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文革中学生人数统计表看“文革耽误了一代人”的谎 -- 天棒

共:💬715 🌺2233 🌵25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 家园 。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
      • 家园 【整理】文革推广的是实践文化教育

        [URL=http://www.maoflag.net/?action-viewthread-tid-1516805]矢量思维+控制思维说【文革】

        [/URL]

        荞麦花自己就是一个工业文化的人,传统文化的观念很少,对那些虚头八脑的交际恶习很烦,这也使自己很吃亏也很有点另类。荞麦花1965年开始上小学,然后就赶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虽然没能直接参加刚开始的革命,但学习成长在【文革】时期,所以所处的教育时期都是毛主席的革命教育路线时期,是不则不扣按毛主席教育路线教育出来的小学生、中学生。1975年9月底,荞麦花17岁初中分配进入机械加工工厂,当了学徒工,磨工。开始跟着师傅学习操作机床、学习测量工具的使用等,差不多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在师傅的监护下,自己独立完成加工零件过程了。这就开始了对学习技术感兴趣了,所以就有了很多的为什么?就是毛主席说的感性认识,想知道为什么?很多的为什么?师傅有些能讲清,但有些也一时说不清。因为想知道自己不清楚的“事情”,所以就去书本里找“道理”,买来《磨工》(给磨工技术工人看的书)。通过读《磨工》很多感性认识得到了理论的解释,又获得一些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过程学习对照,就开始产生了理性认识。就是在1976年春节前后有了理性认识,就是有了毛主席说的升华的感觉。以前上中小学时《实践论》学过多少遍,但从没有这种升华的感觉,所以只有通过实践,产生了感性认识,再学理论知识,立刻就会有升华的感觉,恍然大悟,这样才能转变为理性认识,记忆在脑子里,能力也就提高了。有了理性的认识,就有了将新的认识加以实践的行动,所以就在师兄弟、师姐妹中渐渐的脱颖而出了,这就是爱动脑子们的徒弟们,很快就会引起师傅们的注意,这也是工厂里能工巧匠们的成长过程,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

        一次使用的机床坏了,师傅们发现是一个齿轮坏了,让我数齿轮的齿数,然后师傅们让技术员计算齿轮的模数。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模数”这个词,这个专业术语,这是看不到的东西,所以当时就意识到,仅仅掌握磨工技术还远不够,还需要懂得更多的机械基础知识,所以就又买《机械基础》《机械制图》等书籍,又买图板、丁字尺、三角板,开始向工人技师或工人工程师努力了。说得这么详细,就是为说明工业文化。这个工业文化对荞麦花来说,也可以说成实践文化,毛主席《实践论》里提到的“知行合一”的文化,也可以说成“学以致用”的文化。他有具体的目标,有现实的目的,只为认识的实现,这时是为了驾驭自然而不是驾驭社会,很单纯。因为单纯,我当时想上的是毛主席倡导的【七二一大学】,而不是那些大家趋之若鹜的【大学】,后来被迫考上【大学】(开始是考上局里的【七二一大学】预科班,后这个要上的【七二一大学】改为【大学】,被迫参加1979年的高考,考上了正式的【大学】,是【文革】前已经存在的【大学】。)。选择的专业→机械制造,这是最爱,要为之奋斗。

        看看我上大学的心态,同大多数青年人的心态是不同的,这就是文化的不同。我是工业文化,目的是为了这个机械工业,往高了说,是为了国家的机械工业事业建设。而当时的大多数青年人,是为了学习知识,也往高处说,是希望通过大学学习获得高级知识,来建设祖国。无论如何这些大多数青年人的想法是高尚的,也是积极向上的,但结果多数却是相反的。

