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考吃小系列——先秦 从《周礼》看贵族的“吃” -- 坚决要潜下去

共:💬52 🌺29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那个图二里不就是种子吗?

              我怀疑还是有没染真菌的,可以结籽。

              这个文章说远离南方原产地的东北就有没感染真菌的菰:

              http://hi.baidu.com/taotao8000/blog/item/9597ffdd5c47a03a5982dda2.html

              那么现在有没有未被黑粉菌感染的,健康的可以结种子的菰存在了呢?有的,在远离茭白产区的东北就有,主要分布在大湿地中,而解放后东北的向湿地要良田,大面积的开垦湿地。也给菰的生存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现在也是零星分布。

              不过这玩意的产量太恐怖了:

              菰米的亩产量在48斤亩,而且因为成熟期不一致,实际能够收获20斤也不错了。

              最后感叹一下,中国古人真是太有能耐了,一个不能产籽的作物,硬是靠分株繁殖了1000年

              =======

              补充:知道你那个图二是怎么回事了:

              http://www.sfncc.org.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2284

              水生菰(Z. aquatica)和沼生菰(Z.palustris L.)是除德克萨斯菰(Z.texana Hitchc.)外北美的另2个种,主要分布于北美洲的东部和中北部,2种均为一年生。水生菰又称南部野生稻,从墨西哥湾到南部的大湖,在该种的几个变种中,Z.aquatica var.aquatica L.分布最为普遍[2]。

              水生菰的颖果是本土美国人常用的食物,虽然价格较高,但因其独特的色泽、烧烤风味和品质,而得到广泛欢迎。

              看来美洲也长这个东西,不过跟中国的不完全是一个种。中国的这个拉丁学名是:

              菰[Z. latifolia(Griseb.)Trucz.Ex Stapf.]主要分布在东亚,原产中国

              菰米也跟美洲的野生稻不完全一样:

              Zhai等对中国菰米和北美野生稻(水生稻)的稻米进行营养成分比较,结果表明,菰米比野生稻营养价值更高[15]。正因为菰的高营养价值,不少国家在菰的栽培、加工和药用方面都已申请了国际专利,如世界德温特创新专利索引(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国际上在1998年后申请的有关菰的专利有10个,除一个美国的外,其余为韩国和日本的,韩国6个,日本3个,申请时间主要集中在2002 年以后。专利主要是具有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作用的茭叶茶、功能食物、化妆品和药物。

              [15]Zhai CK,Lu CM,Zhang XQ,Sun GJ,Lorenz KJ.Comparative study onnutritional value of Chinese and North American wild rice.Joumal of FoodComposition and Analysis,2001,14:371-382.

              引文【15】的同一作者的另一篇文章摘要:

              中国菰米的营养成分及其蛋白质特性的研究

              卫生研究 2000年第6期第29卷 论 著

              作者:翟成凯 张小强 孙桂菊 陆琮明 蒋兆坤

              单位: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南京 210009

              关键词:菰米;营养成分;氨基酸评分;蛋白质功效比值

                摘要:为了开发利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菰米资源,了解中国菰米的营养价值。我们从中国华东地区的骆马湖、宝应湖、洪泽湖、微山湖和东太湖采收野生菰米,同时取微山湖附近的大米作对照,进行了一般营养成分、无机盐、微量元素和氨基酸以及蛋白质功效比值(PER)的分析测定。结果显示中国菰米有较高的营养素含量。以每100克样品计,含蛋白质13.2g、VB10.59mg、VB20.11mg、 VE0.29mg和锌1.60mg、铁2.69mg等。中国菰米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丰富,结构合理,第一限制氨基酸是苏氨酸,其化学分高达84,PER高达2.75。这些结果表明,中国菰米是一种优良的野生食物资源,含有优质蛋白质,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亟待开发利用,应如北美野米一样,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特色的新食物进入我国居民膳食。

              可见当代还是有少量的菰米的,不过都是野生的。

        • 家园 真难为唐朝的人了

          这都整出来了

          • 家园 遺傳訊息的物質變化 有生之年時刻都在嗄

            哇這麼難得有知識又有營養的帖再讚美頌揚先

            跑題童鞋的問題是關於 (無論(轉錄翻譯修復)甚麼層面

            pr:(polyploid breeding zygosity)

            ∵古老而長壽植物們很聰明噠 有各種機制保持 特異 多樣 和先進

            減數分裂重組大法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命題沒鯉(呃之類 for all 和存在符號無法顯示

