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重温毛泽东讲话,纪念毛泽东 -- hwd99

共:💬233 🌺2307 🌵5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思维还停留在“创汇”时代

                                      当年要外汇,无非是为了引进技术购买资源,目的是发展中国的生产力。现在中国已经是工业规模第一,外汇储备第一,怎么还有人要把“创汇"当目标?完全是本末倒置,刻舟求剑。

                                      支撑货币购买力的是实际生产能力,和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工业国做生意,不用美钞除了引起米国不满以外会有什么问题,不用美钞可以用人民币,可以拿中国生产的工业品来换么。也许当真是因为不买美债不用美钞就是”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所以人家不跟中国做生意了吧。

                                      有些人看到西方生活奢侈浪费居然第一个念头不是鄙视,而是害怕,生怕人家不买中国产品,怕着怕着膝盖就弯下去了。对他们来说,宁愿让中国的生产力去满足美国人的奢侈浪费,也不愿意看到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劳动稍微改善一下自己可怜的生活水平。

                                    • 家园 你要在国际上买什么?

                                      奢侈品还是原材料?

              • 家园 有完整的历年的中小学入学率数据么

                不知道哪里有完整的历年中小学的入学率数据,只看到一些省的零散数据,大致上从小学入学率来说,前30年是从不到50%提高到了90%以上,后30年是从90%以上提高到99%以上。虽然不好保证这些统计数字就一定准确,不过前30年肯定是有因贫困无法上学的,后30年的小学入学率肯定也是比前30年高的。从初中入学率看,80年代初期那几年出现了一个相当明显的马鞍形,是有点奇怪,因为那几年是公认发展势头最好的时期,是否可能与统计口径变化有关?80年代中期以后,初中入学率就逐渐恢复并持续增长了,大概是与普九有关。

                • 家园 小学入学率数据

                  链接出处

                  • 家园 看来大跃进时期有个高峰

                    大跃进时期有个高峰,一种可能是当时的浮夸风,统计数字不准确。另一种可能是当时确实大办学校,但是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后来只好退回来。看来还是60年代中到70年代,小学教育发展比较平稳。

                    江西省的农村小学入学率:

                    1978 93.54

                    1979 92.39

                    1980 92.99

                    1981 92.44

                    1982 92.67

                    1983 94.06

                    1984 95.78

                    1985 96.48

                    1986 96.73

                    1987 97.02

                    1988 96.92

                    1989 97.50

                    1990 98.04

                    1991 98.14

                    1992 98.63

                    1993 98.64

                    1994 99.01

                    1995 99.36

                    1996 99.57

                    1997 99.52

                    1998 99.55

                    1999 99.56

                    2000 99.49

      • 家园 可惜乐善不够

        没法通宝推。。。只好送花先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转:泪水,毛主席纪念堂前的感人一幕

      这是朋友转给我的一篇文章,不知姓名,但很感人,故全文照转。我无意介入什么“左派”、“右派”之争,就想听听老百姓的声音。

      ——罗援

      很久没有在这个难忘的日子前去毛主席纪念堂了,虽说每次回北京,不论工作有多忙,我总是让司机在黄昏的时刻驱车去天安门广场,默默地围了广场转上一周,向那背附着天边绚丽红霞的雄伟建筑投去深情的目光,那门楣上的金色大字仿佛是一种力量和象征,使我心中升起无限的壮志豪情和沉思遐想,然后又默默地离开。

      于是,每年的这个日子,我不在京时,总是委托我的学生或部属代表我手持了一束洁白的菊花早早地赶到纪念堂把花献到老人家的汉白玉座像前,他们总是拍了些当时的照片寄给我,让千里之外的我能目睹9月9日的纪念堂前那条或在烈日下,或在风雨中前往瞻仰的长长队伍。今天我特地起了个早,决定独自前往,这是一种心结,更不如说是一种信仰。

