能从小因为某个事被人耻笑了,本来天才的他为了免于耻笑,而故意去迎合别人,久而久之就变笨了?

            “其实在早期筛选出天才小孩挺困难的。首先他自己不知道自己是天才,而且努力模仿大家,努力去装成和大家一样的样子。而和老师交流也不多,往往对老师有抵触误解。另一方面,每个家长眼里,都自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 家园 河里对学霸有着自然的崇拜,但大家

        心里都知道,学霸总是少数,社会上大部分工作是不需要很强的数学技巧的,所以还是让普通人的归普通人,让学霸的归学霸吧。不能指望体制一变,大家都成学霸了。。。

        学霸是某个领域的胜出者,与成功的企业家和公司高管或是高官本质是一样的,享受高薪、尊重和大把的社会资源。所谓行行出状元。

        很多人对学术抱着强烈的兴趣,但是禀赋上并不具备成为学霸的可能,然后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在错误的道路上行走。重点还是打好自己手上的牌,虽然有的时候手里的牌一抹亮色都没有

      • 家园 第二点不是担心的理由

        1. 没有陪太子读书的众人,太子也成不了才,所以陪太子读书不是对社会的浪费。

        2. 人一辈子学的东西总有一大部分用不上。 学到东西本身就是一种成就。

        3. 被淘汰的当时或者近期用不上不等于将来用不上。

        4. 用不用的上自己所学,不是守株待兔碰运气的事,而是不断寻求自己有用武之地的位置。

        • 家园 这个要反对

          兄台说的道理都成立,不过我觉得不是主要方面。

          从国内的教育来看,知识的使用率太低,学而无用浪费太大,该学的好多基本常识却没学,远远不够全面发展。

      • 家园 这就是个给文明以历史和给历史以文明的选择

        如果基础科学停留在现在的水平,大家一样可以享受现代基于生物能源和矿石能源的高科技一两百年,但是一两百年以后怎么办?

        没有基础科学的突破,人类不突破地球甚至是太阳系的束缚就没有长远的未来。

        想想一下科幻小说常说的场景,某天天文学家准确预测一个小行星一两百年后会把地球撞碎,怎么办?

        是束手待毙还是全民强制学航天想办法逃走?

        总之,为了走向星辰大海,“陪读理科生”的代价是必须的。

        何况现在的制度也没有强制所有的理工科毕业生全部要去做工程师,搞文学艺术甚至行为艺术的都大把,何况经商的,做营销的,搞市场的

        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必须的。否则文科女生也不至于成为骂人的话

      • 家园 中美社会所处的阶段不同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是发达社会,一个是发展中社会,各自摸索选择对应自己发展阶段的最优模式。

        发达社会面临的是后面怎么走,没有前人经验教训,只能摸石头过河,要求人才培养不拘一格而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因为你不知道哪个方向能走得通,只能什么都试,成功率必然低下,但一旦有突破就尽享先发优势。

        追赶型社会只要从既有发展模式中选对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再大面积铺开就可以了,给定既有技术水平再上量就能收获后发优势,但是瓶颈在于现有技术水平所限制的上限。如果不能改变各种制度升级转型,就不得不等着发达社会取得突破。

        社会发展是大环境,科研是小环境,所谓数理基础学科更是个小圈子。

      • 家园 想那么深也没用

        中国古人早就深刻的概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背后的道理。

        西方思想家也有概括:社会学中的【中值回归定理】。

        道理是明摆着的,执行起来是另一回事。

        这是人性,个体能扭转,整体趋势不可逆转。

        自己受过苦的都不忍让子女再走弯路,要素质教育,快乐教育。这就是中值回归。

    • 家园 这个系列真正好,长寿兄万岁万岁万万岁!!!
    • 家园 美国求学执教的见闻和感受(6)我的一些思考(中)

      美国体制的一些具体举措有可借鉴之处(举例)

      我举例讲一个我觉得值得借鉴的东西:tenure track 体系(终身教职轨道体系)。 研究性大学选择自己认为比较有前途的 做了一段时间博士后的青年学者 将其置于此终身教职轨道上考察数年。 期间较好地保障其研究条件。数年后若发现此人确实不错则委任为终身教授 若觉得没有那么优秀则让其走人(即所谓的“不升即走”)。这是一种竞争性很强的制度,对最强者很有利(快速上升 有效地避免论资排辈),对次强者有一定风险但也可以强烈激发其动力。

      对中国来说 这种制度不仅有利于增强国内学术环境里 一直偏弱的学者的斗志, 而且也是中国在有钱后同美国抢夺一流人才的需要(毕竟绝大多数海外华人科学人才是在美国)。10年前我就听说过有引进此种制度的传言 但可能因为客观条件所限(钱少?)没有施行。最近几年,几所国内最好大学开始在基础科学院系 逐步开始使用这套 高门槛高风险高回报的制度。 据我所知 这在海外一流青年学者中引起了很大关注 很多人都动心了,不少已决定回国或正在筹划回国。。。对这种“高门槛高风险高回报”而且显然对非海龟不利的制度 当然有不少不同意见(科学网前不久曾集中讨论过这话题)但看来上层下了决心要和美国正面直接竞争。

