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转摘朋友的】使馆是干什么用的 -- 非

共:💬108 🌺200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说得很好啊。这篇文章如果看作是年轻外交官自诉牢骚的话,

        则作文满分。诉尽辛酸血泪,面上娓娓道来,手底下呼呼煽情,却叫人如何不同情不佩服?况且文笔老辣异常,充分展现了经过衙门历练的职业外交官的专业素质,当大大表扬。

        但如果是作为使领馆失职的辩词的话,则半点不能饶恕。任你条件再差,环境再艰苦,既然吃了这碗饭,可还记得“职业精神”四个字?就算没有这份精神,在不损己的情况下尽量利人总还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吧。条件固然是那样艰苦了,但在这种情况下欺负欺负上门求助的公民又不能使条件变得更好。因为自己觉得苦了就为难一下他人,这就不知道是什么心态了。我很严肃地进行了“换位思考”,把自己换过去后还是感觉要那么做还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当然,我这人向来高估自己。从我自己的经历看,使领馆工作人员的态度比国内落后了很多年。也就是说国内的情况在大幅度改善,国外也在改善,但国外比国内落后很多,大约是山高皇帝远的缘故。话说回来,使领馆的服务这些年很有改善,还是要表扬的。

        但是,其实我们讨论的不是服务态度的问题。对于普通公民在国外孤立无援的环境中,很多紧急情况几乎涉及生死大事。这是另外一个量级的问题。就好像警察骂平民是态度问题,但接警不出就是渎职,要负刑事责任的。引起网友强烈反响的使领馆问题,往往更接近于这一类。

        这篇文章的“前因后果”据说一言难尽。我们也就随便说说,不去判断文章的动机了。

    • 家园 这句话说得太好了,笔者很有功底啊

      在国内的人都觉得出国好,实际上,事非经过不知难,真正出过国的人都知道个中滋味,并不都是那么享受。只是一双漂亮的新鞋穿在脚上,旁人艳羡还来不及呢,你再硌脚也得忍着,要是胆敢哼哼唧唧的,绝对是你矫情

      • 家园 【文摘】留学在法国的文静女孩:令人悲哀的两大事件!

        留学在法国的文静女孩:令人悲哀的两大事件! 人在法国

        我在法国已经待了3年多,道听途说的事还不少。这其中有喜也有哀,欢乐的事情可以一笑而过,而悲伤的事情呢?那我就来说两件连我这个平日里与世无争的文静女孩也受不了的事。

          事件一:

          记得第一年我刚来法国读语言的时候,我们那个班一共有二十多三十不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其中就有十一、二个中国人,和我来法国的目的一样,大家都是想在这里先好好努力学习一番,学成归国后,再找个好工作,开始我们的新人生。

          或许是因为大家都怀揣着相同的梦想来到法国;也或许是彼此的年纪相仿,有着大相径庭的兴趣与爱好;所以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学生们,很快便组成了“中国帮”。

          一开始,“中国帮”的帮风非常好,互敬互爱、相互督促。因为大多数同学都住在一样的宿舍楼,所以每天清晨,大伙儿都会结伴上学,偶尔碰到有睡懒觉的,我们也会一起冲到房间,硬逼着他们起床上课。到了周末,我们还常常集合在地下室的公共厨房搞派对,就是在那时候,我尝遍了祖国各地的美味佳肴。在没有派对、集合的时候,我们也会到处窜门,今天挤在东家看DVD,明日拥到西家“斗地主”(一种牌的玩法)。四个字:其乐融融。

          大概还就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各种各样的问题就表现出来吧。

          有位漂亮的女同学,因为不想在留学期间谈恋爱而分神影响到学习,所以她同时拒绝了两位男生的追求。如果那两个男生设身处地的为女孩子想一想的话,这真是再也正常不过、合情合理的事情了。也许是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这两位年轻“小伙子”一直觉得是对方在从中挑拨离间,充当第三者的角色。因此,“中国帮”里第一次出现了分歧。当有一条细缝出现在漂亮的陶瓷碗上时,如果你没有及时弥补它,而是继续不断地敲打,结果可想而知,碗一定会粉身碎骨。他们也一样,根本不愿找出问题的真正所在,却偏好彼此互相地谩骂与嘲讽。到最后,形同陌路,到了完全不认识对方的地步。

