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看不懂的硬盘行业:(一)小鱼吃大鱼 -- 达闻奇

共:💬100 🌺28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看不懂的硬盘行业:(一)小鱼吃大鱼

    刚刚,就在刚刚,看到一则惊天消息:

    惊天合并!西部数据43亿美元收购日立硬盘业务 【复制链接】

    驱动之家[原创] 作者:Skyangeles 编辑:Skyangeles 2011-03-07 21:51:30 16915 人阅读 [投递]

    WD西部数据公司今天在全球硬盘市场投下一颗重磅炸弹!这家全球最大硬盘厂商宣布,将以现金加股票的形式,出资43亿美元收购日立全资子公司,同为世界级硬盘大厂的日立环球存储技术公司(HGST)。

    在之前毫无风声泄露的情况下,日立和西部数据公司已就此交易达成正式协议。西部数据为收购HGST,将付出35亿美元现金,同时向日立转让2500万股股票。根据上周五的收盘价,这部分股票总价值为7.5亿美元。为完成此次收购,西部数据将举债25亿美元。

    此项收购交易已经获得了双方董事会的通过,在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后,预计将于2011年第三季度完成。而收购完成后,日立将持有约10%的西部数据公司股份,并将指派两名代表进入西部数据董事会。

    合并后的新公司将保持西部数据名称,总部也仍然设在在WD现有总部美国加州Irvine市。西部数据目前的主要高管,包括CEO首席执行官John Coyne,COO首席运营官Tim Leyden,CFO首席财务官Wolfgang Nickl都将继续留任,而HGST公司CEO Steve Miligan将在合并完成后担任新公司总裁,直接向John Coyne报告。

    西部数据预计,收购日立硬盘业务将立竿见影的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显然,与HGST合并后的新西数将在硬盘出货量上把竞争对手希捷远远甩在身后,并获得大量先进硬盘技术和人才,成为硬盘市场当之无愧的霸主。

    IT业这种规模的收购案例并不常有。上一次要追溯到AMD收购ATI。

    硬盘业界真是个看不懂的行业。这个行业经常出现小鱼吃大鱼的事情。最早的时候是迈拓收购昆腾,后来日立收购IBM硬盘,再后来ST(Seagate)收购迈拓。其结果就是收购后的企业总是消化不良,想当年ST吞并迈拓后,何等风光,一时无两,不料随后便深陷固件门事件,搞得代理商和客户怨气冲天。至今装机商们一听说ST硬盘便头疼不已,避之唯恐不及。这一事件的结果就是让一直中规中矩的小弟西部数据成了业界翘楚。总之,这是个小鱼吃大鱼的行业,也是个谁当老大谁倒霉的行业。不知这次WD能撑多久,与ST到底鹿死谁手。

    PS:前几年传过国内的制造巨头长城意图收购ST,结果受到反垄断的审查,不了了之。这次WD强势出击,长城何不乘势一股作气拿下ST,使得中国也多一个一流的IT企业,皆大欢喜?

    关键词(Tags): #硬盘行业(大圆)#硬盘公司并购(大圆)#硬盘(大圆)通宝推:pipilu,
    • 家园 怎么最近日立2.5硬盘一个劲儿涨价哦??...
    • 家园 深有感受

      新世纪前几年硬盘虽然容量小,但长时间使用都没问题,还有硬盘皮套可以减震,几年前买过一个160g的硬盘,三个月就出坏道了,现在都不敢买大容量新硬盘了,宁肯买oem的旧硬盘。

    • 家园 看不懂的硬盘行业(二):打死不升级

      说起来,硬盘算是PC里最古老也发展最慢的部件了。从1956年IBM的“温彻斯特”硬盘开始,硬盘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就没怎么变过。虽然接口换了又换:从IDE、SCSI到SATA、SAS,存储密度不断上升,巨磁阻、仙尘到垂直记录技术一个个应用,可总也没能出现像CPU、GPU那种革命式的性能提升。时至今日,我们还要望着操作系统和游戏那漫长的启动进度条而兴叹。

