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掘墓——北方战争中的波兰-1 -- 路人癸

共:💬53 🌺45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可以理解

          摩尔曼斯克之所以在一战中被发现是因为协约国在为俄国寻找一条不受德国干扰的补给线 结果顺着北大西洋暖流一路北上发现了摩尔曼斯克

          • 家园 原来如此啊~谢老兄

            看来不能光凭印象写啊……

            • 家园 不用客气

              俺支持你 等着拜读大作全文 我对这部分历史也很感兴趣 终于有人能满足我了

              • 家园 嘿嘿,谢老兄捧场啊~

                过两天卓越上应该就有,这两天貌似断货了……当当也没上来

    • 家园 掘墓——北方战争中的波兰-4

      波尔塔瓦之战彻底改变了欧洲的局势。欧洲各国在向彼得祝贺的同时也都意识到,曾经被整个欧洲嘲笑的俄国已经成为一个令人不安的强大对手,而曾经无敌于天下的瑞典已经如同明日黄花,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了。在战场上,丹麦和萨克森再次加入了北方同盟,而波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瑞典扶持上台的列什琴斯基马上逃走,而在我们视野中消失了很长时间的“强力王”奥古斯特二世也重新被扶上了波兰国王的宝座。

      为了安抚这位追随者,彼得和他的这位朋友举行了一次友好的会谈。据说,在这次会见中,为了羞辱让奥古斯特二世,同时又不让他在面子上太过不去,彼得佩戴了那把他曾经赠给奥古斯特二世的宝剑——这把宝剑曾经被奥古斯特二世送给卡尔十二世,但是在波尔塔瓦战场上,彼得再次把这支宝剑拿了回来。

      当然,其实奥古斯特二世难堪不难堪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次战争后,曾经强大的波兰也风光不再,只能成为俄国的附庸。

      虽然波尔塔瓦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是北方战争并没有结束。所以我们还是先要跟着彼得大帝结束他的征程,然后再回过头来看波兰。

      首先说彼得大帝。在波尔塔瓦战役之后,彼得的胜利之路其实并不平坦,1711年,彼得率兵进攻收容了卡尔十二世并站到瑞典一方的奥斯曼帝国,但是他的军队却由于冒进,在普鲁特河(现为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的界河)畔遭到围困,如果不是叶卡捷琳娜贡献出自己的珍宝贿赂土耳其人从而签订和约,可能彼得真就回不来了。这也一度使得欧洲对彼得、对俄国开始怀疑。

      不过一次失败对彼得来说不算什么大事儿,毕竟他受到的挫折已经够多了。随后,彼得在对瑞典的战争中继续连续取得胜利——

      1713年,彼得开始进攻芬兰这个被他成为“养育瑞典的乳母”的地方。很快俄军就占领了包括赫尔森福斯(今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在内的芬兰的大片地方。而以圣彼得堡为起点,彼得的海军也开始登上了战场。在1714年4月的甘古特海战(或称汉科海战)中,曾经不可一世的瑞典海军和他们的陆军一样,也遭到了惨重的打击。在此战中,瑞典有十艘战舰被俘。在某种程度上,甘古特海战可以称为海上的波尔塔瓦之战。在随后的战斗中,绝大多数芬兰领土都被俄军占领。

      1716-1717年,彼得第二次访问欧洲,希望和各国建立反对瑞典的联盟(同时他的好学、好奇和和疯狂、胡闹又一次让所有的东道主苦不堪言)。他虽然没有彻底说服法国,但是在此之前,他已经把对波兰已经觊觎已久的普鲁士以及汉诺威成功的拉到了自己一边,两国在1715年对瑞典宣战。

