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基因与文史的交相辉映(1)中华民族部分 -- 龙眼

共:💬114 🌺340 🌵16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基因与文史的交相辉映(1)中华民族部分

    近一二十年来突飞猛进的基因科学让很多文史界的争论有了眉目。过去分析一个民族的历史、源流和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有很多臆想和猜测的成分,而基因分析一出现,立刻就红尘落定了,有了答案。好比过去寻找失散的儿童,有很多似是而非的验证方法,比如看外貌和长相是否相似,这就很有问题。因为很多父子、母女天生就长得不一样,不信大家比比本朝太祖和他爹、他儿子的身量和长相,看看有多大相同点?估计他们要是从小就失散了,肯定是谁也找不着谁。而从基因科学了解到其实决定人的外观相貌的基因是很少的一点点,还有与异性做匹配交换,不定哪一点一变,其相貌就大不相同了。而身高和外表又和饮食与环境有很大关系,华人在南方吃大米,特别是吃机米多了,吃肉吃蛋白质少,自然就身材矮小,而出国后吃面包喝牛奶吃肉食多了,自然身材就高大壮硕很多。所以以貌取人不可取。

    而同样,以语言来做依据也不可取。被拐卖的孩子如果很早就离开故乡,那当然是到哪里就说哪里的方言。同样,比如新加坡民族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可你能说新加坡人和英国人是一个民族吗?显然以语言来划分家族和民族也是荒唐的,至少是有很大疑问的。

    再同类,能说因为某孩子或某民族穿着相似的衣服,使用相似的工具,就说明他们是一家人,或是一个民族吗?也很难说,至少是有其他很多种可能的反例,那衣服、那工具可以是他们捡的,或者是他们学的,甚至是他们抢的,他们偷的。所以,以实物考古学为基础的文史立论也是很有疑问的。

    而现在一切的疑问都由于基因科学的发展而迎刃而解了,这个被解救的儿童到底是不是那个来寻找的家长的孩子,只要大家都验证一下彼此的DNA就有答案了,而且其准确率极高,95%到99%的精确度,而且可多次重复,反例极少,不象以前用考古学、语言学、骨相学来研究所得结论那样模棱两可。因此如果搞文史的文人学者如果不懂一点基因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就等于是放着先进的机关枪、大炮不用,还是一味用大刀长矛做武器,来搞文史和民族研究。

    所以我劝告这里对文史感兴趣的朋友不要一味扎在故纸堆里,去盲目崇拜过去很多文史大家们的研究和结论,而多了解一些基因研究的最新成果,再反推回文史研究上,很多课题,如民族问题、语言问题、国家问题就都有了很合理的答案。

    以下是本人对2007年版人类基因图谱中的中国各民族部分的简略分析和解读,但请大家记住,基因检测的结果是客观事实,但各门各派的分析解读只是假说,谁都可以有自己不同分析和解读,但这些分析和解读应该符合逻辑,并与其他手段如考古、文史、语言等分析手段相互印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首先可以看出南北方汉族的基因差别微乎其微,都具有以东亚/南亚基因(也称新东亚黄种人基因)为主体,掺杂有10%左右的新几内亚基因(一种黑人基因)和一点点棕种人基因(也称老东亚棕种人基因)和一些其他基因,所以完全可以说‘南北一家亲’。

    而这些汉族的基因组成在中国其他少数民族,如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中也都可以找到,所以说明中华民族都是血脉相通的。这里和汉族关系最亲近的要数藏族。这就印证了华夏民族和藏族、羌族等西北少数民族都是来源于‘先羌’的文史研究。

    而维吾尔族基因中也有将近一半的基因组成与汉族相同,应该是来源于史前早已存在的黄种人与印欧人的长期混血混居(记得最近出土的新疆史前混血女尸吗),汉唐元清大帝国时期的戍边军人,各朝代经商、出使、偷渡、迁居等外出的汉人,甚至包括宋代历史记载的回鹘女人来请汉人‘接种’等有趣原因。