      硬盘是PC里速度最慢的部件之一:(以前只有软驱、光驱步其后尘),也是最娇气的部件,怕水,怕热,怕振,怕磁,怕灰,啥都怕。面对着这么一个费电又不给力的部件,革命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最先动手的仍然是一贯身先士卒的IBM。早在2004年,它就提出了一项新的技术racetrack。该技术融合了硬盘和闪存的特点,能够大幅度提高存储密度和速度。

      今年伊始,来自Tech Review的报导提到,IBM Racetrack(赛道)存储开发又有了新的进展。这项已研究长达六年之久的存储技术同时具有传统硬盘超大容量与闪存微型、高速、耐用的优势,有可能成为传统硬盘的终结者。IBM在08年时宣称它将在10年内取代硬盘,按照目前的开发进程,原型产品预估有望于2年内问世。

      Racetrack存储技术研究历程

      Racetrack存储是IBM实验室研究的一项新型存储技术,该技术结合了硬盘和闪存的特点,不仅存储容量大而且存储的速度也非常快。与此同时,存储的成本也比闪存中固态硬盘要低,功耗也有较大的改观。按照IBM研究人员的说法,运用该技术,可以将目前手机、笔记本、商业服务器的存储容量提升最多100倍,而且能耗远低于现有技术。

      早在2004年,当时IBM Almaden Research Center(阿尔马登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Stuart Parkin提出,他所领导的开发团队,已确定在电流影响下,当存储位移动时,不会覆盖先前存储的信息。2008年4月,IBM的研究人员表示正在研究一种更小更轻且没有运动部件的存储产品,该产品将采用名叫Racetrack的新型存储技术。Racetrack存储技术正是基于04年的那项电流控制存储位移动的发现。

      IBM对外宣称,传统硬盘易发热,有噪音,怕震动,这些缺点使其不符合新时期存储的要求,IBM将争取在10年内把自己发明的传统硬盘淘汰。固态硬盘虽有取代硬盘的趋势,但由于成本太过昂贵,最终占领市场的可能性不大。相比之下,更为低廉且能耗较低的Racetrack更有可能取代硬盘。

      在那年4月11日发行的《科学》杂志上,IBM在两篇文章中公布了Racetrack存储技术的原理以及基于此技术的新型存储产品的构想。文中指出Racetrack存储技术将使得在同样的空间内存储容量提升100倍,并且耗能也要比当前技术少。

      赛道存储技术,采用了新的数据存储模式,传统存储技术都是让计算机寻找所需数据,计算机被告知地址后寻找地址。而Racetrack存储技术则是让数据自动移动到需要使用的地方。传统的硬盘通过改变原子周围磁矩的方向来实现数据的读写,而在Racetrack存储技术中,数据的读写则是通过电流控制一个叫磁畴壁(magnetic domain walls)的电子**在非常细的磁线上移动来实现。Parkin解释说,就好像我们制作了一种磁性的波,但是却没有移动原子本身。

      在2010年12月下旬,IBM研究中心公布了“Racetrack”存储储技术的一项重要进展,研究人员第一次测量了磁畴壁在电流脉冲刺激下的加速和减速时间与距离。由于磁畴壁在电流下的移动规律是Racetrack技术的关键,此项进展能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控制磁畴壁移动,也推动了Racetrack技术的深入发展,为Racetrack技术的产品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在12月24日发行的《科学》杂志上,IBM研究人员这样写道:磁畴壁有质量,加速和减速都需要时间。

      理论性的问题基本解决了,Racetrack技术实现的道路上剩下的阻碍就更多的是技术上的问题,例如如何在Racetrack(赛道)上制作读、写的磁头,以及如何制作汇集上百万甚至上亿万赛道的Racetrack集成芯片。据国外最新的报道称,按照目前的研发进程,Racetrack存储的原型产品最早有望于2年内问世。