      不过,事实上最重要的参战者,还是俄国自己。1718年,也就是彼得回国处理叛逃的阿列克谢太子的问题同一年(阿列克谢在被判死刑后死在狱中,据说是彼得亲自下手杀死了他),年仅36岁的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在对丹麦-挪威的战斗中头部中弹,当场阵亡。有人说他是战死的,有人则说他是被他的妹夫杀死的。无论如何,瑞典这位年轻的统帅离开了人世,而他还带走了瑞典复兴的任何可能。这个曾经诞生了古斯塔夫·阿道夫和线式战术的强国从此彻底退出了大国舞台,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以一个爱好和平的中立国的身份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斯德哥尔摩的卡尔十二世雕像。他的左手指着的正是俄国的方向。

      卡尔十二世的妹妹乌尔里克·艾利奥诺继承了瑞典的王位。她终止了一切和俄国的谈判,于是瑞典和俄国的战争还要继续下去。但是,此后战场形势对瑞典极为不利,俄军如摧枯拉朽一般不断取得胜利。1719年,俄国一支登陆部队甚至进攻到距离斯德哥尔摩仅有18公里的地方。虽然此后很多国家,甚至包括不久前还和俄国站在一起的英国都由于担心俄国过于膨胀而站到了俄国的对立面,英国和瑞典的海军还一同对俄国目标展开了一次联合军事行动,结果他们成功的炸掉了几间俄国的木质的平房和浴室——这点可怜的战绩理所当然遭到了彼得的奚落和嘲笑。但是瑞典人很快发现,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些盟友虽然很好很强大,但是一碰上一个不黄很暴力的邻居,再强大的盟友即使有心也够不着啊,为你两肋插刀?不在你两肋上插刀就算很厚道了。

      (不得不感叹一下,在这一点上,瑞典人比波兰人强的太多了。波兰人这么些年,好像从来没有一个人看明白这一点,要不然二战的时候也不会成为约翰牛和高卢鸡的静坐战的牺牲品。差距啊……)

      在一次次的陆战和海战后,瑞典终于彻底承受不住了。最终,1721年《尼施塔特和约》的签订,使得俄国最终以胜利者的身份给这场战争画上了一个(对他们来说)无比圆满的句号。俄国获得了英格里亚(圣彼得堡一带)、爱沙尼亚、利沃尼亚和卡累利阿,在波罗的海沿岸从此有了出海口。(此前圣彼得堡虽然被彼得定为首都,但在法律上这里仍然是瑞典领土。因此,圣彼得堡恐怕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建立在敌国领土上的首都。)以此为标志,俄国以强国的身份出现在欧洲的政治舞台上。而丹麦和后来赶上来的普鲁士和汉诺威也得到了一块地盘。

      北方战争的胜利给彼得带来了巨大的喜悦。他在一封信中写道:“一般学校的学制是七年,而我们花了三倍的时间。感谢上帝,我们的成绩可是好得不能再好了!”当他乘船回到彼得堡时,人们看到魁梧的沙皇站在船头挥舞着手绢,高声叫道:“和平!和平!”在一系列狂欢和庆祝活动后,他被授予“国父”和“大帝”的称号,他的头衔也从沙皇变成了全俄罗斯皇帝(但是此后按照习惯,一般还是将俄罗斯皇帝称作沙皇。)

      ——嘿,等等,波兰呢?那个天赋异禀的古斯塔夫二世呢?我们这本书不是讲波兰的吗?

      呵呵,确实是的。不过和春风得意的彼得大帝相比,情场得意的“强力王”在政坛上可是非常非常的憋屈。

      下面的桥段其实我们前面提过——话说古斯塔夫二世重新登上波兰王位后,痛感波兰民主制度的不足,希望建立萨克森一样的专制制度,于是进行了不得人心的改革。为了深化改革促进发展,1713年,古斯塔夫二世很“强力”的把他的萨克森军队开进了波兰。结果心怀不满的波兰贵族也以眼还眼进行了武力反抗。1715年,波兰内战爆发。

      为了稳住自己这个盟友,彼得不得不出手进行了干预。最后,1716年11月,奥古斯特二世和波兰贵族在华沙签订条约,重申了萨克森和波兰只是王朝联合的关系,奥古斯特加强王权的努力彻底失败。彼得本人则成了华沙条约的仲裁者和保证人。

