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十月围城》,不经意的真实 -- 子奉不语

共:💬33 🌺11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围城的本意

      陈可辛也只是监制,陈德森才是导演呀,拍围城用了十年,前几年一直是陈德森在搞这个事,不幸的是他碰到太多的事故了,结果这部戏就拖到了0809年,最后陈可辛也加入进来。同时十年前的理想中的角色和参与试镜的演员们也不得不换人了,甚至有原演A角在现在的戏里演B角等等。不得不说的是,十年前,不管是胡军还是甄子丹哪有现在红的一塌糊涂呀,当然更没有小春春,湖南卫视还没发家呢。

      故事的初衷只是陈德森构思一群人保护一个人,所有的剧情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来开展的,刚巧是建国60周年,大陆的电影市场也慢慢成熟,从投资到看电影的,顺便说一句,我也是09年开始进电影院看电影的。

      而孙中山又是大陆能接受的,(难道让大陆人看保护老蒋,台湾人香港人看保护老毛?)在政治上好操作,两岸的票房都不会有政治上的麻烦。

      关于这些在香港首映这本杂志里也专门说过。(里面写的很细,还有二陈的分工等)LZ在看完电影没有细看资料就说怎么怎么样是不好的。

      • 家园 看个电影还要查资料,又不是考政治

        你要求太高了

      • 家园 如果一部电影还需要查电影外的资料才能让人明白

        那是该电影与主创人员的失败,

        这只能说明他们电影叙事能力不足,

        而不是观众的问题。

      • 家园 确实没看资料

        认错认错……

    • 家园 哈哈,给子奉兄献花拜年

      香港主流文化就是这个格局,要他们拍大场面是拍不出来也想不出来,那些现代版的香港柿油人士就是用这个思路理解20年前的那场风波的,他们真该读读太祖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几百万人的大规模运动岂是城市黑帮斗殴能比的?

      • 家园 大家似乎小看陈可辛了

        此人野心很大。放一个帖子:

        [URL=http://ent.sina.com.cn/m/2009-12-10/15282805586_4.shtml][/URL]

        《十月围城》是陈可辛在内地和搭档黄建新、于冬组建“人人影视”公司之后的开门大作,他从不讳言这部动作大片致力的商业诉求。但也正是因为陈可辛的监制身份和个人品牌,《十月围城》并不单纯只是一部票房传奇那么简单。

        听起来《十月围城》的意义会超越《投名状》。

          《投名状》本身是一个很任性的东西。我本身抗拒拍大片,因为片子规模越大,就必须找一个越小的命题去满足我的艺术诉求。所以《投名状》很极端,表面商业,内里很拗。但恰是这个非主流的片子,让我发现原来大陆观众对一些比较挑战的题材能忍耐,承受力比海外观众高,这个对我来讲是很大的强心针。所以我后来决定在大陆开公司。

          做《十月围城》呢,就是两个原动力:一个就是市场,是利益。市场大就生意好,生意好就空间大。第二个,就是你连选材的空间都大。我在香港拍戏,已经知道要讨好这些年轻人,已经做到鞠躬尽瘁,但是年轻人只喜欢官能刺激,你要讲一点点命题的东西他都不要听,我就很沮丧。大陆除了市场大,票房好之外,它还有一批很有水平的观众,使我们在艺术诉求上也能不停进步。前几年我们商业票房不停进步,但必须以艺术诉求的退步为代价,这是很痛苦的事。《如果·爱》让人很沮丧,《投名状》让我重拾信心,它让我知道原来你只要拍得好,还是会有人会买票去看,所以才做《十月围城》。

        还有这个:

        [URL=http://ent.sina.com.cn/m/c/2009-12-16/ba2811585.shtml][/URL]

        新浪娱乐:为什么要躲开《集结号》?

          陈可辛:我是轻敌了。当时我觉得一部拍解放军的电影,老百姓怎么会认呢?还没明星,从头到尾都是脏兮兮,而且看前面的《夜宴》,冯小刚的状态也没多好。我就觉得这部戏一个亿差不多了。但后来我看了《集结号》,觉得很好看,很感动,我都哭了。《集结号》的后半部分就是《秋菊打官司》,《秋菊打官司》当年我也觉得很好看。当我今天知道了张艺谋在主旋律上做的所有的功课,可能就不会觉得《秋菊打官司》那么好看,但当时作为一个香港人,哪里知道大陆的政治,我看《秋菊打官司》觉得很好看。我早知道《集结号》是这样的,我排片就排在它后面,不会排在它前面。当时它和我隔开一个星期,把我的后路抢得都没有了。

        新浪娱乐:《投名状》的票房被《集结号》腰斩之后,你收获了什么?