      美国理科基础教育质量差而且积重难返

      我前面的几篇已描述了 我认为美国理科基础教育质量差的理由 这里就不再多说了。那么有没有办法改变呢?在D大学让我大跌眼镜后 我决定做一下调查。当然很快我发现早有受不了了的大学教授作了调查并常年奔走呼号。(Berkeley的伍鸿熙就是这样的一个热心人, 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和例证外链出处 教育爱好者可以去看看)

      总的说来 我认为明显改善的希望很小。

      1 中小学教师素质太弱 本身也是糟糕理科基础教育的受害者

      比如伍鸿熙和他的同事调查了很多中小学数学老师,竟然罕有人能解释 类似于 “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 这类简单事实的原因!(可惜我一时找不到有多高比例教师做不到这些事的原始数据,不过绝对是骇人听闻的高)。最后 作调查的大学教授们发现 中小学数学老师在上中小学时 他们的数学老师就未能给他们解释 这些简单事实的原因。等他们长大了,逐渐见怪不怪,也能顺利做计算, 可是他们始终没有理解为什么!他们虽然上了大学 但往往是大学里学得较吃力的学生 被微积分线性代数折磨得够呛, 而且最重要的是:大学也不会教这些东西呀。

      这时我就深刻感觉到了中国这套师范学校体系的重要性。

      2 教材和教学标准体系有严重质量问题

      看了愤怒的大学教授和一些家长的控诉后,我才了解到原来很多流行的数学教科书 内容有严重漏洞,歧义或错误。感兴趣的河友可以去看上面链接中伍鸿熙找出来的各种奇葩例子。我只半剧透一个。一些美国学生不懂分数的乘法:为啥 2/3 * 1/5=2/15? 就是不懂!甚至还专门造了一个词(fraction phobia--分数恐惧症)来描述这种不懂的恐惧。 (中国人想不通)这事儿怎麽就能这么难呢?美国的教科书害的。。。

      教科书的问题其实是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思想的产物。那么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思想出了啥问题?大致说来美国有两派。第一派由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学专家组成 主张初等教育要实行“启发式”“探索式”教学 多从实际从动手出发 用计算器等代替传统计算教学等;第二派由大学教师和一些家长组成 主张传统教学法 强调记忆和练习 强调严格的书本知识学习。两派争执不下 矛盾公开化 在90年代曾酿成著名的“数学战争”(外链出处)。从现在的情况看 第二派在掌握教育主导权上失败了。前述的问题是在第一派的思想下产生的。

      3 教育改革阻力极大

      那么美国能不能回归一些传统 或者直接向中国之类的体系学习呢?不少人就是这么主张的(当然他们中的很多不说学中国 而说学新加坡之类)。但是这类改革会受到强大的教师工会阻挠。家长总是分散的,大学教授人数少 而且 外国人多 不接地气。 他们是无力和人数众多高度组织的中小学教师争权的。 更不用说 把握相当一部分话语权的教育学专家们往往是第一派。。。。。。

      4 经济困难

      宏观经济困难导致美国政府捉襟见肘。各利益集团都要争夺缩水的经费蛋糕。在金融军工医疗等巨人面前 公立教育是弱势。。。

      5 种族因素

      非洲裔和拉美裔的理科成绩弱 在好大学的理工科里所占比例极低。而他们占人口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6 教育标准在全国范围内不统一

      在联邦制下 地方有很大的自主权。 我询问过我的学生,感觉不同地区的学生学的课的难度 知识点 甚至顺序都会有很多不一样, 情形十分混乱。 更麻烦的是美国人迁移性大。 我听说有很多孩子在搬家后 会出现学习的课程无法衔接的麻烦。我甚至知道有的人在中学里没学过物理(连牛顿三定律都没学过)。。。

      7 反智主义的干扰

      有至少两类反智主义。一类基于保守宗教思想。 这类思想对知识分子没大的影响力 但有一定群众基础, 有民粹式的政治影响力。其对某些地区出身的人 有洗脑作用。比如曾有学生告诉我 他因为对上帝的信仰和家庭教育因素 长期以来对学习物理和数学有难以克服的感情排斥性。。。

      另一类则以 相对主义 多元化 极端环保主义 女性主义等面貌出现 或者表现为 一些受过良好高等教育但理科学得不好的人 质疑学习理科的必要性。这些人虽不如第一种多 但往往更难缠。我可以举一例管中窥豹。纽约时报曾刊登一文外链出处鼓吹 “数学作为必修课 会阻挠我们发现和发展年轻天才”(Making mathematics mandatory prevents us from discovering and developing young talent.)并建议 大多数人不用学中学的代数了。注意,这是中学的代数:是教你用xyz代表变量 教你了解多项式 教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代数课! 他的提议固然受到了多数读者的抨击 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相当一些人支持他。。。

      中国的这方面的情况要好一些。 第一类在轮子被镇压后没有什么引起我注意的迹象;第二类呢?嘿嘿 我觉得中国公知的脑残度是不输于美国的。好在他们的几乎全部注意力一直放在TG身上。。。

      美国的理科基础教育质量差 是美国人自己也意识到了的一大问题 各种抱怨充斥媒体 但始终不见什么好办法。 我在做了一些调查后 也感到问题积重难返 解决希望渺茫。

      待续

      通宝推:梓童,廖石,punishment,为什么不可以,Leono1,上善若水,关中农民,海底鼠拨土,侯登科,黄土布衣,Trilob,滴滴涕,西电鲁丁,李根,积吉,晴空一鹤,何求,桥上,foureyes,迷惑不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