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击溃战与歼灭战:质疑侵华日军高将领的军事指挥素养 -- 2313234454dfsd

共:💬237 🌺1611 🌵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美英对日军中下级军官的战术素养评价很高

      他们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思路清楚,常常能打出出其不意的好仗,而且战斗意志坚决,领导有方。但日军高级军官则相反,优柔寡断,寄希望于不切实际的复杂战术配合,该出手时不出手。英帕尔、瓜岛都是日军高级军官指挥不当的战例。

    • 家园 里面大概也有日军将领争功的原因

      有本冈村宁次的传记就写过,武汉战役之所以打成击溃战一大原因就是冈村的11军和第2军争功。冈村也想迂回,106师团被打掉后为了避免第2军抢占武汉,干脆就置9战区于不顾抢占武汉了。

    • 家园 俺以为还有军事指导思想的原因

      鬼子除海军,陆、空军装备基本小、轻、快。被人嘲笑的铁皮盒子当坦克,几匹马拉着的大炮,在它那鼻屎大的地方上蹿下跳是绰绰有余,其军事指导思想也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可惜后来发育畸形,再就是胃口太大,牙口不好,到处乱啃,结果被打的头破血流。希望下次给个机会,直接干死它

      • 家园 【原创】一个国家的制式装备是要与其国情相适应的。

        否则,就可以很轻率的嘲笑国军没有装备航母战列舰以至于把“出云”当成头号大敌之类balabala........。

        作为一个岛国,日军偏重于海军建设并优先提供海军装备,此为立国之本,当无可厚非,可参考同为岛国的牛牛之建军偏重方向。

        至于陆军武器,粗看之下似乎愚蠢不堪,甚至与仅能制造轻武器的国军装备都不如,网上就时常能见到国军与日军的武器对比,然后,38不如中正、歪把子不如捷克式、九二不如卅节、掷弹筒不如60迫、王八盒子不如镜面匣子等等,balabala........

        但是,仔细一想,我们的这些武器大多数是买来的,少部分是仿制的;难道日本人愚蠢到这种地步不知道自己的武器不行?还是买不到国军使用的这些略比日械“先进“的家伙?

        品味之下,都不是。至少我们能买到的武器和技术,日本人都能买到,比如,他们的轻重机枪都是改进与法国的哈其开斯。那就只有一个解释,所有日械的状态都是有意而为之,都是根据其自身状况和预定战场、对手情况定制的。

        其实,除了个别像歪把子之类的武器外,日械还是比较精良的,至少,那些“轻、小、薄“的装备相对于其国情和亚洲战场还是相当恰当的。

        不少人诟病TG的轻武器设计方针——轻,哪怕轻50克也好,也有不少人反驳说:不当兵不知负重苦,行军时哪怕多一克也是负担……想必当年的日本也有这样的考虑,何况亚洲人种体格上与欧洲人相差甚多,武器设计的轻小也在情理之中。

        就38步枪来说,比较一致的评价是“精度高而威力小、使用舒适”。精度高、使用舒适是其使用要求,日军要求其士兵作战“百发百中”,因此,38口径虽小,中距离以内的射击精度非常好,常以步枪火力给对手重大杀伤;至于威力小,主要是说其弹头易造成贯通伤,但那也是相对而言的,何况贯通伤也算是重伤(这还与被命中部位有关),再说,战场上不论死伤都能让对方丧失战斗力而退出战斗,同时,杀伤还能吸引对方人员进行战场救治,可以进一步减少对方作战人员,从而具有更好的作战效能(这可是米国最新的杀伤理论研究成果之一呦)。而且,对中国战场更可悲的是,由于战场救治手段、器材、药品及相关人员配备的缺乏,很多情况下受伤就意味着死亡,从现有资料来看,装备远较TG优良的国军此种情况更甚。呜呼,英勇战士的鲜血如今却被用来涂饰昏庸者的勋章,岂不痛哉!!!!

        键击至此,方理解TG为何如此尊重白求恩,为何将一个死于医疗事故的外援医生抬举到如此的高度。————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向白大夫致敬!!今天的日子能成为一个节日有您的一份功劳,中国人民会记住您的,永远!