        『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毛主席在1968年7月21日发表的【七二一指示】。

        1979年春天,我在局里【七二一大学】上预科班,也是全局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四个班,一班50人,共计200人。预科就是为暑假正式开始的七二一大学学习,进行文化预习。(在此之前,都是给单位派发名额,然后由单位推荐。这一次进行了改变,不再向单位派发名额,而是全局工作两年以上的青年人,通过统一考试选拔。)由于我的目的就是这个【七二一大学】,所以学会了功课,就该干啥干啥,我属于早睡晚起的。很多人好想知道内部消息,很快我发现他们是为了参加高考而复习,所以他们起早贪黑,非常玩命学习,找了大量书籍和习题进行强化学习。结果后来证实我们【七二一大学】这块地方,改为正式的大学,我们这些人三条出路:1.参加高考;2.参加公司级【七二一大学】考试;3.回原单位上班。最差的结果是回去上班,脱产在家自己学习到公司级【七二一大学】考试结束,这个考试在高考后进行,够仁义。我还是学习机械的心态,哪里学都一样,让参加高考就试试看。结果200人只有4个人考上大学,我是其中之一,那些努力的都没有考上,不努力的考上了。其实这件事,看似不合常理,其实却很有道理,就在于目的不一样。我的目的是学习机械,所以一切围绕机械来学习,我的精力集中,我将重点放在数学和物理上,化学和语文就还是原来初中那个状态,就是数学物理是高中水平,化学语文初中水平,政治还是平常工作学习的政治。我为考【七二一大学】学机械,抓两项就可以了,他们为了考【大学】,拼命抓了五项。就四个月的学习时间,他们再学习个昏天黑地,考不上就是必然了。更加有意思的是,在参加高考之前,在预科班解散回家复习的路上,我们当时的班长问我:哥们,怎么样,有信心考上大学吗?我说没有问题。他相信我的话,他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公司级的【七二一大学】,所以他的头脑反倒是清醒的。这是不是工业文化和农业文化的较量呢?就是实践文化与知识文化的较量呢?一个为实际工作而学,一个为彰显文化而学,看看毛主席是怎么说的:

        『一切学校和学科(小学、中学、大学、军事学校、医学院校、文艺院校以及其他学校例如党校、新闻学校、外语学校、外交学校等等,学科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二者的常识)都应当这样办。分步骤地有准备地一律下楼出院,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同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学工学农,读书。工读比例最好一半对一半,最多是四比六。因此读书的部分要大减。书是要读的,但读多了是害死人的。师生一律平等,放下架子,教学相长。随时总结经验,纠正错误。许多无用的书,只应束之高阁。就像过去废止读五经四书,读二十四史,读诸子百家,读无穷的文集和选集一样,革命反而胜利了。譬如共产党人和我们的军事干部,一字不识和稍识几字的占了百分之九十几,而多识一些字的,例如读过三几年中学,进过黄埔军校、云南讲武堂、苏联军事院校的,只有极少数,大学毕业生几乎一个也没有。所以有人说,共产党“无学有术”,而他则是“有学无术”。这话从形式上看来是有些对的。但从实质上看,则是完(全)错误。共产党人曾经进过二十几年的军事大学和革命大学(即二十几年的战争与革命),而那些大学教授和大学生们只会啃书本(这是一项比较最容易的工作),他们一不会打仗,二不会革命,三不会做工,四不会耕田。他们的知识贫乏得很,讲起这些来,一窍不通。他们中的很多人确有一项学问,就是反共反人民反革命,至今还是如此。他们也有“术”,就是反革命的方法。所以我常说,知识分子和工农分子比较起来是最没有学问的人。他们不自惭形秽,整天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如此下去,除了干反革命,搞资产阶级复辟,培养修正主义分子以外,其他一样也不会。一些从事过一二次四清运动,从工人农民那里取了经回来的人,他们自愧不如,有了革命干劲,这就好了。唐人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山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有同志说:“学问少的打倒学问多的,年纪小的打倒年纪大的”,这是古今一条规律。经、史、子、集成了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状况,就宣告它自己的灭亡,只有几十万分之一的人还去理它,其他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那回事,这是一大解放,不胜谢天谢地之至。因此学校一律要搬到工厂和农村去,一律实行半工半读,当然要分步骤,要分批分期,但是一定要去,不去就解散这类学校,以免贻患无穷。』对《在京艺术院校试行半工(农)半读》一文的批语 毛泽东 1966.04.14

        当时毛主席早已意识到我们的教育路线出了问题,已从革命战争时期的实践文化,变成传统的知识文化。所以老人家对此进行了改变,但反对的力量却空前的强大,所以上一文我提到,在我上中学时,先批【读书无用论】【无政府主义】,后又批【读书做官论】【学而优则仕】。当时看这两个批判是对立,现在我看这两个批判又是统一的。批判【读书无用论】【无政府主义】大家使用传统文化批,批判【读书做官论】【学而优则仕】大家还使用传统文化批。原因可能是我们的工业文化或实践文化,还没有形成气候,还没有被人民大众广泛接纳。最典型的就是1977年秋天邓小平的恢复高考,那是多少人欢呼啊,而这种欢呼,恰恰是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地反映,就是现在又有多少人意识到恢复高考,就是文化复辟呢?

