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茗谈》六十:英国式坑爹 -- 本嘉明

共:💬165 🌺2048 🌵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有些错误。

              1. 白俄罗斯战役以后,接着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罗马尼亚战役,这些都是早就计划好的。

              2.白俄罗斯战役苏军前进达500公里,已经到了极限

              3.借机场给英美的运输机队,可以不可以?您先告诉我,英美打算派出多少运输机,苏军的永备机场和野战机场在不影响自身作战任务的还有没有能力来容纳英美的运输机队?

              4。三个“想不到”。应该是:华沙起义是建立三个假设的基础上。1. 德军撤离华沙; 2,盟军会提供支援;3。 苏军会继续进攻。可惜,这三个假设都不成立。

            • 家园 你说的这些正是苏军统帅部千方百计要掩盖和避免的

              令红军前锋不顾疲劳攻击华沙,调集战略预备队跟进,同时允许西方盟军对华沙方向大规模空降、空投。很可能,这会大大鼓舞华沙军民斗志,提前解放华沙。但是,这也将明白无误地告诉那个小胡子业余军事家:嘿,看过来,华沙-柏林是我们的主要战略攻击轴线!

              历史上的苏联红军成功地将德军的最后精锐和主力吸引到了匈牙利-捷克-奥地利方向。你看看当柏林陷落的时候,前“希特勒亲卫队”所在的位置是哪里,奥地利战役结束时被俘德军的数量。

              沽名钓誉是西方政客屡试不爽的法宝。红军再死几十几百万,与丘吉尔何干?

            • 家园 华沙起义军既要赶走德军,还要抵抗苏军——公开这么说。

              在公开宣传中还把对苏军的敌意放在对德军之上(因为他们觉得德国人要走了)。

              然后苏军统帅要求苏军命都不要去帮助他们......

            • 家园 反过来说

              让斯大林用鞭子抽着苏军加快完成整补,然后不惜伤亡去积极救援反苏反共的波兰地下军,那得有多二的领导人才能干得出来的啊。

              这些资料,百度百科里也有

              外链出处

              在我看来没有什么下限不下限的,俄波两国的几百年的恩怨情仇,也不是我们这些外族人一时半会能扯的清楚的。

              在斯大林来说,首先并没有事前怂恿而又事后撒手不管的事实,而且还象征性的给予了一定的帮助。无论是作为共产党人,还是作为俄国的领导人,他对波兰起义可以说是做到了仁至义尽。

              • 家园 这个补充好

                虽然大家的下限其实没有区别,但苏联是左冷禅,英美是岳不群。

                华沙起义中可歌可泣的是屁民,而最应该上绞架的,是领导这些屁民的本国流亡政府。他们再一次作出重大误判,害人害己。

                • 家园 火中取栗,失败了就怨天怨地,另外当时苏联已经损失大量人口

                  苏联总共损失的两千多万人口,到1944年下半年,估计已经损失掉了这个数字的绝大部分,这时斯大林没理由,也没必要为这些不驯的波兰人浪费自己国家士兵的生命。让他们自生自灭最好不过。

                  同样,我也能够理解后来朝鲜战争开始时苏联的犹豫。即使是刚强如毛子,在损失了一般国家一次总动员能够动员的全部兵力后,对兵力的使用也会变得谨慎起来。

                  • 家园 再补充强调一点

                    华沙的普通人民,是不知道流亡政府开始就没打算让苏军掺和,也不知道苏军不会支援。相反,流亡政府为了鼓舞人心,告诉他们这是一场里应外合的起义。于是起义了,苏军不来,很可能起义人民对苏军越来越恨,但一直被蒙在鼓里。

                    这帮丫挺的,跟柴大妈是一丘之貉。

    • 家园 《茗谈》六十:英国式坑爹-2

      今天讲一讲德累斯顿大轰炸。

      (一)

      英国对于欧洲大陆的土著,始终抱有优越感,在战争之中,那就更是蔑视不已。同样的,欧洲的土著们,比如拿破仑,也看不起那个“店小二之国”。

      英国对于欧洲各民族国家,朝秦暮楚,翻脸无情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对其中一个国家,比较喜爱。

      这个国家,是波兰。

      波兰以前也阔过,现在(1930年代)虽沦为小国,但北拒俄国,南逼德国,尤其是胃口不大不小,伦敦只要稍稍掏几个金镑,就可以“嗟,来食”,所以英国很看得上。

      而对于斯大林的苏联来说,这波兰是在自己卧榻之侧。所以波兰联英还是联苏,对于英国只是荣誉问题,对于苏联是安全问题。苏联要把这扇门关起来,使得中西欧的军队无法借道进攻苏联------在斯大林的战后规划中,要么有一个驯服的波兰,要么就没有波兰。