    而蒙古族的基因组成也是和汉族的基因组成很接近,只是多了些老东亚棕种人基因。这首先就说明没有什么所谓的‘蒙古人种’之说,因为大家都是基因的混杂(所以谈基因就是血统论的帽子龙眼可不敢戴)。当年的新东亚(黄种人)人群是从缅甸和印度北部(当然是现在的地理概念)翻越青藏云贵高原而进入中国腹地的,由于其先进的新石器文明、农耕文明加游牧方式而逐步驱逐了当地的老东亚棕种人。因为棕种人以简单的渔猎为生,所以单位土地可供养的人口很少,人口密度很低,生活方式也很懒散,因此社会结构也很松散,大家可以参照现在澳大利亚棕种土著的生活方式。因此面临来自南方和西北的先进生产力的冲击,只有向北和向东北退却而去。而新东亚人群又一直尾随其后。追亡逐北。这种向北方和东北的追逐和尾随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时代。比如考古学和文史资料揭示当年晋国的最早封地只在现在山西南部很小的一块地方,而北面更多表现的是北方民族的特征,以后晋国逐步向北推进直到燕山山脉与草原的交接一线。而在长城所在山脊以外的草原、荒漠和山区等艰苦而广袤的环境里,因为一时吃不掉、赶不走对方,所以新东亚人群和老东亚人群更多地学会了混居和共生,并由此而产生了独特的阿尔泰语系和以此为基础的文化体系。这种语系是过去的语言学家的噩梦,他们当时无法解释这种东拼西凑的语言的来源,但现在的基因科学找出了合理的答案:本来就是大家从四面八方凑在一起为了沟通方便而产生的语言。

    而再后来就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在长城一线上,以政权形式的分庭抗礼和人群之间既对抗又混血的拉锯局面。这种分庭抗礼主要是由于地缘的本位,以及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造成的,而其实大家还是血脉相通的,而史书上也对彼此的血缘相通偶有记载。比如:据中国部分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裔也”。《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著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同样的,作为东胡民族的古代鲜卑族的源流在史书上也有记载,是来源于华夏民族和黄帝。拓跋鲜卑认为他们本就是黄帝的后裔。《魏书·序纪》里考证:“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拓跋鲜卑姓黄帝姓,是土德王的后代,肯定了拓跋鲜卑就是黄帝的后裔。只是后来“始均(鲜卑始祖)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但拓跋鲜卑自己是以黄帝子孙自居的,其建立的魏国有三个皇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四次到涿鹿县桥山黄帝庙祭奠黄帝。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后来的拓跋鲜卑那么不遗余力地要融入到华夏民族当中去,以至于魏孝文帝自改拓跋姓氏为元氏,将不愿改姓的拓跋降为庶姓,这样自我贬低恐怕不是很多史学家分析的是穿凿附会,要攀汉人高枝的原因,要知道当时的汉人是受统治的贱民,而确实是拓跋鲜卑从心里就认同自己是黄帝子孙,只是很早就流落到北方边区而已。也说明所谓的‘黄帝’不仅仅是一个人文始祖的概念,更是一个基因源流的概念。

    当然这里所说的匈奴人和鲜卑人是华夏遗民的说法应该是指当时和当地的首领和贵族而言,因为他们能掌握更高的文明方式和军事手段,但不是全部民众都是华夏遗民,否则基因组成应该就和汉族是一模一样的了。

    通宝推:ErgoSum,履虎尾,老顽童,
    • 家园 文化华夏还是血统华夏

      有网友在龙眼发表了几篇谈及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的回复文章后就封杀了我对其文章的发言权,却留着我那几篇文章挨人家砖头,好比捆住了龙眼手脚,让别人痛打一样很郁闷,因此只好另开阵地,你来我往好杀个痛快。

