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香汗和臭汗--点评北京晨报“都市女性,是否应该回家?” -- hansens

共:💬4 🌺3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香汗和臭汗--点评北京晨报“都市女性,是否应该回家?”

    北京晨报3月15日发了一篇报道,标题是“都市女性,是否应该回家?”

    外链出处

    也算是现在的传媒领域的一个小小波澜,在下不才,冒着砖头点评一二,还望各位大牛手下留情。

    这篇文章提出了几个观点

    第一个 女性为什么要工作,文中的观点是

    一方面,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一度将改造传统、移风易俗看成是发展的动力,比如废古文、去国学、易服装、剪辫子等,都是用政治手段来推动社会改变,而不是任其自然调试和发展,这就让一些概念意识形态化,成了不可触碰的律条。在一个阶段,穿马褂、留辫子被认为是“复辟”和反动,不仅受鄙视,还会被强制改变。女性工作也如此

    另一方面,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国经济呈“低收入、高积累”的态势,客观上造成女性不工作,则家庭压力太大,这也是导致女性纷纷走出家门的重要原因

    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从被“夫权”束缚,到可以自由从事大部分的职业(尤其是5、6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高潮期间,培训了第一批的女飞行员、拖拉机手等前所未有的女性工作者),这难道不是社会的进步,反而是倒退?

    从马克思的价值观来说,劳动是人类自我实现的必然之路,虽然家庭劳动也是劳动,但是把妇女束缚在家庭劳动当中是对妇女的歧视也压制。

    第二,文中提出了第二个观点“当女人不再像女人”

    女性在被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自身被扭曲。当年为推动女性就业,精英们大力弘扬男性价值观,比如勇敢、不怕脏、坚忍、泼辣、坦率等,鼓励女性从事屠宰等重体力劳动,要求女性放弃扭捏、羞涩、爱美的天性,认为那是“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的产物,甚至在舞台上,将黑脸膛、粗胳膊、宽肩膀、大嗓门当作美女的样板

    这就是鲁迅先生评价的“香汗”和“臭汗”的问题。如果把女性当做男性视角审美的对象,那么“扭捏、羞涩、爱美”当然比“黑脸膛、粗胳膊、宽肩膀、大嗓门”要“像女人”。但是健康、劳动的女人为什么就是不美的呢?这两者是对立的吗?

    资产阶级认为“扭捏、羞涩、爱美”是女人的美,那么无产阶级为什么不可以认为“黑脸膛、粗胳膊、宽肩膀、大嗓门”不可以是美的呢?

    这就是,资产阶段的价值观占据媒体,还是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占据媒体的问题

    舆论阵地的丢失,实在是可见一斑。

    第三,文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新家庭主妇有利文化建设

    中国目前有1300万富裕家庭,侯开认为,如果其中10%的女性选择回家,这就是一个130万人的庞大群体,这个群体的出现有利于文化的建设。因为“新家庭主妇”们都有工作的能力,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阅历和较高的品位,当她们有能力回到家庭时,不仅有利于家庭和睦,而且会有更多时间去赞助文化、教育事业

    在一些富裕国家,家庭主妇的群体非常发达,她们消费能力强,带动了出版等行业的繁荣。

    这个观点实在是似是而非的观点,按照文章的逻辑,显然,只有不事工作的贵妇人才是“文化行业的推动者”。劳动人民显然和文化这两个词相差甚远,不必考虑的。

    最后文章总结 “女性回家体现了社会进步

    女性回家,体现了我们社会的某种进步,即:用多元的眼光看问题,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更偏重解决方案,而不是教条与口号。”

    从实践的角度看,女性回家并不必然导致女性社会地位降低。“二战”时,因男性参战多,日本女性就业率很高,但歧视妇女现象仍非常普遍,“二战”后,日本家庭妇女大大增加,她们虽回到家庭,但更多参与到社会活动、政治生活中,结果是两性平等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得到了提升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就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劳动带来平等显然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样完全相反导向的文章出台,实在是说明了宣传阵地早就丢失了。

    做家庭主妇,当然可以是个人的选择,但是这样的选择蕴含了很高的人生风险,因为从此命运不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媒体,作为社会价值观的引导者,显然不能把一个“向下”的价值观作为倡导的对象。

    关键词(Tags): #妇女解放 妇女回家通宝推:空格,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