        歪把子就不用说了,典型的官僚产物;但日本人很快就根据战场缴获仿制了捷克式。——就像铁手“一直在改”。

        掷弹筒是鬼子的独门兵器,发射专用弹药或手榴弹(一炮多用或者说一弹多用),威力不大但胜在轻便,携行、使用、转移火力都很方便,鬼子通过强化训练使其发挥了很高的作战效能,常有回忆说机枪打完一个弹匣就被其摧毁,可见是一件资源穷国的优良兵器,要不TG也不会在建国后还想仿制它(后因换装苏械作罢)。

        九二重机枪在当时可以说是性能平平,并无显著的优缺点,只是其弹钣供弹的方式使得可靠性略差,鬼子是以勤保养和枪弹涂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具体使用不落廿四、卅节下风,就是士兵累点。

        王八盒子与枪牌、马牌、PP等世界名枪相比自然不如,用于战斗也不如1911、盒子炮,但作为军官自卫配枪还算合格,况且手感极佳、指向性好,仓促间射击精度较高,也不算全无优点。

        九二步炮是威力不大,但炮小体轻,相对于当时缺乏运输工具的中日军队来说非常适宜,更适合鬼子资源不足的状况。鬼子的重炮也有,只是数量较少,这就不是技术水平的问题了。

        最后说说最为军迷蔑视的鬼子薄皮小坦克。一战后,鬼子的坦克研制基本与德国同时甚至更早(作为战败国,德国被禁止研制重型进攻性武器),其时,全世界的坦克都在向轻小型发展(当然也有部分中重型),当1939年,德军迂回马其诺时,古德里安麾下还是以一号坦克为主,这是一较轻的轻型坦克,比鬼子的薄皮坦克强不到哪儿去,火力还要弱几分,照样纵横驰骋,差点制造敦刻尔克血案。而以日本的资源、国力和政策倾斜,就是这轻飘飘的薄皮饺子也没造多少,以至于在诺门罕不得不面对数倍于己的苏军坦克苦战,而当时双方的坦克性能基本相当,苏式略强但数量优势较大,这还比小希动手早几个月,可见,在二战早期,鬼子的薄皮饺子还不算太差,主要是数量和使用方式的差异。随着战事的发展,欧洲战场激烈的装甲角斗迫使各方都全力发展和改进装甲怪兽以争取赢得胜利。鬼子通过诺门罕的教训已放弃了北攻苏联的政策,其装甲部队在亚洲“孤独求败”——没有对手,即使是“薄皮饺子”,也已经对对手形成了压倒优势,只要出动坦克,无论国、共,都好像小刀切黄油般轻快,因此没有必要也没有动力去加厚“脸皮”,直到后期在太平洋撞上了“谢尔曼”。而此时,鬼子已似“山穷水尽”,既无资源、也无加工能力为前线提供重型装甲武器了,已经研制成功的“四型”也没生产几辆,大部分还没有发到部队就成了米军的战利品。

        可见,在绝大部分时间里,“薄皮饺子”还是符合鬼子对他的要求、符合当时的战场条件的,也是能达成其主人要求的战斗任务的,一句话,这是一些合格的战斗武器。面对当时我国极度依赖武器进口的状况,面对这成套武器系统中极其有效的一员,老马自觉我们没有蔑视和讥笑他的资格——曾几何时,董福来非常自豪的驾驶着“功臣号”(日97式)参加了TG首次阅兵就是一个明证。

        总的说来,鬼子在武器方面的总体设计还有有不少可取之处的,也在战场上发挥了应有的效能,日本鬼子不是拿根烧火棍就能给我们制造300多万伤亡,也不是拿根烧火棍就能扫荡根据地进行三光的,相反,有不少武器设计上的巧思倒是值得我们学习。例如:38步枪在兼顾威力的同时就设计的非常适合亚洲人使用;掷弹筒填补了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空白,增强了步兵分队火力;轻型坦克在节省了资源的同时兼顾了绝大多数可能战场的作战需求。反观我方,靠购买装备的坦克是眼花缭乱、品种繁多,甚至有一个连装备2~3种坦克的,且不说作战使用,光后勤保障就让我国薄弱的技术力量晕头转向了。

        小鬼子的战略方面是差了一点儿(陆海军都一样),但绝不是我们可以轻视的对手。如果鬼子真是这不行那不行的,我们的抗战何用十四年,还要让别人丢两个大炮仗才摆平?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方能不断壮大成长,若不加分析的一味蔑视对手,只会蒙住自己的眼睛,导致虚假的自信极度膨胀,此诚取败之道!!!

