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帝魔探险记 -- 晨枫

共:💬1457 🌺6638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8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可是其专长

                        前面提过,Andrew的专长可是流向组织。这是交通建筑最重要的一环,而他可是机场设计出身。

                        另外,大家可能还记得Andrew的戴高乐发生过的事故。当然调查认为是扩建部分有些施工问题,但工艺是不能完全排除在外的。你可以想象大剧院有类似隐患吗?

                        不过可以放心,大剧院蛋壳的工艺是中国自己的--虽然Andrew一分钱没少拿。

                  • 家园 晨兄这就扯远了

                    我个人对Andrew并无成见,只是告诉你他的长项在哪里,思考方式怎样。这个项目给他并不是他的过错。最后事实也证明了他其实对这个蛋壳的把握是冲动更多。这个基本没有功能的壳虽然未必是全世界最大的,(纵长轴212米左右,高46米,南北短轴140米左右),但基本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困难的壳了。具体就不展开了;反正最后实现还是靠不了他老人家。

                    关于体量问题就不多说了。建筑群落的形式下,你对体量的主观感受不是简单的所有建筑体量加在一起,而是整体环境效果。

                    其他就不谈了,罗浮宫里金字塔的尺度应该是一定透视关系得到的,不是数学比例。想来晨兄是工科出身?那么大概会支持现代主义里面功能与形式统一的这个意见,那面对这个代价巨大,基本没有功能的蛋壳时,又做何感想呢?

                    最后说一句,我们扯半天也都是些个人意见,这些个一知半解看来还不如后面老爷子的解释‘权威’:)

                    • 家园 谢谢,我们求同存异吧

                      我是学工科的,特别认同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我会象征主义建筑也情有独钟,在Walter Gropius、Mies Van Der Rohe、贝聿铭、Le Corbusier这一代人当中,我最喜欢的其实是Eero Saarinen、Oscar Niemeyer。

                      • 家园 呵呵,我这样告诉你吧

                        其实,Andrew最早提交的方案,就是现在壳子里面的东西。特别提醒你注意,壳子里面的剧场正是分立模式的,没有强行扭在一起。

                        后来的大壳子是属于巧合,带有相当的意外性。但业主首肯之后,Andrew就只好面对所有的枪林弹雨了。

                        另外告诉大家一点。大剧院外壳内部,特别是夜晚,其空间效果是很精彩的。但这和剧院的功能联系就不大了,也是这个外壳独立于剧院的地方。而且,这里的工程艺术之美如果按Andrew原本的设计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施工过程中曾有人说,这个外壳装了钛板还不如不装的时候好看--这是指外部。

                        另外个人对大剧院的想法已经很多年了,但从未公开提出。因为任何建筑还是应该给它一定的时间来验证自己,也验证它与历史发展的相互关系。国家大剧院从2007年建成到现在已经有3年时间了,现实基本验证了一些个人意见,所以今天才讲出来,和大家讨论。其他的想法,待现实进一步检验以后再和大家分享。

              • 家园 二位的观点是行内两派也是普通百姓的2种观点

                我想我们在讨论这类问题时应该有个思维基点,那就是什么才是美的。套用中国国画艺术的审美“标准”-符合这个民族长久以来的审美观念以及趋势的才是美的,范曾:首先讲究的是好,其次才是新。这么多年了,“好”是很难做到都好,一直好的。建筑美不仅是它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身后的那片天,这与国画艺术知白守黑异曲同工。蛋壳在这点做的比那裤衩好..

                另,库哈斯有句话:..这座建筑也许中国人无法想象,但是,确实只有中国人才能建造。试问支持这些新奇建筑的人,造一个在当代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实用建筑有何意义,这不是梵高的绘画,可以等到下辈子被人赏识。那这样还不如到世博园里去建个试验性的。

                北京乃至中国已成为外国设计师的试验场。这不是空穴来风的胡说八道。一批学者呼唤要警惕建筑文化中的自觉殖民主义,也不是耸人听闻。日本韩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都有被当做小白鼠的痛苦回忆,而处在腾飞时期的我们也在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不知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兼容并蓄,会怎样抗衡并引导目前这样一个态势。

                关键是,谁来买单?

