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拍戏的“哲学” -- 秋原

共:💬66 🌺91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拍戏的“哲学”

    拍戏的“哲学”

    ——应“不惜”大姐杰之邀,讲述一下跟影视圈打交道的注意事项

    五月中旬那会儿,在MSN聊天时认识了一位热心的大姐杰——西西河上的ID“不惜”。俺嗲着嗓子管人家叫“大姐杰”,也是说的过去的,眼下一些自己有些事,也多多少少有求于人家嘛。

    在交谈中,大姐杰很爽快和我提到一个问题,大意是西西河上作者很多,作品更多,在寻求与影视改编有关的拓展方向时,遇到了一些问题,问我能不能给些门路,或者提供一些建议。事后,音速论坛上也有人问我类似的问题(如果没记错,是minghui同学吧)。当时我手头正有杂事情耽误着,仅在MSN上草草说了几句,趁这两天有点空儿,就扯一些这方面的闲话吧~

    不惜大姐杰在聊天时跟我提到了萨苏、提到了王外马甲,好象还提到了老兵吧(抱歉,我在河里只见过“老冰”这个ID,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位)。

    萨苏,我至少06年那会儿就在音速上听说过了,当时还不知道西西河呢,也没亲眼见过,因而刚听别人说“老萨、老萨”,我就以为是伊拉克那位呢,胡乱猜测丫让美军抓起来了还能坚持写狱中日记陶冶情操?至于老萨的作品,不怕萨大生气,我实话实说:真没看过多少……好像最早就看过一个日本老太太和狗熊之间发生的故事……

    不光是老萨,同样也包括前面说的王外马甲,我基本都是久闻其名而刚刚知其人,以后还得多跟几位多学习多请教……

    不费话了,切入正题。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被影视公司看中,卖下改编权,是现在很流行很普遍的现象,我也算是有过这方面的尝试。比如说写《惊涛拍岸》和《朔风飞扬》的阿弩,就是我早在02~03年时候认识的网络作家;还有更“神”的一位,为了避免本帖被毁,我就不提他的人物字号了,08年我通过朋友的关系转了几道弯才联系上他,当时最急迫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卖他创作的一部小说的改编权。

    在以前聊天里我对提到不惜大姐杰提到了涉及影视改编、以及在和表示对您的小说有兴趣的影视公司之间打教导的一些注意事项,粗略总结如下,供诸位分享:

    一、做“匠”不做“家”

    小说,给个冠冕堂皇的说法,是文学艺术,甭管前面加不加“网络”这个前缀,我知道作者都是把自己的作品当成宝贝疙瘩。遇到某些气量小的作者,他的小说要是有什么硬伤,还不允许别人说呢。这说明作者都把自己的作品看的很神圣、很庄重、很严肃——将自己看做“作家”,把自己的行为视为“创作”。

    现在我正式地告诉您:当您和影视圈打交道的时候,请放下这种姿态,现实一些吧~

    在影视剧的前期筹划当中,尤其是电视剧,剧本大都是攒出来的。目前影视圈具备一个非常老道成熟的剧本市场,各种题材、剧种的中低档本子就象自由市场上的萝卜白菜一样,摆开摊卖,我的手机和邮箱就经常收到这类同行发来的信息:“都市青春情感各类热门剧本有意请电1380********”。这个环节就是赤裸裸的商业交易,见不到任何与“文学”、“文艺”相关的高雅气息。

    有实力的大型影视制作公司,还会专门设置自己的剧本库、建立作家群。这个剧本库里的东西,有一些是买的,有转让的,但大部分都是“抄”的和“偷”的——很正常,而且合法。诸位看到这里不要惊讶,我在两个动词上加了引号,就是有其他的涵义,别着急,后面会解释的。

    写小说,您可以当自己是作家,在搞文学,是高雅的,是务求尽善尽美的;而写剧本,就是一个(或一些)技术工匠在制作一件商品,即可以撩撩草草地做个低劣的粗活换个仨瓜俩枣,也可以呕心打磨精品赚个高价。

    因而,当您的文学作品有幸被我的同行看中的时候,请您放下“作家”的身姿和心态,用最现实的言行去和他们打交道吧~

    二、他们的改编不能忠实原著,怎么办?

