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吃饭问题主要归功于前30年 -- hwd99

共:💬343 🌺749 🌵3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又造谣

            外链出处我国粮食自给率超过95%。

            改革之前,粮食始终保持在30000万吨以下。1978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30000万吨,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历史性得到达了40732万吨。1998年粮食产量达到一个高峰51229.5万吨。2009年约为53082万吨、。

            近些年来,我国年产粮食始终保持在5亿吨的水平。

            你的数据不过是拿进口大豆来凑数据的鬼把戏罢了。

            • 家园 史兄明见!

              改开前,由于高出生率,中国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这个年龄,每天热量需求男女平均要2500多大卡。前面贴出的人均热量,是全部食物(是不是还包括进口食物?)与人口平均之后的,实际上留种、储存损耗加进去后人均还到不了那么高。即便不考虑这些,人均热量显然是长期不足的。

              每天缺几百大卡,几个月行、几年、几十年下拉是什么结果,大家可以自己去试验一下。另外,改开前中国男人的平均身高,甚至不如新石器和宋之前,这也说明问题。

              前面有人说改开后农田水利的败坏,可如此败坏现在还吃饱了,文革时候那么好却没吃饱,除了化肥等因素,也只能认为政策要负很大责任了。

              照我看,认为改开前中国总体比现在牛的,根本不比与他们讨论。连人民勤劳、比较追求平等这种几千年的传统,都有人说成毛的功劳,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呃、心理素质。

            • 家园 不考虑大豆和油料才是骗人

              热量才是唯一标准,大豆和油料都是增加热量的。

            • 家园 不考虑大豆和油料才是骗人

              热量才是唯一标准,大豆和油料都是增加热量的。

        • 家园 你这个说的不全面。

          凭良心。前三十年只有十年农村在发展,开国之后的第一个十年。49年到59年。
          事实是只有大约60-63年没什么发展。

            就是在文革中,水利工程、农田基本改造也没停过。

            六十年代国内也在搞化肥,我所知道的两个大化肥厂:上海吴泾、浙江衢洲都是六十年代建起来的,文革中各地还建了不少用煤的小化肥厂。

            农民从穿补丁衣服到不穿补丁衣服的转变正是文革中七十年代初开始的,华东地区城里紧俏粮食从出饭多、价低、口味差的秈米向价高、出饭少但口味好的粳米转变也是在七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中期,大部分城市家庭都能有节余粮票来换工业品,粮票的黑市价也越来越低。

          • 家园 化肥

            大量化肥+农田水利,结果人民还吃不饱,居然比战乱的49年之前人均热量没有本质改善,岂不是领导人的政策要负主要责任?

    • 家园 绿色革命这样的技术升级导致的粮食产量增加

      技术的来源都是国外,使得中国、印度这样的人口众多的国家解决了吃饭问题。

      归功于时代或某个人太牵强了。

      种子的改良也是基因的改良,和目前的转基因粮种没有质的区别。

      归功于前30年这个结论不靠谱。

      • 家园 主要产量增加源自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

        60年代末的石化革命和技术进步带来了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化肥增加了产量,农药增加了稳定性,塑料薄膜是寒冷缺水地区产量大涨的关键。

        中国发展的密植,有机肥,良种,大面积农田水利建设在前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加上前述的三大进展,农业产量立即狂飙突进起来。

        相反,在世界其他地方, 即使有了三大进展, 产量提高也是寥寥,可见中国的吃饭问题主要归功于主席的农业政策,其次是由于技术突破和扩散。

      • 家园 当时西方封锁,那来西方技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