        我注意从年龄上来看文革初期的造反派,比如蒯大富,1945年出生,1966年21岁,在校大学生。说是造反派,而文化还是传统的知识文化,他所受的文化教育是资产阶级或修正主义的知识文化教育。当时的造反派的主流文化,和台上的当权派的主流文化,实际是一致的。这一点是不是值得研究呢?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的文化是实践文化,蒋介石们的文化是知识文化,所以毛主席胜利了,工业文化战胜了农业文化。陈独秀、王明们是知识文化,就给革命带来损失,这是鲜明的对照。

        毛主席的思维是不是矢量思维+控制思维呢?再看看周总理怎么说:

        毛主席坚持原则之中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一、坚持方向;二、实现方向。方向的实现,只有一个人懂或者少数人赞成是不成的,要在群众中实现。要实现原则,就要使它具体化,使它能得到多数人的同意,多数人都来执行。坚持真理是会遇到困难的。毛主席不仅指出了原则,而且还制定具体的政策、策略来实现这个原则,每个历史时期的政策都是适合这个时期的。这一点,青年们在研究《毛泽东选集》时就可以看到。大革命时期,必须使农民运动深入发展到解决农民的土地要求。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说明了这个真理,拥护农民提出的办法,并加以发挥,不但有理论,而且有实践的办法。不过当时共产党的领导机关没有接受,大革命失败了。内战时期,毛主席提倡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你们去研究毛主席在红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决议案,今天人民解放军中所实施的政治工作就是从那时一直发展下来的。但是毛主席的主张经过多年才逐步实现,中间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当时大家虽然在形式上接受了,但是要经过很长的时间,真正到实际中具体化了,大家才能懂得它的威力。抗战中要团结蒋介石的政府来抗日,明知道他动摇、消极,但是必须推动他抗日,才能动员全民族的力量。既要团结他,又要防备他,同他的反动的一面作斗争,所谓“有团结有斗争”。

        用这样的策略来进行抗战,使人民自己的力量壮大,这就需要说服很多人同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就有一些人说,既然要团结就不要批评。党内也有人有这样的意见。所以要使这个原则真正实施,就要经过许多曲折的斗争。解放战争比较顺利,但也还有小的挫折和错误,譬如土地改革中,也曾发生过“左”的错误,一直等到毛主席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的报告出来了才得到全面的纠正。这都说明,一个原则、真理、政策在实际中实施,是要费很大的力量,做许多的具体工作的。毛主席不但能够坚持真理,指示方向,而且还拟定了许多具体政策、策略来贯彻这个真理、原则。不如此就无法使革命达到胜利。所以毛主席不是空谈真理,而是使真理和实践相结合,使它具体化。【学习毛泽东】——周恩来

        坚持方向,就是矢量;实现方向,就是控制。而这种矢量思维+控制思维,是实践文化的产物,是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是实践中磨练出来的世界观。

        什么是共产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指明的方向。

        什么是毛泽东思想?就是奔向共产主义的实践。

        • 家园 【整理】当事人回忆读七二一大学的感受。

          “七二一”大学的心结:探寻毛泽东思想的教育观

          “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个就是毛主席在1968年7月21日发表的“七二一指示”。

          1968年,那时我还很小。我是1965年上的小学,对于这段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虽认真学习过,甚至可能会背诵,但具体意思,一个10岁的儿童不会搞得很明白。1975年我初中毕业,分配在机械工厂(专门加工曲轴)学徒,工种是:磨工。从那时起对上海机床厂却有了一定的了解,因为我使用的外圆磨床和曲轴磨床都是上海机床厂生产的,而且也知道这两种机床是上海机床厂的“看家产品”。

          车、钳、铣、刨、磨,可以算作手艺人的代表,那个时代是很令人艳羡的。我是一个技术很好的磨工,同时我的钳工技术也很不错。我的师傅是由7级车工转的磨工(磨工在当时还是比较新的工种),他特别崇拜“马恒昌”,我那时特别崇拜“倪志福”(倪志福同志因“倪志福钻头”而成名,他是钳工出身)。从师傅哪里知道了“机械工艺师”(技师),七级工在升级有两条可以选择:一条是升八级工,但八级工就永远到顶了;另一条就是转最低级的技师,这样就可以继续按技师来升级,当时技师同工程师几乎是同级。所以我将自己的努力目标是:做一个技师,因此业余时间自学“数、理”没有“化”,希望报考“业大”来提高自己的机械知识。1977年下半年已经开始恢复高考,但我不为所动,继续我的梦想(当时考虑自己初中毕业,如果去补习高中的数、理、化,参加高考,那样太浪费时间,业大也是学机械,没有必要图虚名)。技术在提高,文化也在提高,计划1979年暑假报考“业大”。