    很遗憾,我告诉您:直接认倒霉吧,没办法!

    绝大多数的改编合同都是“一刀切”,即作者向影视机构出售作品的改编后,没有任何连带权益。怎么改编,改成什么样,到底是拍电影还是电视剧,啥时候能整出剧本大纲来,啥时候能开机……这些问题,自您签下字的那一刻起,就都与您无关了。

    在目前国内影视剧的制作全程当中,最不重视的、投入最微小的地方就是剧本创作环节。30集以上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超过一半的制作投入都是用在戏里担当主演的片酬。一个国内一线影视明星的单片片酬可以达到10万元一集以上的水平,而剧本往往几千元一集;至于当初买小说的改编劝,恐怕整个小说才10万元上下的水平。

    当您和圈里人打交道的时候,对方肯定会表示出对您作品的赞赏,也会拍着胸脯表示一定要把您的小说拍好拍精彩云云。前面半句拍马屁的,您听完可以收好;后面那句誓言,当个响屁就可以了——既然改编合同是“一刀切”的,他压根就不用考虑你这位原作者的存在;而在摄制和后期加工的若干环节中,当遇到没钱了、没时间了、大牌犯“腕脾气”了等等情况出现的时候,现场删戏加戏改戏改词……这些事就是家常便饭~

    这里面有两种例外。第一种例外就是原著作品属于“红色经典,历史名著,名家名著”个范畴,那么剧组的改编拍摄当中就会比较慎重。比如说三国水浒和金庸的武侠小说,这些原著家喻户晓,流传广泛,三教九流的老百姓都知道里面说的是什么事。哪个不开眼的要是把名著改编的面目全非,观众是不会接受的;再比如说林海雪原和红岩,这属于红色经典,谁要是吃了豹子胆乱改“红经”,上面是要发脾气的——还记的让张默打的那个童瑶吧,她02年在新版的《林海雪原》里扮演“小白鸽”,这个连续剧就因为和原著的明显出入,而受到当时广电局“不得不负责任的改编红色经典作品”的批评~

    第二种例外,就是原作者不光简单地出售改编权,同时还具备担任影视剧投资(出品)人/执行制作人等有实际话语权的背景。比如说,琼瑶和海岩,他们就是这种多种身份的例子——即是小说的原作者、同时还是制片人、又参与剧本的创作。既然身为制片人,那就意味着是剧组里的老大,剧本怎么改,让谁出演哪个角色等等在这些大问题就有说一不二的权利了。

    《仙剑奇侠传》都玩过吧,多经典的中文武侠RPG游戏啊,这是我唯一一个打通关的RPG游戏。前几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效果如何呢,看过的人都可以掂量一下,我就不多说了。这个例子就说明,游戏的所有者(台湾大宇/软星)只是向电视剧改编方简单出售了改编权,而没有参与制片。实际上,很多小说的原作者,都对改编自他们文学作品的影视剧存在程度不同的“保留看法”,有些还很激烈。《鬼子来了》改编自尤凤伟的《生存》,当十年前这个电影在社会上造成影响和争议时,尤凤伟居然把导演姜文告上法庭了~

    所以说,如果您的社会活动能力强大,不仅能写小说,还能找来投资,那这种情况咱可以单说。当您只是就出让影视改编权的合同准备签字的时候,就当自己是卖儿卖女就可以了。卖出去的儿女就是泼出去的水,他们是让大资本家的二姨太认了干儿子吃香喝辣还是让土财主塞到傻儿子怀里当了童养媳任人糟蹋,您管不了了。

    三、我的小说什么时候能拍成电影、电视剧?