      这里辩论的关键是中华民族到底是血统的概念还是文化的概念?龙眼认为首先是血统的概念,这是基础,然后也是文化的概念,这是保证。二者缺一不可。中华民族还远没有强大到仅仅依靠文化就能同化其他民族的地步,如历史上的突厥人那样,几百户迁到中东现在土耳其的地方,能把无数东欧血统和阿拉伯血统人都逐渐同化成突厥的民族认同,这点我们还做不到,只有我们的汉人血统少于50%就有被同化的危险,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在新疆,那里人明明有近一半的血统是汉族,是主要组成,而且还多是父系汉族,可却认同突厥文化。究其原因,还是出在血统上,因为混血汉人的相貌发生显著变化了,高鼻、色目、红发,这都让人很难有同一族类的认同。而所谓的北方少数民族如何靠文化认同汉族或认同华夏如何如何,全是伪命题,因为我在前面的“基因和文史交相辉映”文章中已经介绍了,本来中国的少数民族在血统上就是几千年来华夏民族和当地土著的混血结果,从新东亚人种进入中国腹地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这种混血交流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因此那些少数民族要么是华夏民族的堂兄弟,要么是表兄弟,相貌根本就没有巨大的差别,当然是你自己说是哪个民族,认哪个民族就是哪个民族了,所谓孙权金发碧眼云云是极其个别的例子,而五胡乱华是连高鼻深目的汉人都要遭殃,你说血统能不重要吗?新加坡人不会说汉语,但他要说自己想当中国人,你能反对吗?相反,洪博培讲汉语比很多省市的带口音的中国人说的都好,可他要想当中国人,你能相信吗?

      中国还远没有到仅仅靠文化就能同化世界其他民族的地步,倒是我们自己在国外如果和别人通婚却没传承下去自己的文化和语言的居多,这一点连我们的近邻,印度人、韩国人都不如。

      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所谓胡虏、夷狄,其实都是和我们血脉相通的亲戚,相貌相近,基因相近,这种相近关系要比欧洲的高卢人、日耳曼人、凯尔特人之间近得多得多,所以中国才能出现大一统的概念和大一统的结果。我在国外呆久了,和白人一个照面就能辨别出他身上东欧人,南欧人,西欧人,甚至是英伦人,哪个血统居多。但我分辨不出满族人、羌族人、土家族人和汉人的相貌区别。看侯耀文的相貌,当然是说是汉人就是汉人,说是满族就是满族。看腾格尔样子仿佛是蒙古人,因为是小眯缝眼睛,也说自己是蒙古人,可有人说其实他是土生内蒙的汉人。莫言也是小眯缝眼睛,他要认同自己是蒙古人,你也没话说。金庸长得地道的南方汉人的样子,也早就是汉族认同了,可人家要认祖归宗,去当回蒙古族人,也有道理。杨二车娜姆明明是长在南方,却有张大饼子脸,原来她们民族是找了当年蒙古落难的士兵当了上门女婿。这种你中有我的交流是建立在大家本来就是相貌没有太大差别的基础上的,都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无非就是你高点,我矮点,你脸大点,我脸小点的区别。和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之间的差别相比,不是一个概念。一家人还长的不一样呢。

      所以西方人搞的所谓民族的概念是不适合于中国的。中国各民族在历史上确实有靠文化来区分的事实,但那是建立在血统接近、相貌类似的基础上的,稍微挪远一点,到了新疆都不适用了,更别说到更远了,相貌差别太大,很难攀亲戚的。大家说是不是。

    • 家园 基因与文史(3)圣诞老人SANTA原来是华人本家三大爷

      见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或点击一下链接:

      http://hiphotos.baidu.com/huaxiaweiwu/pic/item/3111eb1f4dc6940e314e15dc.jpg

      西人最爱过圣诞节,而西人小孩子则最爱圣诞老人,想着每年圣诞节的夜晚都有一个长着长长的白胡子,红红的圆鼻头的胖老人,驾着驯鹿拉的雪爬犁,从每家烟囱里钻进去,给那里的孩子们派发他们喜爱的礼品。孩子们等一觉醒来,满心欢喜地拿到自己梦想的礼品的时候,常常翻来覆去把玩手中的新玩具,而很多有好奇心的孩子很快就发现,原来圣诞老人是中国人,因为几乎每个玩具背面都写在MADE IN CHINA。当我从网上看到这则趣闻的时候先是觉得很好笑,很可爱,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突然有了惊人的发现,原来圣诞老人SANTA虽然不是中国人,但从基因角度讲,却是中国人的近亲,是华人的本家三大爷。SANTA就是三大爷(开玩笑)。

      那是我一次无意中走进一家瑞典人开的工艺品商店,里面卖各种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工艺品和玩偶,其中有一个玩偶很吸引我,是一个形象可爱的黑发黑眼黄色皮肤的小男孩的形象,我最先以为是蒙古或其他亚洲民族的舶来品,可那小男孩却身穿当地的民族服装,不是亚洲人。当我回想以前看到的,就是上面那幅图展示的人类基因图谱,并反复求证,确定了那个黑发黑眼黄色皮肤的小男孩的形象是来自北欧地区的唯一土著民族-萨米人家族SAAMI。从图谱上看,萨米人基因组成的主要部分是M9,占了将近一半,这个基因与华人的主要组成基因是一致的,而与蒙古人的棕种基因有很大不同,就是说萨米人的血统与中国人最接近。