          1979年1月,一张通知改变了我的计划。局里的七二一大学,改变原来单位推荐招生模式,局里参加工作满两年的青年工人,通过文化考试可以先参加“七二一大学的预科班”,经过预科班的学习、考核,再选拔上“七二一大学”。由于是脱产学习,我也改变计划,如愿考上了“预科班”。

          一切又都顺风顺水的前进。1979年5月,学校又进行了改变:按照市里的计划,我们的“七二一大学”这个地方,改为天津大学分校(扩招),而我们这些预科班的工人,可以脱产到高考结束,我们统一参加高考,单位不得阻拦,考不上大学,还可以考公司级的七二一大学,再考不上就回厂。

          虽然我不主动追求,但1979年我还是考上了大学。班里一共50个学生,只有一个不想考大学的“我”考上了大学,其余大多数人都是抱着考大学的想法来参加“预科班”的,他们很努力,但很不如愿。由于局里的“七二一大学”已经解散,在上大学还是“公司级七二一大学”的选择中,我还是选择了“大学”,这也让我离开了“一机局”。

          我一个初中生,还相对来说“很不努力”,却考上了大学,而且是1979年的高考(较之77、78年高考难了很多)。而我的预科班同学里有很多“技校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他们从77年高考就参加和努力,他们很晚才睡觉,四处找寻习题解答,也不乏很多都是“书香门第”家庭。我的父母很传奇:父亲是孤儿(三岁没有爹,母亲又改嫁,被迫跟着叔叔婶婶),从小给地主家放牛,16岁红军到了他的家乡,他跟着部队一起走了,那一年是1934年。到延安后,党培养他“打算盘”,从此他“保管员、出纳、会计”为党掌管财物,工作能力一般,但非常认真、仔细。母亲的家乡是“左权县”(原来的山西省辽县,抗日战争左权将军牺牲在辽县麻田,故改名左权县),她是“被服厂”的女工(那里是八路军、解放军的根据地,就在太行山里),自己说高小毕业,也就是能看报。我如果75年不工作而上高中,正好是77年高考的应届毕业生,可惜我的初中上高中的同学(有将近2/5的同学上了高中),也没有一个考上大学,我的中学很有名,就是现在的“天津耀华中学”(那时叫天津市第十六中学)。

          接着上面的问题“我为什么可以考上大学?,而且我还认为高考时没有发挥好?”。语文是初中的语文底子,预科班不复习语文;外语考试放弃,只算成绩的10%;政治就是平常学习的政治,只是考试的前一天突击背背定义;化学几乎也是初中时的底子,预科班化学不是侧重点;就靠数学和物理来挣分数,这两门是预科班的重点。考上大学不是运气,考之前我很有底气。说这些不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傲气”,而是说学习不得法,努力也是白搭。学习要讲方法,而且学习的关键是“学习方法”,我的方法是什么呢?

          从79年1月的预科班考试通知,到开始考试,只有15天时间。在当时我的物理只学习了“力学部分”,“电及电磁场部分”一点也没有学习。为了补习“电及电磁场部分”,我找我初中上高中的同学,让他们帮我在2周内学会这些知识,但我碰到了钉子,他们都说“2周学会电及电磁场”根本不可能。我怎么办?我要是想上“七二一大学”,我必须学会这一部分。我找我的师姐借了一本高中物理下册(她是高中毕业,参加77年高考,回来说很难,从此放弃了高考),自己买了一本过去中专的物理课本下册。就是这两本书,我从头到尾轮流着看,这样看了一个星期,我的师兄弟们给我找来78年的高考物理试卷,我就在单位解答,结果电和电磁场的试题,很简单的就全部正确的解答出来。从此我就知道,原来知识可以这样学!