    答案就仨字:没准儿

    签过改编劝合作的作者都知道,合同里一般会明文规定一个有效期,短的有三年,长了就是“永久”了,也没有比这个再长的了。通常以3~8年居多。

    买下改编权,却不马上拍,这里面有对方的考虑。首先说他最少也要把原著吃透,整出一剧本来。然后资金、拍筹、剧种、审查各方面的问题都会影响制片方的摄制安排。比如说,我买的是一一个军旅故事或者谍战故事的小说,但随后的电视剧市场的风头变了,这两种戏不流行了,我就只能先搁置起来;或者说,这个军旅背景的小说从20年代写到70年代,从南昌起义一直到文革,肯定是个大戏,对投资要求很高,而我目前手头无法集中那么多的资源,只好也先搁置起来——合同里这个有效期,就是为类似这些影响因素而设置的一个“缓冲时间”。

    另外一面,就是涉及到外人不了解的一个地方了——别看我现在不拍你这个小说,但我已经可以用到了。拍片子不忙,可以先找人做出剧本大纲来。我认为你这个小说里那些比较好的故事、情节、桥段、对白、场景……我把这些东西抠出来,搭成架子,放到我的剧本库里,以后这东西就是我的了——我前面说的“抄”和“偷”,大致就是这样。当然,这只是若干种充实剧本资源的手段之一罢了。小说,其实就是写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构,把这六大要素凑起来就成了;同理,我要把这六大要素都改了,这不就是一个新故事了么?!

    这种现象在目前都市+青春戏,感情+苦情戏,清装武侠戏里是最常见的。诸位在这种电视剧里,经常能看到大量类似的情节,这就是因为他们很可能都来自同相同的架子。为什么提到剧本就说是“攒”出来的,就是如此了:客户要青春剧,编剧A从剧本库里找个与青春剧近似的架子,编剧B塞肉,编剧C裹皮,编剧D上妆……经典的标准化、模块化生产。

    编剧和小说家不同,编剧干的是工匠的活,而且分工还很明确,集团创作+集团酝酿~

    关键词(Tags): #改编(嘉英)#编剧(嘉英)#拍戏(嘉英)#改编权(嘉英)元宝推荐:海天, 通宝推:卷心菜,不惜,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自动化一下吧

      有帮理工科的搞了个“剧情库” http://tvtropes.org/pmwiki/pmwiki.php/Main/HomePage

      把经典的剧情、桥段归纳分类,还有对已有电影/电视剧的分析。

      是不是有机会把"集团创作+集团酝酿"搞成自动化哈

      $generate_film --character=10 --year=1919 --place=china --genre=love feeling_lucky=true

      一部和五四运动相关的爱情片问世了

    • 家园 还有更“神”的一位,为了避免本帖被毁,我就不提他的人物字

      哈哈, 您这么“不提”, 和提名也没啥区别了, 还是小心为是啊!

      to He-Who-Must-Not-Be-Named, 祥瑞御免!

    • 家园 【原创】三、一两种常见骗术和江湖规则简述

      不好意思,直到今天才知道西西河的新网址~

      这个连载在停了一个多以后,今天终于重开,进入第三章了。今年是我比较累的一个年份,事多,尤其让人挠头的烦心事更多。原本我打算在这一章里说说在剧组工作、或者一家影视公司里相处的“政治学”,但近期我亲历的若干事情,让我觉的有必要先搁置这个话题,转而说说这个圈子里一个不仅非常普遍、而且非常丰富多彩的一类现象——各种各样的大骗子、大忽悠,以及他们惯用的招数。

      刚过去这一周,我就邪了门,七天之内,起码和五拨大忽悠们打了交道,其中有单兵作战的,有集团配合的,有周愉打黄盖外加表演借东风的……江湖风格还挺丰富呢。这些忽悠们通常是先从娱记、或者我的同事那里得到我的联系方式,然后以拍戏、合作、联合制片,**势力集团优厚待遇聘用等等伎俩找上门来,亮出舌头开始喷,口若悬河+天花乱坠,描述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

      很可惜,这五拨人马除了浪费我总计五个小时的时间外,没有得到任何收获。基本上,我平均一个小时接待一拨。出于个人安全、面子和不痛打落水狗的习惯,我从不戳穿他们的伎俩,最后无非是以很冷淡的态度宣布送客、或借故告辞而已。

      这些忽悠和他们的言行,都是在我所在的行业里,我亲自领教过的。但他们使用的骗术,却可以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当中。娱乐圈,影视圈,我从事的这个行业一个特点就是透明度低,而各种不实吵作的风气又太甚,长期以来形成的结果,一是让这个行业笼罩了一层黑幕,外人看不清楚,各种娱乐报道的真实性不高;二就是提供了藏污纳垢的空间。

