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讨论】毛时代普通人的精神面貌——上山下乡 -- 酥油茶

共:💬613 🌺1867 🌵7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同样,也不要摆出另一幅嘴脸来批判别人

                          你的父母及他们的朋友有他们的想法,不代表南京老哥及其朋友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快乐。

                          我的岳父岳母北大毕业后去支边,没有人强迫着他们去。现在他们也回到了内地,能说明他们当时支边不是出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吗?

                          时代变了,环境也变了,拿别人后来回城的事儿批评,论据有力吗?

                          • 家园 有些问题想请教一下,

                            当时大学生的支边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情况相似吗?似乎听说支边的话,其待遇可以比内地要好一些,对吗?支边的话,是否要编入当地公社或者其他组织,拿农村户口,有什么事的话要拿生产队等签发的证明呢?

                            纯属出于个人兴趣,如果能够得到你在可能的范围上的解答,就非常感谢了。

                            • 家园 不敢乱说

                              我知道的几个是在北京的一些大学毕业后到新疆或内蒙支边,大部分是在学校工作,户口和关系还是落在学校里。但也经常到牧区去。

                          • 家园 送花,谢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我说过别人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么?

                            我接触的人的想法就是这样,被逼去的,自愿的人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套到别人身上!

                            我的岳父岳母北大毕业后去支边,没有人强迫着他们去。

                            他们成年了吧?15、6岁的老三届么成年了么?他们不去的后果就是兄弟姐妹去!

                            父母不愿意把当年的苦难挂在嘴边,让人可怜,但是也绝不能被某些人代表着把当时的事情说成是“苦难中的欢乐”事情。

                            还是那句话,要是能有其他的选择,父母和他们的同学是不会走这条路的。自愿者做出了牺牲付出,未必其他人就是去享福享乐,他们的牺牲付出比自愿者还大,因为他们出发时就是作为家庭的牺牲和付出!要是有人自愿走,OK,自己走,没人拦着,但不要随意代表别人!NJYD代表不了所有的知青!我父母也代表不了!你的岳父岳母也代表不了!

                    • 家园 苦难是人人都想避开的,幸福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

                      上山下乡的知青热情高涨肯定有,但多半不会太多,尤其是那些大城市的人肯定是不愿意的。

                      我相信当时的知青们每个人都面对一个选择的。他们不是出题者,只答题者,选择上山下乡会苦,选择不去会更苦,恐怕是撑不到浩劫结束的。

                      但是这个世界出题人总是少数,更多的人只能做非A即B的选择题。

    • 家园 楼主给人的信息似乎很矛盾嘛

      你到底是“普世精英”还是“文革余孽”?

      我也说一位老太太的经历。革命家庭出身,父亲早年是游击队,后来干到团级转业。她本人一直是学生干部,医学院毕业时正赶上文革开始,被分配到了乡医院,后来到了县医院。过了20年后才重新回省城一家小医院,回城的动力部分还是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也曾经感慨自己被文革耽误了,说“毕业时已经确定会被分配到北京了,结果去小地方呆了二十年”。但是对自己那二十年的经历还是很自豪的,觉得那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家庭在文革中没有受到过其他实质性的伤害。抗战时哥哥去了国民党的航校,后来跟家庭失去联系。文革中虽然有人以此为靶子做过些攻击,但是不了了之。

      老太太个人比较“阳光”,虽然到现在也还是在崇拜太祖,而且说起那个时期,很少说负面的故事,但是对中国目前的发展方向还是很肯定,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总的来说,我感觉这位老太太跟您碰到的那个阿姨有不少相似之处:起码从认识上是把国家集体的利益至于自己的个人利益之上;而且,从生活态度上,都是“积极向上”的;相信组织,相信领导,相信领袖。或者说两个人都有些“宗教气质”。

      宗教气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牺牲”“奉献”精神。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有这种气质的人对形而上的东西更重视,而且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之后是容易快乐的。因为“不快乐”的源泉是欲望的不能满足,而当你把自己牺牲和奉献给了某个“事业”的过程就是对个人欲望的放弃。个人欲望减少了,不快乐自然也就减少了。傻子容易乐呵呵的就是这个道理。