          常言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可有的同学却根本不懂这些。我就遇见过这么一个‘中国帮’里的人,她是我的隔壁邻居,姓L。既然被安排在相邻的两个房间,可见有缘千里来相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和她都以姐妹相称。一次,她匆匆跑来对我说: “你有没有多余的电话卡?借我打个电话回国内,我有急事,很快的。”看她满头的大汗,我二话不说,立刻掏出自己刚买的电话卡交给她,“你打吧,没关系的。”3个小时后,她回来了(那时候,寝室里没有电话,只有在楼下有一个公用电话)。

          接过她还到我手里的电话卡,我心疼不已,3小时!但我还是没丝毫多想,便关心地问了一句:“电话打好了?问题解决地怎么样?”

          她说:“好了好了,谢谢你的电话卡,下回我买张新的还给你,因为你那张已经被我打完了!”

          啊?已经打完了吗?我顿时无语,也没做太多的回应,毕竟大家朋友一场。

          一个星期后,我也要打电话回国了,我尴尬地问她:“不好意思,上次借你的电话卡,你现在能不能还我?”她说:“啊,对不起!我忘记了,下回一定还,拜托了,你还是自己先出去买一张吧。”我没办法,只能飞奔到2公里外的电话卡小店为自己再买一张。我已经为这事有点不高兴,你卡不还,连钱也不还,居然还要我自己跑来跑去买卡。事后,她一直没有提过还电话卡的事,我也不好意思问,可能是她真的忘记了?!

          但事与愿违,结果是我想错了,日后她从我这里借走但总忘记归还的远不止这一张电话卡而已,小到卫生纸、佐料或学生用品;大到香水、衣服和钱!

          不会吧,我的大小姐,你这记性是不是也太差了?狗急了也会跳墙,更何况个大活人?我憋不住了哈,来到她房间,一五一十让她把所有的东西都拿来还我,我可不是‘款姐’!走的时候,她居然来了句:“那么小气干嘛?” 我晕!

          F也是我们这一帮的,是那种出生极好的公子哥儿。只是因为有钱了,就容易看不起人。“骄傲”——是他时常挂在脸上、含在口里的代名词。处处让人觉得,他高我们一等,触不可及。拉到把,这种人,就算全世界只剩下他一个男人,我也不正眼瞧他一下。

          其实,他忘了,他和我们一样,身上有的,我们也有,既然大家都是来自中国的高级动物,那就友好的和平共处才是。钱好,可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还是友谊第一吧。

          渐渐地,“中国帮”变成了一大盘散沙,大家都各管各的,再也不互相往来。

          可悲!这大家都到底是怎么了?是本身素质有问题?还是傻了笨了不会做人了?来到了陌生的法国,就不要再把国内的那一套搬来。

          这也许逃不了中国人到了国外不团结的宿命吧。

          事件二:气到我快吐火了的事

          在法国,如果你是学生的话,每个星期在不影响到学习的情况下,你是可以合法打工16小时/星期。有很多同学都参加了这一行列,这样就能为父母减轻很多负担。

          我在大学的时候,认识一个中国男生。听说他那时候在一家福建人开的华人餐厅里打勤杂工,工作得非常辛苦,老板常把他一个人当作两个人使。这还不是最厉害的;他每天工作10小时,7天都上班,一个星期70个小时的工作量实在太强大了,加上他因为工作不能去学校,他还应该在寝室里复习到很晚,没时间休息,这也不是最吓人的;最恐怖的是工资:

          那时在法国,最低工资是6欧元/小时(现在是6.66欧元/小时)。我朋友是70小时×6欧元=420欧/星期,4星期×420欧元=1680欧元/月。但他那福建老板付给他600欧元/月!!只有三分之一!

          这除了叫“剥削”还能说什么?我那时候听了实在太生气了!劝他要么别在干下去、要么就去法院告他!这简直是吃人哪~!