      越是这种不透明的行业,就越容易产生欺诈。我以前在很多文章里头提到过华谊兄弟王中军和冯小刚言行的坦率和为人的直爽,我是非常欣赏他们的。媒体给冯小刚的外号是“小刚炮”,他在圈里就属于嘴大爱喷、脾气易怒的那种人,但仔细听他的言论,你会发现他的话都是大实话,基本都是靠谱的,不拐弯抹角,也不胡说八道(前段时间他那个“砍孩子说”其实另有原因)。尽管大王总和冯小刚也不是完人,身上也有不少毛病(尤其是冯同学),但就从做人的坦诚这一点上来讲,是很值得别人去学习的。

      我比不上电影学院的老教授的理论水平,但没有任何实际出世经验的老教授这辈子也写不出我这么实用的文字了。

      1、“我们不缺钱”

      这五个字,是最最常见的一种江湖虚话,同时也是技术层次最低劣的一种招数。当你听到这五个字的时,清注意,你很可能就遇到两种人了:骗子,或者比较极端的权欲者。如果你想开开眼界、或者说提高自己的实战经验,那就让对方继续表演15~30分钟,好仔细辨别出倒底是前者还是后者。

      骗子来忽悠你,明和暗了就是想从你身上蒙钱,或者其他形式的利益,但骗子为了伪装,为了迷惑你,通常会把自己打扮成富有者、能人。我以最近经历的两件事具体来说:

      第一就是一个东北人,年纪大概在30~40岁之间。我是早年在一个军事论坛和QQ群里认识的,已经有6、7年了。这些年里,每年他都至少给我打两次电话,介绍一些没谱的事,什么青岛市政府要上马野生动物园项目,问我想不想投资啊;内蒙某个煤老板打算入股**唱片公司,急缺相关高管人才啊等等。最近这回是说某个49年逃台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后人要回大陆拍摄反应其先辈抗战事迹的影视剧,“这可是您的专长,是不是!您觉的怎么样,一起来吧。他们不缺钱……”

      最后这五个字,漏馅了。他比以前长进的一点,是主语用了“他们”而不是“我”。

      我从来没见过他本人,也没必要见,因为他这套忽悠水平太低,我不想在没谱的事上浪费时间。但我很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当初在QQ群里透露自己的电话,而且是家里的坐机。这大忽悠是个贫蛋,只要电话打过来,你不正式表态他就说个没完,我又不好意思把这层窗户纸挑破了。每当此时,我就从自己职业习惯产生一种感叹:表演的很给力,可老不谢幕,也是挺烦人的事……

      至于第二种忽悠,则是至少二人以上小型集团,配合表演。一般是一个老总,搭配一个助理(或老顾问);或者一位经纪人/广告人/独立制片人、搭配若干演员/摄影师/资深娱乐记者等等。通常以“双簧”或“二人转”居多。我五天前、前天和昨天遇到的两个例子,都是这种1+1组合。

      这二拨,一上来就自报家门,一拨自称“秋老师,我们可是您的港台同行喔”;另一拨也号称是有海外背景+江浙传媒;然后两家表示是“慕名而来”,打一通糖衣弹烟雾弹;最后表明目的,都是看好最近两年中国电影的强劲走势,准备进入这个行业,拍什么水准的大电影云云。

      这些团伙在准备配件上就比单人行动要强多了,不光动嘴,还拿的出真东西呢。五天前的这一拨,什么策划预案,市场分析案例,预计拍摄安排与主创人员目标等等,都有。随身还带着名牌笔记本电脑,装无线网卡,全是高科技数码产品,加上人家一身上下全是名牌的皮,真不敢小瞧。我没有火眼金睛,仅仅这个程度,也看不出地方是李逵还是李鬼。聊了一个钟头,把他们找我的目的先摸清,然后我就说自己要花一两天看看您这些素材,想好了才能给二位答复。

