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日本核灾难最新更新 -- 井底望天

共:💬2784 🌺15628 🌵19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6
下页 末页
      • 家园 爱吃不吃

        反正我们是要培育抗辐射大米了

        【共同社8月22日电】在福岛县农业综合中心(郡山市)正在进行一项实验,使用世界上约110种水稻来调查水田土壤中有多少放射性铯转移至大米。此次实验目的是为了找到不易吸收铯的大米品种。此类实验尚未在相对高浓度的放射性物质污染过的土地上进行过,其结果备受瞩目。

        放射性物质可能在明年以后继续对大米产生影响。实验小组成员、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授根本圭介(栽培学)兴奋地说:“如果这次的实验能够找到不易吸收铯的品种,和日本水稻杂交后说不定能产生不易吸收铯的新品种水稻”。

        • 家园 放射性铯具有极高的水溶性

          作为碱金属元素

          按照核爆默示录的科普,植物也需要平衡电解质,所以会有意识的吸收钾,铯因此也混进来。

      • 家园 不错不错,日本大米,很贵的哦

        100元一斤的在北京超市被抢购,好像是09年的事情。娃哈哈

    • 家园 不要低估了日本人的狡猾和无耻!

      昨天看一个节目说日本科学家正在研究地震造成的海底断层,发现断层有很多沼气,并预测会有以沼气为生的细菌大量滋生并影响海底生态环境。看到了吗?!以后日本周边海域无论出现什么生态改变或者生态灾难那都是地震的错,和我们无害的核电站没有关系!这预防针打的!

    • 家园 日本福岛核事故废物已进入中国海域

      样品中全部检出放射性核素铯-137、锶-90以及正常情况下海水中无法检出的铯-134。其中铯-137和锶-90的最高含量分别超过我国海域本底范围300倍和10倍,铯-137和铯-134最高含量均超过我国海水水质标准。

      发生事故时,美国人立即禁止进口日本的一切食品。

      自打福岛事故后,我在家里宣布,要慢慢养成不吃海产品的习惯。

      具体见下面引用:

      [URL=]国家海洋局称日本福岛核废物或已进入中国海域

      来源:人民网 作者:陈瑜 2011年08月15日04:40

       本报讯 (记者陈瑜)西太平洋部分海域放射性元素超我国海域300倍,国家海洋局网站日前公布的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初步结果引发各方关注。国家海洋局环保司8月12日在给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函作出的书面回复中表示,监测结果表明,受污公海海域远超日方公布影响范围,不排除核污染物进入到我国管辖海域的可能性。

        “由于此次监测航次获取样品较多,实验室分析检测工作需一定时间,为了能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监测结果,我局采用了分批检测、分批公布的方式。”回复说,此次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监测的区域位于日本福岛以东25.2万平方公里的公海海域,此次公布的是部分站位的首批海水样品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样品中全部检出放射性核素铯-137、锶-90以及正常情况下海水中无法检出的铯-134。其中铯-137和锶-90的最高含量分别超过我国海域本底范围300倍和10倍,铯-137和铯-134最高含量均超过我国海水水质标准。

        “监测结果表明,日本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已受到福岛核泄漏事故的显著影响。”回复表示,“可以肯定的是,监测区域的海洋生物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但监测区域不同范围内受污染的程度不一样,不同海洋生物对放射性核素的富集程度也不一样。”回复说,由于铯-137和锶-90半衰期都约为30年,影响较为持久,尤其是放射性物质经生物富集并经食物链传递、生物放大和累积,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乃至人类健康产生的长期影响将不容忽视。

