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重温毛泽东讲话,纪念毛泽东 -- hwd99

共:💬233 🌺2307 🌵5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革那批人初中啥课程也没学到

                谈纸面上的升学率有啥意义呢。俺老爹老妈都是大城市的,他们的初中要不就是拉练要不就去学工学农,号称初中毕业,可初中课程基本都是文革结束后补习的,我不少同学的家长是他们当年补习班的同学。

                • 家园 拉练、学工学农不是一种学习方式吗?

                  学习包括很多东西,书本知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 家园 你非要这么说我也没办法
                    • 家园 我不是故意狡辩,而是自己的反思,对教育的反思

                      因为孩子问题,我最近一直在看教育的书,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一直在反思教育的问题。

                      记得听过一个台湾企业家的管理视频,他是数学研究所(应该相当于数学专业硕士)毕业,后来自己做企业,搞管理,觉得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初中的数学足够用了,做事主要是做人,能踏下心来做事是最重要的。

                      美国硅谷著名投资人写的《黑客与绘画》里也反思了美国的中学教育,他的观点是最有效的教育模式应该是过去的师徒制,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我的体会,除了最高精尖的科学,作为普通的工作需要,有中学甚至高小的知识底子就可以入手了,重要的是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随时根据工作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现在的教育体制,其实是很大浪费,也许更多是为了减轻就业压力,想尽办法让学生留在学校里;同时学校教育极少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脱节严重,学出来的多是书呆子、半成品,进入社会,还要继续加工。

                      毛泽东时代很多高小生、初中生、中专生的成就,现在很多(或者大多)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也不如。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 家园 我也用用西方经济学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吧

                        大概从低学历到高学历的收益也符合边际收益曲线,所以学历越高,付出的代价越大,然而获得实际工作中的成效却在递减。不过恰恰是这些递减的成效让你成为了稀缺人才,具有了相对他人而言的“比较优势”,因此获得较大的就业选择面。这个意义上来讲,高学历还是有好处的!

                        不过问题也没有这么简单,教育问题,如果您只看到了知识的传授,那么这只是一种较为粗浅的理解。在我看来视野比具体的知识更重要。没有经历过较为严格的学术训练,很难获得一种坚实的视野。而这种视野是未来产生新知识的保障和原动力!也就是所谓的人的发展后劲。当然更不用说在高学历圈子里所可以积累的人脉关系。

                        那些精英们觉得受教育水平不重要,那是因为这些优势已经无形地化入了他们的个人资源中,而这些资源恰恰起到了他们在社会博弈取得优胜地位的关键作用。之所以说觉得无用,那是因为处理日常事务,确实无需高深的理论知识和理论视野,但是爬上这个位置却是实实在在需要那些东西的!

                        他们的淡然非常矫情,无非是表现一种成功人士处变不惊的洒脱而以。如果你真信了这个版本读书无用论,那还真是毁了自己。

                        • 家园 我花了20年,才能坐在这里和你一起喝咖啡。

                          那些精英们觉得受教育水平不重要,那是因为这些优势已经无形地化入了他们的个人资源中,而这些资源恰恰起到了他们在社会博弈取得优胜地位的关键作用。之所以说觉得无用,那是因为处理日常事务,确实无需高深的理论知识和理论视野,但是爬上这个位置却是实实在在需要那些东西的!

                          这就是前些年流行的一种说法:我花了20年,才能坐在这里和你一起喝咖啡。

                          那些在精英们看来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另外一些人,从他们出生的时候,就被剥夺了。

                          读书,就是上台阶。但是对于已经在台阶上的人来说,他们是不需要依靠读书来上这个台阶的。

                          现在的教育体制,其实是很大浪费,也许更多是为了减轻就业压力,想尽办法让学生留在学校里;同时学校教育极少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脱节严重,学出来的多是书呆子、半成品,进入社会,还要继续加工。

                          毛泽东时代很多高小生、初中生、中专生的成就,现在很多(或者大多)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也不如。

                          其实读书还是一个挑选的过程。凭什么这个工作你来做而不是另一个人来做呢?总要有些筛选评判的标准,那么,靠读书的好坏来评判,相比于别的评判标准,例如财富,家庭出身,肤色,社会关系等等,总是好很多很多的。

                          毛泽东时代的高小生,初中生,中专生,都算是知识分子了,这部分人在当时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和今天的大学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应该也差不多。那么自然而然,他们那时候相对应的工作岗位,也就由今天的这一部分人来从事了。

                      • 家园 初中就够了?

                        你不如问问俺老娘。文革末期各企业缺设计人员,所以在某大学搞了个短期进修班讲机械设计,没文凭那种,学出来就是最初级的设计人员,去的人比如俺老娘都是各企业推荐来的,都是实践中的尖子,要不也没机会去,可他们连初中课都学没到啥呢,可哪怕是个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不会微积分行吗?没学过高中课咋学微积分?最后基本变成初高中课程速成,该讲的东西一点都没讲。俺老娘系统的学东西基本就是文革后补习的,好不容易混到个大专文凭。

                        再说,你真觉得毛泽东时代很多很多高小生、初中生、中专生的成就就比现在强?他们牛很大程度也是因为他们那时搞的东西技术水平低。比如俺老娘和她那些老同事,设计的东西就是靠手算和经验,比如算受力,他们那一套搞10吨的东西行,搞100吨的东西勉强,当时弄出来100吨那就是国家一等奖填补国家空白了。近年来国内企业开始山寨国际水平的东西,上千吨的受力,没有限元还真不行,指望他们一帮中专大专水平的老头老太太算有限元简直就是不可完成的任务,最后企业咋办,求爷爷告奶奶高金请来个教授当总工,俺老娘他们的任务就是给教授的研究生讲实践经验,研究生们实践经验的确太少,比如设计出来的东西看起来很好,就是没地方拧螺丝组装不起来,哈哈,但用俺老娘的话说,学历高上手也快,没多久就能独挡一面了。