          陈可辛:我对内地老百姓又加深了一点认识,原来全世界的一种商业的规律,在这里不一定行得通,这里是有中国特色的,我还得摸索这里面的特色是什么,所以就有《十月围城》。我记得回去香港之后,我就在我的抽屉里到处找,有哪些剧本是最不冲突主流意识形态的,最后找到了《十月围城》。

        新浪娱乐:到了《十月围城》的时候,投资方的结构变成什么样?

          陈可辛:《十月围城》不存在买断发行,不分帐,我们才找保利合作人人电影,人人电影本身就完全是等于国产,其实它叫合拍片,因为我们还有一个制作公司在香港,其实它根本就是国产片。另外,我们的很多投资资金还来自于五大的广电集团,SMG、江苏、湖南天娱,还有南方广州的一个卫视。

          新浪娱乐:这种投资方的改变给这部电影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是什么?

          陈可辛:这样就形成了联盟,他们有广告平台,合约上虽然没有写要他们做什么宣传,但是你这个电影到这些广电集团话事的省份去,他们会自动帮你打广告。这次在南京就做了一个晚会,谒陵拜孙中山,在上海做一个晚会,每个地方的媒体资源、硬广告都去支持这个电影,

        另外,“诚意”其实是网上讽刺陈可辛的词,原因在于这里:陈可辛于冬与媒体策划打压同档期影片(其实就是《三枪》)

        [FLASH]http://player.ku6.com/refer/f9qXDQi-1kI50Dfx/v.swf[/FLASH]

        所谓革命,所谓家国,都不过是香港影人的工具,逐利的工具。LZ的总结很对,香港电影摆脱不了“格局”问题,港人的投机意识泛滥,导致电影思维混乱,滥情、造作。网上有网友评论我觉得说得很好:

        我觉得陈可辛完全不了解内地市场,他可能心态还没调整好,用港人的思想来臆测内地老百姓,他所有认为的不可能都在内地会变成可能,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做热了整个军旅题材的场子,头阵还有更前的《亮剑》,所以《集结号》火的可能性很大,他可能听见了几个精英抱怨政府社会不喜欢听口号似的爱国,是的,这本来也是反应社会的一个方面,但为什么没有去了解士兵突击这种题材为什么会热?他不懂。今年的《风声》,《潜伏》不就是《风声》在电视剧中间又爆火做热的另一场子,会热也不奇怪。

        陈可辛自以为抓住了重点:家国题材。其实他只抓住了表面,所以我才觉得十月围城的票房危险,因为只抓住表面,就有可能会滑走。他还是不了解内地老百姓了,也不了解内地的市场,看来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水土不服,就看耗不耗得起了。

        这篇采访还是挺真实地反映陈可辛的想法。但是他对内地市场和内地百姓的想法还是肤浅了,他完全没有办法了解内地百姓对PLA的感情。PLA是什么?PLA是人民子弟兵。我不否认PLA中也有丑恶现象,但是很多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洪水、地震,第一时间老百姓见到的就是PLA。所以,老百姓对PLA是有感情的,好不好卖其实是要看片子究竟拍好了没有。拍得好,老百姓自然叫好、捧场。

        说起来《集结号》这部片子还是有争议的,原因却不是说把PLA拍得太好,恰恰相反,是有很大一部分军迷指责他扭曲事实。TG的PLA并非是用欺骗的手段去让士兵达成自己的作战目标,相反他是以一种自觉献身的精神为号召的。

        陈可辛认为他今天拍这个片是主旋律了,是商业了。可在普通观众心里是真没感觉,除了国庆会把孙大炮的画像抬出来转转,你认为内地人对他能有什么感情?陈可辛还是没摸到内地观众的心理。

        主旋律啊~《十月》拿孙大炮来爆炒是有原因,问题这个原因可真叫人啼笑皆非呢。

        • 家园 点背不能怨社会

          香港电影若想真的重振雄风,就要改掉那种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心态。电影业衰退是全世界的事情(除了好莱坞),不是你香港一家,当年金融风暴要不是大陆在背后撑着,香港的经济还不知烂成什么样子。在你嘴里好像回归造成了香港电影的失落,这用心……我就不说什么了。