      波兰被德国所灭后,流亡政府跑去英国,还指挥着波兰国内的“华沙地下军”,苏联要全取波兰,必须借刀杀人,搞掉这股武装力量。

      1944年7月,苏联红军反攻回到波兰境内,31日已经攻击到华沙城东。华沙地下军顺势在8月1日起义,想来个里应外合。没想到苏军食言,突然停止前进,就地休息。德国有了喘息之机,动用5个师合围起义了的华沙。10月2日,波兰地下军投降,地下军共4万人,战死1.5万,华沙居民100万中死亡20万;德军死亡1万,伤和失踪达1.6万。事后,德军组织突击队,用炸药把整个华沙城逐街炸平。

      这件事上,苏联摆了英国一道。

      英国立刻要找补回来。

      (二)

      苏军在东线的进攻,要求英美在空中配合,就是轰炸德国东部一些节点城市,造成混乱,给德军的后撤调整增加麻烦。美英选定的打击城市,是柏林和德累斯顿(Dresden)等。

      德累斯顿是历史名城,文化名城,德国第七大城市,素有“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之誉,没有大型军工厂和军事基地,而且有一座盟军战俘营,因此德国方面也认为盟军不可能来轰炸,部署在市郊的高射炮部队也悄悄撤到更需要的战线,取而代之的,是用纸浆做的假炮。

      轰炸Dresden的唯一理由,是那里有个铁路枢纽站。在2月4日雅尔塔会议上,各方参谋人员不断会商东西线的盟军如何协调。苏军统帅部的参谋们同意英美轰炸德累斯顿,大家都认为德军有能力从西线抽调多达50万兵力来增援东线,那么轰炸这个铁路站,就十分必要了。英国空军参谋部提出的轰炸目的是“破坏通讯及交通”。

      但实际的行动计划是这样的:

      2月13日晚间,本应由美国陆军航空队空八军执行大轰炸,但由于天气原因,美军无法从驻扎机场起飞,于是任务转由英国空军执行。英国空军欣然出动了9架蚊式轰炸机和796架兰开斯特轰炸机。

      是的,英军动用了800架轰炸机,按目标书来说,就为了破坏通讯及交通。

      第一队是几架兰开斯特,到达德累斯顿上空已经是夜间近10点。飞机确认找到了城市后,空投下大量4磅重的“目标指示棒”(target indicators,TI),这数以百计的TI发出红色或绿色的光,为后来的机队指示轰炸点。

      随后的轰炸分两个波次,相隔3小时,直到次日凌晨5点才结束,共投弹2600吨。轰炸程序极为精密:先用高爆炸弹把市区的屋顶掀掉,用气浪把各房间的隔门冲走,行成贯通结构,并露出房梁等木结构。随后用燃烧弹点燃木结构。接着再用高爆炸弹在周围轰炸,阻止灭火。中心火场的温度达到1500度,从外围大量吸收新鲜空气,连带把人也卷进火场。

      次日中午,迟到的美军加入。311架B-17轰炸机以铁路枢纽为目标,又投弹770吨。随后在3月2日和4月17日,美军又两度大规模轰炸德累斯顿,共投弹近3000吨。

      2月13日的轰炸最令人震惊,而且集中在破坏城市,当夜的伤亡人数,纳粹宣传部号称是20万,事后找得到遗体的居民大概有近3万,战后不断地研究,也同意停留在这个数字上。但当时有20万以上的难民聚集在这一区域,假如没留尸体下来,这些人数就无法统计了。

      德国被轰炸的城市中,汉堡是炸得比较狠的,德累斯顿挨的炸弹数量不算大,但效果特别大。一个是当地房屋的地下室是相通的,能自动产生空气流通;另一个是木结构多;第三是几乎没有防空火力,使英国飞行员能仔细瞄准。

      这个2/13大轰炸,以其荒谬性和残暴性,在反法西斯各国社会上第一次引起了极大的愤怒,人民对于军方的为所欲为和恐怖冷酷大加抨击,反法西斯的战争被从道德上质疑。两天后,英国空军准将Colin McKay Grierson向记者们解释说:像德累斯顿这样的城市,是德军调换东西线部队和物资的要道,必须要炸,而且偏要炸居民区,言下之意,搞成三光就HOLD得住了。美联社记者深刻吃透文件精神,直接升华为:吾们要玩“terror bombing”,恐怖大轰炸了。