                        • 家园 大家说的的都很有道理

                          上面几位帖子回复的都很有道理。

                          其实我也不是肯定读书无用论,我现在教育孩子,也想让她多读书,读到大学、博士等等。但是又对现在学校的教育很担心,担心孩子读了十几年的书,出来就只是一个书呆子了,与社会脱节严重。

                          确切的说俺自己当年就经常被人喊做“书呆子”,而现在学校的教育比俺当年接受的更抽象,现在俺闺女上的小学,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课间都不允许孩子出教室玩耍,大操场空着无人,孩子却只能利用上厕所的机会,几个孩子挤在一个小间里玩耍。孩子的作业也是枯燥无比,琐碎无比,大人都觉得不耐,何况孩子。这还是在北京,还是不错的小学。

                          由此怀念生动活泼的教育,包括学农、拉练。

        • 家园 我叔父和姨妈是初中没毕业就去工作了的。

          不完全是经济原因,逃避上山下乡是一个因素。

        • 家园 一点点看法

          普及9年义务教育,这个问题我有看法。

          普及当然比不普及好,但是普及的同时,教育体制开始全面市场化。

          教育是普及了,师资标准也提高了,但教育投入保持不变、或提高了吗?

          具体数据没拿到,但是以了解的事实是,师资投入降低了,农村小学教育的质量下滑的厉害。

          所以,可不可以这么说,国家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依托就是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体制的市场化。

          最近校车事件频发就是注解。

          • 家园 一点点不同看法

            农村小学教育的质量下滑的厉害
            改开之前农村小学老师基本没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加上教具的低劣甚至没有,说现在的教学质量比那时还差,我觉得不靠谱。

            最近校车事件频发就是注解
            我看到报道的最近几次重大伤亡的校车事件,一个是逆行撞上了大货车,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是北美的大鼻子校车,也一样会几乎全部死亡,与是否超载无关。另一个是超速掉到了沟里,也与是否超载无关。

            孩子们发生悲剧最让人伤心,但政府对这类事件至少不是主要责任。中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照顾得面面俱到不可能。

            • 家园 再谈看法,

              河南某乡村的现实对照:

              80年代,民办教师;各个行政村都有育红班、小学;孩子们走路上学。

              现在,教师是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但是各行政村的小学萎缩的厉害。一方面计划生育孩子少了,另一方面几个附近的行政村小学集中整合为1家。这个时候,小孩上学也是不需要校车的。

              但是孩子家长的选择是,放弃本地的小学教育,选择去县城的民营小学就读。为什么呢?因为教育质量、师资投入。家长宁愿放弃免费的小学教育,而去选择额外缴费的民营小学。

              结果是什么?稍微重视教育的孩子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县城住校就读。距离远了,学校有校车接送。为了节省成本,一个校车拉好多村子的孩子,超载;为了节省成本,孩子们连续住校就读10天,休息4天。

              校车事件是注解,违章是表象,能死伤那么多,不就是超载吗?

              上次提到的一个看法是,名义上是免费义务教育了,但是背景基础是市场化,很具有欺骗性。可以反过来想,如果没有市场化,免费义务教育的推进难度如何呢?市场化了,公立学校的教师少了,工资照发;民营学校的教师多了,但工资是学校企业发。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市场办学层面,哪个不说好。

              但孩子呢?

              • 家园 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一直都有

                跟市场化关系不大。一直有烂学校,一直有重点学校,我家门口就有普通初中高中,教育质量很差,想接受好的教育就得上重点中学,和现在比就是那时候上学收钱很少(但也不是说穷人就一定能上,下面有例子),成绩好就行,但上学远是一定的。而且这些重点学校从建国初就一直是重点,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我伯父小时候就看不上家门口的学校,和我上的是同一个重点初中,我上学骑车/公交20分钟,当年我伯父买不起自行车,走路一个小时。高中呢,离家更远,我上的重点高中当年我伯父也考上了,结果没去成,就是因为太远,我骑车一个小时,公交没有,我伯父那时代靠走路就得几个小时,根本不现实,可住校家里又出不起住校的生活费,只能放弃。骑车一个小时就不危险?有次雪天我就钻车底下去了,多亏车及时停住了。要是有个校车,哪怕超载几倍,我也愿意,超载算啥,初一上学时(那时候年纪小不敢骑车)坐公交还不是天天被挤成相片。更何况超载根本不是校车出事的根本原因,甘肃那起是左道超车,江苏那起是超速,超载只不过是使伤亡变得更大而已。

              • 家园 这几次校车事件,超载都不是出事的原因

                而是造成重大伤亡的原因。也就是说,即使那个校车里只有一个学生,那个孩子也得死在那个混蛋司机手里。

                至於教育市场化,我一直有一个很腹黑的想法。因为中国人重视子女教育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政府就顺坡下驴。既然老爸老妈砸锅卖铁也会让孩子进尽可能好的学校,既然你不是很在意多花钱,政府就乐颠颠多收,同时大扩容,让想上学的都有名额上,同时财政补贴保证成绩好的穷孩子也能完成学业。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事还真难给予太多指责。但不可否认的是,扩容让中国的大学生成了白菜价,对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大有好处。

          • -- 系统屏蔽 --。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