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29) -- 江南水

共:💬209 🌺101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汉朝人觉得汉兵对可以匈奴可以一挑N

              这话是跟皇帝说的,不是写报纸上糊弄老百姓的,应当比较准确,至少不会倒过来。

              汉朝开始对匈奴守势就如你开个饭馆,有流氓来捣乱,如果没警察你大多会交点保护费,不是你打不过流氓,是和他们耗不起。匈奴和汉朝比就是流氓无产阶级,如果不能一棍子把他们打死最后被拖死的只可能是汉朝,汉武帝的几次大会战其实就是发动全国人力物力满大漠剿匪,真找到他们老巢了,不用多少人就可以抄家。后来唐朝打突厥也是这样,几千骑兵一个冲锋西突厥就灰飞烟灭了

            • 家园 要看怎么理解威胁了

              其实当时匈奴,或者其他草原上的群体,想的就是和农业区搞搞——有机会的时候抢一把,没机会的时候搞互市。那种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梦,其实“原生态”的游牧民族是很少做的,他们就想弄点东西回去。所以秦汉时代的少数民族更多是对北方地区老百姓的安定生活造成威胁,对于中原地区政权存亡的威胁不大。

              其实,后来真正那些入主中原建立王朝的少数民族,要么是首领自己就是汉化程度很深了(比如鲜卑慕容家族),要么是有投靠他们的汉族士人大力鼓动(比如蒙古、女真)。

              而且,当时草原上各群体没有统一,要把他们拉拢过来,就要和很多头头脑脑搞关系,否则人数太少,对时局不会有太大影响。

          • 家园 噢,我的变数不光是指战斗力

            因为楼主说的“让异族掺和进来,那就变味儿了”。而我觉得这个味道可能不太大,所以是有可操作性的。

            至于可操作能不能带来具体效果,我觉得希望不大,因为那个年代轻骑的效用不是后代技术战术都升级之后可以比拟的。但是仍然存在变数,因为胡服骑射显然不是空穴来风。这么说吧,秦赵对和匈奴一对一干架都是有丰富经验的,但是匈奴这次合作如果作为偏师可能会有他的作用。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35)

      挽歌一曲送君别

      如果没有秦国,赵国说不定会好好的再跟匈奴人玩儿一把,当年赵武灵王的开疆拓土,就有不少是从游牧民族那里捞来的。

      但是,可恶的但是,那个该死的秦国就在赵国的西边,并且还一个劲儿的折腾赵国。

      公元前257年十二月,王龁率领着秦军,狼狈的撤离了邯郸。但是,没有过多久,也就是两个来月,王龁又来到了赵国的宁新中。

      这一次王龁的地位有了一点儿变化,由邯郸前线的主角儿变成了配角儿,配合一直在这一带活动的张唐,拿下了宁新中,并且还给宁新中取了一个新名字,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县)。

      安阳到邯郸的直线距离,也就六十公里左右,卧榻之侧,岂容秦国人打呼噜。

      韩国和魏国也知道,要是让秦国人在这里扎下了根,大伙儿以后的日子都不要过了。再加上还没有来得及撤离赵国的楚军,四家联手让秦国人滚蛋。

      以后,秦国人也没怎么来找赵国的晦气,直到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年)。

      这一年,度过了执政瓶颈期的庄襄王,顺手就拿下了赵国西边三十七座城池。

      秦庄襄王去世后,吕不韦掌管了秦国的大小事务,秦国又停止了对赵国的一切军事行动。可以肯定,不是吕不韦对自己的发家之地多么有感情,他正在忙活着搞身边的韩国和魏国呢,至于赵国嘛,先让他多喘会儿气吧。

      等到秦王政当了家,秦国已经把韩国和魏国搞得七七八八了,这会儿赵国的寿命就开始正式倒计时喽。

      始皇帝十一年(前236年),赵国的哀乐响起了前奏。

      这一年,秦军在王翦、桓齮、杨端和的率领下,来到了邺(今河北临漳县)。

      前一年,魏国刚刚把邺割让给赵国,赵国人还没有捂热乎呢,就被秦国人惦记上了。

      邺到邯郸的直线距离,仅有三十公里,赵国人很不希望秦国人,在这疙瘩进进出出,他们也很争气,愣是粉碎了秦国人的邪恶企图。

      好吧,就让赵国人再把邺捂一阵儿,王翦率领秦军挥师西进,来到了阏与,这个三十几年前秦国人的伤心地。

      来到阏与后,王翦进行了一次精兵简政,把那些年俸禄不足百石的人全部打发回家。就这样,还没有达到王翦将军的理想状态,他又在剩下的人当中挑挑拣拣,满足王将军要求的,不过才20%左右。