            (好吧俺個當年理綜才幾分生物部份幾乎全空白的

    • 家园 【原创】先秦 从《诗经豳风七月》看平民奴隶饮食

      先来段抄来的定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指风谣,民歌的意思,豳风七月即是一首产生于春秋中期的民歌。

      ======================原文的分割线======================

      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蘩:白蒿,菊科,类艾叶,祭祀用,另有个大家熟悉的名字叫蓬蒿。)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阻。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翻译的分割线=====================

      余冠英先生译,我续貂修改成基本七字一言,并有部分内容查证修改。

      七月火星向西沉,九月人家寒衣分。冬月北风呼呼响,腊月寒风逞凛冽,粗麻衣裳无一件,怎样挨到大过年!正月里才修耒lěi头,二月里就忙下田,老婆孩子一起上,送汤送饭到垄边。田官农正笑开颜。

      七月火星向西沉,九月人家寒衣分。春天一轮好太阳,黄莺叫得声声忙。姑娘拿起深竹筐,走在桑间小路上,去采养蚕嫩叶桑。春天日头慢悠悠,群采白蒿农人稠。姑娘心里好担忧,怕被公子带了走。

      七月火星向西沉,八月苇秆好收成。三月里来修桑条,拿起斧和斨,砍去长桑枝,拖下枝条采嫩桑。七月伯劳鸟啾啾,八月绩麻忙不休。染出黑丝与黄线,朱红颜色更亮鲜,得给公子做衣裳。

      四月远志把子结,五月知了叫不歇。八月秋收割谷稻,十月萧萧树叶掉。冬月田猎作貉祭,捉上几只好狐狸,要给公子做皮衣。腊月大伙又齐聚,纷纷打猎习武艺。小个野物归自己,大的要交公爷取。

      五月蚂蚱弹腿响,六月纺织娘抖翅膀。七月蛐蛐在野地,八月来到檐下戏,九月门口嗦嗦叫,十月搬家到床底。搬空家什熏老鼠,堵起窟窿塞窗户,再把柴门涂上泥。叫唤儿子和老妻,如今快过年,且来搬屋里。

      六月吃婴奥郁李,七月煮葵菜豆粒。八月里打下了枣,十月里割下了稻,酿在一起作酒醪,老人喝了祈寿考。七月采瓜填饱肚,八月常常吃葫芦。九月拾些秋麻籽,采把苦菜砍椿柴,咱农夫把嘴餬起来。(餬:音胡hú,餬口。)

      九月垫好打谷场,十月禾谷收进仓。早谷晚谷黄梁饭,麻籽豆麦满满装。咱们这些泥腿汉呀!地里庄稼才收起,建筑宫室又出役。白天割得茅草多,夜里打得草索长,赶紧修好破草房,耕田撒种又要忙。

        十二月打冰冲冲响,正月抬冰窖里藏。仲春取冰祭祖上,贡献韭菜和羔羊。九月天高气清爽,十月草木涤荡荡。年终捧上两樽酒,还要杀上一只羊。齐齐登上公爷堂,牛角杯儿举头上,祝一声“万寿无疆”!

      =====================蔬菜的分割线======================

      现在列一下《诗经豳风七月》里出现过的平民主食、蔬菜和水果。主食分别有小米、麦子、大豆、麻籽、稻米;蔬菜分别有葵菜、瓜、葫芦、苦菜(荼)、韭菜、白蒿(一说祭祀用,二说用于育蚕子。白蒿和现代吃的茼蒿菜是一属);水果有枣子、郁李和婴奥(郁及薁),其中薁字可以作婴奥(野葡萄)和郁李两解,两物都是中国原产野果。

      主食中基本都是今天的主食或杂粮,只有麻籽现在基本不食。为何?因为这个麻籽不是芝麻籽,而是大麻籽……

      毒品?咱老祖宗吸毒?胡说!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扔来了砖头……囧

      小心的躲开砖头继续说:不是啊!大多数大麻都没有任何有毒成分,毒品大麻是印度大麻中的一种变种。(虽然知道印度大麻不是只产于印度,还是要BS一下阿三!^_^就是因为古代印度湿婆教信徒崇拜这种植物,这种毒品才被叫作印度大麻。)

      咱中国原产的大麻应该叫汉麻,祖宗们在5000年前就种植它了。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麻绳,麻衣,宣麻,麻油灯,马王堆挖出的“素纱蝉衣”。现代汉麻主要用来纺织材料,因为汉麻纤维的排湿性比棉好很多,在中国70年代的战争中也起过不少作用,至于做钢盔,做防毒面具,做防弹陶瓷等用处和吃无关,不表。