          朋友也很无奈,他说,一是家里的确非常需要他打工后的这笔钱来解决经济问题;二是老板在那里有很大的后台,因为每次政府派人去店里突击检查的时候,总会有人事先通风报信给老板,叫他赶快把那些“黑工”给送走,等检查人员走了后再回去上班。他一个区区穷学生,哪敢和老板斗?

          诸如此类的例子是屡见不鲜。我的一个要好女朋友也一样,一个中国小超市的广州老板,只愿意付她一半的薪水,还狰狞地说:“不想干就走人!要知道,想干的人多的是。”简直就是超无情的老板!

          这些中国小老板们,他们知道很多中国学生一开始都不能讲流利的法语,喜欢去那些中国店里打打工;再有就是学生也没背景、后台可以给他们撑腰;而且他们看准了我们都希望能打工挣钱为家里减少负担,所以他们真的太好好“利用”、“欺负”我们了。“恶性循环”这个词我们都认识,现在在法国的“中国人才市场”差不多就这个样儿,黑暗的简直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程度,再这样下去,干了活、买了力却得不到报酬的事情一定会发生!

          大家都是漂在海外一族,何必中国人欺负咱中国人?在国外,本来大家就背井离乡挺不容易的了,相亲相爱都来不及,为什么还会有互相利用的事情发生?

          有的时候,真搞不懂,中国人五千年的文明文化素质都跑哪儿去了?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的口号也都白讲了吗?

          最后,本人郑重其事地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那些已经或快来法国的朋友们注意了,让我们都彼此友好地相处下去,互相想着对方、爱着对方、体谅对方,不要再发生我刚刚所说的“中国帮”散沙事件。

          二、已经或即将去中国小店打工的同学们,请你们不要再给那些剥削者们机会了,如果你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要怪则怪你们自己!就是因为有你们的一时“糊涂”,才造就了他们那冰冷的铁石心肠。结果苦的人会是谁?

          三、同时也告诉那些曾经、或正在、或将来要剥削我们这些穷学生的中国小老板们,不要再利用我们的无知和无力,你们是先走去的前辈,就更应该给我们树起好的榜样,您说呢?

        • 家园 无奈只因需求太多

          感觉时刻? 窦唯

          总要提出许多问题

          面对镜中的自己

          翻来覆去的解说

          说来说去在罗嗦

          不想知道是为什么

          不想知道对与错

          无奈只因欲望太多

          叹息只因常会失落

          常要说的话太多

          却不知道怎样去做

          东撞西碰触摸

          糊涂在这感觉时刻

          XXXXXXXXXXX

          XXXXXXXXXXX

          XXXXXX

          到底是你需求太多

          何必去担心又何必去难过

          学习别人寻找快乐

          何必如此辛苦活着

    • 家园 的确有不少朋友对外交官来气.

      最近一朋友在伦敦使馆听来的:" 知道你要说我官僚,我就是官僚,怎么样......"

    • 家园 不愧是外交官

      写了那么多字,回帖的一片叫好声,据说那些原来义愤填膺的驴友们看了之后气都消了,消了就好。

      可我愣是没看明白:what's your point? 外交官不容易,可是我们哪个都不容易吧?受气的人也没提什么过分的要求,只不过是履行你们应尽的义务而已呀。如果我们自身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就都可以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四化建设怎么才能早日完成呢。

      何况我接触的使馆工作人员都挺好的呀。虽然不像外国人那样主动和你聊天,可是态度都很礼貌得体。

      • 家园 呵呵

        不好意思,在前面我已经说过,余木头此文是有前因后果的,他的文字也是有针对性的。有针对性的文章多半是有侧重点的。

        至于当初我请他写这篇文字解释的原因,也是有一匹布那么长的。我就不再一一解释了。

        我转这篇文章到这里来的原因,倒是非常简单,在楼下我也说过,我只是单纯的希望,人和人之间多一点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或许对我们问的很多个“为甚么”会有些帮助,或许对我们处理事情的方式也有些帮助。

        本意如此。希望能站在positive的立场去看。用互相理解的角度去想。

        无意引起除此之外的争论以及对我朋友人品的评论。

        不过,也要多说一句,我的立场是这样的,如果任何人仅仅因此文章而要对我朋友人身攻击的话,我绝不客气。

        因为,余木头是我的朋友。

        就这么简单。

        • 呵呵
          家园 花了非mm!
        • 呵呵
          家园 你要真是他朋友,就应该为他好。

          我相信他和你都是很说话通情达理、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如果你们不是很忙的话(看你的灌水量,至少你不是很忙)为什么不把这些品质表现出来呢?