      此时的秦军,不一定比三十几年前他们的前辈,更难缠,但是此时的赵军,已经没法向他们的前辈看齐喽。这一次没有什么意外,秦国人拿下了做梦都想拿下的阏与。

      就在这个时候,东线也传来了好消息,在桓齮的率领下,秦军拿下了硬骨头邺、安阳。

      西边秦国人占据了制高点,南边家门口也有秦国人在晃晃悠悠,邯郸人睡觉都得睁着三只眼喽。

      秦国人在太行山上站住脚后,太行山以西的赵国领土,就是秦国人桌子上的点心了。公元前234年,桓齮攻陷赵国的平阳(今山西临汾),让赵将扈辄以身殉国,并且还斩首十万,太行以西再也没有了大规模战事。

      这会儿,秦国人可以给赵国人准备追悼会了。

      第二年,永不知疲倦的秦国人,下了太行山,在桓齮的率领下,攻陷了邯郸北边的宜安(今河北省蒿城市)。

      要是让秦国人再在北边站住了脚,那么邯郸城就跟瓮中的王八没太大区别了,赵国差不多也该洗洗睡啦。

      赵国需要一个拯救者,正好他还有一个可以试一下的人。

      丢失了平阳后,赵国最后一个正式领导人赵王迁,就任命李牧为大将军,统帅三军,希望他能够学习一下当年的田单。

      李牧暂时没有让领导失望,率军来到宜安附近的肥下(今河北晋州西)后,好好修理了秦国人一顿,让秦国人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李牧本人也被封为武安君。

      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秦国人就是一根筋的在邯郸北面折腾,公元前232年,秦国人来到了番吾(今河北省平山县)。

      很不幸,李牧又一次坏了秦国人的好事儿。

      不得不说,赵军的战斗力的确值得让人竖大拇指,这会儿还能让剽悍的秦军接二连三的吃瘪,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商鞅变法后,面对着东方各国的群殴,秦国都没少了捞便宜,单挑新霸权魏国、老霸权楚国,更是赚了个盆满钵满。但是,在对付赵国的时候,秦国总是多多少少吃点儿亏,好不容易弄了个长平大捷,还把自己的家底儿折腾得精光,接下来的邯郸攻坚战更是灰头土脸。

      如果战争只是双方军事力量大比拼的话,照这个趋势走下去,秦国和赵国,谁搞定谁,还不一定呢。可惜,战争从来就不是只比谁有更多优秀的将领,谁有更多敢玩儿命的战士,更要看谁有更多支撑战争机器运转的家底儿。

      跟秦国相比,赵国的家底儿很不够看。不过呢,在主场作战,再加上一个牛X的将领,靠着不厚实的家底儿,赵国人还是能让秦国人在自己这个泥潭里滚一阵儿的。我要败兴的加上一句,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

      中国有个成语,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这会儿,赵国人恨死了这个“祸不单行”,秦国人就够给他们添乱的了,但是没有最乱只有更乱,老天爷也跟着凑了一把热闹。

      公元前231年,赵国的代郡发生大地震,从乐徐以西,北至平阴,所有的房屋毁掉了一大半,地面裂开了一道东西宽一百三十步的口子。

      老天爷还嫌不够热闹,接下来的一年,赵国又闹起了饥荒。人民群众填饱肚子的需要同粮食减产之间的矛盾,上升为赵国当时的主要矛盾。

      接连的天灾,把赵国人仅有的一点儿自信心,也打扫得干干净净,民间流传出了这样的段子“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

      赵国号,秦国也没法笑。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秦国也发生了地震,也闹了饥荒。

      老天爷并没有特别眷顾秦国人。

      不过,在这一年,秦王政还是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内史腾俘虏了韩王安,拿下了整个韩国。

      把韩国从地图上抹去后,秦国的目标就是三晋中的那两位了,考虑到赵国比较有种儿,秦国决定把他放在第一位,省得他在自己的背后捣乱。

      公元前229年,秦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赵国身上。北方,王翦率军从上郡出发,攻击赵国的井陉(今河北井陉);南方,杨端和在羌瘣的配合下,从河内郡出兵,北上包围了邯郸。