      从华沙条约开始,俄国越来越多的以保护人的身份开始干涉波兰的内政。——我估计,这时的彼得一定是心花怒放,因为这个盟友越是废柴,他就越容易干预波兰的事务,而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子孙们可以更加轻松的瓜分这块外强中干的肥肉。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恐怕“不怕虎一样的敌人,只怕猪一样的队友”也并不全面——只要牙口好,这样的队友当然是越多越好……

      为了更好的消化波兰这块肥肉,1720年,俄国和普鲁士签订波茨坦协定,保证波兰的政治制度不变,以便更好的按照他们的意愿主宰波兰(后来奥地利也加入了这个协定)。

      至于北方战争?呵呵,对不起,虽然波兰也是参战的一方,虽然在早期波兰是主要的战场,虽然当年彼得信誓旦旦的说要在战后将里夫兰交给波兰,但是到了1721年,一切都此一时彼一时了。波兰被拒绝参加和会,而俄国也很愉快的忘记了当年的承诺,将甜美的胜利果实一个人吞下。经过了长期战争的摧残却一无所得,这一切对波兰来说很不公平。是的,非常不公平。可惜,这就是政治,没有实力的国家是永远没有公平可言的。

      如果说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给波兰的墓穴挖了第一锹土,那么我们可以说,在1721年,波兰的墓穴在彼得大帝的手里正式竣工。从此之后,对日薄西山的波兰来说,什么时候灭亡,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正如恩格斯所说:“彼得大帝有步骤地毁坏了波兰,他的继承者只要伸手去拿就行了。”

    • 家园 掘墓——北方战争中的波兰-3

      说起来,这几年彼得也一直没闲着。除了给奥古斯特打气之外,他其实一直也在北方寻机削弱瑞典的实力——1702年,他先后攻克了诺特堡和涅瓦河三角洲上的尼尚茨堡,随后还消灭了瑞典的两艘战舰(这被称为俄国海军的第一次胜利)。随后在1704年,彼得终于攻克了当年曾经让他折戟沉沙的纳尔瓦城,一雪当年惨败之耻。而他在国内为了战争将对人民进行更加沉重的压榨,再加上彼得种种改革俄罗斯传统的措施,使得人民对他怨声载道,甚至多次爆发了起义。

      在这期间,对彼得来说,发生了两件对他来说极为重要的事情。第一件就是,1702年,他的军队俘获了一个叫做玛尔塔的女子,当时的她只不过是一个立陶宛农民的女儿,一个路德派牧师的女仆。没有人想到,在若干年后,改名为叶卡捷琳娜的她成为了彼得大帝的妻子,俄国皇后,甚至在彼得大帝死后,她成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沙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叶卡捷琳娜一世像。

      第二件事是,1703年起,他在涅瓦河口的一片沼泽上决定,要把这里建设成为俄国的新首都。随后这里崛起了一座新的名城——这就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里都是俄国的首都。(注:圣彼得堡在一战中称彼得格勒,是十月革命的摇篮;苏联时期1924年改名为列宁格勒;苏联解体后,又改回圣彼得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圣彼得堡“十二月党人”广场上的彼得大帝像,即普希金笔下的“青铜骑士”。1782年8月由叶卡捷琳娜大帝立。顺便说一句,普希金其实和彼得大帝很有关系,彼得曾经买了一个非洲黑人孩子,给她起名叫亚伯拉罕·汉尼拔并亲自做他的教父,而这个汉尼拔就是普希金的外曾祖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该舰于1900年在圣彼得堡下水,1902年服役。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9时45分,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革命水兵、赤卫队员们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发起了总攻。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出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列宁格勒保卫战中被德军炮击的街道。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1年被德国和芬兰军包围开始,至1944年初完全解围,前后大约900天。虽然形势极度危急、物资和兵力极度匮乏甚至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但是在列宁格勒的苏联军民始终以昂扬的斗志进行战斗。虽然此战不如莫斯科保卫战或斯大林格勒战役更加引人注目,但这场战斗的困难其实不亚于东线战场的任何一场战役,同样体现了苏联军民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