      麻籽是汉麻雌株的籽实,含油量很高,在30%左右,但麻籽油吃多了会头昏口干。它是先秦平民、奴隶的主食之一,估计是脱壳后直接煮食。因为没吃过,也查不到口感如何。但从贵族不做主食来看,口感应该不好,而且有少量副作用。现代麻籽基本用来榨油,除少部分地区用麻籽作麻籽豆腐外,已完全退出了中国人的食谱。

      麻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麻籽豆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接下来说下水果郁李和婴奥,这两种水果植物现代亦被中国人利用。郁李现代多作观花观果植物;婴奥也走出大山,常被用作酿野葡萄酒(我家年年做,味道很不错,强过马头,打倒叉圈。),就不多介绍。

      郁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婴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最后讲讲蔬菜。葫芦和韭菜现代仍是主力蔬菜,只讲一下葵菜、瓜、苦菜(荼)。

      葵菜,是现代很少吃的一种蔬菜,古时却是百菜之主。唐代大量新菜种引进中国,葵菜逐渐衰落以至被淘汰。到了明代,李明珍《本草纲目》干脆把它列入草部。现代除南方少量种植,基本成为了野菜,连“葵”字都被向日葵抢了去。原因除了新菜种的引进外,和葵菜全株有星状软毛,吃起来滑溜溜的也有关系。先秦时期吃法有作汤,煮食,还有作成腌菜(上一节的葵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先秦的瓜是啥瓜?请抢答。

      西瓜?不是!

      黄瓜?不是!

      南瓜?不是!

      白瓜(西葫芦)?NONO!

      丝瓜?NONO!

      苦瓜?也不是!

      傻瓜?更加不是……

      掀桌!你小子快说!围观群众再次扔来了砖头……囧,这次没躲开!

      捂着头上的包小心的说:冬瓜!

      虽然先秦文献没有冬瓜的任何记录,但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的冬瓜种植方法已十分成熟,考虑到古代一项种植技术发展到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加上现代在云南发现的野生冬瓜,再排除掉其它的做蔬菜瓜类,这个瓜极有可能就是冬瓜。先秦时期没有其它的瓜,用瓜字来特指冬瓜也算正常。

      荼,先秦时期除作苦菜解外,还可以作白色解,作杂草解,作荼毒解。作苦菜解时是指一种广泛分布分中国各地的杂草——苦荬,又称节托莲。在农村常有种植,用作青饲料,经过改良的苦荬菜品种嫩叶(基本没有苦味)现在也作为一种蔬菜食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先秦时代的蔬菜在上一节中提过的还有蔓青,莼菜,水芹。《诗经》中的蔬菜还有菲、藿、瓠、薇、堇、蓫、蕨,作水果的荠。这些蔬菜有些到现代仍是主要蔬菜,部分放到秦汉再考不迟。

      考吃小系列——汉代 链接:链接出处

      关键词(Tags): #考吃#中国古代通宝推:小赵,天狼星,玉垒关2,桥上,Javacai,芷蘅,西瓜子,迷途笨狼,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荼,颇似常见的苦菊

        油醋凉拌之,颇佳

      • 家园 这个葵菜我们四川叫东旱菜,好东西啊

        煮粥煮汤都是绝品,不知道为什么出了四川就吃不到了。这么好吃的蔬菜,怎么会被淘汰呢?

        在美国呆了多年,吃不到东旱菜,想得心里挠痒痒。后来居然发现在韩国超市里面有卖东旱菜的,大喜,从此就有的吃了。很奇怪阿,在中国大部分地方,葵都已经绝迹了,想不到在韩国居然还是一种普遍蔬菜,看来朝鲜还是继承了不少中国古风的。

        • 家园 我也在美国,中国超市里买得到冬苋菜啊

          而且南方不少省份都吃得到冬苋菜,在北方我倒是确实没见过

        • 家园 葵·薤

          以前读过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集,记得有这么一篇,特意baidu过来:

          葵·薤

          小时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非常感动。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里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诗写得平淡而真实,没有一句迸出呼天抢地的激情,但是惨切沉痛,触目惊心。词句也明白如话,不事雕饰,真不像是两千多年前的人写出的作品,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也完全能读懂。我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