      赵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危难时刻,李牧、司马尚显身手,挑起了拯救赵国的重担。然而,这两个人面对的最危险敌人,不是外部的秦国人,而是内部的自己人。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啊。

      此时,李斯的馊主意,显示了百万大军的威力。

      前面说过,秦国奉行“利剑加金钱”的对外政策,可劲儿的破坏各个国家的安定团结。在利剑还是金钱这道选择题面前,很多人都选择了后者,赵国的郭开也是其中的一个。

      本着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原则,郭开决定帮秦国一个忙,把那个屡屡破坏秦国好事儿的李牧做掉。

      郭开找到赵王迁,向他汇报了一个路边社消息,手里拿着赵国刀把子的李牧、司马尚两人不地道,有谋反的倾向。

      说实话,瞅瞅眼下赵国这个烂摊子,不管李牧、司马尚俩人有没有不地道的想法,赵国基本上已经跟他赵王迁没太大关系了。

      如果赵王迁敢赌一把,就应该假装没事儿,让李牧等人去折腾。万一成功了,李牧等人还没有不地道的想法,在赵国,他赵王迁还能说了算。

      可惜,赵王迁没有赌徒性格,听郭开这么一说,马上就派赵葱(很可能是赵国宗族成员)和齐将颜聚,前去替换李牧和司马尚。

      廉颇,又见廉颇!

      李牧竟然还像当年在边关那样,并不把领导的话当回事儿,坚决拒绝交接工作。

      郭开并一定就想让李牧去死,他只不过是想让李牧从最关键的位置上走下来,歇一会儿。李牧自己的行为,让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一看李牧在家门口还不听招呼,赵王迁想不相信李牧谋反都难,派人秘密来到李牧的工作地点,就地斩杀。

      看到赵悼襄王逼走了廉颇,赵王迁冤杀了李牧,很多人都痛骂赵国的领导人是猪脑子。

      我不知道赵悼襄王父子是什么脑子,但是从廉颇和李牧的表现,我看到赵国的将军们有相当跋扈的一面。

      朝鲜战争的时候,麦克阿瑟敢打跑前来接替自己的李奇微吗,接到杜鲁门总统的解职命令,他敢不交出职务吗?

      廉颇就敢!

      李牧也敢!

      值得注意的是赵王迁处理李牧的手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近似于秘密逮捕、秘密处决)。也就是说,赵王迁已经失去了通过正常途径控制李牧的能力。

      一个将军逼得领导人采用非常手段,后果将是没有太多选择的,不是将军本人非正常死亡,就是领导人非正常死亡,几乎没有例外。

      李牧非正常死亡后三个月,王翦攻破邯郸,俘获了赵王迁。

      赵王迁被俘后,赵国并没有就此彻底洗洗睡,他大哥赵嘉跑到代郡自立为王,又苟延了六年,直到公元前222年秦国才占领了赵国所有的土地。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再次来到了邯郸。此次故地重游,他主要是来处理私人事务的。

      秦王政来到邯郸后,把当年那些曾经欺负过他们孤儿寡母的人,统统杀掉。

      你可以说秦王政不厚道,心胸不够宽广;你也可以说,那些被杀的人太可恶,当年给秦王政造成的巨大心灵创伤,让他念念不忘。这不是一个脑袋问题,纯粹就是一个屁股问题,就看屁股坐在哪一边了。

      不管我们今天怎么评论秦王政的这个举动,都不能改变他当时志得意满的心情。

      当年秦王政在和李斯在谋划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时候,只知道要抓紧时间,否则夜长梦多。然而,具体实施起来却出乎意料的顺利,短短的两年时间,在老天爷还捣乱的情况下,就搞定了一个半还多的国家,这不能不让秦王政有点儿不敢相信。

      就在秦王政沉浸在一切都很顺利的喜悦中的时候,在遥远的燕国,他的发小儿太子丹正在谋划一个针对他个人的暗杀计划。

      这个计划也为今天的影视剧,做出了突出贡献,不少鼎鼎大名的大导演,都拿这个暗杀说事儿。

      刺秦,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李牧和荆轲刺秦还有点关系的

        李牧对抗秦军的两次大胜,第一次就是在肥下大败秦军,几乎全歼桓齮部。

        桓齮这个名字水兄前面提到几次

        这一年,秦军在王翦、桓齮、杨端和的率领下,来到了邺(今河北临漳县)。

        前一年,魏国刚刚把邺割让给赵国,赵国人还没有捂热乎呢,就被秦国人惦记上了。

        就在这个时候,东线也传来了好消息,在桓齮的率领下,秦军拿下了硬骨头邺、安阳。

        这会儿,秦国人可以给赵国人准备追悼会了。

        第二年,永不知疲倦的秦国人,下了太行山,在桓齮的率领下,攻陷了邯郸北边的宜安(今河北省蒿城市)。

        这里有一些人,包括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桓齮就是畏罪潜逃燕国的樊于期,也就是荆轲刺秦的两件见面礼之一。