          香港电影的制作水平进入九十年代后就没什么进步,大陆自95年放开大片进口后,观众的欣赏水平提高了,怨谁?自己烂泥扶不上墙,一遇到事情就知道怨大陆怨政府,人家可连税都不要你交一分,有事没事还来个政策补贴倾斜什么的,可听过港人说大陆一句好话了?陈可辛这种算是聪明的知道寻求合作,还时不时在片子里掺点私货恶心恶心大陆,香港人哪,什么时候能摆正心态,别老惦念着做人大英帝国的二姨太就好了。

      • 家园 年好

        我就是这个意思,其实我很希望能看到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宏观描述的电影和书籍。哪怕观点我不同意但能够客观就好,当年不是《大江大海》那种货色。

        表现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所谓“自下而上”的作品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就好像邓小平说的“哭哭啼啼,没有出息”。

        中国的史诗级别的片子应该从这个题材诞生。

        • 年好
          家园 唉,不是没那个想法

          没有那个胸襟眼光憋死他们也写不出来,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自怨自艾被太祖化用就是一例,文学艺术作品毕竟还是要体验生活和艺术积累的,好的厨子哪怕是小题材照样能出彩,比如朱陈的《主角和配角》,表面上是谈艺术,其实何尝又不可以看成对人生职业角色错位的感悟。

        • 年好
          家园 新时期的香港电影人们

          香港电影业最好的时代是从80年代到英国要走的最后几年,整体的成熟,标志性的出品等。回归后的香港,经历了换旗的十年,这十年也是减产,低质的十年,更是北望的十年。高质的电影可以用手数,功夫动作类型片还是港人的强项,最后电影还是回到出发点上,从甄子丹的经历就可以看到。而胡军等红起来也是关锦鹏的一部同志电影呀,

          这个十年也是大陆市场健全成熟发展的十年。市场不是单独说的票房,也是制作上,演员上,包括院线的建立等。合拍片最后也终于成功了,相信最高兴的还是政治家们,让港人认可大陆,是以经济为底,文化为表的。但同时香港这么多年的社会发展,怎么会简单的认可主旋律,从97庆回归时陈浩南一身劲装和江主席握手,到港人对民国更多的认同。而中共在49年后得分的不多.当然用楼上的话中国要拍一部真正的史实大片,对不住,中国不会拍,原因就在这.这叫什么,胸怀,格???

          请对比一下《亮剑》电视剧和原小说,再对比一下《历史的天空吧》,好好想想,台湾小张只是在520唱了首歌,看看大陆是怎么玩死她的,不为因为你是原住民,是歌后就手软的.最后请对比一下和围城同期上映的大业吧,再好好看看公开的历史书.

          二陈首先是香港人再才是中国人,他们还有香港的电影人们都是先用他们的视角来看中国的,拍出来东西自然也就和大陆人的角度不一样,不用太在意.陈果(又一陈)的去年烟花特别多看过吗,97时的很多小事细节,市井的东西在里面.外国的大片也是从小人物的故事里看大历史的,如东西德统一后,东德有一家人骗奶奶的那部电影,也是如此.人性,真正的人性,是人民的,市井的.你的,我的.(这也是大业里很多细节,很多人物的原因之一,虽然他们不是市井之人)周星星也是都演的小人物,谁说他不是笑匠,金鸡讲的不是市井,香港人关注的是身边的故事,自己的故事。

          最后,最后一次回这个贴,大陆很多讲小市民的电影,票房差,没人看,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咱就想看大片。

          • 家园 不知道你想说什么?

            但同时香港这么多年的社会发展,怎么会简单的认可主旋律,从97庆回归时陈浩南一身劲装和江主席握手,到港人对民国更多的认同

            不是他们不认可的问题,是他们根本搞不清主旋律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二陈首先是香港人再才是中国人,他们还有香港的电影人们都是先用他们的视角来看中国的,拍出来东西自然也就和大陆人的角度不一样,不用太在意

            楼上其实就是说香港人的视角太狭窄,理解不了大陆发生的事情。所以他们拍的东西不对味,自己还觉得委屈。

          • 家园 坦率说,你的帖子我没看懂

            最后一次回帖我想不必,有时间的话,你多写点,也好交流。

    • 家园 大善,说出我想说却又无法组织出来的文字

      只不过对陈来说,甚至对任何导演而言,这个“格局”的要求太高了。

      我的理解作为导演,他做的很ok了,要是把lz说言的“格局”也体现了出来,当然是更加值得表扬,不过这种表扬不仅仅是给予他的导演身份了。

    • 家园 我感觉是借古讽今罢了

      看了半截觉得没意思,就拖着进度条看了几个片断。从哪儿觉得没意思呢?从胡军把梁家辉抓住后的那场对白开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