      1708年6月,在奥古斯特二世同志彻底消停之后,卡尔十二世带着他的军队向俄罗斯杀将过来。俄罗斯和瑞典,这两个大国的恩怨终于到了一个最终了结的时候。

      事实上,在跨过波俄边界的时候,卡尔十二世仍然是志得意满的——一方面,俄军的战斗力之弱,他是早就深有体会的。很快,卡尔十二世就就攻下了俄罗斯重镇莫吉廖夫。在这样的情况下,似乎打到莫斯科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但是,几年来彼得对军队的训练终于起到了作用。俄军的战斗力有了巨大的提高,但彼得却定下了回避战斗,坚壁清野,在决战之前先消耗瑞典军队力量的决定。在俄军撤走的地方,瑞典人除了瓦砾和废墟,什么物资也得不到。而哥萨克人的小股部队不断的对瑞典军队进行袭扰,使得卡尔十二世不胜其烦。

      在此情况下,卡尔十二世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他的援军身上——一支人数1.1万人、并携带了大量给养的队伍正在向他们的国王靠拢。但是这支援军列斯那亚附近遭到了俄军的阻击,瑞典军队不仅损失惨重,还不得不放火烧掉了所有的给养。最终这支军队只有大约一半的士兵见到了他们的国王。

      这一仗使得彼得和他的军队信心十足,而当卡尔十二世看到这六千多名丢盔卸甲的败兵后,他只能无奈的决定,放弃莫斯科,转向南方的乌克兰,在那里他将和他的盟友,左岸乌克兰的“盖特曼”马泽帕回合,在那里他将得到无尽的粮食,还有骁勇的哥萨克人作为援兵。在躲过冬天的严寒休养生息之后他将东山再起。

      ——马泽帕这个人很值得一说。事实上,马泽帕之所以成为乌克兰的“盖特曼”,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年他得到了俄罗斯的支持。当时的曾经有人戏言,“沙皇就算不相信天使也不会怀疑马泽帕。”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当乌克兰贵族瓦西里·柯楚白多次向彼得密报说马泽帕图谋不轨时,彼得毫不犹豫的在1707年处死了他。(这个故事被普希金写成了长诗《波尔塔瓦》。)但是最终马泽帕在1909年春和彼得分道扬镳,投向了瑞典人的怀抱。可以想象,马泽帕的的叛变使得彼得近乎陷入狂怒。作为报复,彼得派兵攻下了马泽帕的首府巴图林,而且此后对盖特曼政权的控制也更加严格。(但是此后盖特曼政权还是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直到1785年才被废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苏联解体后,随着乌克兰民族主义的抬头和意识形态的翻转,对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其中也包括对马泽帕。这是乌克兰发行的印有马泽帕头像的10格里夫纳(乌克兰货币单位)纸币。

      但是当卡尔十二世真的到达乌克兰的时候他才发现,他依然无法从被俄军“清理”过的乌克兰农村得到多少粮食。更重要的是,乌克兰人也背弃了他们的盖特曼,只有2000名哥萨克和他站在一起。其他的乌克兰哥萨克选出了新的盖特曼,他们依然是瑞典人挥之不去的梦魇。而寒冷的冬天使得这支军队的情况更加糟糕,慢慢变成了一支只有两万多衣衫褴褛、垂头丧气的败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甚至瑞典军中最精锐的“卡罗林军”也对形势失去了信心。唯一保持着信心的,就是我们年轻的瑞典国王——而很显然,他对俄国这几年的变化和自己军队的窘境都完全采取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鸵鸟政策。1709年4月,瑞典国王带着他的军队来到了乌克兰的中心——波尔塔瓦。瑞典国王希望攻下这座只有六千人的城市,但是很明显,1700年9月的纳尔瓦之战又要再次上演——而这回,俄国和瑞典的角色掉了个个。瑞典屡次进攻波尔塔瓦不克,而彼得率领的俄国援军也很快抵达。