      而SANTA-圣诞老人的传说最早来源于几千年前的北欧神话,那时候现代意义上的北欧日耳曼浅白人的祖先还在中亚徘徊,和黄种人的祖先纠缠在一起呢。萨米人是当时北欧的主人,也是现在仅存的北欧的土著民族,而他们主要的牲畜正是驯鹿,交通工具也正是驯鹿拉爬犁。当然,因为长期的被同化而混入白人基因,加上自身在高纬度的选择性适应,他们中有很多人也有金发和灰蓝色眼睛,但黑发黑眼者也不少,而且面庞多数都相对较宽。

      这些萨米人现在分布于瑞典、挪威和芬兰等国,各自有几万人口,曾在历史上长期受到歧视和压迫,自己的语言、文化、宗教和血统遭到严重破坏。但最近由于欧洲人的良心发现,正在一起抢救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萨米人的语言属于芬兰-乌戈尔语,离汉语很近。萨米人的原始宗教十分接近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萨满教,既相信万物有灵,用手鼓表达巫术,与中国上古的巫术宗教很类似,也与印第安人的宗教很类似,应该是同源的。哪位网上的朋友到北欧旅游,别忘了去拜望一下本家三大爷的后人。

      而如果说萨米人是中国人的三大爷般亲近的民族,那么在欧洲北部还有另一个民族简直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亲兄弟。那就是涅捏茨人。他们血统中与华人共有的M9基因比韩国人还高,占80%以上。他们也生活在北极地区,位于俄罗斯境内,信奉地道的萨满教,后部分人改信东正教,语言也是乌拉尔语系。涅涅茨人的族源据说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的“丁零”人。中国汉代时丁零人游牧于萨彦岭地区。因战乱一批丁零人沿叶尼塞河向北迁移,到达北冰洋沿岸,其中一部分越过了乌拉尔山。他们吸收一部分当地居民的语言和文化成分,逐渐形成新的民族—萨莫迪人。涅涅茨人一年有260天生活于冰雪之中,也主要以驯养驯鹿为生。涅涅茨人传代也以父系为宗,凡同祖氏族各有其住地,并有共同墓地、祭祀场以及氏族标记;氏族内部禁止通婚。巫医分为若干等级,各司专职。

      看来生活在北极的民族,萨米人也好,涅涅茨人也好,甚至爱斯基摩人,都属于东亚黄种民族,而驯鹿拉雪爬犁是他们主要的交通工具,那么圣诞老人的血统也就真相大白了。

      当然,浅白人的逆向迁徙的故事也有,那就是新疆的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等民族含有很高的欧洲基因,跨越了空间,跨越了时间。当然他们身上的华人-黄种人的基因成分更多,属于二者长期混生的结果,而语言和宗教却完全不同了,这是历史演变的结果。

      见图:

      http://www.google.ca/imgres?imgurl=http://www.nativevillage.org/Archives/2009%2520Archives/Feb%25201%25202009%2520News/2-1-09-I195%2520V1/Saami%2520Council.jpg&imgrefurl=http://www.nativevillage.org/Archives/2009%2520Archives/Feb%25201%25202009%2520News/2-1-09-I195%2520V1/Sammi,%2520Europes%2520Last%2520Nomads.htm&h=260&w=425&sz=25&tbnid=1jyR--huPaCTCM:&tbnh=74&tbnw=121&prev=/search%3Fq%3DSAAMI%2BIMAGE%26tbm%3Disch%26tbo%3Du&zoom=1&q=SAAMI+IMAGE&usg=__VYp8Rvagc6JHv1HOh1kLc-_f3f4=&docid=UpPXa2bTtUpXYM&hl=en&sa=X&ei=3AFtUM2SEcnx0gGGqIDwCQ&ved=0CEAQ9QEwCg&dur=210

    • 家园 基因奋斗的故事与海外华人发展的瓶颈

      其实基因和血统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很多事情是相对的。比如当年走出非洲的两波人:六万年前走出的棕种人和四万年前走出的暗白人(黄种人和浅白人的祖先)很可能都是在非洲竞争不过当地人种,才不得以出走它方的。但旅途的艰辛、遭遇和淘汰锻炼和进化了智力,使之在智力上有相对优势。可是基因往往是越古老越稳定,因此当新人种与老人种通婚后往往更加显现老人种的特征。说白了,就是一旦和黑人通婚,后代就被染色为黑人,因此自觉认同自己的黑人身份,从这一点上看谁更有优势呢?

