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宁波农村二三事 -- 谈机

共:💬52 🌺478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宁波农村二三事

    胡乱写的一些文字,很杂,无绪,纯为亲身经历某些事后的一些感慨.

    我本人是宁波市鄞县某镇某村的农村孩子出身,我们的村子经济相比鄞县其他较发达镇的村子,经济上应是位于平均线以下.

    家里社会资源较少,自家人和亲戚当中,几乎没有发达的,自然也无从提携于我.

    是以,从小,父母亲教育的,便是要走出农村,而这,对于我而言,自然只有读书一条路.

    于我而言,这一路走得还算顺畅,或许是有点天资和运道罢,读书并未见用功,但初中考上的是省二级重点,高中考上的是省一级重点,高考虽有惊险,也上了重点大学.

    毕业后,找工作极其辛苦,没有门路,没有人情可托,当年本县的公务员招考,一个录取3人职位,报考者达1300多人,虽进入面试,综合成绩只有第5名,未能谋得一个铁饭碗,只得奔波于招聘会,但凭仗着几分口舌几分灵便,做了一个较大型企业的业务员,初时工作忙累,半年后渐渐顺手,两年后心血来潮下再报另一县公务员,终于成了万恶的体制中人.

    一路走来,原本愤青的热血已经渐然冷却,见不公事,总是冷静为先,妥善为要,学会了看开些,但有时,却又忍不住忿忿.

    以下几件事是对我颇有影响的:

    1、我小学入学是虚岁9岁,原因是按我们当地小学规定,8虚岁小孩,出生年月晚于8月者,不得入学,我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原本既有这规定,也只遵守罢了,但同村有一小孩子,与我同岁,生日更晚于我,却入了学,同村人都熟悉得很,父母便去托那同意该小孩入学的校长,说能否也让我读书,那校长说起来也扯得上自家人的关系,却勃然大怒,说我某某就是同意让那小孩读书了,难道不行?这一事,在我幼年留下不轻的印痕,却只是悲凉,老实巴交农民出身的父母,那隐着怒气却无奈的神情,让我心头隐痛。

    2、农村的孩子有农村孩子的活法,一般吃过不少城市孩子未吃过的苦,但也有些虽不登大堂却纯粹的野趣。记得读小学时,几个孩子一商量,你家带个锅,我家弄点番薯,时常去野地或水库边上烧烤,还背一把锄头,去山上竹山里挖点笋,偶然在小溪里还能捉到几条鱼。大家没有分别,没成年后什么家里穷富之分。但苦也是真苦,虽是出生于80年代,也在田里插过秧、割过稻,插秧时,水田里到处是蚂蝗,腿脚上套了布套,但每每插完了秧苗,小腿上叮满了黑黑粗粗的蚂蝗,血吸得饱饱,而心头一股凉气直冒,鸡皮疙瘩顿时满身。又有一次,割稻割得困了,钻进稻垛子睡过了头,中暑发昏了七天七夜。

    3、读初中起,就一直住校了,家里条件差,每月只有100元生活费,来回交通之类所有的都计算在内了,现在仍记得,那一碗菜汤一碗饭的日子,怕父母辛苦,每次寒暑假往返二十里地的学校与家之间,铺盖都是自己一个人背来背去。那时去家的路极差,是石子路,车又少,一个中巴车内塞满了近四十个人,连放脚的地方都无。初中三年里,也有过几回奢侈的享受,现在回想起学校对面那家快餐店里的青菜小鸡腿汤,仍是口水不已,很清楚的记得,三年中曾吃过十六碗鸡腿汤,每吃一次,痛快同时,心头又隐隐发疼,4元一碗,可真是太贵了。

    4、家乡多山,尤其是竹山,可竹子卖得极贱,不如笋值钱,记得初二初三春天那段时日,每逢礼拜日回家,便去山上挖笋,春笋刚上市时价格贵,却数量不多,难于挖掘,但待天气渐热,毛笋便多了,笋价每过一段时间便会变化,从1—2元收购价渐渐下跌,最后只有2、3角一斤,要想赚钱便得抓紧时间。我一般上山便是大半天,带一个大编织袋,等挖足了一袋才下山,一过称,卖得了七八十元,真是欢喜得不得了,简直好似考试考了满分,卖得钱里,会把大头给老妈,小头就是我的私房钱了,那可真是捂了又捂,觉得“阔”了许多,可真要花出去的时候,却又心疼,舍不得花,一张5元的整票,一旦要找碎了,思前想后,实在是难以决断。