          然而有一句我不明白,"采葵持作羹"。葵如何可以为羹呢?我的家乡人只知道向H葵,我们那里叫做"葵花"。这东西怎么能做羹呢?用它的叶子?向日葵的叶子我是很熟悉的,很大,叶面很粗,有毛,即使是把它切碎了,加了油盐,煮熟之后也还是很难下咽的。另外有一种秋葵,开淡黄色薄瓣的大花,叶如鸡脚,又名鸡爪葵。这东西也似不能做羹。还有一种蜀葵,又名锦葵,内蒙、山西一带叫做"蜀蓟"。我们那里叫做端午花,因为在端午节前后盛开。我从来也没听说过端午花能吃--包括它的叶、茎和花。后来我在济南的山东博物馆的庭院里看到一种戎葵,样子有点像秋葵,开着耀眼的朱红的大花,红得简直吓人一跳。我想,这种葵大概也不能吃。那么,持以作羹的葵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后来我读到吴其溶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溶是个很值得叫人佩服的读书人。他是嘉庆进士,自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等省巡抚。但他并没有只是做官,他留意各地物产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见,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的文献,写成了《长编》和《图考》这样两部巨著。他的著作是我国十九世纪植物学极重要的专著。直到现在,西方的植物学家还认为他绘的画十分精确。吴其渚在《图考》中把葵列为蔬类的第一品。他用很激动的语气,几乎是大声疾呼,说葵就是冬苋菜。

          然而冬苋菜又是什么呢?我到了四川、江西、湖南等省,才见到。我有一回住在武昌的招待所里,几乎餐餐都有一碗绿色的叶菜做的汤。这种菜吃到嘴是滑的,有点像莼菜。但我知道这不是莼菜,因为我知道湖北不出莼菜,而且样子也不像。我问服务员:"这是什么菜?"--"冬苋菜!"第二天我过到一个巷子,看到有一个年轻的妇女在井边洗菜。这种菜我没有见过。叶片圆如猪耳,颜色正绿,叶梗也是绿的。我走过去问她洗的这是什么菜,--"冬苋菜!"我这才明白:这就是冬苋菜,这就是葵!那么,这种菜作羹正合适--即使是旅生的。从此,我才算把《十五从军征》真正读懂了。

          吴其溶为什么那样激动呢?因为在他成书的时候,已经几乎没有人知道葵是什么了。

          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提起来也可叫人生一点感慨,葵本来是中国的主要蔬菜。《诗·豳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可见其普遍。后魏《齐民要术》以《种葵》列为蔬菜第一篇。"采葵莫伤根","松下清斋折露葵",时时见于篇咏。元代王祯的《农书》还称葵为"百菜之主"。不知怎么一来,它就变得不行了。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已经将它列入草类,压根儿不承认它是菜了!葵的遭遇真够惨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是因为后来全国普遍种植了大白菜。大白菜取代了葵。齐白石题画中曾提出"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王,独不论白菜为菜中之王,何也?"其实大白菜实际上已经成"菜之王"了。

          幸亏南方几省还有冬苋菜,否则吴其淆就死无对证,好像葵已经绝了种似的。吴其溶是河南固始人,他的家乡大概早已经没有葵了,都种了白菜了。他要是不到湖南当巡抚,大概也弄不清葵是啥。吴其溶那样激动,是为葵鸣不平。其意若日:葵本是菜中之王,是很好的东西;它并没有绝种!它就是冬苋菜!您到南方来尝尝这种菜,就知道了!

          北方似乎见不到葵了。不过近几年北京忽然卖起一种过去没见过的菜:木耳菜。你可以买一把来,做个汤,尝尝。葵就是那样的味道,滑的,木耳菜本名落葵,是葵之一种,只是葵叶为绿色,而木耳菜则带紫色,且叶较尖而小。

          由葵我又想到薤。

          我到内蒙去调查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的材料,准备写一个戏。看了好多份资料,都提到部队当时很苦,时常没有粮食吃,吃"菱菱",下面多于括号中注明"音'害害"'。我想:"菱萎"是什么东西?再说"菱"读,也不读"害"呀!后来在草原上有人给我找了一棵实物,我一看,明白了:这是薤。薤音xi宅。内蒙、山西人每把声母为X的字读成H声母,又好用叠字,所以把"薤"念成了"害害"。

          薤叶极细。我捏着一棵薤,不禁想到汉代的挽歌《薤露》,"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不说葱上露、韭上露,是很有道理的。薤叶上实在挂不住多少露水,太易"唏"掉了。用此来比喻人命的短促,非常贴切。同时我又想到汉代的人一定是常常食薤的,故尔能近取譬。

          北方人现在极少食薤了。南方人还是常吃的。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四川都有。这几省都把这东西的鳞茎叫做"蘸头"。