      当然,现在的多数黑人是后来又回到非洲的大黑人,不是小黑人。但现象是类似的,比如棕种人的很多特征就在一些中国人和北方少数民族中表现很明显(虽然棕种人的血统比例其实很小):塌鼻子、扁平圆脸、棕黑皮肤,有的头发略卷,就是过去所谓蒙古人种的特征(一种黄种人和棕种人的混血特征)。而原始的黄种人应该长得与羌族人、独龙族类似:窄长脸、略高而直的鼻子、肤色较浅,因为羌族人、独龙族是留在西北迁徙途中比较原始、纯粹的黄种人。

      包括黄种人和浅白人的共同祖先-暗白人(地中海人),他们的基因也比黄种人和浅白人强势,只要黄种人、浅白人与暗白人一通婚,绝对是深鼻、高目、黑卷发、暗皮肤,都成地中海人了。

      总之,古老人种有基因优势、身体优势,而新人种有智力优势(有时不明显)和文化优势。很难说谁强谁弱。但各自为自己的基因和血统而奋斗则是绝对的道理。

      我们华人在海外的处境则很尴尬,论基因,我们的最新,在基因和身体上处于劣势。而论文化,我们曾经发达过,但现在很自卑,过去的宗法传统又被批判没了。所以在国外和哪个其他民族通婚都有被同化的危险,混血后代能认同自己是一半中国人就不错了,语言也基本丢了;而再通婚就只剩25%华人血统了,就基本彻底没认同了。所以必须强化文化和宗法教育,向犹太人、阿拉伯人学习,人家哪怕只有1%的犹太人、阿拉伯人、西裔的血统,可天天学、月月学、年年学,自己教育自己是犹太人、阿拉伯人、西裔,这才能和黑人的强大基因相抗衡。这里男人和女人,父亲和母亲都分别分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自分工不同,而作用却都不可豁缺。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当年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游玩,见到当地有一块很大的墓地山坡,从坡顶到坡脚埋葬着明朝(郑和下西洋期间)一位下嫁的公主和她从中国带来的500名卫士。那500名卫士都和当地女人结婚了,有了很多后代,可他们没什么文化,任由这些当地女人教育自己的后代,结果这些后代都不会说汉话,也不懂什么中华文化,后代再和当代人结婚结合的后代就又被同化了一个数量级,这样几代下来谁还记得自己是汉人呢?只空留下那500名卫士的坟墓,找不到活着的认同自己是汉人的后裔了。

      而近在咫尺的地方,有很多葡萄牙人当年留在马六甲的活着的后裔,他们说着古老的葡萄牙语,传承着古老的葡萄牙文化,与澳门的土生葡人一样表现了极强的民族生命力。这不得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男人在外创造文化,女人在家传承文化,这就是我对过去人类历史的体验。

      至于我们华人具体应该怎么做,我会在后面和大家探讨。

      • 家园 这就是为什么犹太族以母系为准的原因

        任由这些当地女人教育自己的后代,结果这些后代都不会说汉话,也不懂什么中华文化

        女人对下一代的归化,价值取向有着优先权,因为人类出生的头几年受到影响最大的是母亲。

        以前皇家或贵族家庭有传统,小王子公主出生后不让妃子亲自带,也有这个原因。听起来很残酷,但是对保持家族传统不受外亲影响,尤其母系的出身背景比较低级的,很有关系。

        通宝推:龙眼,
        • 家园 犹太以母系为准是因为历史上长期被欺凌又怕丧失人口

          这种情况下以母亲为准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外族娶犹太女子,也不会因为嫁出去而损失犹太人口。(而且记得他们有族规,外族娶犹太女子得割包皮入教)