          • 家园 【整理】数学:建议国家立法企业必须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数学:建议国家立法企业必须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建议国家立法规定所有的千人以上企业必须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七二一工人大学是文革时期的产物,在文革时期被报纸上吹得很厉害,被认为是文革中产生的新生事物。而在文革结束之后,随着“彻底否定文革”的宣传,许多工厂的七二一工人大学也就关闭了。

              当时之所以称七二一,是因为毛泽东在文革后期社会乱象结束的时候,发表了一个讲话,内容是“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指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后面还有一些内容,我记不清了。

              于是在上海首先存在了一些重工业企业,如江南造船厂等,开办了七二一工人大学,就是让自己厂的工人进行专业知识学习。

              其实,我认为这是毛泽东在文革中尝试推广他自己的教育理念。毛泽东的教育理念就是重实际,实践第一,轻视考试,轻视文凭,强调不正规,反对任何“正规”的教育办法。

              按毛泽东的说法,那就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这种说法是可以推广为在商业中学会商业,在制造中学会制造,在治疗中学会治疗,在手术中学会手术,在唱歌中学会唱歌,在跳舞中学会跳舞,在拍电影中学会拍电影,在买卖股票中学会买卖股票,等等等等。

              毛泽东最成功的教育实践,就是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对整个革命队伍的业务培训,从士兵到干部,从连队的文化教育到延安的最高学府,抗日军政大学,白求恩大学。

              毛泽东反对烦琐哲学,他认为搞烦琐哲学是一定要灭亡的,因此他的教育理念就是快速培训。

              在人民解放战争打了三年,消灭蒋家王朝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人民解放军迅速形成了超过国民党军队的炮兵和工兵,这是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为进攻的关键(也许草桥关民又要骂什么唯武器论?)。而这两个兵种都是技术兵种。人民解放军的炮兵是怎样迅速地从一群文盲中培训出来的,这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奇迹。至少,炮兵的排长以上的职务,到现在为止至少应当是一个大专生,而一个大专生的培养,现在需要三年时间,如果毛泽东按这种办法培养炮兵技术人才,则解放战争打完了第一茬炮兵专业的人刚刚毕业,那有什么用处?

              在以往宣传志愿军的事迹的时候,多以前线的步兵的英勇事迹为主。但是志愿军的炮兵部队的业务能力,显然也是很强的,而且能够迅速掌握苏联提供的先进武器,如火箭炮的发射技术,志原军的炮兵业务能力是远超美军的。实际上美军在抗美援朝中意识到了自己在军事训练和培训上的失败,因此痛下决心改革教育,学了毛泽东的不少东西。

              在电影《英雄儿女》中,英雄王成在报话机中喊:“向三号,四号目标开炮!”结果炮兵就果然打得精准,王成都喊“炮兵同志,打得好!”,这需要很强的业务能力的。

              我在天津工作的时候有一位当年的志愿军中的文秘就告诉我,当年解放军或者志愿军的一个连,如果有一个人居然能够写出全连的名字,他就会当上连队的文书,并且很快就能够被提拔为副指导员。也就是说当年的解放军的士兵构成主要是以文盲为主。

              而从一大群文盲中,迅速地培训出一支专业能力极强的炮兵部队,到现在可能需要许多博士硕士水平的人才能够达到或者做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人民解放军当时非常注重实战演练,经常就在战斗和战役的间隙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练兵运动,也就是大规模的对战争人才的培训。在大练兵运动中,有专门的教官讲课,但也有大量的互帮互学,还有群策群力,就是说有的战士能够想得出匪夷所思的新的武器用法,新的军事进攻招数,就会被迅速推广。

              在文革结束后有知识分子看不起军事,以为军事就是冲锋号一吹,手榴弹一扔,就冲上去了。其实军事科学是最深的一种科学,专业技能的要求是最高的,是人的生命之间的搏弈,如果共产党军队专业能力不强,真的象当年的义和团一样,那早就被消灭了。

              在以往宣传志愿军英雄事迹的过程中,过多地宣传人的英勇性,但是对于志愿军的专业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却宣传得少,但是这可能是特别关键的。

              如果我们用体育比赛来比方中美军队之间的战争,则这种体育比赛本身是不公平的,是美军的武器更为占优的。当然,到战争后期中国军队的武器也相当不错,是苏制的,但是空中优势仍然是没有的。问题还是对先进武器使用的培训,对利用这些武器进行的战术训练,美军显然是失败的。志愿军要取胜光凭英雄行为是不够的,正如现在的一些体育项目,并不是说运动员英勇不怕死就能够当冠军的。