      到了大前天的晚上,他们来电话,问我考虑的如何了。我就说第二天上午有空,不妨再约会细谈。见面的前30分钟,基本还是试探,我很直接地说,你们前天给我的策划预案里面比较虚,没有实在的东西,拿这么个东西就去鼓动别人来拍电影,别说韩三平于冬王中军这些行业里的大腕了,连我这种小人物都看不上的。在此后对话过程我感觉他们很急切得想让我亲自动手,给他们的这个电影重新弄出一个新预案,包括大致投资核算、主创、拍摄周期、档期等等具体的细节问题。给我的感觉就是打算把我当不花钱的免费劳动力;这让我产生的最初的三成疑虑。

      之后,就不是他们套我,而是我开始套他们了。有句俗话说的好,叫“言多语失”,话说越多,漏洞就越多。随后我问到他们一系列关系电影前期运作的细节问题,包括怎么选演员、怎么解决导演与执行导演之间的搭配,打算请什么风格的摄影师等等。我问的越多,他们的反应就越尴尬,最后就以“秋老师,我们剧本、主创等等都是重金买断,是有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能轻易透露”来搪塞我了。我的疑虑从三成剧烈升到九成半。

      他们可能试图在我身上做最后一次尝试,由自称“*总”的那位给做了明显对我带有劝慰和藐视语气的讲话。劝慰的目的是让我回心转意;藐视的目的就是激将,想通过羞辱的方式让我脑子发热。但坐在他们对面这个叫秋原的老不死的,智商虽然不高,阅历还是有的,秋某已经在这个圈子呆了N年,脸皮早就磨练出来了,无论冷嘲热讽的攻击还是笑里藏针的马屁,都不在乎,一律免疫。

      就差剩下半成了。节骨眼上,“*总”旁边的那位“助理”做了一件特别二的事,他张口为“*总”做补充说明,这俩货开始在我面前说对口相声,不仅一口一个“我们不缺钱、我们不缺钱……”而且还把高档名牌笔记本转到对着我的角度,请我看他们以前和电影界大腕交往的经历。其中有两张2005年初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活动的照片,他们热情跟我解释这是去年在上海举办的一次电影高峰产业论坛……

      我当时很高兴地拍拍屁股站起来,脸上摆出“能听到声音”的洋溢笑声,夸赞了一凡他们活动能力如何广泛,事业心如何强烈,眼光如何长远,才华如何过人等等,同时心里说了一句真话“耽误我功夫,操你大爷的,傻X!”

      送客~

      最后,我就说下不是骗子的那种情况了,即你遇到的是一个有强烈控制欲的权欲者。

      当你和他打交道的时候,明明对方的实际情况很糟糕,八字没一撇。但当着你的面前,他嘴也很硬,也是满嘴的“我们不缺钱”。

      跟这种人打交道就要换一种思路。首先,对方不是骗子;其次,这里面具备让你参与的价值和机会。俗话说,“做人不由东,做了也无功”。影视圈既然是个产业,和其他行业都是一样,从来都是谁投资谁就有支配劝和话语劝,但这力量偏偏有一些权欲比较旺盛的人,其个人很强势(或者说自认为很强势)。他们习惯凡事自己做东,希望永远都是自己做局,让别人来当跟屁虫,惟恐失去话语权。

      这么说比较抽象,但在其他行业有很多类似的现象,我就用房地产商为例来解释。

      房产商在楼盘销售时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捂盘”,故意制造出一种房源紧张,火爆抢购的表象。房产商还喜欢大言不惭地对舆论/媒体说,“我们有实力的大开发商,不差钱”,这就和本文的“我们不缺钱”如出一辙,是一丘之貉。现在房产商都是靠银行贷款和何种社会借款开发楼盘,哪家没有还贷压力。他说不差钱,鬼才信啊!但他一定要“捂盘”,就是制造一种房子要卖完的假象,让别人盲从跟进,让自己掌握主动。本来买房的是消费者,是上帝,但现在上帝被别人牵着鼻子跑了,道理就这么简单。

      回答影视圈,就存在这种“我们不缺钱”的嘴皮子功夫。你要真是不缺钱,戏早就开拍了,还费功夫把我拉进来一起“共赢”?