      这里将成为两个大国最终决战的战场。

      可能真的是天意,在大战前夕,卡尔十二世在一次亲自带队进行的侦查行动中,被俄军的一发子弹打中了脚,在返回兵营后他就昏了过去。由于极度虚弱,他不得不把指挥权交给他手下的将领,但还是决定在第二天发起对俄军的进攻。

      6月27日,波尔塔瓦战役开始。瑞典军队向俄军的阵地发起进攻——俄军已经在这里挖好了战壕,修建了堡垒。在波尔塔瓦的战场上,高大的彼得和纳尔瓦时完全判若两人,他始终冲在前面,对战士时而鼓励,时而咒骂。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三次被子弹击中,但却幸运的毫发无伤——一发打穿了他的帽子,一发打中了他的马鞍,还有一发打在胸部,但却被一个镶嵌着宝石的十字架奇迹般的挡住了。而受伤的卡尔十二世可就没有这么威武了,他只能躺在担架上观看战斗。

      虽然瑞典军队拼死作战,但是在兵力和装备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瑞典军队逐渐支持不住。俄军的炮火给予了瑞典人巨大的杀伤,还打坏了瑞典国王的担架。在激烈的战斗后,瑞典军队终于崩溃了。无论瑞典国王和将领怎样鼓励士兵试图重振士气,这支曾经威震欧洲的军队已经彻底兵败如山倒。最终,卡尔十二世和马泽帕在几百名亲兵的护卫下逃过了第聂伯河,逃往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下的今罗马尼亚地区。而被他抛弃的瑞典军队很多最终向俄军投降,在数千名战俘中,不仅有士兵、厨师、医生、仆役,还有瑞典的元帅、将军、首相、大臣……而俄军的战利品也是颇为丰厚,光各种旗帜就有200多面,还有23门大炮。就连国王的担架也被俄军缴获。波尔塔瓦之战以俄军的完胜结束。

      据说在胜利的当天晚上,彼得在宴请被俘的瑞典军队将领时向他们祝酒,只是祝酒词听起来有点不那么舒服:“为教我们打胜仗的教师们的健康干杯!”虽然这句话让瑞典人很郁闷很不爽,但毫无疑问,他说这话真的是发自内心。——作为一个学生,彼得用一场光辉的胜利证明,他远远的超越了他的老师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波尔塔瓦之战后,马泽帕和受伤的卡尔十二世在第聂伯河畔

      关键词(Tags): #《波兰!波兰!》#北方战争#波兰历史通宝推:南云北望,
    • 家园 掘墓——北方战争中的波兰-2

      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经过古斯塔夫·阿道夫训练出来、又在三十年战争淬炼过的瑞典军队将所有的对手一一击败。而那个年仅18岁的国王、那个游手好闲不干正事的纨绔子弟,似乎在一夜之间突然成为一名欧洲一流的统帅,他带领他的军队在里加和荷尔斯泰因分别击溃了萨克森和丹麦的军队,丹麦在荷兰和英国的压力下甚至不得不和瑞典媾和。随后,彼得一世所带领的3.5万军队在纳尔瓦一战中又惨败给了瑞典人。

      纳尔瓦一仗打得确实很丢人。1700年9月23日,信心满满的彼得来到纳尔瓦并对这座城市发起了进攻,但很快他就惊异的发现,这座兵力并不多(八千来人)的城市很难攻下——一方面是城防坚固,另一方面是,俄军炮兵的训练实在太差了。

      事实上,俄军当时的战斗力,除了彼得自己带出的两个团,全军的战斗力都极为低下,被看成精锐部队的射击军稍好一点,至少他们还擅长政变。军队中的军官许多都是外国人,这些老外有的连俄语都不会说——其中甚至包括这支军队的统帅查理-欧仁·德·克洛伊元帅!

