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也谈日本刀--军刀和武士刀 -- 中虎步兵

共:💬85 🌺10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也谈日本刀--军刀和武士刀

    好多朋友把日本的军刀和他们的传统刀武士刀混淆了.

    原本打算也把文章发到英雄本色中,但考虑再三,觉得它们不配!武士刀的确是好刀,但鬼子军刀,血债累累.不配在英雄板块.

    没计划写这些东西,看到西西河好多朋友都在谈论中涉及到日本刀,一时心痒,加上萨兄发话了,忍不住也写几句,信马由缰,不要见怪.

    其实我对日本刀也没多少了解(不能看实物,只能是空谈),日本历史也不甚了解(有种说法,不精通日本史就不能研究日本刀),就知道一些粗浅的皮毛.

    日本古刀剑源自高丽与中国,而高丽古文化本自中国迁往,是不啻谓来自中国。始皇帝命徐福出海,对日本的社会进步贡献相当大,大概携有秦和战国时期中国名刀宝剑,或有精铸造之术者相去。中国汉代环首刀对其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日本出土的古坟时期文物中就有铁刀,风格酷似汉环首刀.现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几件国宝--隋刀和唐刀,还"美其名曰"唐样大刀,不敢承认是中国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正仓院收藏的隋刀两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本正仓院藏的唐大刀

    今天先说到这,1点了,明天还要上班,哈哈.

    元宝推荐:萨苏, 通宝推:履虎尾,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日本刀--军刀和武士刀 5

        看过影片《卧虎藏龙》的朋友,也许会对影片中令人魂牵梦绕的青冥剑留连忘返,对影片中的贝勒爷一边看着青冥剑一边说道:‘长二尺九,宽一点一寸,剑旋纹,揉剑法汉朝即失传,嵌七星,刚柔相济,方得治道……’的台词记忆犹新吧。一把中国剑演绎出古代英雄的悲欢与恩爱情仇。她那冰冷、制作精湛与尊贵,如今成了人们幻觉中的最爱!虽然她是一部美丽而具神化的传说,但多少使后人更深一步懂得:在久远的中国,金属冶炼技术及工艺水平和中国古代审美与制作态度的严谨,就已达到了无比致上的境界,令后人赞叹与折服。看到青冥剑,又有谁不希望“何时我能拥有?”,可那毕竟是一段古代美丽的神话。在今天,青冥剑的“刀光剑影”深留人们心中,梦想将来我会拥有,到哪里去寻觅如此致上精美的刀剑艺术品呢?

      让我们一道欣赏具有中国传统工艺而又具创新的日本武士刀。它堪称是现代现实生活中“青冥剑”的再现,因为日本在古代就学习了中国金属锻造技艺,在不断潜心钻研千锤百炼的锻造过程中,制作出日本金属艺术精品――武士刀,它是中国刀剑艺术的拷贝,一枝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奇葩.

      虎步个人认为,日本刀和中国刀剑最大的区别是温度,从这一点开始分离,演变,日刀才成为 人类冶金史上另一颗璀璨绚丽的明珠。

      日本是资源贫乏的岛国,除去少量铁砂之外,当时无法采掘到产生高温的燃料矿源,自然环境的恶劣,使早期炼钢只得使用一种叫做“松炭”的燃料(注:即是把柴薪燃烧至半途予以熄火后所制成的木炭)。松炭燃烧时的最高温度虽可达摄氏一千二百度(注:铁的完全熔解温度为摄氏一千八百度以上),但却含有燃烧时间不长的缺点,故中期以后的炼钢改采“佐仓炭”,遗憾的是仍非理想。一直到距今约三百余年前的江户时代初期,一位住在现在和歌山县田边市,名叫备中屋长右卫门的人,发明出一种能长时间保持摄氏八百度左右低温燃烧的“备长炭”后,这项难题方告解决。

      在始终无法获得高温燃料的环境下,日本人乃较尽脑汁地开发出“半熔解”与“淬火冶炼”的特殊技法,经过千年左右的考验后,这项技法逐渐去无存菁,正式成为冶炼打造武士刀的唯一秘方。日刀的钢材有"炒钢"一词,我想是提炼工艺的写照,长时间翻动半熔解的钢,以利挥发去除钢铁中的一些杂质.日刀生产工艺复杂,我摘录一二:

      武士刀的冶炼打造固然颇费周章,但大致上可分成下列五个阶段:

        (一)、在铁砂中掺入适量的石英粉和木炭粉,并以脚踏式风箱(注:后改为手拉式)将其送进熔炉燃烧。经过三昼夜的持续燃烧后,铁砂即变成半熔解的粘稠状,这时再除掉浮于表面的一层杂质,并使之冷却凝固成板条状的生铁。

        (二)、先以铁锤将第一阶段的成品(即板条状生铁)打碎,重新掺入石英粉与木炭粉后,加热冶炼,经过此一阶段所冶炼出来的,乃是含有大量碳成份的“玉钢”。

        (三)、玉钢质地虽硬但有易脆的缺憾,为弥补其缺失,逐以“淬火冶炼”(注:即先把玉钢烧至适当的温度再用水渍法增加其弹性)的方法,先以炭火将玉钢烧成红软的状态,再取出敲打,此时玉钢中,所含的大量碳,即会随着敲击而与火花一并逸出,俟敲打至稍具刀型时,再采瞬间淬火的手法使其冷却。如此经过反覆的 “淬火冶炼”,玉钢即会慢慢变成纯度和弹性俱佳的“软钢”,这就是武士刀原始的刀蕊部份。为何刀蕊部份就得历经三个阶段来打造冶炼呢?其目的乃在:(1)除去玉钢中所含的杂质以减轻重量,(2)使玉钢里含有的碳保持均一,(3)增加玉钢的韧性以防折断,(4)可强化日后刀面所呈现的素质美。

        (四)、经由第三阶段所冶炼出来的刀蕊,虽拥有适切的弹性,但却大大降低了原有的硬度,因此第四阶段时,就先在刀蕊两侧包上了一层硬度较高的玉钢(称做皮铁),再在刀背部份覆上碳含量较多的玉钢(稍做栋铁),然后反覆进行“淬火冶炼”,以完成武士刀的初步雏型。

        (五)、当刀身成型后,即开始进行“黏土冶炼”,以使刀锋部份达到坚硬锐利的境界,由于此时尚需在刀身上雕制出具有深度及美感的刀纹,故所下的功夫要比前四个阶段复杂。首先,在刀身全体涂上一层含有砥石粉与碳粉的黏土,同时刀锋部份要较其他部份为薄,然后再施“淬火冶炼”。俟涂上黏土的刀身烧成红软后,其刀锋部位因附着的黏土较薄故颇易敲打,而且淬火时的收缩作用也较其他部位为快。此时敲打的力量若能维持均匀,则刀锋很快地就会变得即薄且硬。相反地,黏土附着较厚的刀身两侧与刀背部份,因淬火时的收缩作用较慢,故仍能保持住其原有的弹性。

      经过以上五个阶段的冶炼打造,武士刀尚需通过研磨、雕饰、装置套柄等细部作业,方算大功告成,由此可知一把武士刀的完成,实是包含了刀匠的无数心血。

      • 家园 【注意】俺就想问一句

        为什么相对中国刀剑而言,日本刀把把都是宝刀?

        • 家园 我记得自己文中是不用"日本 宝刀"字眼的

          再者说,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咋比啊?

          拿我们的普通铁匠作实用刀和他们刀剑大师精工细作的工艺品比,合理吗? 可知道, 喜峰口一战,中国29军大刀队震惊日本!

          请问"日本刀把把都是宝刀"谁说的啊?

          告诉孔雀王朋友,咱们的顶级刀剑,绝对不比日本精品刀差.

          但不可否认,明清后中国刀剑工艺落后于日本.

          • 家园 嗯哼

            咱们的顶级刀剑,绝对不比日本精品刀差

            这话我绝对同意。

            但是相对于大多数,一般性制造,日本刀算不上宝刀吗?