                • 家园 那里有什么两派哟

                  评委会最后是没有结果的。

                  这个方案的支持者都是确立以后才出现的。不过前面不是有人说了吗?现在北京老百姓比以前能接受一点了,这也就行了。老百姓能看惯,能忍受就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境界了

                  • 家园 光建筑学内部老学者就分作2派了

                    大多数是不支持的,少数是支持的。在修建之前已经开始笔战了。评委会?呵呵。裤衩的主要支持者是矶奇新评委。多有分量~ 呵 看到你和晨大的讨论氛围真好。

                  • 家园 打听一下八卦

                    到底何人拍板定的方案?

                    从整体的城市建筑规划来讲,它摆在那里不伦不类,既没有文化内涵的衔接,也没有与其他建筑相呼应。超前设计不是不可以,管他什么后现代主义,总要讲整体性,内部连接性。让人看不明白它想表达什么概念就是一个败笔。

                    • 家园 呵呵

                      其实八卦没啥意义,专业的归专业,对事不对人。其实不尊重专业才会导致对人不对事--当然,八卦也有自己的‘专业’--是谓人力资源?

                      而且就算没有这个人的这个决定,其他类似的问题一样会出现,到时候你找谁呢?再拎另外一个出来批判?

                      也许,这还真是国情的真实反映?说起来现在谈也不过就是为以后,吃过亏了能长点见识--还尽量能举一反三,多长点见识,一下跨上几个台阶,那就算赚了。

                      话说回来,像我以前说过的,真要是成了所谓交学费交成生活方式,那。。。

                      就算咱磨牙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因为那时候无论你干吗都和闲着一样。

                • 家园 始作俑者,就是大剧院

                  晨兄大概并不知道,整个国家大剧院,最最困难的部分就是外面这个几乎没有功能的大蛋壳。这个蛋壳的问题还根本不是Andrew所能解决的。

                  大剧院之后,千金马骨的效应立时发散。中国得到了一些好的设计不假,但更重要的是为当前世界建筑设计灰暗模糊的走向提供了徘徊喘息的机会。库哈斯的中央电视台,黑川纪章的郑东新区等等等等, 这些让他们自己都吃惊于其规模尺度的设计,自然而然会脱离其自身可以完全把握的范围。新,奇,怪,外,眼球,不计代价已经成为众人成功的法宝。中国自身的建筑设计在细节和整体技术上得到一些提高外,在建筑审美上更是被弄得东摇西摆不知晃到哪里去了。(当然,这里面少不了地产经济,社会文化冲击的巨大贡献--而建筑设计何尝又不是积极的参与者呢?)

                  • 家园 我对中国现在的建筑风格的大胆试验还说不清态度

                    一方面对一些荒唐之作只有摇头,Koolhas我从来就没有看出什么好来,大裤衩更是瞠目结舌;另一方面,中国现在建筑上的前卫只有20年代的苏联可以相提并论,但20年代的苏联是短命的,而中国现在的勃兴则不是;Le Corbusier的理念要20-30年后才能实现,20年代苏联建筑学界的构成主义到到现在的解构主义才找到知音,但当代西方很多建筑理念眼下就实现了。我不敢说Koolhas、Andrews、黑川纪章、Zaha Haidid、Cooper Himmelblau这些哪些最终会成为新一代Le Corbusier,但对建筑风格的实验一概拒绝也未必就是进步的。

                    • 家园 这又是一下推到头了

                      不知道晨兄怎么看出来这是要一概拒绝了?

                      实事求是的说,在中国工程技术界,建筑设计的确是一块短板。当时是,现在还是。这是历史形成的,也有建筑设计行业自身的很多问题。不仅我们看得到,领导也看得到。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是把建筑设计业当作一般商业领域一样,用加入WTO的精神来冲击一下,逼着它进步呢?还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顺应其自然演化呢?再有,抹倒建筑设计之后,对其他工程技术专业的的水平应该如何认识呢?