      完全没有宗教气质的人通常会对“信者”难以理解。因为“怀疑者”通常是现实主义者,是理智者。而“信者”是理想主义者,情感主义者。

      怀疑者是紧盯个人利益的,而信者则对此相对不太敏感。

      “疑”和“信”的存在都是社会所必需的。理性让人找到正确的道路,感性让人快乐前进。坚定的“理性者”和坚定的“信者”都是少数,对于中间的人来说,个人现实利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升华都是人的基本需要。两手抓才是和谐社会。美国就是个和谐的典范。

      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这种“信”。虽然“加强基层支部建设”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信”什么才是要点。但这个想法仍然是很有价值,因为“信”是需要同志间的互相鼓励的,形式很重要。

      关键是信的内容要即得到大家的认可,又能协助支撑国家的发展。或者说我们需要的是能立国的“国教”。

      下面的知之后哀同学提到的纳粹和鬼子的军国主义其实都是完全“政教合一”的例子。中国建国之初也是。政教合一的特点就是力量超强,精神面貌都极其高亢,但是出偏,走火入魔是肯定的事。所以政教分开还是必要的。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但是现在什么能充当我们心中的“上帝”呢?

      普世精英的信念是“人性、自由、民主”。文革余孽的信念是斗私批修的共产主义。我们一说起普世精英总是鄙夷,觉得都那都是骗子。不过还是应该承认有真正的“信者”存在的。就跟有人真的喜欢文革一样。

      不过这种“信”通常还是要有现实或者世俗的基础的。通过“信”来得到现实利益的骗子就不说了,奉献牺牲也要有个限度,太过了“信”也会动摇。但是通过“牺牲”来检验“信”的真假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这个检验过程,连自己都未必搞的清自己是不是真的“信”。无限奉献的人不是没有,那是极度浪漫主义的。非常少。

      理论上说,有信仰总是好的。信仰这个东西可以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每个人都会多少想到的问题给一个明确的答案。而且是催人上进,的激励式的答案。对相信者是一种自我肯定。口诵真言的时候人总会感到自己的精神被升华。不过它同样是造就伪君子的源泉。至于你是喜欢伪君子还是真小人那就见仁见智了。

      我觉得楼主同时占住了“精英”和“余孽”的两头还是出于心里的理想主义。否则这要是积心处虑的从两头憋着忽悠人就实在是太邪恶了吧。

      不过理想主义嘛,也总是要挨批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在我找到时间之前,请看看

      柳叶刀:也来说说态度问题

      柳叶刀:强奸女青年不是错误,是犯罪!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觉得你对情况一知半解

      你遇到这个大妈根本没有代表性,因为她虽然下乡但是主要不是干农活,搞宣传当然感觉不一样。

      早期下乡(我这里指的是文革时代的下乡不含50年代至文革前的下乡,67、68年前后的第一批)确实有自愿的,但是越往后越没人去,需要街道居委会强制动员,甚至不去就停发家长工资,注销户口等等。这是因为前面的豪情壮志早就被现实击碎,反馈回来的负面消息越来越多。基本上,下乡有3种类型:1、去生产建设兵团,算是入伍的兵团战士,与战士享受的待遇类似;2、去农场,算是职工,有工资和食堂;3、去农村插队,就是和农民一样了,挣工分吃口粮。不知道她是哪一种,区别是很大的。另外也与下乡的长短有关系,有的在68年就去了,80年才回来和去了两年就抽回来的能感觉一样么?

      简单的说,平均而言生活艰苦程度是3苦于2苦于1.但是也有特例,比如在云南、黑龙江、内蒙的兵团,有些由于自然环境原因十分艰苦。而您妈妈的情况也比较特殊,很多插队时轮流做饭,轮流下地干活,光做饭当然不觉得怎么苦。

      这个话题非常宏大,绝对不是几句话,听几个人的经历就能说明白的,建议你先去读读刘小萌著《中国知青史》,有个详细了解之后再讨论这个话题,可能更好点。

    • 家园 看来你的业绩直追养鸡专业户了,

      那样写招蛋,这样写也招蛋,左右为难啊。不过还得恭喜你一帖打了个翻身仗,终于把声望扳成正数了。为了你的激情和勇气鼓掌!

      说正经的吧,你这位阿姨还是没有经过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呆在小资成堆的地方,枉费了太祖的一片苦心。我发现一个规律:但凡当年在乡下搞宣传工作的,比如播音员、宣传队或者你阿姨这样的宣传部长,比我们这样在大田里干活的有着美好得多的回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