            我指的刀,是冷兵器时代的列装。

            倭寇侵犯东南沿海劈断明朝兵器。我怎么也不认为倭寇是使用专门精工细作的极品宝刀。

            • 嗯哼
              家园 倭寇中日本人不占多数,那些日本人装备的怕也不是列装兵器
            • 嗯哼
              家园 “大多数”日本刀都是批量制造的一般品

              日本刀同样有量产的,宋朝年间外销中国数十万把,很多都是这种大众版量产型。军队的足轻一般就是用的这种刀。宝刀注定需要更多的人工和保养,而一般士兵没这个条件,所以战场上大家才会拼命杀敌,要抢到敌人首级的同时,也是为了抢到一把好刀,这也是为了保命……

            • 嗯哼
              家园 日刀是精工细作的代表

              在刀友论坛上某刀友贡献了一把300年前古人做的日本肋差(在铭,但不是名刀匠)用于破坏性试验。结果发现刃口硬度有HRC六十几(现代实用刀硬度的标准还稍高),刀背五十几,但在刃口如此硬的同时用80度弯折了十几次才完全断掉。真正达到了刚柔并济的效果。

            • 嗯哼
              家园 宝刀? 给个标准

              "但不可否认,明清后中国刀剑工艺落后于日本."

              明中晚期, 铸剑师因为薪水低, 管制不严, 而制品质下级的兵器. 抗倭寇时, 刀比不上倭寇用的日本刀. 抗倭名将戚继光采取强烈措施, 命令铸剑师制品质更好的兵器.

              看戚家军刀,质量不必日刀差.

              "日本刀算不上宝刀吗?" 标准,何谓宝刀?

              削铁? 断发?

              "让我们一道欣赏具有中国传统工艺而又具创新的日本武士刀。它堪称是现代现实生活中“青冥剑”的再现,因为日本在古代就学习了中国金属锻造技艺,在不断潜心钻研千锤百炼的锻造过程中,制作出日本金属艺术精品――武士刀,它是中国刀剑艺术的拷贝,一枝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奇葩." 我认为这些文字已是对日刀极高的评价了.

              • 家园 能断广大士兵用刀。但倭寇自己拿得也是士兵用刀

                我实际上在提以下两问

                1,为什么中国刀剑工艺失传。而日本的却没有断层。虽然都是战争连绵?

                2,中国人能造好东西,但为什么就是不造?非要“……采取强烈措施, 命令铸剑师制品质更好的兵器”

                • 家园 你怎么知道倭寇自己拿的也是士兵用刀

                  从人数上来讲根本无此必要,倭寇中的那些日本人不少是作乱多年的流浪武士,你觉得这样的人刀会差吗,就算一开始拿了差的刀,他能活下来也能积攒些好武器了

                • 家园 1,战乱,2工艺复杂,3成本太高是唐代以降工艺失传原印

                  我自己推断的,不是专家,第一个问题兵器界到现在都没正确答案,

                  第2,个问题,上边就有答案了,细看.

                  呵呵,在英雄版内,我特地把磨刀石先生的测试贴搬来了!

                  • 家园 这种手艺能难倒天上去?还不是赶不上形势自然消亡的

                    打铁的原理宋朝人也懂,沈括一个纸上谈兵的都能说个八九不离十。战乱兵器制造会更被重视,那些落后的蛮族哪次杀入中原工匠都不会被屠杀更别说中原军阀了。至于具体细节,干的时间长了肯定能掌握,以前的工艺不也是这么摸索出来的吗。其实绝大多数所谓失传的手艺,都是因为没人有兴趣钻研才至今没有重现的,研究方面古人只会比后人差而不是好,因为后人又比他们更高的出发点,更开阔的视野。

                    精锐兵器制造成本很高,宋朝前中国军人地位高,有很多世代从军的家庭,如木兰辞里描述的,武器可以自带,有条件的会舍得用一代甚至数代人的积蓄弄套好兵器当传家宝。欧洲和日本武士的武器都是这么攒出来的,宋朝后没这种风气了,谁花那个代价啊。象物价设定比较靠谱的水浒里,一把宝刀两三千贯,赶上镇关西包二奶的花销了,一般军人怎么用的起。而且宋朝以后兵器质量下降,盔甲质量可是上升的,日本武士身上的甲和宋朝重装步兵的全身铁甲根本没法比。

                    再说主席不是说过吗,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不是一两件先进武器,更别说冷兵器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