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刚看了印度片《三个傻瓜》,拍得真好 -- 脑袋

共:💬216 🌺2938 🌵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刚看美国狙击手

      美国主旋律片,推荐。应该是比较真实的伊拉克巷战场景。同样的片子是黑鹰坠落,都很好看美军在落后国家打巷战。只是索马里没什么石油,没有打多久。美国英雄大多来自南部教堂带长大,从小玩枪的红脖子。这是美国在富裕这么长时间后仍然保持武勇的原因。欧洲宗教氛围弱一些,已经富而不勇了。

      片中的伊拉克人算是背景。但就这么不清楚的描述,也让人深切感受到国破的人,命运不如狗,就在双方枪口下挣扎求生,随时可能被双方强力拉入枪口下。导演很忠实展现了伊拉克人处境。要么参加抵抗组织,与像带了作弊器的游戏玩家-美军打擂台,对方武器资源好得多得无限。要么作躲在一边贫民,美军和抵抗组织随时都可能破门而入,把一家人按在地上。而且要命的是都要求你合作,不容拒绝,事后都不提供保护。死的一点不慢。

      有一点没明白,街道都打成废墟了,看不到商店,那些在废墟中的贫民,他们哪来的食物?

    • 家园 del

      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看得让人不舒服。把笑点建立在损女汉子,矮子,胖子之类的身体缺点上。而且不是偶尔提及,基本上是该节目的所有包裹来源,把尖酸刻薄当幽默感,央视格调太低下。一帮主持人的笑话也非常冷场,傻傻的。这些年央视设备档次开始傲视全球,但人员素质,节目的文化理念却在倒退。

    • 家园 cashback 这个片子不错

      剧作者应该有绘画经历。电影通篇都在演绎一种瞬间永恒的绘画意境,而且通过电影叙述,在音乐、演员表演、场景布置,以及电影末尾展示出的真实绘画作品,确实传达出了这种意境,虽然故事简单老套,但电影中情绪一直很饱满,感染力非常强。

    • 家园 刚看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今天辞旧迎新,又一年匆匆而过。我找了个听过很久,一直没看的电影。这个题目比较应今天的景。这个电影拍得不错,属于国产片中,看了后不让人后悔浪费一个多小时的片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看完电影要总结中心思想。这个电影不愧是女导演作品,中心思想严重偏向女人:什么是真爱呢?如果一个女人搞死缠烂打,那就是真爱,大家得尊重她的选择。男人的不算,可以忽略。片中两个最积极迎接新同学的男生,最后都悲剧了。受女人追捧的男人,两个都是不大搭理女人,被缠时都还脾气大的不得了的酷哥。女人受虐爱情观被女导演给暴露无遗。不受点苦,不受点伤,你都不好意思谈爱情。让人慨谈我们逝去的青春中咋就那么平淡呢,没玩点你受伤,她受伤的剧情,如何有资格给后辈以过来人口气谈点高深的真爱呀。

      通宝推:青木堂主,
    • 家园 这个片唯一不爽的就是结尾,那里感觉像是西藏,而且

      看那个学校的儿童和西藏没有分别吗,三哥的小心思。

    • 家园 这个周末看了《白日焰火》和《大闹天宫》,不喜欢

      《白日焰火》的故事安排,许多地方没搞懂。有一些导演花了几分钟的情节,但看后又没有感到和整体故事有什么关联。估计有些什么暗喻之类的东西,只供影评人士和导演自己内部交流。比如,主角开始和前妻做爱和在火车站试图激情一把的情节,和整个故事好像没有任何联系,他前妻也再也没有出现在后面的故事中。为什么还花那么多笔墨进行细节描写?比如,街道办公室楼道间的那匹马?有什么特别意思吗?那匹马也再也没有出现在后面的故事中。

      总之,一看这部片的拍摄手法,就是不是给观众看的,是给电影节评委们看的。叙事不清晰,有许多让欣赏水平中游的正常观众看不明白的情节。

      故事选择的地方是个黑龙江的中国重工业城市,破旧、肮脏、混乱是整个大背景。人们活得像白日里晃荡在街上的鬼魂,大都面无表情,还动不动就出手伤人。尽是些危险的性格扭曲、或是性怪癖或无能的危险分子。影片的镜头中,全是寒冷、肮脏的街道或是烟雾弥漫的室内,镜头感真实,这是这个影片我觉得唯一比较成功之处,但这个真实表达是肮脏和混乱的真实感。