      这么多快好省的技术,要落实到实际应用中还有相当的难度。广大PC用户不得不继续等待技术精英们救PC于水火。与此同时,基于FLASH芯片的USB闪存(或称优盘)却如雨后春笋般普及开来。速度不断提高(从最初的USB1.1到2.0),容量不断增大(从8M、16M到动辄几G),不但很快取代了软盘的地位(这个最慢也最易坏的东西终于被扫入历史了),更大有踢翻光驱、统一所有外部存储设备之势。基于FLASH芯片的固态硬盘技术也重新被人们重视起来。固态硬盘取代传统硬盘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转眼时间到了2006年,三星推出了第一款采用固态硬盘的笔记本。随后,东芝、Intel、Kingston、OCZ、Scandisk等厂商也先后高调宣布进入该领域。随后的SSD产品便遍地开花,性能也越来越令人咂舌。据最近的一项报道,存储厂商Super Talent推出的搭配SandForce控制器、PCI-e接口的固态硬盘RAIDDrive II(其实是块卡)的读写速度已经分别达到了恐怖的2.4GB/s,2.2GB/s。

      但另一方面,SSD的价格却一直居高不下。传统的硬盘存储价格已到了不到0.5元/G的白菜价,但如今一款主流的INTEL SSD X25-V 40G G2 34NM MLC固态硬盘仍要600大元,而采用SLC技术的32G产品更要2500元以上。更不说其价格随着容量和速度的提升呈指数增长。并且随着应用的不断广泛,SSD自身的一些问题也不断暴露,比如数据莫名其妙的丢失,在使用超过一定时间后性能下降、与操作系统或一些软硬件不兼容等。SSD的普及尚需时日。

      关键词(Tags): #固态硬盘#存储#价格
      • 家园 说硬盘技术没有革命性的提升

        这个观点成立吗?

        从最初的5M Bytes容量到现在的2T Bytes,记录密度的提升速度令人惊叹;接口速度从Mbps到现在光纤接口的Gbps级别。硬盘技术比大多数其他计算机技术的性能提升跨度要长的多吧。

      • 家园 我说为什么超薄笔记本那么贵呢

        原来这SSD硬盘是个大头啊,前段时间领导看上了Dell的E4200,128G的固态硬盘,10000多的价格估计这就去掉了6000块都不止了

      • 家园 看不懂的硬盘行业(三):谁来管我的数据

        前几年一天晚上,一个大学同学打电话给我,气急败坏的说他的两块RAID0硬盘出问题了,上面所有的数据,连同毕业聚餐的照片(全集,独此一份)全部毁于一旦。我把他臭骂了一顿:“早告诉你小子RAID0不可靠,这么重要的数据都不备份,活该!”

        这让人想起一个问题,即信息如何保存才能安全。据说,现在很多有大型数据存储需求的地方,比如图书馆,仍然用老式的磁带库来保存数据,无他,可靠也。虽然存储技术换了一代又一代,但可靠性并没有随之上升。这几年网络带宽越来越高,很多人下载一些高清影音来保存。一个方法是刻盘,我本人就曾刻了几百张DVD用来保存那些数据。结果过两年翻出来,发现其中很多都读不出来了,有些刻录盘的染料居然都从盘基泄露了出来。DVD刻录盘当初的承诺是至少五年以上,现在看来远不能达到。蓝光也未见得好多少。

        以前有个超女李宇春的粉丝,收集了一百多G的音乐数据,想送给偶像,于是买了块硬盘拷在里面带给她(我感觉像送了块板砖)。现在硬盘的存储价格并不高,相对于刻盘,似乎这样的保存方式也可以接受。但谁能保证这硬盘哪天出问题。数据毕竟是最宝贵的东西,这么重要的东西却存放在最不可靠的部件里,怎么让人不揪心。