    5、从小爱看闲书特别是武侠小说,我省下来的生活费和压岁钱,基本便是花在这上头了。读小学时,村里的一个租书店便全部看完了,读初中起,到镇里租书店借书,1本书1天要5角钱,由此,学会了一目十行,更练就了一双“毒”眼。许多小说,不过是滥竽充数的伪劣产品,假冒金、古、梁、司马、卧龙等人笔名,而我呢,基本一本书翻开一看前面数页,便能断定真假,盖因冒名容易,文风却是截然有别,每一作者均有自己格局,文字上更有独特风格。而看快书呢,记得我的记录是一天工夫看完了天龙八部,且不是粗粗翻过,而是每一情节看过后均历历在目。自然,能够练就这一功夫,也与我的自身处境有关,因钱少,只能看得快。不过那一段日子,心志却磨练得成熟不少。因家离镇远,寒暑假每日骑着自行车往返镇、家之间,昨天借来的小说看完了,今天就去还上,一来一回40里地,身体倒是锻炼得强健了不少。尤其是寒假出行,双手冻得如冰,暑假往返,则常遇大雨,浑身淋漓湿透,雷声闪电交替刺响,全身上下惟有包着书的尼龙袋子却是好好的。

    暂且先扯到这里,睡觉去也。

    通宝推:发了胖的罗密欧,特里托格内亚,醉寺,南寒,mezhan,篷舟,懒龙,大头大头,老老狐狸,多大EE,漠北以北,长少年,辽东半岛号,闯江湖,龙驹坝,乌柏,五谷不分,笨笨猪,韦红雪,五磊山,池塘中的雨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祖籍宁波鄞县的同乡强势花顶
    • 家园 看到家境贫寒又如此上进不送花不行!
    • 家园 俺也是无钱买书,只有快读

      看楼主读书的这段,想起俺的少年时代

      东海家在鲁南的小县城,虽然是城里人,但是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俺上中学时,父母两人的单位效益都不好,家里生活有些窘迫。

      俺的母亲和俺都不吃肉,尤其是猪肉,滴肉不沾,俺不吃肉主要是心理问题,是大学快毕业时才逐渐能吃肉。父亲和弟弟爱吃肉,但也基本是一月一次吧。平时主要是土豆青菜什么的,父亲发明的做法,油很少,水煮为主,却很好吃。

      俺性爱看书,把家里的藏书都看遍了。当时俺基本达到这样一个状态:哪怕地上发现一张纸片,也要捡起来看看有无内容,然后再扔。

      可惜父母都是工人,家底有限,除了几本《小说月报》《啄木鸟》等文学性的杂志,就是马列文集了。实在无书可读,俺就啃马列,读过《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等,再就是毛选,反复读了N遍。当时正在上中学读这些书,似懂非懂的,开始很难读进去,读的多了,却又自得其乐。

      刚上初中的时候,俺也特别喜欢武侠小说,可惜人穷志短,手里无钱,连租书的钱都没有,只有厚着脸皮找同学借。利用俺学习好,有一点可用价值的优势,偶尔也能搞到几本武侠小说看。人家是租来的,俺只能利用课间、夜里等时间差,借看一下。就此养成了几个习惯:

      1、读书求快。拿到一本书,很快读完,只关注大概情况,不太在意细节。只求快速读完,细节等事后再慢慢反刍。

      2、读书不求连贯。比如一套书分5册。俺可能今天借到第3册,下个月借到第5册,明年才看了第2册。不管它,借到就看,慢慢就能串起来了。

      就这样,初中三年把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差不多都读了(古龙的书当地很少),当然其中掺杂无数冒牌的金庸、梁羽生等伪劣作品。开始的时候有书就读,慢慢的就能分出好坏了,也就能像楼主那样,识别出那些是真、那些是伪了。

      因为我这种读书方式,当时不太喜欢梁羽生的作品,因为他的书情节太长,人物关系连绵不绝,往往几套书里都有,我又只能乱着读,费了很大劲才明白一些前因后果。痛苦、痛苦,苦中寻乐。

      不知道为什么,到了高中就不大喜欢武侠小说了,精力都转到学习上。当时是80年代末,家境愈加困难。我能支配的零花钱就是一周的早饭:1块钱。当时校门口一根油条要1毛,一碗粥要一毛,一张面饼也是一毛。在俺看来,面饼卷油条,再就上咸菜喝热粥,实在是世间最美的早餐,可惜这样的早餐也不能保证。当时俺正在长身体,这么一份根本吃不饱,更何况还只能买半套(粥+饼、粥+油条或者饼+油条),每天最难熬的是上午第四节课,饿的肚子痛。