              当时的宣传经常就是美军怕死志愿军不怕死,所以胜了。其实美军也有许多人不怕死的,也是作战勇敢的,但是我方的宣传是少的。如果让我看,那就是志愿军的业务能力超过了美军。美军手中虽然有好武器,但是业务能力就是不行的,白白浪费了好武器的功效了。

              我认为文革后期毛泽东也在探索快速培养出工业人才的办法,他是希望把快速培训解放军志愿军的经验用在培训工业技术人员方面。甚至可以说,当一个国家快速地培养出工业人才的时候,它就是现代化的时候,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是主要的因素。

              因此我建议国家要责成所有千人以上的大企业,都要同时开办一个大学。当然如果知识分子们过于痛恨文革,过于反毛,那不叫七二一工人大学叫某企业培训学校也行。但是我认为,凭什么企业内部培训出来的人,文凭就要低一头?我反而要认为应当高一头的。

              深圳发展到几年前的时候,就已经发现技术工人是不够的了,到处招聘不到,在深圳被称为技术高级蓝领的工人。为此市政府专门组织招聘团去四川省挖人。但是就要问了,你深圳怎么就产生不了技术工人那四川怎么就能够产生技术工人?原因就在于四川有许多国企的军工厂,国企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国企本身是亏损的,但是造就的工业人才却是有用的。我得出的结论是深圳的市场经济能够有效地利用人,如果你是一个人才,它能够有效地利用你。但是,却不大能够培训人,所以它用了许多办法从内地挖人过来。

              现在经常听说中国工人在国外遭到绑架的事件,如在阿富汗,在巴基斯坦,在尼日利业。那些国家早就是改革开放的了,早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状态下了,为什么我们的工人要去那些国家打工呢?研究的结论就是,那些国家的确招不到技术工人,公司被迫要从国内派技术工人去。所以市场经济是没有办法自动产生技术人才的。改革开放以后外资为什么喜欢到中国来投资而不喜欢去那些已经市场经济多年的发展中国家去投资呢?原因在于中国的确招得到技术工人,而那些发展中国家就是缺少这个。

              所以美国的一个诺奖获得者就要说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奥秘要从毛泽东时代去找。

              一说到深圳的发展总是提到农民工。其实,深圳从各地挖的技术工人也是相当关键的。任何一个工厂如果光是农民工没有相应的技术工人,机器坏了都没有人会修的。

              就说深圳市现在的的士司机吧,大部分根本就是内地的的士司机被深圳挖过来的。那么深圳本地出产不出产的士司机?就是说来深圳的时候还不会开车,结果后来当上了的士司机的?我不知道。但是就我打的的经验,统统从内地挖过来,都是在内地开过一阵的士车后再到深圳这儿来的。

              现在深圳市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在加强对中专技校的投入。

              但是,有的时候企业的培训是更有实际针对性的。而且,技术学校要想培训人,那也是需要有设备的。轻工业的设备当然可以买得起。比如要培训一个电工,那就买一些电表啊改锥啊电线啊之类。如果培训缝纫工,那就买一些缝纫机。但是要培训吊车司机起重机操作工呢?那就买一个巨大的起重机?如果要培训一个万吨水压机的操作工呢?那就买一个万吨水压机?如果要培训炼钢工人呢?那就买一个炼钢炉?我觉得这都不太现实。

              因此,重工业的人才的培训,倒不如采取七二一工人大学的形式,那就是说炼钢厂内部同时就有一个炼钢学校,拥有大型水压机的重型机器厂的内部就有一个培训水压机操作工人的学校。造船厂的内部就应当有一个造船学校。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是很实用的。

              当然,企业内部要办大学,一些基础课可能还是要请现在大学的教师来讲的。因此国家可以责成各正规高校的所有教师,主要是理工科教师,文科的骗子们就免了吧,定期去企业大学讲基础课,同时在企业上一阵子班,体会一下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即当教师又当学生,也向工人学习,免得自己过于脱离实际。从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寻找到合适的对国计民生有用的企业极需的科研课题。

              当然说到这里就又有一个公平的问题出现了,万一市长的儿子到这家企业工作结果优先被企业内部学校录取怎么办?一个私营企业主优先让自己的儿子进入自己企业办的大学学习怎么办?

