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谈谈资产阶级野心家 -- 再闻鸡起舞

共:💬646 🌺5868 🌵19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人心不足蛇吞象 但话说回来德国对租房户的法律保护是到位的

                  • 家园 大姐,细想想应该就知道喽。。。

                    我就是80后。认真想想,就说北京市80后父母那一辈,有几个是没有自己房子,结婚租了好多年房子付了好多年房贷的?

                    50后父母们,有几个年轻时是自己买房住的?谁是结婚时租房,攒钱交首付,交了好几十年贷款才有自己的房子?

                    要么就是祖辈传下来的房子,要么就是政府在社会主义时代分的福利;无论好赖,只要不出意外一般都会住在自己拥有的房子里。

                    结果人们印象中有自己的房子从小到大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就应该毕业就买得起,就应该想结婚就有房。凭什么我父母当时能有我就不能有?没有?骂政府,骂社会,骂TG,骂,骂,骂!

                    现在一想,社会主义国家真是一把双刃剑。。。这里没有软刀子割肉的房产税和资产税,没有跟房价挂钩的学校水平,结果好东西来得太容易,压根就没人珍惜。

                    苏联完了,南斯拉夫完了;即使利比亚的老卡这楞汉一个,不管如何还是维持了利比亚这个部族国家几十年的和平好日子,完了。中国以后会如何呢?

                    • 家园 这跟社会主义有什么干系?

                      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会眼红社会主义福利房的住房条件?买不起房子,租房也不会那时候筒子楼的条件差吧?凭什么你手里捏着成百上千万的资产和可预期的高收益,我却只能每个月交房租租出去?资源调配不合理到这种地步,难道不该骂么?

                    • 家园 其实父母那一辈比现在苦太多了

                      我父母都是大学生, 父亲是文革前毕业, 母亲是文革前入校,文革中毕业。我家的房子问题直到80年代末才解决,小三室一厅比较宽裕了, 当时我已经离家住校了。在此之前我家的房子只有二十几平米, 厨房厕所公用不说了, 我和我妹妹合睡一张小床加搭一块板,白天要把板拆下来才有吃饭和过路的空间--所以我一有机会就立刻去住校了。 而在此之前(直到81年),我家住的是8平米的房子--是的,两排平房,背靠背,每间8平米,最初是为了单身或者刚结婚的职工修建的 ,随着住户们都结婚生子,添家进口, 在8平米的砖房外面加搭了十余平米的牛毛毡棚子, 冬冷夏热,而且很大的火灾隐患,现在想想住了那么多年没出事真是幸运。 是的,当时单位确实解决住房问题,但解决的水平就是这个样子。

                      所以我现在看到一些所谓“左派”说当初福利分房如何好,借此批评现在就气不打一处来。半点实事求是都没有, 欺骗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当年的真实情况。

                      我可以理解当年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工业化不容易,先治坡后治家,对当时的艰苦不过多抱怨,不伤痕, 但现在一些所谓“左派”,为了迎合现在的不满情绪过度美化当年,仿佛当时是”社会主义“天上就掉馅饼了,其实是对上一辈的艰苦和奉献极大的不尊重。忘本的不仅仅是所谓“右派”。

                      通宝推:西伊,
                      • 家园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才十几年前的电影

                        现在很多人好像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 家园 我父母是文革过后结的婚,

                        那时都是中年人了。房子是老爸单位分配的。我老爸是教师,后来一直想换,福利分房,一直到不成功。老妈是工人,压根没资格。后来退休后家里把以前的房子卖掉,换了一套。我老爸我觉得他也是相信福利分房的,但他不是领导,很多东西自然轮不到他。我大舅,50年代的大学生,结婚就是拎个箱子住到女方家里(工作直接分配到外地)。在他们那代,普通人结婚,还有很多直接住家里,一间房间,中间用布隔一隔。

                        现在有些人说当初福利分房如何好,其实很多人现在没资格有的东西,回到过去,一样也不会有。

                      • 家园 也未必是欺骗。。。一般人总是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出发

                        跟单位和级别有关。

                        如果人家分到的不是小砖房,而是相对好些干净些的筒子楼;(您家后分到的应该就如此)甚至是厨卫独立的4-5层住宅楼呢?可能人家真不觉得这种房子太差,毕竟跟现在的一些房子单从功能面积上来说也差不多了,无非就是一个新高一个旧矮,好赖不花钱呗。