      就这样,俺还要经常从嘴里剩下钱,在门口地摊上淘几本旧书,最喜欢的是旧的《中学生数理化》《中学生语数外》这类的杂志,当然后果就是一周的早饭都没了。

      俺的父亲最反对俺看这些辅导书,他的理论就是能把学校发的教材学好就不错了,哪有时间、精力学别的。从俺上小学开始算起,到大学毕业,他只是在俺小学五年级是给买过一套《小学生一日一题》(五年级和六年级分语文、数学共四本),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买过一本课外书,哪怕是初三、高三,也没有给买过一本辅导书之类的资料。只要俺一开口要买书,他的回答就是“有那个闲钱,不如买点好吃的,给你补补身体"。

      俺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初三,俺看到一个同学买了一本数学辅导书特别好,就反复找他借,这是我平时关系非常好的一个同学,他不断找借口推诿,最后俺终于争取到一个时间点:当天下晚自习之后到第二天上早自习之前。俺当时一天要上一节早自习,上午、下午各四节课,晚上再三节晚自习,这样下晚自习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俺就回家,快速把书翻了一遍,感觉太好了,但有没有时间细读,只好熬了一个通宵,捡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抄了一遍。

      上高三的时候,俺只是反复做学校发的教材,其他的书、资料一本也没有(家里也不给买),最后居然考了全班第一。有时虽然很反感老爸的政策,却也不能说他完全没有道理。

      这里是题外话,俺家的条件虽然差些,毕竟父母有固定工资,相比很多农村来的同学,已经优越很多,俺的那些农村来的同学,很多从没有在校门口吃过饭,都是自己从家里带咸菜、带煎饼到学校吃,因为家远,一周只能回去一趟,夏天经常煎饼长毛了还要用开水烫烫吃,偶尔才去食堂打一点青菜。除了吃的,住也非常差,城里的孩子可以回家住,农村的同学只能住校,都是平房,一个班住一个教室那么大的宿舍,上下铺,床挨床挤在一起,黑乎乎的。农村来的同学有富裕的,但是贫苦的更多,他们都很刻苦用功,尤其是高中的同学。很少有浪费时间玩其他,都是在学习,学习,努力学习。

      俺在的小县城非常小,只有两个中学的高中有上大学的希望,俺在的一中是当时最好的一所。一中的高中好,升学率高,所以全县的初中生都来争进一中的高中。俺是在一中读完初中、高中的。俺那届一中初三四个班,到了高一是六个班。当时俺初中班里只有十来个同学上了高中(全班60多人)。一进高中,班里大概50-60人,家在县城的不到十人,其余都是从下面乡镇中心考进来的。

      农村同学先天的劣势在于他们学校的师资太差。就以俺的中考为例,初中考高中,要考: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史地生(历史、地理、生物三门合卷)。这些课程,在我们县城中学都有专职老师,比如我们就单开历史、地理、生物课,都有单独的授课老师,物理、化学都有专门的实验课,甚至生物也有实验课。

      俺上高中后与一位从乡镇中心考上来的同学聊天才知道,在下边中学根本不开历史、生物、地理这些副科,即使开也是让同学自学,因为根本没有老师教。除此之外,他们从来没有做过实验,不论生物、物理还是化学,实验都是老师在黑板讲的,甚至有的乡镇连英语老师也没有。

      中考史地生一张卷,一共130分,据俺了解,考上高中的乡镇中心同学普遍得分在30分左右,城里同学的普遍得分在80-100,这里面的分数差距他们只能利用数理化等客观性强的学科来弥补。

      城里的同学有这么大的师资优势(先天就要在总分领先100多分),但是考上高中的同学里70-80%都是从下边乡镇中学考上来的。原因没有别的,他们比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俺在的高中是全县大学升学率最高的学习,俺在应届班,一班40多人(高考前提前搞一次考试,后面的同学不给高考准考证),只有6个当年考上本科,加上专科的,也不到20人。

      俺上了大学才知道,相比城市里的中心,相比那些省重点、市重点,俺们高中的师资那叫一个烂,比如俺中学六年,换过4个英语老师,只有一个是科班出身的(聊城师范英语专业),很多老师都只是中专学历,只是俺这届幸运(8×8那年上高中),一批山师、曲师的本科毕业生因为特定的历史原因毕业分配到县城了,正好带我们这届,可惜他们虽然有学历,但是缺乏经验,呵。

      很多人会批评俺们这硌旯的学生能考试,是书呆子。俺承认是当年高中时学习是非常刻苦,可是自觉比起那些农村的同学还是差很多。没有办法,俺们就像井底之蛙,出口那么遥远和渺小,而且只能有限的尝试机会,要想跳出这片小天地,只有先把自己学呆了、学傻了、学残了!