                      现实中,采取的是第一种方式。而且有了大剧院这个先例之后,下面不管多大多小的项目全部是‘洋’字当头,到了无外不开席的地步--很多招标明确要求必须有外方设计单位参与。这就走到极端去了。

                      几十年来中国建筑设计界在怎样面对自己的现代化问题上是经历了相当困难的时期的,而这近年来的狂飙突进中,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细节的把握,整体的融合这些技术上的问题很快就有了迅速的提高。外方在工程设计组织等方面的专业性是值得认真学习的。但在那个大的问题方面,没有人可以帮你。外方在这方面的建树?那就是大剧院,大裤衩。当然,这不是中国一家的问题。自己的现代化问题指望别人是指望不上的,这是这个专业有异于一般商业领域的地方。自己的文脉,自己的传统,是要自己来选择方向的。

                      再跳开一步看,建筑界所面临的现代化困境并非其独有。我们整个社会在面临现代化的问题时,依然是莫衷一是,建筑只不过是一个表现。今天的大剧院/大裤衩一定意义上是现实某个侧面最忠实的一个反映。所以需要提醒的是,虽然方向未定,可以百花齐放,但历史是不可逆的,文脉是不会断的,天长日久,没有主动的思考,现实也会替你选择出一个文脉来。今天的公众已经开始适应大剧院的冲击,并在其中找到把自己结合进去的位置,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无论是通过风水,还是八卦,它已经进入了我们的公共生活,也成为了我们历史生存的一部分。公共建筑的历史文化功能就是如此之潜移默化。

                      回到形而下。当然,大剧院之后也总结了很多经验教训,比如近来流行的就是买断建筑设计,而由自己来做深化设计与其他配套。这和大剧院的建设应该是有一定逻辑上的联系的。

                      另外想起来一事需要补充。Andrew在国家大剧院之外还是有另外一个剧院设计作品的。这就是上海浦东的东方艺术中心。不知道谁有图片可以贴一下。这个项目使用后比较惊人的好像是其能源消耗。这又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我们就先按下吧。

                      • 家园 中国的建筑归根到底是要靠中国人的

                        不可否认,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人的自信心不足,眼睛朝外就不奇怪了。现在似乎好一点,希望以后更好,出中国自己的建筑大师。

                      • 家园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图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坐落于浦东行政文化中心,是市委领导在不久前召开的上海市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文化布局规划设想的上海文化"一轴"的东起点。总建筑面积近40,000平方米,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整个建筑外表采用金属夹层玻璃幕墙,内墙装饰特制的浅黄、赭红、棕色、灰色的陶瓷挂件。从高处俯瞰,五个半球体依次为:正厅入口、东方演奏厅、东方音乐厅、展览厅、东方歌剧厅。它们犹如五片绽放的花瓣,组成了一朵硕大美丽的 "蝴蝶兰"。建筑顶部安装了融入高科技的880多盏嵌入式顶灯,当美妙的旋律在音乐厅奏响时,灯光会随旋律起伏变幻,将夜色中的东方艺术中心变的璀璨奇异、充满动感。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由1953座的东方音乐厅、1020座的东方歌剧厅和333座的东方演奏厅组成。拥有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舞台、音响、灯光设备,可以满足交响乐、芭蕾、音乐剧、歌剧、戏剧等不同演出需要。

                        • 家园 谢谢!

                          晨兄可以看一下,就我个人的审美而言,这个设计比国家大剧院要合理,要更‘现代化’。

                          当然,能耗问题当时并不在要求之列。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观点。以中国现在发展的速度,你拼尽全力向长远看犹有不足--几年之后时间就可能超越你原本聚焦十几年后眼光了--那再不从长远大局和专业性出发,只看眼前,怎么能怪公众有意见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