      我看完后,对影片中的人的生活状态的感受是:就像一群生活在下水道,绝望无助的老鼠,它们还在拼命地撕咬同类。就像看完红高粱的老外,不敢再喝中国酒;看完这部片子又不了解中国的老外,估计去中国旅游需要勇气。

      电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之一,特别是那些去获奖的影片。这类电影应该还有推广中国的功能。不能说,电影就不能揭露一个国家的阴暗面,但就算揭露也最好揭露成坏得牛气那种。别揭开了,看到的只是让人鄙夷和厌恶。这拍片是什么目的呢?难道只是去满足外国评委的对中国窥阴的心理?

      《大闹天宫〉的3维效果很不错,已经非常接近最近的西方大片。而且这个题材,也是我觉得中国魔幻题材中,最容易表达三维特效的题材。投资方的切入点很好,做得也比较成功。但看后,还是有一个很大的不满意,就是故事改编。中国文化最成功的快乐造反形象,孙悟空被改编成了一个被坏人引诱犯罪,并且忏悔并成功改正错误,并得到领导谅解的少年犯。最后,在上级领导的安排下,愉快接受应受惩罚。孙悟空的造型也是,一直有一种苦相哭相,和乐观,充满创造力的天不怕地不怕的造反派,差得太远了。 以前中国屏幕上,比如地道战的游击队员,李向阳,小兵张嘎之流的形象,更接近孙悟空,他们乐观、快乐地反抗强权,并且充满创造性,能力非凡地打得敌人满地找牙。这部3维《大闹天宫》,技术上非常棒,但精神上基本上毁灭了孙悟空的文化价值。现在,面临复兴的中国,面对西方世界既得利益集团巨大挑战的中国,我们需要的是哪一种孙悟空精神,忏悔的少年犯还是乐天的造反英雄?

      看了这两部片子,我搞不懂我们的电影人他们拍片,想拍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在中国各行各业都在突飞猛进,挑战世界时,电影或是媒体这个行业,还非常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产品的价值取向呀。

      通宝推:老惰,秦波仁者,qq97,达雅,陈王奋起,常挨揍,珊珊一何迟,秦王将,一鸿,迷惑不解,平淡是真,太伤脑君,侧翼,牛栏山二锅头,nanimarcus,
      • 家园 不是看不起所谓艺术家

        再伟大的艺术家,都只能是权贵豢养的。

        至于是什么权贵,无所谓。

        不管谁是县长,他们只要是县长夫人就行。

        有点小挣扎,就是良心了。

        现在么,觉得洋大人的银票比较厚,自然拍洋大人喜欢的。美其名曰,他们尊重艺术

      • 家园 中国有三种片子

        1。去国外刷奖的

        2。和观众刷票房的

        3。向领导刷立场的

        精神?概念?抱歉,我们投资是要回报的。

        中国各行各业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也想捞一把,但如何在自我表达和上诉三种需求中达到平衡,这一课电影学院没有。

      • 家园 还真不是这样,觉得挺真实的

        可巧这个假期也看了《白日焰火》,心里堵得慌,却也不得不说,拍的挺好。至少,挺真实。

        故事设置的时间点,恰好我正在哈尔滨上学。电影里看到的几乎所有场景,都能唤起我似曾相识的回忆———2000年前后的哈市,在我的经历中,大抵就是这样的———倒不是说刻意抹黑或如何如何,这座冬天的城市,给南方的外来者,确实就是这样的感觉,阴冷,隔阂。

        导演不止是想讲一个故事,更像是要介绍一座城市或者一类城市的生活状态。所以很多的话,确实是说给观众听的。或者说,是他自己想说给观众听的,无分国内国外。正如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看过了万里雪覆、冰灯璀璨,猛一回头却看见了城市的另一面,真真切切地摆在那里。于是,看到了,就想说出来,给更多的来过的和没来过的人听。挺好。