          就你转的这篇文章来看,逻辑并不完整。他的文笔流畅,让我对青年外交人员的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可是对于整篇文章要表达一个什么论点,我还不是很清晰。

          大胆揣测一下,我似乎感觉他是想说明:

          1、那些不敬业的外交人员是极少数

          2、那些不敬业的行为情有可原。

          如果这个猜测是对的,我觉得你转的那篇文章还不足以支持这两个论点。

          • 家园 好吧,看着同是武术版的朋友的面子上,我再跟你解释一下

            我很少对成人有这样的耐心。呵呵。

            第一,余木头不在西西河。他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解释你的问题。他忙不忙,我管不着。怎样才是为他好,相信我比你要清楚。但是谢谢你关心。

            第二,我转此帖的目的,已经跟你说的清清楚楚。我并不是语文老师,没有把转贴文字的结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解释的清清楚楚的义务。人各取所需。这也是不学术论文。而是有着前因后果的一个转贴。

            第三,我每天八小时上班,一小时午休时间,上班时间不可以上网。四点半或者五点下班之后,到晚上11点半就寝之间,假期不写作业的话,我有至少七或六个半小时。除掉做饭,家务时间,我还有三个半小时。我通常上网在晚上九点半以后,周末的时间则不定。去年和前年,每周还有两个晚上的上课,从五点到晚上九点。今年减少为每周一个晚上,明天,也就是这周三开始上课了。我没有家庭的负担,不需要额外的加班,平时晚上我不去泡吧,不去四处串门,基本就家里呆着,朋友基本是固定的,所以我的生活非常有规律,忙与不忙,都是我说了算。上班的时候虽然好玩,但比较有压力,因为对小孩的责任比较重。怕小孩子出事。

            因为你关注我的发言,常常看到我的文字,所以你觉得我灌水量大,但灌水量不等于上网量,比起很多上班时间都可以上网潜水的,少多了。

            第四,做人是否有担待,人的品质如何,不是一两篇文字就能看出来的。人和人之间的缘分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我或许愿意罗嗦几句,有的人,我可能视而不见。

            如果喜欢看,或者觉得看了之后有启发的,那最好;如果不喜欢看,觉得纯属胡说八道的,我也绝对不会要求对方要跟我一个想法。在我这里找绝对的“对”与“错”,那是徒劳。

            如此而已。

            第五,你当然有揣测的权利,但我只想稍微提请你一注意一下,这世界可以“量化”的“道理”是有限的。即使一个人有敏锐的察觉事物不完善之处的能力,也似乎应该明白,这世界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

            第六,我罗七八嗦跟你唠叨这么多,无非是因为大家在武术版有过不愉快,我不否认我仍然有点情绪,而最近西西河的事情太多,也让人不愉快。我不希望这种情绪带到其他版面,所以我尽量跟你解释清楚,但我也知道,很多事情,说多错多,还请见谅。

            恕不再解释。祝今天愉快!

            • 家园 多谢非老师!

              不过我好像挺乖的吧。我刚才特地去武术班看了看,没发现我跟您顶嘴呀?我就是和一个叫九指书魔得说了会儿话,他也是你们班的小朋友?而且我们已经和好啦。

              我也没特意监视您,可是我常去的几个版到处都是您的倩影,时间一长记忆力再不好也有点印象啦。

              其实我真的特佩服那些善于说服别人的人。同样的道理他们说出来就特别容易被别人接受。所以看到转的这篇文章特想参合几句,自以为是地以为能提醒注意能让它更完美一些,结果一如既往地起到了相反的效果,惹老师生气了。

              • 家园 亮女就是人人爱呀。。。。。。。

                可是我常去的几个版到处都是您的倩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