      这种招术就不是骗局了,而是商业交易里一种很低档的“外交术辞”,目的就是想让自己先保持主动,然后见机行事,随机应变。对于有经验的老油子来讲,这种虚话说了也跟没说一样,根本唬不住人~

      2、“***都很看好这个项目”

      这是江湖里另外一种出现频率非常高,同时也很低级的套话。***往往都是圈里老大级别的人物,韩三平王中军张艺谋等等了。按成语来说,这就叫狐假虎威——我说的话你不相信,这些大腕说的总该信了吧!

      诸位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听听“西太平洋大学”毕业的著名经理人唐博士的演讲,他就特别爱用这招。他在演讲的时候,除了以第一人称“我”开头的语句以外,出现频率最多的就是“比尔·盖茨和我”如何如何,“比尔·盖茨对我说”了什么什么……唐博士不愧是喝过洋墨水的,从他嘴里蹦出来的“比尔·盖茨”要远比“陈天桥”多的多,毕竟前者无论在知名度还是气势上都更能让人相信……

      本来还没说完,只是又没时间了。骗术这种东西,太常见,各行各业都有,历史更悠久。《疯狂的石头》里道哥一伙表演的可乐罐中大奖,一点都不新鲜,在明朝人冯梦龙著的《智囊全集》中,就记载过手法完全类似的骗术,无非就是道具变了。这骗术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到现在依然能蒙住不少人。

      以前我在报纸看过记者采访两位受骗上当的中老年妇女,喜欢煽情的记者在文中说骗子“利用了别人的善良和单纯”。扯TM蛋,骗子利用的压根儿就不是对方的善良,而是贪婪和无知,要是倒霉蛋没有贪便宜的心理,能上这当么!

      后清盛世靠忽悠,和谐社会骗子多!

      2010年9月1日 秋原于京东肉饼慎思轩

      通宝推:平淡是真,旧时月色,银色奥斯卡,角甲基,mingong,抱朴仙人,kmy1810,天涯浪子,海天,肯定没有被注册,
      • 家园 怕的就是您这样的

        反正事业在轨,不急着找生意的,容易保持心态。

        某些新进就不一样了,比较容易获得经验教训。

        这些其实无关智商,主要还是身处的客观状态和个人主观心态的问题。

      • 家园 想起演骗子故事的英剧Hustle里说,骗子规则的

        第一条,就是你永远也骗不了一个诚实的人……

      • 家园 发重了。DEL
      • 家园 呵呵,这可是货真价实。

        恭喜:你意外获得【铢钱】八个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 家园 通宝可不是骗人的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 家园 老师:俺脑子慢,看半天...

        看半天他们是想忽悠您进剧组吧?好象不是骗钱骗色的勾当?。

        • 家园 不可能的

          骗子都是皮包公司,光说不练的;何况拍戏之前,要提前在电影剧报备剧本,同时拿到广电局的拍摄许可证。

          想忽悠我进剧组?起码把这“两证”亮出来看看~

          俗话说,贼不走空,骗子也一样。这帮忽悠找我,已经提前制定了“行骗大纲”了。一开始都是想套个大买卖,结果跟我交锋之后,发现对方经验丰富+警惕性高,就开始施行预备方案:丫挺的也知道他们自己弄的那堆花架子“拍摄计划”蒙不了我,于是就鼓动我替他们写一个。我如果真替他们做了,他们一可以拿这个去蒙别人;二肯定在行骗的时候说这个东西是我写的,然后说我和他们是同事、老朋友云云,否则怎么可能拿到秋原亲手完成的东西呢——骗子的所谓“空手套白狼”,就是如此。

          所以说,如果你发现对方动机不纯,言语矛盾。在疑虑没有打消之前、没签任何书面合同之前,甭听对方说的如何天花乱坠,保持克制和冷静,千万别给对方任何实物/别做任何实事。

          ——骗子拿了你的一张名片,都能出去胡说八道,何况是你再给他任何更有价值的东西~

          • 家园 袄,谢谢解释。

            这大概属于商业欺诈行为吧?

            我们习惯的概念是看结果,也就是一定要达到目的(形成事实)。比这忽悠蝎虎比比竭是,只能让人宛而一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