      弹指20年过去了,仅以此文纪念俺的青春和当年那些刻苦学习的同学们。

      通宝推:muqi,jent,特里托格内亚,南寒,阴霾信仰,发了胖的罗密欧,何求,懒龙,山远空寒,不感冒,老老狐狸,铸剑,史文恭,小糊,匿名:1
      • 家园 感同身受,很多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我也是。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 家园 同感同感

        同是山东人,同样的借书法,同样看书法。

        曾经一夜看了一套倚天屠龙记,第二天硬顶了15小时。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 家园 插队时...有一段时间是公社妇女主任管知青的事...

        这黄主任的丈夫是公社中学校长...他们家就住在校内...

        路远住校的学生宿舍里都扯有几根铁丝...平时就是学生挂煎饼用的...六天内吃的是从家里带来的白芋煎饼...黑乎乎的...煎饼要晾着...捂着会霉的...

        可喜的是还是有些孩子坚韧不拔...

        多想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 家园 让人感动的文章
      • 家园 俺和东海是正宗老乡加同代人了

        俺和东海是正宗老乡加同代人了。老家估计百里以内。

        你描写的高中情形,历历在目

        我们升高中考试, 本镇有人出考场就说英语交白卷了,我考了大概4,50分

        我们那年, 全县前100名被招到一中,我弄个镇第一,县第八,高中班第二。

        苦了3年, 考大学,得县第二,英语生物第一。第一名进同济,第二进山大, 第三(复读生)进清华。多人不胜唏嘘,一个老师还为我志愿不适和班主任吵架了。

      • 家园 俺的经历跟楼主非常类似

        也是小县城出来的,家境很一般。小学初中离家近,而且有堂兄照顾,倒还没受多少苦。到了高中就不行了,离家远,不方便经常回去,就得住集体宿舍。那时候我们高中的基础条件还是相当差,有的宿舍竟然跟附近的猪舍相邻,味道可想而知。最艰苦的时候,是高二的一段时间。宿舍改建,一段时间没地方住,又不想在外面租房子,就在教室里凑合。高中晚自习都上到九点多,等所有人都走了,俺们几个还要看会书,再把桌子拼起来当床,第二天早上还要在同学们上早自习之前赶紧起来。现在想一想,简直是不堪回首。不过说实话,有时候吃点苦,也未必就是坏事。

      • 家园 这个,这个,俺只有惭愧。

        话说小时候俺高兴学的时候也学那么两天,然后不学,然后就挨打;然后就更不喜欢学,然后就。。后来俺明白过来已经晚了。其实俺喜欢的生物、化学还算不错,尤其喜欢做实验,每次都追求最好,有时还有空做两遍。俺的中学80年代中就有条件很好的实验室,解剖课,书上让解剖鲫鱼就是鲫鱼(解剖完,老师拿回家吃了),让解剖青蛙就是青蛙,两个人一组。解剖兔子是老师解剖,我们看。

        可惜俺是烂泥扶不上墙头,。。。

        不过快读俺也擅长,话说那会小,没钱买书。到书店翻书很快,主要是看小说,但也不能一直看,营业员经常会赶我走,因为我光看不买。所以俺的习惯是能站着看的书,绝不坐着看;能一口气看完的书,绝不中断;能反复看,喜欢的不得了,会想念的书才买。我小时候看小说,感觉不是一句句的看,而是一段段的,故事的情节好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眼睛看到的是一段段的文字。当然,细节几乎没有(细节在第三遍才会读到),有的是跌宕起伏的故事和主人公。

        不过你的经历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去过的蓝桥中学,深山沟里的重点中学,和你说的情况差不多,更苦一些也说不定。(没有玻璃,刚通电灯)

        我们去,学校无力招待,一位家里比较富裕的学生,家里杀了头猪招待我们(估计他家本来是留着过年杀的,我们去的时候带了些教学设备和蔬菜给他们,平时那些小孩就每天吃咸菜,馒头,和学校煮的玉米粥。夏天馒头会发霉,把皮揭掉,继续吃。

      • 家园 上了大学以后知道其他省份的分数线

        真的替很多落榜的高中同学惋惜,他们的分数放到某些省可以上重点大学了,江浙,安徽,山东考生历来被歧视对待,很多人没有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教育机会。

      • 家园 刚刚看到。。。

        这样的帖子,必须要宝推。

      • 家园 看到您抄书的一段,想起自己的经历

        不懂得题目反复抄几遍,从不同的参考书上找类似的题目看。

        其实对付应试教育,方法还是很多的,只要能够吃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