      我在广场上意外地看到一个老迈的婆婆带了一个小女孩,目光茫然地站在那,她们的衣着陈旧,脸刻风霜,显然是从边远贫困地区来的祖孙俩与这节目大典前的繁华氛围是那样的格格不入,已经引起了在广场上相关人员的注意,七八个人围了这对祖孙七嘴八舌地盘问个不休,那老婆婆更加迷惘,害怕操了口西北的方言一个劲地解释,我在旁边停下了脚步,听了半天,似乎就能听到在说什么毛主席。

      祖孙俩战战兢兢,小女孩紧紧地抱了奶奶的脚不放。我上前分开那帮人,问她道;您是想去毛主席纪念堂吗?她一听连连头点,我耐心细致地听了一下,连听带猜地算是明白算是怎么回事了。回头对那帮人解释;这位老婆婆是当年土改时期的妇女主任,她们祖孙俩人走了近一周的时间,从陕北的一个偏远贫困之地专程赶来看毛主席的。

      有个人颇有些不耐烦地上下打量起来来,竟问我是干什么的,要查看我的证件。我一言不发冷冷地看着他,又有人说;她们要是出了什么事,你能负得起这个责?我没差点大怒;人家这样大的年龄了,连走带挤地赶到这,就是为了了结一个心愿,你们有什么权力非要将她当成危险人员处理?你们就没在农村的亲戚吗?我掏出证件,强克制住自己没摔到那人的脸上。那帮人看过证件后总算给了我个和谐的脸色,我说;不用您们费心了,我带她进纪念堂。在存包处,我才发现在那个破旧的人造皮革包里竟装了几块分不清是什么食品的面团团。老人告诉我,她和六岁的的孩子就是吃着这种干粮来到北京的,她都已经七十三了,儿子死在外面的工地上,连个赔偿费也没有,媳妇改嫁走了,就剩下她和小孙女相依为命。乡里看在她是老土改干部的面上一年给她们四十二元的补助,她的身体有病,就为了了结此生唯一的心愿;来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看看毛主席。

      我的泪水没差点下来,打电话找了个陕西的部属让他带点钱火速赶到这来,我身上是很少带超过二张以上的百元大钞。我把那些干粮放进我的挎包里给老人和孩子买了水和面包,那老人一手就拒绝了我的这些食品,催我快带她们去看毛主席。我骗说纪念堂还没开门,让她们再等等。直至那个部属赶到,看到他们用家乡话的交谈,那老人的脸才笑得格外明亮起来,她倒了点矿泉水在手心,先在孩子脸上擦了擦,又将自己的头发抿了抿跟了我们站到了那广场上长龙般的队伍里。

      我吩咐我的部属先借我一千元钱,我想在出门时给她,然后让他等下带到我们单位的招待所找个房间先让这祖孙住下,再给她们买上回乡的车票。在门前的售花处,老人看到了不少人都去买花,她也要上前,我让那部属去,她死抓了那部属不放,非得自己亲自去。我看着她从贴身的衣内取出一个粗布小包打开,取出十元钱(那是她小包里零碎小票里唯一一张最大面额的钞票)颤巍巍地买来二枝白菊花和孙女各持一枝,伸长了脖子往前不断地张望着。衣着鲜亮的我身边这位老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不由注意起瞻仰队伍中的人们来,看得出,其中绝大多数是来自地的普通民众,他们衣着朴素简单,甚至还有些称得上是破旧,但他们脸上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虔诚和向往让我感到震撼。