        关键词(Tags): #军事#抗日通宝推:然后203,光明守护者,terron,上好佳,朱红明,文青,自以为是,老老狐狸,老老狐狸,燕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小日本一直在玩倒转珠帘而已

      感谢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足够宽广的回旋余地!

    • 家园 【原创】军事战略总是和军事装备相关联的

      同样,大范围的围歼也和配属的装备以及由此而发展的战略战术是分不开的。

      一战和二战之间的二十余年里,德军仔细审视、研究了坦克这种曾给他们造成巨大创伤的新型怪物,并根据其特点和自身条件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轻型、高机动)和相应的战术(集中使用、纵深突破等等),同时,为了配合坦克作战,还发展了一大批配套车辆(如步兵装甲输送车、装甲指挥车、装甲自行火炮等等,当然是逐步完善的),完善了机动作战的整个体系;当然,纯粹的步兵仍然占德军的绝大部分,但得益于正确使用的这不多的装甲机动突击力量,使得德军在在二战初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围歼战的胜利,要不是统帅部的优柔寡断或者说是小希的网开一面,基辅的悲剧恐怕将在敦刻尔克提前上演。

      二战中后期,美苏的围歼战也都大同小异,两翼的装甲力量机动突击形成合围,聚而歼之。

      TG的合围有点另类,秉承了毛泽东“伤其十指不如短期抑制”指导思想,往往以有力一部进行穿插,强行隔断被围部队与其后方的联系,然后不顾自身损失的吃掉;但往往需要对手配合,对手溜得快或过于狡猾也就不太围得住(象二次战役中的美陆军二师,尽管三所里、龙源里都堵上了,还是被其跑掉大半),对手多于强大,也自然围不住(美陆战一师在整个远东海、空军飞机支援下也是大部分跑掉了)。

      至于日军,从物质和意识这两方面恐怕都缺乏围歼战的条件。

      从物质方面来说,日军继承了英国人在一战中对坦克的使用经验,往往将坦克分散配属给步兵,协助步兵冲击和攻坚,而不是像徳苏那样捏成拳头;而且机动车辆较少(比华军自然是多一些且运用得更有效率),无法编入作战部队,部队的给养都只能用马匹之类的运输,这点,从日军师团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来——四单位挽马师团、驮马师团——汽车队只能在局部有需要时临时配属用于运兵。

        (1)四单位挽马师人员装备情况:

        师司令部:人员330,马:165,各种枪95,非机动车63。

        旅司令部:人员75, 马20,各种枪36,非机动车4。

        步兵团:人员3747,马526,各种枪2590,各种炮14,掷弹筒76,非机动车256。

        步兵营:人员1091,马118。

        步兵连:人员194,各种枪174,掷弹筒6。

        野战炮兵团:人员2894,马2269,各种炮48,各种枪541。

        野战炮兵营:人员634,马499,野炮12。

        野战炮兵连:人员128,马184,野炮4。

        骑兵团:人员452,马429,各种枪320。

        骑兵连:人员144,马134。

        工兵团:人员672,马99。

        工兵连:人员286,马19。

        师通信连:人员255,马47。

        辎重团:人员3461,马2612。

        辎重连:人员562,马376。

        师卫生队:人员1101,马128。

        兵器勤务队:人员121。

        野战医院:人员240。

        总计:每师约25000人,每旅约7800人。

        (2)常设四单位制驮马师人员装备情况:

        师司令部:人员391,马239。

        旅司令部:人员80,马25。

        步兵团:人员3818,马约720。

        步兵营:人员1150,马180。

        步兵连:人员194。

        骑兵团:人员508,马约321。

        炮兵团:人员3699,马3600,炮48。

        山炮营:人员999,马720,炮12。

        山炮连:人员195,马138,炮4。

        工兵团:人员719,马150。

        工兵连:人员约300。

        辎重团:人员4890,马4260,辎重驮马具3882。

        辎重连:人员684,马598。

        师属通信连:人员289,马84。

        师卫生队:人员1328,马163。

        兵器勤务队:人员121。

        野战医院:人员300左右

        总计:每师28500人,每旅约7900人。

      另外,在萨苏的BLOG——“从日方史料看平型关之战的日军”中有关日军汽车运输的描述中也能看出点端倪:

      不过,日本也不是富有的国家,象第五师团这样的部队,也无法实现完全的机械化,只能称为半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含义,就是部队本身还是传统的步兵,但机动作战时,由专门的汽车部队进行运输,实现快速行进的目的。“新庄自动车队”,就是为平型关日军提供这种机动能力的部队。事实上,在平型关作战的日军主力三个大队(第十一联队尾家大队,第二十一联队平岩大队和第四十二联队折田大队),正是新庄部队从灵丘,于22日送到平型关前线的。实际上,新庄部队在现代军事角度有一个更贴切的名字,应该是 – 摩托化部队。

      这已经是日军的拳头部队了,尚不过如此,其他一般点的师团也就只能和华军一样“用两条腿走路”,机动能力相比华军好不到哪里去;由于主观上畏敌而不想赶路或因为吃不饱饭而走不动路,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所以,老马认为楼主说的

      日本当时具备比中国强大的机动能力,陆军可以基本实现摩托化行军,甚至可以进行一定规模的空降作战。

      和现实还是有一定距离。

      运输工具都如此缺乏,其他用于高速突击的配套器材和装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说,日军进行大范围合围作战在物质基础上显得有点不足。

      本来,有什么家伙打什么仗,TG的物质条件远远比不上日军,但一有机会,也会像模像样的围上一把。幸运的是,日军一贯的作战思维似乎是战而胜之,而不是围而歼之。

      自从日俄战争之后,乃木希典就被捧上了“军神”的位置,其所采用的“白兵突击”、连续冲锋等实质上的人海战术则被奉为日军进攻战斗的“金科玉律”,辅之以洗脑式的精神教育和(普通士兵)堪比狙击手的射击技术,使得日军在亚洲横行一时。“武士道”精神也要求日军官兵“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正面粉碎敌人,而不是投机取巧(显得有点贪生怕死),至于TG那种“偷鸡摸狗”的战法就更为日军所不屑,这就限制了日军在战略战术中“奇思巧技”的发挥。日军作战呆板,屡见被人呼为“猪头”也许就是这么来的吧,呵呵。

      华军的一次又一次溃败,更增加了其骄横的程度,让日军从上到下都更加坚定的认为其正面打击战略战术的正确,调整的念头都没有了。

      再者,日军一向奉行精兵政策,惯于以少打多,如果要进行合围作战,其兵力不足也是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其实,也不能说日军不会包围,还是打了不少巧仗的,尤其是小单位作战时,正面硬撼不动即出奇兵侧击之(遗憾的是,国军作战就远没有这么灵活),淞沪后期就是这种战术的放大版。但是这些都属于临机应变之作,或者说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有先见之明断敌退路聚而围歼之,看不出在战略上的英明之所在。

      至于日军的大型合围,也不能说一次也没有,印象中有两次:武汉会战和中条山。其实,武汉时的106师团就是干这个活的,准备包抄撤退中的国军后路,但被薛岳发觉了,结果被一顿胖揍,半死不活的被抬了回去。中条山,国军反应太慢,又没有TG钻山沟的本领,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按理说,华北平原更适合于快速机动和大兵团合围,但为什么在徐州放走了李宗仁,在大别山、中条山这种不适合机动的地方想起抄敌后路包饺子呢?以老马愚思,还是日军的机动能力和机动突击力量不足所致;在平原,大家都是两条腿,国军闻风四散而奔,大炮辎重都不要了,小鬼子还真就未必追的上(常公这运输大队长真不是白当的,见谁送谁。);而山区就不一样了,就那么几条路,国军又不会TG披荆斩棘这一招,只能沿公路机动,几条有限的出口一堵就成瓮中之鳖,中条山就是例子。

      说到底,大规模的合围,除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外,是需要相应的兵力和兵器装备做基础的,小鬼子两者都不具备,自然难有相应的表现,更何况,以老马观之,小鬼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到能产生这种“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的程度。

      罗里罗嗦的废话了许多,自己都快不知所云了,河友拍砖轻点,禁不住。投草嘛——明天赶紧去养牛场看看,如果有草的话,就牵一头回来养着,挤奶喝。——老马不是喜羊羊,不吃草,但可以用来养牛喝奶。。。。。