      见攻城无望,彼得本来希望通过长期围困拿下纳尔瓦,但是让他吃惊的是,本来应该被耽搁在丹麦的卡尔十二世先后了击溃萨克森和丹麦后,又率领军队回援纳尔瓦!这一消息让彼得陷入了恐慌,他交出了指挥权,带着几个亲信丧魂落魄的逃离了营地。大致同时,卡尔十二世带着一万多名已经疲劳的援军赶到了战场。在到达的第二天,卡尔十二世就用两个纵队的兵力进攻俄军营地,在半个小时之内俄军彻底崩溃。逃跑的骑兵大批大批的淹死在纳尔瓦河里,而步兵挤向纳尔瓦河上的两座桥,结果桥也被压塌了。而卡尔十二世害怕这些人背水一战做困兽之斗,据说在夜里又派人给这些溃兵把桥搭起来了。(应该说这个思路和赵充国是一致的——《汉书·赵充国传》记载,赵充国征先零羌,先零羌被击败欲渡湟水逃跑,赵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于是汉军大胜,缴获无数。——但是帮敌人架桥,这个举动真的很让人无语……)俄军损失一万多人,外加全部的火炮、一百多面国旗和军旗。以克洛伊元帅为首的大批军官和贵族被俘虏。

      纳尔瓦一战后,瑞典人志得意满,他们用各种方法嘲笑彼得。比如,他们铸造了一个纪念章,上面是丢了佩剑和帽子正在哭哭啼啼逃跑的沙皇,旁边还刻着《圣经》的一句话“他走出去后,便悲伤的哭了。”至于俄国士兵,则是一帮“勇气和青蛙肚皮上的汗毛一样多”的懦夫。

      当然,其实不是所有的俄军都这么不堪一击。彼得自己训练出来的两个团——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团和谢苗诺夫团其实还是很能战斗的。但是毕竟独木不成林,失败后的彼得虽然一度彷徨绝望,甚至希望通过其他国家和瑞典和谈。当然,失败者的乞求只能收获嘲弄。而彼得也很快从绝望中恢复过来,他重新开始招募和训练军队,从外国大量采购武器,同时建造了钢铁厂,甚至征用了所有教堂1/4的钟用来铸造火炮。俄国全国都为战争动员起来了。

      其实,彼得本来就是一个坚强的人,否则他也不会走上沙皇的宝座。

      1676年,当彼得的父亲、沙皇阿列克谢一世逝世后,沙皇的宝座被交给了他体弱多病的儿子费多尔,即费多尔三世。但是权利落到了他的姐姐——索菲亚公主手中。她就是《鹿鼎记》中“鄂罗斯国摄政女王苏飞霞固伦长公主殿下”的原型,不过据记载她其实一点都不漂亮,完全是一个又胖又丑陋的女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索菲亚公主画像(作者列宾)。不知道读者看了什么感觉?反正我对韦爵爷的佩服程度有又上了一个层次……

      虽然不漂亮,但是,索菲亚却对权力有着天生的渴望。在1628年费多尔死后,贵族们本来已经选择10岁的彼得为沙皇,但是这就意味着,索菲亚要把权力交给彼得的母亲以及她的娘家纳雷什金家族。为此,她和射击军串联突然发起政变。在政变中,射击军用极其残忍的方式杀死了很多贵族并分尸,其中包括比如彼得的舅舅伊凡·纳雷什金,有些人甚至是在彼得(还有她的母亲以及异母兄弟伊凡)面前被极端残忍的杀死。——插一句,童年的这段经历也使得彼得的性格中始终带有残暴的一面。接着,另一名皇子、彼得的异母兄弟伊凡被选为第一沙皇(称伊凡五世),彼得被挤成了第二沙皇,而索菲亚则成为摄政。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两个沙皇。随后,还是个孩子的彼得则被排挤到乡下,整天在村子里和一大帮年龄相当孩子玩打仗的游戏,但是若干年后索菲亚才发现,这帮在外国侨民指导下拿着真刀真枪“做游戏”的孩子已经成为一支真正的军队(这帮孩子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彼得的左膀右臂,同时也训练出了彼得最初也是最精锐的部队——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团和谢苗诺夫团,即所谓的“少年游戏兵团”。)当索菲亚和彼得的矛盾激化后,索菲亚试图提前下手杀死彼得,但是彼得却趁着夜色逃到修道院,并且在这里最终和他的姐姐彻底摊牌。最终就连射击军也倒向了彼得,而失败的索菲亚则被送进了修道院。此后虽然还是两个沙皇,但真正的掌权者从索菲亚变成了彼得。