          "蓖''音"叫"。南方的年轻人现在也有很多不认识这个蓖字的。我在韶山参观,看到说明材料中N_N当时用的一种土造的手榴弹,叫做"洋蓖古",一个讲解员就老实不客气地读成"洋晶古"。湖南等省人吃的蓖头大都是腌制的,或人醋,味道酸甜;或加辣椒,则酸甜而极辣,皆极能开胃。

          南方人很少知道蓖头即是薤的。

          北方城里人则连蘸头也不认识。北京的食品商场偶尔从南方运了蓖头来卖,趋之若鹜的都是南方几省的人。北京人则多用不信任的眼光端详半天,然后望望然后去之。我曾买了一些,请几位北方同志尝尝,他们闭着眼睛嚼了一口,皱着眉头说:"不好吃!--这哪有糖蒜好哇!"我本想长篇大论地宣传一下菇头的妙处,只好咽回去了。

          哀哉,人之成见之难于动摇也!我写这篇随笔,用意是很清楚的。第一,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古人说诗的作

          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这最后一点似乎和前面几点不能相提并论,其实这是很重要的。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第二,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El福的。许多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莴笋,其实原来都是外国菜。西红柿、洋葱,几十年前中国还没有,很多人吃不惯,现在不是也都很爱吃了么?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

          你当然知道,我这里说的,都是与文艺创作有点关系的问题。

        • 家园 葵·薤

          怎么会出了四川就没有呢,我们那也有,湖北最北的地方,我们叫汤菜。我现在在江苏,也常见到这菜。

          我以前看到过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集,里面有一篇就算考据葵和薤

          Ctrl+V过来:

          葵·薤

          小时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非常感动。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里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诗写得平淡而真实,没有一句迸出呼天抢地的激情,但是惨切沉痛,触目惊心。词句也明白如话,不事雕饰,真不像是两千多年前的人写出的作品,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也完全能读懂。我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

          然而有一句我不明白,"采葵持作羹"。葵如何可以为羹呢?我的家乡人只知道向H葵,我们那里叫做"葵花"。这东西怎么能做羹呢?用它的叶子?向日葵的叶子我是很熟悉的,很大,叶面很粗,有毛,即使是把它切碎了,加了油盐,煮熟之后也还是很难下咽的。另外有一种秋葵,开淡黄色薄瓣的大花,叶如鸡脚,又名鸡爪葵。这东西也似不能做羹。还有一种蜀葵,又名锦葵,内蒙、山西一带叫做"蜀蓟"。我们那里叫做端午花,因为在端午节前后盛开。我从来也没听说过端午花能吃--包括它的叶、茎和花。后来我在济南的山东博物馆的庭院里看到一种戎葵,样子有点像秋葵,开着耀眼的朱红的大花,红得简直吓人一跳。我想,这种葵大概也不能吃。那么,持以作羹的葵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后来我读到吴其溶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溶是个很值得叫人佩服的读书人。他是嘉庆进士,自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等省巡抚。但他并没有只是做官,他留意各地物产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见,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的文献,写成了《长编》和《图考》这样两部巨著。他的著作是我国十九世纪植物学极重要的专著。直到现在,西方的植物学家还认为他绘的画十分精确。吴其渚在《图考》中把葵列为蔬类的第一品。他用很激动的语气,几乎是大声疾呼,说葵就是冬苋菜。

          然而冬苋菜又是什么呢?我到了四川、江西、湖南等省,才见到。我有一回住在武昌的招待所里,几乎餐餐都有一碗绿色的叶菜做的汤。这种菜吃到嘴是滑的,有点像莼菜。但我知道这不是莼菜,因为我知道湖北不出莼菜,而且样子也不像。我问服务员:"这是什么菜?"--"冬苋菜!"第二天我过到一个巷子,看到有一个年轻的妇女在井边洗菜。这种菜我没有见过。叶片圆如猪耳,颜色正绿,叶梗也是绿的。我走过去问她洗的这是什么菜,--"冬苋菜!"我这才明白:这就是冬苋菜,这就是葵!那么,这种菜作羹正合适--即使是旅生的。从此,我才算把《十五从军征》真正读懂了。