        演员的表演也很真实。因为在这样的拍摄环境下,没法不真实了吧。零下三十度,已经容不得演员去思考和“表演”了,只能凭着人的本能,去把剧本一招一式的做出来。比如几个场景里,廖凡走一步、滑一跤,而来自宝岛的桂纶镁已经被冻得缩成一团了。这个时候,没办法去刻意“表演”,也就不再需要刻意“表演”。

        说几件自己印象挺深的事儿。一是到学校报到的第一天,吃过晚饭想去隔壁一家规模不小的连锁超市买点生活用品,结果走到门口才发现,人家的营业时间到下午5点半就关门了,印象里从小到大就没听说过这么早关门的店。二是因为我们学校就在哈市的主干道边上,大冬天出门第一次看人赶着马车吱嘎吱嘎从高架桥下路过,着实吃了一惊————后来知道,马车在这座人口超千万的东北亚大城市,仍然是不少人讨生活的工具。三是大三找了份part-time,两个人在某个电影院的门洞里摆个手机的广告点(没有真机那种),结果头天就让几个地头蛇连蒙带抢顺走了几台机模,吓得要死,后来几天摆下来,大概人家看我们学生可怜,竟然又还给我们了。

        四年的东北生活,改变了我很多。当然,毕业这么久,这座城市也改变了很多吧。听说学校对面的农贸市场已然改成了家乐福,学弟学妹们真有“福”了。只是这座城市的精神,也会改变么?

        • 家园 军工人啊看来是
        • 家园 2000年的时候 下岗潮刚过去,

          百姓的生活正在回到轨道上来。您可能只是在哈尔滨上学,对这个变化感触不大,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对这些变化感触很深。哈尔滨开始拓宽道路,学府路,大直街都在拓宽,那种温和的有些破旧的小街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种很宽很有阳刚气的大马路,那种转换对一个十来岁的中学生确实有很大的冲击。那时候整修马家沟,还有中央大街也从那个时候开始起步,哈尔滨逐步找回了点大城市的样子。沿街建筑的外立面经过简单的粉刷,焕然一新,破仓库成了索菲亚教堂,老楼房成了外国驻哈领事馆。好像几笔就把这个城市从死气沉沉的状态里找了回来。现在想想,可能就是找回了一种市民阶层的自我认同,这是社会整体的自发的积极向上的行为,不是单独的个体行为或者政府强制行为。可是以前丢失的东西(品味或者难听点说是B格)还是挺难找回来的,博物馆门口那个玻璃窖子其实和周围的建筑一点都不搭配(市领导非得跑去北京去征询方案,放着门口的哈工大不用),一种暴发户的味道,好在过几年就要拆了。变化的时期肯定会有些社会问题,东北小姐和黑社会征服全国什么的(有组织的集团,不搞construction就搞destruction),但是整个社会整体式是发展的,90年代哈尔滨还出了个松雷集团,还有当代体育 当代歌坛这样的领军杂志,白日焰火的导演要么是没感受到这种进步,要么就是刻意回避积极向上的一面。

          北方的省会城市多少都带着点大县城的感觉,周边的农民赶着马车进城讨生活司空见惯,木质马车(有的居然是两匹马拉着的大马车),配上解放卡车的车轮子,车把式手里鞭子一挥,piapia作响,神气的很,在自己眼里那肯定比奔驰宝马帅气(如果马没有那么刺鼻的味道的话)。有一阵子交警还有专项行动整治不按规定悬挂安全标志的畜力车(貌似那套标志都有国标的)。现在很多地方还有娶媳妇的车不能右转的风俗(因为那是往外拐)。

          PS 1:哈尔滨的美女和桂纶镁气质完全两样,普遍大气,靓丽中透着一股子阳刚,我们推崇的都是沈傲君,姜培琳那样的美女。普通妇女也都有着那么一股子狠劲。桂纶镁的美在东北的传统观点看来有点病病殃殃的感觉,愿意找这样媳妇儿的估计也是个异类,也许这个长相很符合编导的臆想或者剧情需要。

          2:学校门口的农贸市场变成家乐福,我猜测您可能是在原来动力区电工学院(理工大学东区)念的书,那附近本来就是个半郊区,要不然植物园 苗圃 工厂也不会建在那儿。 傍晚走过哈尔滨汽轮机厂附近的高架桥,俯瞰厂区,那也是相当震撼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