      这就是彼得的少年——最初他是失败者,但是在鲜血和尸体面前他并没有消沉,而是一直潜伏着,在暗中注视着自己的姐姐,看着好大喜功的她一点点消耗掉自己的威信,同时暗暗的增加自己的实力,最终将实力的天平完全扭转。——当然,这个计策其实也不算新鲜,当年司马懿也曾为迷惑曹爽而长期装病,最终在曹爽对自己放松戒备时一举剪除曹爽一党。不过不要忘记,司马懿起事时已经70岁,而彼得则是17岁。

      彼得一生中的失败很多,但是每一次他都能从失败中积累经验和教训并奋起直追,最终,他几乎每一次都能将曾经击败自己的对手彻底打垮。他的敌人是他最好的老师。

      ——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可以在1695年围攻土耳其人占领的亚速遭到惨败后,在第二年就以几乎是变戏法的速度拉出一支舰队并一举攻克亚速;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可以在纳尔瓦的失败后,最终又攻下这座城市,并最终取得北方战争的辉煌胜利。

      在纳尔瓦的失败后,彼得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整顿军备上,全国如同一个大兵营一般运作起来,以防瑞典军的进攻。而对他来说幸运的是,瑞典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训奥古斯特二世上。在卡尔十二世这位少年英才的带领下,瑞典的蓝色旗帜在一个又一个波兰城镇上升起——1702年5月14日,瑞典占领华沙,随后,波兹南、克拉科夫等重要城市都先后被瑞典军队占领。

      问题是,波兰挨打纯粹是奥古斯特二世一个人惹的祸,许多大贵族是极端不支持的。于是在瑞典的支持下,1704年7月12日,在卡尔十二世的指挥下,一部分波兰贵族在华沙结成同盟,宣布废黜奥古斯特二世,由波兹南督军——斯坦尼斯瓦夫·列什琴斯基任新的波兰国王。但奥古斯特二世拒绝退位,于是波兰也出现了两个国王并立的情况。而随后,俄国支持下的、忠于奥古斯特二世的波兰贵族们也集合起来并结成了同盟。在1704年8月30日,彼得和波兰的中小贵族在纳尔瓦签订条约,直到这时波兰才正式加入战争。在条约中,彼得慷慨的承诺,在战后波兰将获得立夫兰等地的领土——当然,这只是一个支票而已,至于波兰人是否能兑现,这并不是他们说的算的。

      但是奥古斯特真的是将废柴发挥到了极点——“强力王”同学在战场上的本领可是真的比他在情场上差得多,就像一只兔子一样被瑞典人追着跑。而追兔子的卡尔十二世本着一不做二不休的精神,在1706年又接着打到了萨克森。彼得试图支援奥古斯特,但是在格罗德诺一战中五万俄军又被瑞典打败。最后,奥古斯特二世终于被彻底打服了——10月13日,被吓破了胆的奥古斯特二世和卡尔十二世在阿特兰施塔特签订了和约,他宣布放弃波兰王位,承认列什琴斯基为波兰国王,并断绝和俄国的同盟关系,等等。为了自保,奥古斯特二世甚至将彼得当年赠给他的宝剑也转赠给了卡尔十二世。彼得对他这个盟友曾经无奈的评价道:“我给了波兰国王许多钱,换回的却只有灾祸。”——从这一点上看,奥古斯特二世既不像波兰国王,也不像萨克森选帝侯,倒是很有意大利军人的风采。

      波兰倒下,就意味着彼得失去了最后的盟友。这也就意味着,瑞典和俄国这两个宿敌也要迎来最终的决战了。

      【好吧我承认,中间一段稍微有点煽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