              我想这里有一点不公平那就算了吧?如果高干子弟或者企业主的儿子能够到生产第一线摸爬滚打,则他们如果有一些特权,混得比别人好那也就算了。我想企业主真的有一个不成器的大笨蛋儿子,他也不会让这样大笨蛋非要在企业里搅和弄得企业亏损吧?那还不如给自己儿子一大笔钱让他成为有闲一族算了。

              而各高校的研究生,应当更注重从这些企业大学的毕业生中录取,因此不需要有什么考研的考试,企业觉得优秀的人,大学就应当免试入学。这样的研究生更有可能出成果能够写出有实用价值的学术论文来。当然又会有人嗷嗷叫什么不公平啊,要考虑草根啊。既然企业里的大学毕业生都是从工人做起的,那本身就是草根了啊!

              而现在考研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你以为他们更适合搞科研?其实他们仍然是大笨蛋,不过就是能够考试而已。我在北大招研究生招自己人这件事情上反而认为北大不得已而为之,真的按公平原则从那些考研考得高分的人中录,那只能录得一批大笨蛋。或者还是我提出的有效办法,抓阄,即公平又不浪费时间。

              现在许多家长都迷信清华北大,那么,我认为这两个大学应当带起头来,每年都要从各企业的自办大学中选取一些杰出的工业人才,直接授予他们硕士博士学位,而且无须考试,让家长们注意到哦?原来还有这样一种取得清华北大的学位的办法。

              当然,这么一来一些私企老板阔佬啊市委干部的子女啊就会削尖脑袋往这些企业中送,希望成为这些企业的工人,然后沿着这条路往上爬。当然又会有人大叫不公平啦。

              但是我认为特权永远是存在的,全世界都如此。如果高干阔佬子弟们为了发达去干了几年制造业工人,那也比送到国外被培训成美国哈叭狗要好啊。好歹还是在促进我国现代化的第一线干了几年呢。

              国务院成立了制造大飞机的公司,很好啊很好,但是在公司内部就应当存在一个“制造大飞机大学”,要把制造大飞机的人才培养出来。

              毛泽东在两个方面形成学问上的突破。一个是毛泽东管理学,就是能够将一群文盲一样的人,管理成一支纪律最严明的军队。有的人说哼,这个简单,只要军事化管理就行。真的简单吗?美军已经摸索管理学多年,军规也设立了不少,但是不是照样频出丑闻吗?我认为同样是人民解放军的战士,如果事先是被送到美军中接受美军的军事管理,同样的人有可能也会虐俘也会强奸妇女的。美军的司令官肯定也不喜欢他们的军队出丑闻,但是没有办法啊,因为他们并没有采用毛泽东管理学的技术。

              毛泽东管理学就是动不动搞恐惧威胁搞惩罚吗?不,我认为中国军队里的惩罚是最少的,在我当兵的时候连关禁闭这种惩罚都没有。我也肯定没有挨过任何下级军官的打。但是我们的军队就是比美军强啊!

              另一个方面,就是毛泽东教育学,是的,存在着一个毛泽东教育学,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教育奇迹,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从一支以文盲为主的军队中培养出一支炮兵专业队伍,难道不是奇迹吗?

              就说原子弹的制造吧,有的人总是将其归到一两个人帐上,但是原子弹的制造没有一支团结合作的专业队伍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而这支专业队伍是怎样培训出来的,这才是奇迹。你一个原子弹专家领导着一群文盲能够搞出原子弹吗?

              当年的八路军第一次缴获到日本鬼子的迫击炮,也缴获到了炮弹,但是,怎样才能够使炮弹落入敌人阵地中准确地爆炸呢?这完全是一个专业的事情,因此想办法研究,请日本俘虏兵来教,然后把瞄准的办法,打炮的办法,一传十,十传百,那么互教互学,极为迅速地掌握了准确的打炮技术。

              如果是现在呢?如果一个人要学会打迫击炮,那就是一个炮兵专业的大专水平。因此他首先要在小学苦读六年,经过艰苦考试考上重点初中,然后再学习三年后经过中考进入高中,再经过高考后进入大学军事院校的炮兵专业,苦读三年后,你再给他一门迫击炮,他照样打不准。他很可能只是在考试卷上打过几炮。

              有的人一提教育就大谈美国,就象当年那些留苏学生回来一谈革命就大谈苏联一样。但是我们自己本来拥有的财富,毛泽东教育学,却给我们扔掉了,这才是最大的败家子行为啊!自己的好的东西不要,非要人家更差的东西。

      • -- 系统屏蔽 --。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整理】司马平邦:我为什么没有被《高考1977》感动?