      乌砍了,丘吉尔急于撇清自己。3月28日,丘总理给英军总参谋长以电报的形式发去一份备忘录,同时抄送英国空军参谋长。这份备忘录的结尾处写道:“The Foreign Secretary has spoken to me on this subject, and I feel the need for more precise concentration upon military objectives such as oil and communications behind the immediate battle-zone, rather than on mere acts of terror and wanton destruction, however impressive”(外交大臣已向我说及这个事宜。敌大后方有不少军事目标,比如石油和交通设施,我觉得有必要给予此类设施更集中、更精确的军事打击。散布恐怖、肆意破坏,这样做即使令人印象再深刻,也不及这一需求来得迫切)

      就是说,老丘把“德累斯顿大轰炸”定性为军方自说自话的“散布恐怖、肆意破坏”,这样恶劣的行为,要不是你们欺骗我,我怎么会批准你们呢,乱弹琴!

      丘吉尔踩到英国军工集团的尾巴了。我们知道美国的哈佛耶鲁有精英会社的传统,这传统哪里来的?从牛津剑桥来的!你老小子眼里还有没有组织?!

      3月29日,皇家空军Air Chief Marshal Arthur Harris,轰炸机部队的总指挥官,

      覆信给英国航空部,冷冷地说:“…The feeling, such as there is, over Dresden, could be easily explained by any psychiatrist. It is connected with German bands and Dresden shepherdesses. Actually Dresden was a mass of munitions works, an intact government centre, and a key transportation point to the East. It is now none of these things.”(除非在战略上是合理的,否则侵袭城市就像任何其他战争行径一样让人不堪忍受。但就趋向缩短战争进程与保护盟国士兵们的生命而言,这些战争行径在战略上是合理的。在我看来,我们绝对无权停止那些战争行径,除非确定它们不再具有战略作用。我个人觉得,德国残存的那些城市加起来,也抵不上一名英国投弹兵的生命来得珍贵。精神病学家能轻易地解释民众对德累斯顿的这些情感。德累斯顿让人联想到的是德国乐队和易北河畔的牧羊女。但实际上它也是兵工厂集中地、政府行政中心和通往东部的交通枢纽。现在那一切都已不复存在)

      翻译过来就是:你老梆子看看山水,杀人越货的事要我们干,还叽叽歪歪个屁啊!

      按照李开复同学的教诲,丘吉尔立刻“跟从他的心”(怂)了,他撤回了原先的备忘录,换了个新版本,留在了中央文献办公室。

      (三)

      那么,到底为什么要刻意展开德累斯顿大轰炸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苏军已经逼近德累斯顿,英美军方计划以一次完美的“沙漠风暴”,向斯大林秀秀肌肉(苏军不具备战略轰炸能力),以出出自己在波兰得而复失之气。而德累斯顿的平民,就是道具而已。

      第二个原因,就是英国为报当年不列颠空战的一箭之仇,当时伦敦,考文垂,利物浦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实事求是地说,这次德累斯顿轰炸是英美共同设计执行的,并非英国的单独愿望。

      战后,东德ZF在苏联授意下,强调德累斯顿大轰炸的反人类罪行,以疏离东德人民同西方社会的感情。于是德累斯顿废墟区被有意识地保留了部分下来,类似于北京圆明园废墟的作用。两德合并后,彻底修复废墟的工程断断续续地进行,现在已经遮掩了绝大部分了。但今天我从GOOGLE卫星看德累斯顿市区,在Windmuhlenweg大街夹河岸,以及Pimaer Landstraβe大街夹 Kiesgrube Leuban-Sd湖之间,还有两大块荒地,其上密密麻麻的炸弹坑,还历历在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截图给大家看看。

      德累斯顿,已经成为德国极右翼分子的朝圣地,成为他们声称的“盟国和轴心国在道德上是一丘之貉”的物证。

      二次大战,是美国登上荣耀巅峰的舞台,也在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道德污点,其中包括德累斯顿大轰炸。这种军方无所不可为的行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并且是加倍偿还)的对价哲学,直到今天,在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接下来还会在其他地方,我们仍然毫不惊讶地重复目睹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丘吉尔怂掉的第一份备忘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兰开斯特投下指示棒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英国考文垂保留的轰炸废墟

      通宝推:浣花岛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