          吴其溶为什么那样激动呢?因为在他成书的时候,已经几乎没有人知道葵是什么了。

          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提起来也可叫人生一点感慨,葵本来是中国的主要蔬菜。《诗·豳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可见其普遍。后魏《齐民要术》以《种葵》列为蔬菜第一篇。"采葵莫伤根","松下清斋折露葵",时时见于篇咏。元代王祯的《农书》还称葵为"百菜之主"。不知怎么一来,它就变得不行了。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已经将它列入草类,压根儿不承认它是菜了!葵的遭遇真够惨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是因为后来全国普遍种植了大白菜。大白菜取代了葵。齐白石题画中曾提出"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王,独不论白菜为菜中之王,何也?"其实大白菜实际上已经成"菜之王"了。

          幸亏南方几省还有冬苋菜,否则吴其淆就死无对证,好像葵已经绝了种似的。吴其溶是河南固始人,他的家乡大概早已经没有葵了,都种了白菜了。他要是不到湖南当巡抚,大概也弄不清葵是啥。吴其溶那样激动,是为葵鸣不平。其意若日:葵本是菜中之王,是很好的东西;它并没有绝种!它就是冬苋菜!您到南方来尝尝这种菜,就知道了!

          北方似乎见不到葵了。不过近几年北京忽然卖起一种过去没见过的菜:木耳菜。你可以买一把来,做个汤,尝尝。葵就是那样的味道,滑的,木耳菜本名落葵,是葵之一种,只是葵叶为绿色,而木耳菜则带紫色,且叶较尖而小。

          由葵我又想到薤。

          我到内蒙去调查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的材料,准备写一个戏。看了好多份资料,都提到部队当时很苦,时常没有粮食吃,吃"菱菱",下面多于括号中注明"音'害害"'。我想:"菱萎"是什么东西?再说"菱"读,也不读"害"呀!后来在草原上有人给我找了一棵实物,我一看,明白了:这是薤。薤音xi宅。内蒙、山西人每把声母为X的字读成H声母,又好用叠字,所以把"薤"念成了"害害"。

          薤叶极细。我捏着一棵薤,不禁想到汉代的挽歌《薤露》,"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不说葱上露、韭上露,是很有道理的。薤叶上实在挂不住多少露水,太易"唏"掉了。用此来比喻人命的短促,非常贴切。同时我又想到汉代的人一定是常常食薤的,故尔能近取譬。

          北方人现在极少食薤了。南方人还是常吃的。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四川都有。这几省都把这东西的鳞茎叫做"蘸头"。

          "蓖''音"叫"。南方的年轻人现在也有很多不认识这个蓖字的。我在韶山参观,看到说明材料中N_N当时用的一种土造的手榴弹,叫做"洋蓖古",一个讲解员就老实不客气地读成"洋晶古"。湖南等省人吃的蓖头大都是腌制的,或人醋,味道酸甜;或加辣椒,则酸甜而极辣,皆极能开胃。

          南方人很少知道蓖头即是薤的。

          北方城里人则连蘸头也不认识。北京的食品商场偶尔从南方运了蓖头来卖,趋之若鹜的都是南方几省的人。北京人则多用不信任的眼光端详半天,然后望望然后去之。我曾买了一些,请几位北方同志尝尝,他们闭着眼睛嚼了一口,皱着眉头说:"不好吃!--这哪有糖蒜好哇!"我本想长篇大论地宣传一下菇头的妙处,只好咽回去了。

          哀哉,人之成见之难于动摇也!我写这篇随笔,用意是很清楚的。第一,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古人说诗的作

          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这最后一点似乎和前面几点不能相提并论,其实这是很重要的。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第二,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El福的。许多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莴笋,其实原来都是外国菜。西红柿、洋葱,几十年前中国还没有,很多人吃不惯,现在不是也都很爱吃了么?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

          你当然知道,我这里说的,都是与文艺创作有点关系的问题。

          • 家园 薤就是我们所说的“藠”

            叶可食,比韭菜、葱更辛辣,有股特殊的味道,但口感较干枯,不太好吃。

            茎秆底部膨大,形如蒜瓣,但一层一层可以剥皮,犹如洋葱,可以炒食,但大多腌食。确实有些像腌渍的蒜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赞成你的观点,不过以后引文不要太长

            葵原来是百菜之首,当时有夏葵,秋葵,冬葵,可见古代人吃葵菜的平常,现代在中国人食谱上的地位已大不如前。四川和重庆是现代种植葵菜最普及最常吃的地区,产量远高过其它地区,就像大头菜(菲),也是四川种得最多。

            河友ddj的贴由于重发,被我接纳了两次,所以删除掉重复贴。抱歉!

      • 家园 这个也是必须要花!
      • 家园 为什么只有冬瓜,而没有春瓜夏瓜秋瓜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