        这里的是是非非各有观点,就不多说了,不过从演义的观点来看,还是希望桓齮就是樊于期,那多有趣啊。

        • 家园 樊於期(桓齮?)策动了成蛟叛乱,

          间接导致蒙骜命丧庞瑗之手,也算罪不可赦。

          • 家园 这个说法,从时间上说不通

            《始皇帝本纪》: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将军骜死。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於临洮。

            从后来蒙恬跟着李信攻楚来看,爷爷辈的蒙骜年龄应该不小了,自然死亡的可能性比较大。不知道兄台这个“间接导致蒙骜命丧庞瑗之手”,从哪里找到的。

            • 家园 俺估计他看东周列国志滴
            • 家园 不好意思,把野史当正史读了。呵呵!

              那段故事是以前从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里得知的。蒙骜死和成蟜反的时间衔接很紧,同一部《史记》中《秦始皇本纪》蒙骜是“死”而《蒙恬列传》是“卒”,离世的说法不统一。不能完全排除冯梦龙所著的可能性。百度也引用这种说法蒙骜

              另外按《史记》,樊於期不大可能是桓齮,

              十一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

              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王之河南。正月,彗星见东方。十月,桓齮攻赵。十四年,攻赵军於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桓齮定平阳、武城。

      • 家园 看见张唐了

        想起甘罗那个事来了,那是前235年左右吧...水大好像根本没提这事?

        • 家园 后面这一段,用了另一个体例

          秦灭六国,要是采用编年体例的话,会使整个故事变得零散,这里采用了一下国别体。以各个国家被灭的先后顺序,交代每个国家的最后结局。

      • 家园 每贴必花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34)

      你方唱罢我登场

      在说一个人的日子过得比较不容易的时候,经常会说他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到了战国末期,赵国人的日子就过得比较困难,秦国人老是在西边挖他的墙角,今天弄一点儿,明天弄一点儿。都到这个点儿了,赵国人实在是顾不上远离政治中心的太行山以西啦,再说,他们也不怎么敢招惹那些该死的秦国人。

      西墙被秦国人拆得差不多了,赵国人只好自力更生的补东墙,去找东边邻居的麻烦。

      公元前245年,廉颇攻陷了魏国的繁阳(今河南省原阳县)。

      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赵孝成王去世,不知道他有没有听到繁阳前线的捷报。

      赵国新上任的领导赵悼襄王,对这个打了胜仗的老将军很不感冒,派乐乘到前线去接替廉颇。

      战国时代不少牛人都只能伺候一任老板,如商鞅,如乐毅,廉颇伺候了两任老板(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跟第三任老板才有矛盾,已经很不容易啦。

      廉颇没有张仪那种主动让位的觉悟,一看乐乘伸手来摘桃子,二话不说就把他打跑了。

      乐乘跑了以后,廉颇也选择了跑路。

      不跑,赵国能放过他吗?

      廉颇就近跑路到魏国,申请政治避难,魏国人也没有记仇,收留了他。

      在魏国,廉颇过得相当憋屈,魏国人只是把他当金丝雀养着,从不让他贡献光和热。

      无聊的廉颇,待在魏国很郁闷,赵悼襄王,待在本国更郁闷。自从长平大战后,赵国就时时刻刻承受着秦国施加的巨大压力。国难思良将,赵悼襄王也想起了跑路的廉颇,派人前去考察已经不再年轻的廉颇。

      看到组织上还没有忘掉自己,老将军廉颇high得要命。这一high,胃口就来了,当着赵王使者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吃完饭后,廉颇将军还全副武装,顶盔挂甲,翻身上马,表示自己不是老得不中用了,还可以继续为祖国发挥余热。

      可惜,不管廉老将军怎么表现,他的鉴定书,赵王的使者早就写好、签字了。

      就在赵王使者起身前来考察廉老将军之前,跟廉颇有些不对付的郭开找到了他,送上了不少黄白之物,要求只有一个,无论如何不能让廉颇再回到赵国。

      本着拿钱就办事的受贿职业道德,赵王的使者回国后,把廉颇的近况,向领导做了修正性报告:廉老将军虽然上了岁数,但是饭量还行,就是大便频繁了一点儿。(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悼襄王需要的,是能够为国家解决麻烦的大将,不是饭桶,也就没有再理会廉颇。