      • 家园 此贴很有独特的视角

        海外华人的尴尬境界,我感觉很有道理。参考文中最后一段,那些哪怕只有1%血统的“犹太人”对犹太民族认同感如此之强,除了文化宣传和经济影响力之外,肯定还有看母系而不是父系的原因吧。

      • 家园 后代继承的主要是母系的文化

        男人在外创造文化,女人在家传承文化,这就是我对过去人类历史的体验

        记得以前讨论过皇朝兴衰中的一个因素是皇帝后代因为皇帝选妃的标准而带来了后代一代不如一代的下场。这个也符合权利的积累与扩散的道理,本质上说熵的作用。通婚养育后代是人类除了基因为外更是文明的进化主要通道。

    • 家园 人种强不强势是相对的,论基因稳定性?论体能还论智力和文化

      当年走出非洲的两波人很可能就是在非洲竞争不过当地人种,才不得以出走它方的。但旅途的艰辛、遭遇和淘汰锻炼和进化了智力,使之在智力上有相对优势。可是基因往往是越古老越稳定,因此当新人种与老人种通婚后往往更加显现老人种的特征。说白了,就是一旦和黑人通婚,后代就被染色为黑人,因此自觉认同自己的黑人身份,从这一点上看谁更有优势呢?所以黑人什么也不用做,什么也不用学,只要天天唱着歌、跳着舞,勾引一个又一个异性,产出一个又一个的后代,这场千年基因战争,人家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当然,现在的多数黑人是后来又回到非洲的大黑人,不是小黑人。但现象是类似的,比如棕种人的很多特征就在一些中国人和北方少数民族中表现很明显(虽然棕种人的血统比例其实很小):塌鼻子、扁平圆脸、棕黑皮肤,有的头发略卷,就是过去所谓蒙古人种的特征(一种黄种人和棕种人的混血特征)。而原始的黄种人应该长得与羌族人、独龙族类似:窄长脸、略高而直的鼻子、肤色较浅,因为羌族人、独龙族是留在西北迁徙途中比较原始、纯粹的黄种人。

      包括黄种人和浅白人的共同祖先-暗白人(地中海人),他们的基因也比黄种人和浅白人强势,只要黄种人、浅白人与暗白人一通婚,绝对是深鼻、高目、黑卷发、暗皮肤,都成地中海人了。

      总之,古老人种有基因优势、身体优势,而新人种有智力优势(有时不明显)和文化优势。很难说谁强谁弱。

      但是,我们华人在海外的处境则很尴尬,论基因,我们的最新,在基因和身体上处于劣势。而论文化,我们曾经发达过,但现在很自卑,过去的宗法传统又被批判没了。所以在国外和哪个其他民族通婚都有被同化的危险,混血后代能认同自己是一半中国人就不错了,语言也基本丢了;而再通婚就只剩25%华人血统了,就基本彻底没认同了。所以必须强化文化和宗法教育,向犹太人、阿拉伯人学习,人家哪怕只有1%的犹太人、阿拉伯人、西裔的血统,可天天学、月月学、年年学,自己教育自己是犹太人、阿拉伯人、西裔,这才能和黑人的强大基因相抗衡。这里男人和女人,父亲和母亲都分别分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自分工不同,而作用却都不可豁缺。

      你说在按过去的发展趋势,华人会取代当地人?我看未必。我就给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当年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游玩,见到当地有一块很大的墓地山坡,从坡顶到坡脚埋葬着明朝(郑和下西洋期间)一位下嫁的公主和她从中国带来的500名卫士。那500名卫士都和当地女人结婚了,有了很多后代,可他们没什么文化,任由这些当地女人教育自己的后代,结果这些后代都不会说汉话,而后代再和当代人结合的后代就又被同化了一个指数量级,这样几代下来谁还记得自己是汉人呢?只空留下那500名卫士的坟墓,找不到活着的认同自己是汉人的后裔了。

      而近在咫尺的地方,有很多葡萄牙人当年留在马六甲的活着的后裔,他们说着古老的葡萄牙语,传承着古老的葡萄牙文化,与澳门的土生葡人一样表现了极强的民族生命力。这不得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男人在外创造文化,女人在家传承文化,这就是我对过去人类历史的体验。

      至于我们华人具体应该怎么做,我会在后面和大家探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