                        • 家园 我家的情况应该是当年比较普遍的状况

                          当年分房是按各种条件打分排队,本来我父母硬条件不错, 毕竟当时双方都是大学生的夫妻不多的。 但我妈单位的土政策是, 分房以男方为主;我爸在山沟沟里奉献了十几年转业回来,在新单位工龄短不说, 他们的土政策是对方有房的不考虑或最后考虑--都是因为住房紧张而搞出来的种种土政策。 因为这种种机缘巧合, 他们和没有大学生的普通工人家庭平等了。 以我妈当时所在的国营大厂来说,普通工人要分到一室一厅独立厨房的房子基本上要熬到孩子高中毕业,所以当时不少人抱怨不合理,等熬资历熬到大房子时候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在八平米+牛毛毡棚子里生儿育女的人大堆大堆的。

                          毕竟直到80年代上海人均住房才4平米,我家在二钱城市稍好一些,但也好不了太多。当时能够分到条件较好套间的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都是少数。 这个状况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说当年无限好的如果不是有意欺骗,就是有色眼镜太厉害先把自己哄了再去骗别人。

                    • 家园 一个关键不同

                      那些福利房的所有者是政府,而不是个人,相当于现在的公租房。

                      所以说北京市80后父母那一辈,在当时,几乎就没有几个有自己房子的。

                      所谓“结果好东西来得太容易”,其实就是太廉价,没有真正反映商品的价值,作为消费者,当然没人珍惜了。作为出资者--国家,是不可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的,因为消费者是根据廉价的房租,反过来判断房子不稀缺,从而要求更大更多的房子。而国家的财力永远是有限的,满足这种无止境的需求是不可能的,但是满足消费者,也就是劳动者的这种要求,是政权的合法性所必须的,这是无法调和的矛盾。所以政府也只能转移矛盾,要么找一个外部敌人--比如苏联之于美国,军事对抗,拿更大的恐惧覆盖一切不满,住小房子总比亡国灭种好吧。要么内部找敌人,一茬一茬地借人头。

                  • 家园 我不是绝望,我是有些害怕

                    我的小外甥女来我家住了两天,回家跟她妈妈说我们家好穷。问为什么,原来我们家的排骨炖过汤之后,又把肉剃下来煮菜。而他们家是熬完汤直接丢掉的,因为没人吃。

                    我听完觉得,实在有点造孽。我是80年代生人,还有一些物资匮乏的童年印象。这才吃了几天饱饭啊,就这么糟蹋东西。

                    就这么不吃肉的一群人,前两天打电话的时候还在大骂排骨又贵了“都快要吃不起了”。

                    看着外甥女这一代人,才上小学,自私、浪费、攀比、虚荣(她们班的小朋友集体排斥某个女生,原因是她妈妈连双靴子都没有,肯定很穷),不是一个两个,个个都是这样,程度轻重而已。我看着真是有些害怕。

                  • 家园 房子和户口,社会保障,医疗,小孩上学都挂钩的
                  • 家园 前半段讲得不错,但后半段归结于心态则不太妥

                    高福利国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错,但也必须看到油价这么贵,税收占了大头,而税收的去向则是透明的,任何人都可以去查出款项的详细用途。

                    另外,德国人四十来岁才买房不假,这也有习惯的问题,问过周围的德国人,他们不喜欢早早就在一个地方定居,年轻时喜欢多尝试不同的东西。

                    姑且也算是心态的不同了,但这也是取决于经济基础的不同:他们一般攒五年就可以买房了,或者供楼也花不了多长时间,所以人到中年再买房毫无压力,而国内的房价收入比是多少?而且国内很少直接买房,而是供楼,要供多久?所以30岁以前开始供楼并非心态,而是生活压力所迫。

                    而国内房价收入比的异常和国家GDP结构的畸形是强关联关系,这是政府的责任,民间心态的不同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