      廉颇痴痴的等待着领导的召唤,等得花儿都谢了,依旧没有任何答复。

      我相信,在这一段时间里,廉颇老将军应该很失落。

      是金子总会有人去捡的,赵国和魏国虽然不待见廉颇,楚国还是很把他当一回事儿的,派人秘密的把廉颇接到了楚国。

      楚国人也不小气,接来廉颇老将军后,直接就让他做了将军。

      楚国给了廉颇一个机会,但是廉颇却没有还楚国一个惊喜,啥成绩也没有做出来。

      面对这个尴尬,廉颇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还是赵国的士兵用着顺手。(我思用赵人

      名列赵国四大名将之首的廉颇,最终在楚国郁郁而终,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寿县),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廉颇在历史上的名气不能算小,但是考察一下他的战绩,跟他的名气实在是有点儿不相符。廉颇战胜的那些对手都是些破落户,破落很长时间的魏国啦,回到解放前的燕国啦,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在公元前283年跟着燕国群殴齐国。面对超一流的秦军,廉颇并没有什么特殊表现,长平大战的前期,也只是中规中矩的按照定式出招儿。

      廉颇跑路后,李牧接过了赵国的军旗,在他的率领下,赵军完成了最后的历史使命。

      李牧最早的工作岗位,在赵国北部的代郡、雁门郡,主要的工作是防御逐渐形成气候的匈奴。

      这一带是个特殊的地区,赵国也给了李牧特殊的政策:当地的军政组织体系由李牧说了算,他觉得怎么方便就怎么搞;当地的税收也不用上交赵国中央政府,就地转化为李牧的国防预算。这么说吧,这疙瘩就是赵国的特别行政区,李牧就是这里的特首,还是一个有军事指挥权的特首。

      在李牧这个老大的手下,这两个地方的赵军将士过得很爽,伙食高标准,每天都是牛肉伺候着,生活很轻松,每天就是骑骑马射射箭,压根儿就不去跟匈奴人死磕,最多也就是去刺探一下匈奴人的各种情报。

      实在是不能怨这些赵军将士没有追求,他们也是在不折不扣的执行李特首的命令,李特首发话了:匈奴人来的时候,所有人立刻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扎紧篱笆,谁要是敢主动去找匈奴人的茬儿,杀无赦。(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一连好几年,李牧就是这样老鼠不出洞。匈奴人认为李牧就是个胆小鬼,李牧的手下也认为自己的老大很没种儿。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赵国的领导也认为李牧的表现是丢人现眼。

      赵国中央政府给李牧那么多的优惠政策,为的就是让他狠狠打击狗X的匈奴人,没成想李牧这么窝囊。赵国的领导,认为李牧很对不起自己的信任,对他这种胆小怕事的做法,屡次提出批评指正。但是呢,李牧压根儿不尿领导的态度,把领导的批评当成了耳旁风。

      这下赵王不干了,不换思想就换位子,派人去把花岗岩脑袋的李牧替换下场。

      新上任的特首,就比李牧有种儿多了,只要匈奴人敢来捣乱,他就敢跟匈奴人死磕。效果也很明显,基本上每次都能让匈奴人“高高兴兴出门去,满满意意回家来”。匈奴人把当地能拿走的东西(包括人口),一个劲儿的划拉回自己的帐篷。

      几次三番下来,当地的人们就没法在这里进行正常的生产建设喽。

      赵王一看,得,还是李牧比较靠谱。虽然李牧的那种做法很不爷们儿,但是匈奴人并没有捞到多少好处,赵国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损失。

      一看领导的任命书,李牧还拿上架子了,说是身体有贵恙,干脆不伺候。

      赵王也知道,这是人家李牧在讲价钱呢,得嘞,在前线你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中央绝对奉行不干涉的政策。

      重新上任的李牧还是老主意,就是不跟匈奴人接火。

      一看李牧还是那么老鼠胆儿,匈奴人也就放心了。

      边关的赵军将士虽然依旧过得很爽,但是一看到那些整天趾高气扬的匈奴人,他们心中的憋屈就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每个人都觉得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这么过,要对得起纳税人,给该死的匈奴人一个教训。