      关键词(Tags): #军事#抗日#机动突击#围歼战通宝推:terron,当生,
      • 家园 日本在马来半岛的大胜成为 自行车反击战

        铺天盖地的自行车

        就像我们后来抗日电影

        一长串的自行车上坐的是汉奸 夜袭队一样

      • 家园 军事战略与军事装备都取决于未来作战模式。

        张爱萍的《从战争中起来》中关于裁军以及国防科技的发展,军事装备的研制,就说到了这一点。

        即,我们的敌人是谁,将会在什么地方打仗,打什么样的仗,打什么规模的仗……这些决定着我们建军的方向,我们的武器研制,军队体制的改革,军事理论的发展。

        在日本侵华之前,对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很清楚的认识。

      • 家园 军事战略与军事装备都取决于未来作战模式。

        张爱萍的《从战争中起来》中关于裁军以及国防科技的发展,军事装备的研制,就说到了这一点。

        即,我们的敌人是谁,将会在什么地方打仗,打什么样的仗,打什么规模的仗……这些决定着我们建军的方向,我们的武器研制,军队体制的改革,军事理论的发展。

        在日本侵华之前,对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很清楚的认识。

      • 家园 去养牛场一看

        草没看到,买草的大通宝有一个!

        送花赞扬 关闭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送花赞扬 关闭

      • 家园 关于物质条件,难道国共的淮海,援朝的一二次战役,tg更差

        但都打出了精彩的歼灭战,即使中美军事装备差距悬殊,志愿军还是靠两条腿实现了主要的军事预想。

        我推测,应该从日本当时军界的主流军事理论上去看看,到底日本当时军界的主要军事理论是什么。比如,我们现在军界的主流军事理论就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理论。又如,二战德国的理论就是闪电战与坦克集群理念,二战苏联是大纵深战役理论。

        我们经常指责的雄奇公麾下的四百万军队,也还具有一定的歼灭战意识,比如,薛岳的"天炉战法”就是打歼灭战。TG更是将打歼灭战进行到底。

        每一次的军事变革,都是发生在军事理论变革之后,而每一次的军事落后,都首先表现在军事理论的落后。这基本上是一个军事常识。但在日本方面,似乎对当时世界范围的军事理论创新与军事变革置若罔闻,奇怪也哉!

        • 家园 老马前面说过:TG的合围有点另类,

          秉承了毛泽东“伤其十指不如短期抑制”指导思想,往往以有力一部进行穿插,强行隔断被围部队与其后方的联系,然后不顾自身损失的吃掉;但往往需要对手配合,对手溜得快或过于狡猾也就不太围得住(象二次战役中的美陆军二师,尽管三所里、龙源里都堵上了,还是被其跑掉大半),对手多于强大,也自然围不住(美陆战一师在整个远东海、空军飞机支援下也是大部分跑掉了)。

          而日军

          自从日俄战争之后,乃木希典就被捧上了“军神”的位置,其所采用的“白兵突击”、连续冲锋等实质上的人海战术则被奉为日军进攻战斗的“金科玉律”,辅之以洗脑式的精神教育和(普通士兵)堪比狙击手的射击技术,使得日军在亚洲横行一时。“武士道”精神也要求日军官兵“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正面粉碎敌人,而不是投机取巧(显得有点贪生怕死),至于TG那种“偷鸡摸狗”的战法就更为日军所不屑,这就限制了日军在战略战术中“奇思巧技”的发挥。日军作战呆板,屡见被人呼为“猪头”也许就是这么来的吧,呵呵。

          这当然是战略指挥思想的问题。不过

          至于日军的大型合围,也不能说一次也没有,印象中有两次:武汉会战和中条山。其实,武汉时的106师团就是干这个活的,准备包抄撤退中的国军后路,但被薛岳发觉了,结果被一顿胖揍,半死不活的被抬了回去。中条山,国军反应太慢,又没有TG钻山沟的本领,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 家园 河里以前讨论过了,我写过相关的帖子

      不过找不着了,你既然看过李宗仁的回忆录,那里面说的很清楚了。他认为以当时的中日国力来说,如果日本从一开始就铁了心要把中国全部占领,他们是可以做到的。

      日本倒也不是没有战略人才,只是最初没有全盘占领中国的打算罢了。日本对华战争的设计是按着日清战争的方式来的,一心想着再签一个马关条约。一边打一边盼着中国来谈判。但是西安事变后的常凯申倒是守了诺言,死活不和谈。

      日本对华全面进攻在国内反对的声音也一直没断过,918事变就是关东军未经大本营同意就擅自发动的。所以常凯申当年坚持不和日本和谈也有他应得的功劳。

      具体到歼灭战这一块,这个我了解的不是很清楚,要再多些资料才可以发表意见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