      那老人在向她的孙女低声说阗什么,我听不太明白,便问部属,那孩子告诉我说;老人一直在向她的孙女说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之类的话。那孙女颇为懂事地紧紧拉了奶奶的手似懂非懂地把头点。队伍在缓慢行进时,工作人员连连招呼让瞻仰者们掏出身份证,部属问了问老人后为难地告诉我,她们没有身份证,我想了想说,没事,我俩有就行了。果然,那此工作人员对也是以衣看人的,我俩的证件连扫也没扫一眼就让我们过了。那检查的重点明显是在那些衣着朴素的普通民众身上。我那证件看来还是有点份量,没费什么口舌,就让我带进了这祖孙俩。我的眼有了点泪,透过有些模糊的目光,我看到那老人带着孙女毕恭毕敬地把花献到主席汉白玉的塑像前,久久地久久地不愿离开。

      老人老泪纵横,拉了孩子一下子就跪在水晶棺前的手紧紧地抓紧了栏杆,那嘴角无声地在颤动,却听不到一丝哭泣声。行进的队伍停了下来,那些工作人员也一时没了言语,众人都静静地看着这位老人,她带了孙女跪在那默默地流着泪水。我上前轻轻扶起老人,部属抱起孩子,我的心是那样的疼痛,感到一种从没有过的压抑猛地向我撞来。

      在礼品服务部,我给老人买了尊主席的小立像,又把二枚像章佩戴在她们的胸前。那老人紧紧地抓位那尊像扣在胸口上,回头望了渐渐远离的瞻仰大厅放声大哭起来。周围的人们都看着这老人无不闻声落泪。在门外,当我把准备好的钱塞到她人手中时,老人连连推阻,死活不收。

      我因有别的事必须要走了。我吩咐部属好好地按我的话接待这位老人,那孩子红了眼连连地让我放心。我说;你得把她当成我们自己我母亲家人来接待,千万!千万!我目送着老人的背影的离去,那的老态毕现背影让我想了很多很多,让我在脱离了那些行行色色的会所、办公室、商会、音乐厅等场所,认识到了另一面我曾经熟悉却现已陌生的群体生存的现状。感受了这些曾为我们这个国家的兴盛做出巨大贡献的民众们朴素的行为和思想的平凡与伟大的魅力。

      通宝推:闻斜阳,敲门,向前向前,秦筝,一鸿,笨鸟先飞,我是红老虎,四道口,胡马,秦汉唐,aloneth,禾影,蓝图,契毖何力,五陵年少,楚庄王,别来无样,dahuahua,真不知道,talanet,喝点红茶上会网,山海马甲,2313234454dfsd,种植园土,苍原,刘枪枪,readerg,威武,老虎五,
      • 家园 到北京,这里是必去的!花
      • 家园 我掉泪啦,没啥说宝推

        比较温州炒房团,和大批的果粉,这才是中国的力量本源啊。

      • 家园 好文,眼泪都掉下来了,不得不顶!

        RT

      • 家园 这篇文章出现很久了,至少去年(或前年)毛诞辰时就有了

        我当时印象很深刻,看文章,似乎是一个高层人事写的(有专车有下属),但是当时没具名,不知道是谁,虽然很让人感动,但是一个明显的三无文章,不适合在网络流传,至少是不适合在认真有考证精神的网站流传。

        今年再次出现,而且看具名,是罗源转载的(也没说他就是当事人),真实性到时大大上升了,但仍改不了“三无文章”的定义,我个人觉得,这种太具体但又没有明确证据的事不适合用来宣传毛,很容易成为把柄。

        通宝推:onlookor,
        • 家园 陕西土改是在1950年10月至1952年6月

          至7月,陕西省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到年底,全国新解放区农村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按照原文,这位老婆婆是土改时期的妇女主任,带孙女瞻仰毛主席时73岁。按1952年土改算,如果当时她20岁,那么73岁时是2005年;如果土改时30岁,那么73岁时是1995年;如果土改时40岁,那么73岁时是1985年。

          我印象中,广场上加强部署“相关人员”是发生自焚事件以后的事情,1995年还是来去自由的,八十年代更不用说。所以这事发生在2003-2005年的可能性更高一点。但是一个土改妇女主任到了2005年居然还没有身份证,这确实是打破了我的认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