      李牧知道,火候差不多了,那就干吧。

      李牧精挑细选了一千三百乘战车、一万三千匹战马,并且还把年薪最高的五万人(百金之士)动员了起来。

      跟骑马的匈奴人死磕,没有骑兵,就约等于让士兵拿着毛瑟枪去冲击坦克集群。

      骑在马上射箭,对赵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好多年前,他们就已经这么做了。不过呢,跟匈奴人相比,赵国人还是差了点儿火候。骑马射箭,对匈奴人来说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赵国人来说只是一份工作。

      一个演员可以一辈子只演乞丐,成为一个另类的特型演员,但是绝对不会过一辈子的乞丐日子。

      这就是差距。

      因为跟匈奴人存在着天然的差距,要是骑着马放开了死磕,赵国人没便宜赚。在家门口作战的赵国人,也有自己的绝活儿,战车。

      驾着战车在广袤的草原上,跟匈奴人周旋,那肯定是没好果子吃的,否则赵武灵王也犯不着费那么多唾沫,搞什么胡服骑射啦。不过,跟匈奴人周旋,战车也不是一点儿用也没有,在战场防御的时候,战车的优越性能就展示出来了。一排排的战车,往那儿一戳,你骑着马去冲吧,冲得过去算你本事。

      战车就是战场上一道移动的长城。

      骑兵有了,战车有了,不怕死的战士也有了(怕死不是高收入人士),但是只凭这些,还是没法让匈奴人肉痛的。

      赵国人还有一个大杀器,弓箭。

      在冷兵器时代,对付来去如风的骑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拒敌于国门之外,对他们进行远距离非精确打击,让他们的速度优势打一个不小的折扣。

      弓箭绝对是一个不二的选择,除了那些只靠人力的普通弓箭,还有借助机械力的弩。漫天蔽日的利箭,呼啸着扑向远方的骑兵,不管是射人还是射马,都够骑兵喝一壶的。

      李牧也给匈奴人准备了一道大餐,十万弓箭手,很可能有弩兵。

      一切都有了,李牧也开始了紧张的备战。

      在备战的同时,李牧还挖了一个大坑。

      某一天,匈奴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诱人的画面,漫山遍野都是赵国的人和牛羊。这绝对是一个捞一把的黄金机会,匈奴人占据着速度优势,一个突击,赵国人再怎么着,也没法在短时间内,把这么大规模的人畜,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啊。

      匈奴人也不是缺心眼子,他们先派出了一小股人马前来试探。效果相当理想,一下就俘获了数千人。

      嗯,赵国人的倒霉日子来临啦。

      这么好的日子可不能错过喽,匈奴单于率领着主力,向着心中美好的明天出发。

      就在匈奴单于满怀希望的行进的时候,在他那必经之路的两侧,有无数的仇恨的目光正在瞪着他。

      差不多了,关门打狗。

      这一战,匈奴人折了十多万,够他们疗一阵儿伤了。此后十余年,匈奴人再也没敢来招惹赵国。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农牧之间第一次大规模交锋,以后这类交锋,要在北方草原,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且跟这类交锋打交道呢。

      这一次是赵国人是在家门口进行积极的国土防御战,挖坑、下套、打埋伏,就够了,但是要想让抢劫成性的匈奴人,彻底消停,还是差了很多火候。

      至于怎么样才能够让匈奴人彻底消停,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另外,这一战的规模,很有琢磨头。这一战,李牧在边关动员了近二十万的兵力,参考长平大战,赵国的全部兵力不会超过百万,李牧手头有那么多的人马吗?

      还有,匈奴人直到等来了冒顿单于,才组织起了三十多万的战斗人员(控弦之士三十馀万),这会儿他们能拿出十多万的人,来让赵国人下酒吗?

      最后,这么辉煌的一次胜利,竟然在《史记赵世家》里没有任何记载。

      以上种种,不得不让我怀疑,太史公是不是做了一块注水肉?

      不管我怎么怀疑,一个事实是没法改变的,在匈奴人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体系之前,他们对农耕地区的威胁,还是不怎么够看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赵国四大名将

        廉颇,赵奢,李牧,庞煖?

        • 家园 赵国四大名将是谁,兼回复楼下iedgar兄

          赵国四大名将,好像就是《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那四位正面人物。

          蔺相如的嘴皮子太厉害了,以至于让人忽视了他还是一个能打仗的人,那年头出将入相,很正常,几乎就是靠嘴皮子吃饭的张仪,还曾经率军出战过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