        如果不是海量数据,我们会发现,最可靠经济的方式还是纸质存储。所以甭管ipad多么得瑟,人们对纸质书的需求还是有增不减。那些有保存价值的东西,还是用传统的方式比较合适,至于闻过则喜的东西,就用磁介质吧。但愿人们能发现更可靠经济的方法,使得人类的文明足迹能够万世流芳。

        • 家园 经常备份就是了

          这不是硬盘行业的问题,而是数据管理计划的问题,未来几年,能够提供数据存储管理备份的公司会比较火,EMC就是打好了这个牌子

          存在纸上,管理的成本高,所以才会有电子媒体的出现啊

          下面会火起来的行业,数据挖掘,数据管理

        • 家园 美国2011年1月纸质书销售同比下滑30%

          美国1月电子书销量同比增115%

          美国出版商协会周四表示,一月份电子书销量较去年同期上涨115%。考虑到如今人们能在几乎所有移动设备上阅读电子书,而不局限于电子书阅读器,这一增速在意料之中。1月份,电子书净销售额为6990万美元,而一年前仅为3240万美元。另一方面,纸质书销售同比下滑30%,精装图书销售额则由2010 年1月的5540万美元降至今年1月的4910万美元。价格向来高昂的教科书方面似乎变化不大,原因是教育领域未受到电子书严重冲击。高等教育图书在今年 1月的销售额为3.82亿美元,相比2010年同期微降560万美元。

        • 家园 看不懂的硬盘行业(四):硕鼠硕鼠,勿食我数!

          上大学的时候经常看电脑硬件方面的杂志。那时候有个编辑答疑栏目,隔三差五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刚买的80G新硬盘(那时候80G是个很大的容量),插上去系统怎么显示只有78G啦??小编总是一遍遍不厌其烦的告诉读者:你好,你问的问题经常有人问,这里再次统一回答一下,硬盘厂商所说的1G是指1,000兆字节,而操作系统是以1024兆字节为1G的,所以会出现容量损失80000M/1024=78.1G,以后请不要再咨询此类问题了云云。

          奇怪的是,内存也是论字节的,却决不会出现插上1G内存操作系统显示少了一部分的情况(如果有,十有八九你用的是主板集成显卡,共享了一部分内存为显存)。硬盘厂商为什么会搞这种和稀泥的把戏,让人不明白。据说是造硬盘的一开始就是这么计数的,一路沿袭了下来。可PC难道不是建立在二进制基础上的么?现在的硬盘越来越大,相应的容量损失也越来越多。一块1TB的硬盘,格式化出来只有930G左右,少掉的差不多是几年前一块主流硬盘的容量了,少掉的那部分哪去了?硬盘厂商给吃了!

          大家知道,传统硬盘是通过在金属盘片(也曾用过其他材料,比如下文提到的IBM 75GXP和60GXP,都用玻璃作盘片基质,但是效果不好)上涂上磁性介质来保存数据的。所以,所谓增加容量也就是在盘片上多撒点磁粉而已,其实增加不了多少成本。有的厂商造硬盘时,比如60G、80G用的其实是一样的盘片,不过装好了后,屏蔽掉其中的一部分而已(也有其他的部件也会这么做,比如造CPU和GPU的,经常屏蔽掉芯片的一部分核心、管线等,或者砍掉缓存、通道的数目,借以拉开性能档次)。因此,硬盘厂商改用二进制来标计容量其实是举手之劳。可他们偏偏不这么做。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有二,首先,硬盘上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保存数据的。大家知道,硬盘用久了可能出现坏道。实际上,刚出场的硬盘也是有坏道的。这也很好理解,一个盘片上那么多保存数据的地方,不可能块块都是好的。硬盘出厂前都要经过厂家的测试,把其中的坏块标记出来,然后写死在ROM里。以后硬盘读写的时候,都不会碰到这些坏块上,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所以硬盘上的空间本来就是要有余量的,厂商只是合理利用了规则而已。