      1970年代末,大规模的知青返城潮里,确不乏悲悲戚戚,但那悲悲戚戚多不是因为生活的困苦,若以现在人的生活水准观当时,自然穷苦不堪,但当时,平常的平民生活一样是乐多于苦,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总能随遇而安,而且战天斗地,在那个时候并不是一句空话,而近似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在东北我几乎没听说过如云南知青遭遇的那些无限悲惨的境况——就是生活富足的今天,其实人们的烦恼并不比当年少多少;当时,当地人与知青们的融合已经相当密切,所以,返城之时的悲悲戚戚多缘于人与人之间的伤离别,而当时作为“坐地户”的我家已经成为知识青年们的第二个家,那段家史中记载的也多是生活的欢欣,大时代有大时代的哀愁,但小家庭有小家庭的幸福,这本来就不冲突。

        所以,看到《高考1977》在这些往事过去30年后还只用无尽的痛苦来注解“知青返城”这桩大事件,总觉有简单化处理的嫌疑。

        返城,即回家,在东北农村“生活和战斗”了近10年的知青们总得在青春期的末尾找到归宿,而且当年上山下乡之初的“上意”承诺并不是让他们永远变成农民,把邓小平主持推动的恢复高考注释为给了所有下乡知青们一个“胜利大逃亡”的机会,这样的注释对现在的观众的引导是曲意的。

        即使是恢复高考之前的工农兵大学生“推荐制度”虽然不尽合乎选拔人才的规律,但那个时代,利用此制度作奷犯科者还是极少数;而且,恢复高考的指令一来,欢欣雷动者有之,但无所谓者更多之,人们只是把它当成生活的又一次变迁机遇,不会如电影中抒写的那样,这一大群棉衣褴褛的知青在四野茫茫的大山里冲刺,望着错过的火车哭泣,似乎赶不上这趟车,他们的生活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无底深渊。

        悲情,更从来就不是生活的最大公约数,既然要生活,你总得承受,也总得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在我们所受到的传统教育里,“旧社会”就是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而在这部电影里“没有高考”的东北知青生活也好像成了“旧社会”,起码这部电影并没有算准生活的“最大公约数”。

        其实,任何时代,只要经历过去,回头看都有它们的不幸和美满,《高考1977》里一直很自卑的小根宝的死不足以用来抨击1970年代末期的东北农村,高考确实转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但更多人的命运——毕竟极少数人读过大学——是靠着自己的奋斗和努力一点点改变的,30年后我们也用不着为某些人的一纸指令不停地感激涕零,那只是一个必然发生的生活过程罢了,而真正沉淀下来的永远是中国人乐观生活的精气神。

        改革开放30年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但改革开放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部,它也只是这个政权和国家经历的一部分时间,我不喜欢也不同意《高考1977》里那种一朝高考恢复,那群下乡知青就你1959年的西藏农奴获得彻底解放一样从地上飞到了天上,那时的每一天的改变,我也是亲自经历过的,也是一占一点过来的,电影表现得并不客观;其实,现在也有很多人做很多事在为改革开放30年树碑立传的过程中连带将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开始这段30年时间打低到无底深渊里,这部电影显然是受了这样的理想,显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们在政治上有点儿白痴。

      外链出处

      另有一篇文章是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写的,这篇文章点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对那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不同的人生观人有截然相反看法。

      中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农联盟是我国的政治基础。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我们党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党的性质与历史任务所必须。这也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根本区别。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路线今后还将实行。无论那场“知青”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动的,也无论在组织、管理上出现什么失误,但是,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的三个孩子都插过队。三年中,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收获很大。他们认识了农民,了解了国情,性格与意志行到了煅炼,学到了许多农业知识和生产的技能,学到了农民纯朴、勤劳的品质,对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帮助很大。他们没有感到什么“黑暗”、“绝望”、“灾难”,而是觉得幸运、光荣与骄傲。他们说:“走毛主席指引的路在人的一生中机会不得很多。”他们认为:“毛主席让我们在广阔天地里煅炼成长,是为我们好。”

      今天,我们的三个孩子都成了国家有用之才。一个孩子在北大方正任职,一个孩子成了词作家。一个孩子在国家机关任公务员。他们始终热爱毛主席,信念非常坚定。

      • -- 系统屏蔽 --。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