        自今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以来,国家海洋局一直在组织开展应对事故放射性应急跟踪监测工作。根据目前监测结果,福岛核泄漏事故尚未对我国海域产生影响。但此次回复表示,根据以往研究,日本福岛以东海域的海洋环流状况比较复杂,主要的洋流有黑潮流系和亲潮流系。黑潮延伸体的大幅度蛇形弯曲及其南北两侧的中尺度涡都是导致这个海域动力上比较活跃的原因,因此,福岛核污染物入海后可能存在多种移动路径,其主要移动路径是先随着近岸流沿日本东岸南下至东京以东附近海域与黑潮延伸体汇合向东流动,进入北太平洋。但是也有资料显示,亲潮水系的水体也可通过中尺度涡穿越黑潮延伸体向南运动。回复表示:“不能排除核污染物进入到我国管辖海域的可能性。”

        从日本方面5月公布的资料来看,日本福岛近岸300公里的海域受到放射性污染,但国家海洋局此次的监测结果表明日本福岛以东800公里以内25.2万平方公里的公海海域已受到显著的放射性污染,远远大于日方公布的影响范围。

        回复说,从初步分析结果来看,此次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监测航次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这不仅为我国了解和掌握日本福岛以东海域海洋放射性污染情况提供宝贵资料,也将为分析评价福岛核泄漏事故对我国管辖海域可能造成的影响提供重要数据支持,从而保护我国海洋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但要准确判断和预测核污染物的输运及其对海洋环境、海洋食品安全的影响程度,还需要进行长期跟踪监测与评价。

        回复称,为进一步了解、掌握和评估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对西太平洋海域及我国管辖海域的影响,我国还需继续在西太平洋海域及我国管辖海域开展放射性监测工作,并重点加强海洋生物放射性监测以及放射性污水漂移路径预测工作。

        此外,在首批海水样品检测结果后,后续的海水、海洋生物及海洋大气气溶胶样品的检测和数据分析处理工作目前尚在进行之中。环保司表示,关于海洋生物放射性监测结果,将根据样品检测分析进度,及时公布结果。

        (陈瑜)

      [/URL]

    • 家园 福岛核电站3号反应堆或曾发生二次熔毁

      新华网东京8月8日电(记者冯武勇)日本《朝日新闻》8日报道,日本核专家的一份研究显示,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反应堆可能在3月21日发生了“堆芯二次熔毁”,而这将使福岛核事故的处理进一步复杂化。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反应堆3月14日发生氢气爆炸,据信在此之前已发生堆芯熔毁,核燃料熔化后掉落到反应堆压力容器底部。

      但是,原日本原子能研究所专家田边文也在分析东京电力公司公布的数据后推测,第一次堆芯熔毁后,掉落到压力容器底部的燃料表面经冷却重新凝固,但此后因冷却能力不足,燃料块内部熔岩状的高温燃料外溢,与水结合形成大量水蒸气。3月21日凌晨1时至3时,3号反应堆压力容器内的压力猛升至110个大气压。田边认为,压力容器内的高气压阻碍了注水,使得冷却无法正常进行,底部的核燃料可能再次熔毁,并掉落至反应堆的安全壳,其间从熔毁的核燃料中释放出大量放射性物质。

        3月21日午后,3号反应堆建筑物外冒出黑烟,东电当时的解释是橡胶或润滑油起火所致。田边认为,不排除是核燃料与安全壳的混凝土发生反应的可能性,而这是“堆芯二次熔毁”的一种典型场景。

        田边引以为据的另一事实是,3月21日晨间以后,福岛第一核电站下风处监测到的放射性物质含量出现明显上升。田边文也认为,这可能与燃料二次熔毁后放射性物质经安全壳破损处大量外泄有关。

        田边指出,如果3号反应堆大部分燃料因“堆芯二次熔毁”掉落到安全壳底部,东电相关作业方案可能需要重新调整。

      • 家园 应该是三次熔毁

        第一次是锆棒,核燃料从锆棒里跑出来。

        第二次是安全壳,核燃料穿透安全壳。

        第三次是混凝土壳,核燃料穿透混凝土壳,进入土壤。

        看来日本人在3月21日就明白了,核燃料已经进入土壤。所以到现在日本地下水被污染,生物链中的动植物都变成了放射源。

        而日本在这半年中就是不断地浇水和不断地开新闻发布会,还捧红了一个官房长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