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刺刀下的笑声--侯宝林失传的相声“混合面” -- 老巴巴

共:💬57 🌺4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问候一下。老兄可是很久没见了
    • 家园 候老先生的相声真好听

      听了多次了,有好多段子都能背下来,可还是听一次笑一次。可现在这相声,怎么听怎么笑不起来。

      • 家园 现在的相声不好听也不能全怪宣传部门控制的严。

        侯宝林老先生讽刺不守交通规则的人都能琢磨出一段不朽的《夜行记》来,马三立老先生的《偏方》更是任何社会都能演,高英培先生的《钓鱼》也碍不着政治的事。

        最根本的原因是现在的相声演员挣钱容易了,您想啊,瞎耪几句就挣钱,还挣的不少,谁还费心思去琢磨艺术啊,传统的根自己较劲。

        再看看目前相声界的一线演员,本身就是没什么文化的主儿,侯老没文化,但是老人家在旧社会饱尝苦楚,在大俗中历练成了大雅,那是花了一辈子的功夫,天天和劳动人民在一起,喜怒哀乐全部都有共同共通。现在的爷们,自马季以降(他还好意思骂别人)全都不务正业,把九泉之下老祖宗们的脸都快丢尽了。

        • 家园 能说说马季先生哪里不务正业了么?

          先说一句,《夜行记》根本不是侯宝林创作的,就算在表演上郭容启、朱相臣的版本其实也不比侯先生差多少,只不过因为郭久居天津,影响远不及侯先生。

          仔细想了想马季的生平,似乎想不出他曾经做过什么不务正业的事情,自打他说上相声,说相声是他的命都不为过。如果说不务正业,他的那些徒弟倒真的是不务正业,姜昆、冯巩等人对相声的破坏怎么说都不过分,可这些人马季管得了么?

          我发现凡是攻击马季的总拿他的歌颂相声说事儿,没错,马季的歌颂型相声段子最多、影响最大,也的确给相声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为影响太大,让很多相声从业人员忘记了相声的讽刺功能),可为什么不说说马季的讽刺型相声呢?马季在创作歌颂型相声的同时,也创作表演了大量的讽刺型相声,为什么攻击马季的人不去好好听听呢?

          说几段马季脍炙人口的讽刺型相声的名字吧,《特种病》、《多层饭店》、《一仆二主》、《五官争功》、《特殊关系》…………

        • 家园 我觉得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的流行也是个原因

          但凡幽默点的东西很快就传的满世界都知道,相声创作者们想弄出点新鲜的东西也难了。

          • 家园 不然不然

            我去年年底特意跑到天津的名流茶馆听了回民间相声,十块钱一张票,十几条长桌木椅,桌上搁着瓜子和一杯茶,旁边还有个大暖瓶,那感觉除了没人扔手巾板儿以外就和当年茶馆一样。

            那天演出的全是从不上媒体的天津民间艺人,全是撂土地儿,平均年龄得有六十多岁,但个个都有活儿,表演只能用“极棒”来形容,而且因为不讳荤段子(有一段口吐莲花,四个小美人儿出来了,而且最后还真拿茶水喷了一口,这些包袱在正式表演场合是看不到的),所以效果更好。足足三个小时没有冷场,不客气地说,比现在把持主流相声界的那批人水准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更为难得的是,这些传统艺人并没有死守着传统的相声段子,也有应合时事的创新,所以听着一点都不腐,反而特别新鲜。每个大段子之后,演员们都会被请回场再表演个小段子,这些小段子几乎全都是改编自网络上的笑话和短信笑话,但经过人家口中这么一演绎,我本来听过,却一样乐不可支。这就是活儿啊。

            • 家园 您说得太对了

              每个大段子之后,演员们都会被请回场再表演个小段子,这些小段子几乎全都是改编自网络上的笑话和短信笑话,但经过人家口中这么一演绎,我本来听过,却一样乐不可支。这就是活儿啊

              老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样的话,从人家嘴里说就觉得那么可乐,让你掏钱听他耍嘴皮子还打心眼里觉得值。

              我感觉这些剧场艺人的“活儿”有不少是来自于社会底层生活的积淀。这光跟师父学是学不到的,非得在下层社会摸爬滚打十几年,慢慢琢磨出来,这样才有那市井气,说好听了就叫神韵。比如说郭德纲,油头滑脑这么一个人,他琢磨人比较透,上了剧场,调动观众的能力相当强。在网上看了不少他的录像,这人连开观众的玩笑都没什么太忌讳的,那剧场演出才能叫互动啊。

            • 家园 唉,再过十年这批老人儿说不动了

              传统相声也就完了!

              我就不明白政府为什么在传统老活儿上总是让一帮假内行假高手把持行政。传统相声如是,传统武术也如是... 也许咱中国的传统文明真的气数已尽、该歇菜了?

              • 家园 我看传统相声应该还可以自己恢复过来

                因为过去的凋零是有历史背景的。解放以后30多年里,社会高度的均一化,全国大概就五种职业:农民,工人,兵,干部,学生,这个背景下就算没有娱乐导向原则,市民文化也只有走向凋零。

                现在社会重新分化,民间力量开始慢慢壮大,市井文化就该真正复活了。我觉得传统相声虽然至少是半个世纪前的作品,但是有些内容是描述中国人生活的常态,表达中国人一些比较稳定的观念,所以生命力应该还是很强,自己就能活过来,还不至于像某些传统文化那样已经断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若不加人为干涉便不可延续了。

                此外我觉得在复兴民间文化这种事情上,政府往往是帮倒忙的,它就是出于好心,也不能起好效果。因为政府对人民有它自己的教化责任,它一幅道德面目就摆在那里,肯定是丢不掉的,它不可能不有意无意的修剪民间文化。而这种修剪的后果往往难以预料,就好像建国初,把民间艺人拔高成国家艺术家,政府保证资金,团体,教学,还给纳入艺术等级体系。当时看上去好像是扶持,但是50多年后再往回一看,造成的结果是演员的个人发展基本脱离了观众反馈,老先生功夫还在那儿摆着,新上来的就不行了,票友水平的都全国晃悠——人非圣贤哪,不为饭辙,谁至于如此辛苦呢,更何况那时候大伙都棒槌,有人活儿不行,连自己都不清楚。反正有人养着。这就属于把民间艺术从民间土壤里拔出来,种到花盆里,那能长得好才怪。

              • 家园 传统相声的大敌,是脱离生活,问题现在这些说相声的,还能深入群众么

                另一个,写相声不易,写好相声更不易,长期积累素材才出来一个,电视一放,转天臭大街了

                相声应该回到茶馆里区,想听进来赶场

                • 家园 您和楼上二狗兄的看法相似

                  都很有道理。相声的常态就应该是在茶馆儿里,而不是在电台和电视上。电台电视当然也可以播,但这个东西需要一个象欧美国家那样的保护期限 --- 一个新相声出来以后,两年之内不过电!除非哪个电视台真敢出高价儿!要真敢出高价儿,那这位相声艺人多半儿已经是国宝级数的人物了。这样也好,对同行后辈也是个刺激 --- 您瞧嘿,马老上电视台录了六段儿相声,就三百万嘿!

                  关于相声创作的问题,俺觉得大趋势应该是编演合一。极少数能演不能写的主儿,除非您的活儿明显压住众人一头,普通段子到您嘴里也能逗翻了人,那您自可以出钱雇一个写作班子;否则就别混了,因为木人给您写相声。

                  由于创作相声的人本身就表演相声,那么只要“两年不过电”这条能保证,他们写出的段子还是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实现其经济效益的。而且两年之后过电了,也是要收费的,那时还有一笔钱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