          其次,硬盘扩容的道路一直很崎岖。我们知道,传统的台式机硬盘的尺寸定死了是3.5寸,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盘片上能存储的数据量是有上限的,要提升单碟容量,需要更高的技术。在技术没有大幅进步的情况下,硬盘制造商只能用增加盘片的方式来扩大容量。一般的台式硬盘的最高纪录是5个盘片装一个硬盘里。早期的IBM 75GXP系列就是这样来的,一个碟片15G,5片叠在一起就是75G。有趣的是,该系列的下一个系列叫60GXP,单碟容量20G,技术提升了,型号数字却变小了,原因是这一系列最多只装3个盘片,最大容量是60G,因此而得名。一般来说,盘片越多,硬盘控制的难度就越高,出故障的几率也越大。因此硬盘厂商一般不倾向使用过多的盘片。(说到这里插播一个有趣的东西。我们普通消费者数硬盘一般论“块”,装机商和代理商却喜欢论“片”,这“一片片”硬盘首先说明了流量大,在他们眼里硬盘跟哗哗流动的钞票没什么区别,另外深究起来,硬盘里最重要的部件也确实是一片片的盘片。

          PC硬盘的单碟容量一直在提升,但速度却远远赶不上其他部件的脚步。随着存储密度的不断加大,提升的脚步也越来越举步维艰。所以硬盘厂商需要给自己留一些余地。前几年固态硬盘刚出现的时候,其容量跟内存的计数方式保持一致,那时候一般都是32GB,64GB,128GB这样的型号。后来也学得跟传统硬盘一样滑头了,都叫个40G,80G什么的。实话讲,他们这么算无可厚非,但用户拿着“缩水”的硬盘那心里总不舒服。我们也只能期待硬盘厂商发发慈悲,能够照顾一下本来就比较拮据的PC用户。硕鼠硕鼠,无食我数!

          版面翰林推:forsake, 通宝推:方恨少,
          • 家园 下面的趋势

            对于硬盘的存储需求会降低,随着ipad等等终端类,mobile computing的兴起,上网和功能性的电脑应用分开,会掀起一段热

            电脑行业经历了mainframe-->pc的发展阶段,早期是终端和服务器,下面会重新回归一段终端机的流行时代,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在推行cloud computing, SAAS的原因

            对于个人来说,并不想要super power computing ability,相反,只要能读写,大众的要求基本满足,大众不需要掌握复杂的程序,他们需要的是easy operation

            还有一段私人电子产品和公司产品融合的阶段

            这些都是趋势啦

          • 家园 将来问你,为啥1T的硬盘格了后有1.1T啊?

            西部数据公司表示,先进格式化技术更有效的利用了磁盘盘片上宝贵的存储面积,预计能够将硬盘的可用容量提升7%到11%。以目前最先进的单碟500GB硬盘为例,格式化分区后的实际可用容量会提升10%,这已经相当可观。比如一块1TB硬盘,原本分区容量为930GB左右,使用新模式后可能将达到1000GB以上

            技术很简单

            长期以来,机械硬盘在储存数据时,一直都是以512byte大小的扇区(Sector)为单位分割进行读写。随着硬盘容量的不断提升,这种古老的分配标准已经越来越显的不合时宜。因此,硬盘行业决定将扇区容量扩大到4KB,该技术被称为“先进格式化”(Advanced Format)。

            传统的扇区分割机制中,每512byte的数据之间,需要间隔一个同步/分隔(Sync/DAM)区域和一个ECC错误校验区域。而在“先进格式化”模式下,每4KB为一个扇区,相当于把之前的8个扇区合而为一,只需要一个同步/分隔区域和一个容量稍大的ECC校验区。

            这省出来的同步/分隔区域就变成了容量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