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文论武之文明复兴(一) -- 井底望天

共:💬99 🌺90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说文论武之文明复兴(一)

    前面谈到当满清势力入关的时候,其实是面临着江南士大夫阶层的不合作态度。而当时的满族统治集团,知道打下江山容易,但是如果搞不定这帮书生们,那么想坐稳江山,那可是难上之难。

    那么在满清军队还没有杀下来之前的明末,这个时候的江南的读书人,是处于什么样一种状态呢?

    那种状态,可以用一句诗来概括,叫做“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不过说真格的,当东北的朝廷军阀们苦苦抗拒满清八旗精锐的时候,江南富庶之地,对多交点军费,就是“辽饷”颇多不满。可是到了清军杀到扬州城下的时候,只好自己起来抵抗了。

    当然真正一死报君王的读书人,还是比较少,大多数的抵抗基本上是一种消极而不合作的态度。那时候中国知识精英分子们的小日子还是过得比较红火的,大家在江南一带,饮酒作乐、品茶赋诗、青楼调笑,也是日子过得很充实的。

    虽然酒足饭饱之后,有时也谈几句国事,发几句牢骚。可是眼看着皇太极和多尔衮,在关外势力日大,统一了满洲和蒙古各部势力。而李自成和张献忠,也在川陕湖广横行无阻。人家在江南仍然是日日笙歌、夜夜艳舞。即使在北京陷落,崇祯上吊,南明建立之后,江南读书人的大派对还是继续上演,甚至比以前规模更大。

    既然读书人这么喜欢泡妓院,那么青楼故事,关于妓女的浪漫情怀,自然就成为大家最感兴趣的时尚了。这个时候比较影响大的一个妓女故事,是一位叫董小宛的佳丽。和一个名士才子冒辟疆的爱情故事,让不少知识分子们击节感叹。

    这个发生在明末的妓女故事,不由让俺想起了南宋时候的另一个故事。那时候南宋,和南明一样,也是被人家女真族一路驱赶。不过那时候,出现了一个名妓女,叫做梁红玉,和她的丈夫韩世忠在黄天荡大战金兵。

    因此虽然说南宋最后还是亡在蒙古之手,但是最起码在十来万金兵的冲击下,还是站稳了阵脚,在东南一隅偏安了150年。可是南明,则是昏天黑地、忙于享乐,文官卖官私肥,武将拥兵自重结果在清兵剿灭了大顺军之后,南下一年之内,南明王朝就灰飞烟灭。

    比起人家南宋,还有不少军民选择了自尽,崖山一战之后,效忠南宋的人们跳海自杀,水上浮尸一片。而南明的这些知识精英,大部分都是没有太大的作为了。

    后来孔子的第N代孙子中,出了一个文学家叫做孔尚任,写了个剧本,叫做《桃花扇》。这个故事里面也描述了另外一个名妓女的故事。这个妓女的名字是李香君,在秦淮河的笙歌宴乐之中,听到了一个叫做侯方域的书生的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感叹,插了一句嘴,说到“不知亡国恨的,岂止是商女!”

    于是一段凄美和激情的爱情故事立马展开。这个曾经为东林党人的侯方域,在南京重新组织复社。复社这个组织,创建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主要是当年江南的一些读书人,以明朝文学家张溥为主,和张采等11人,组织了一个团体,以“兴复古学“为号召,在一起谈读书和评政治。

    其实复社这个团体,政治主张比东林党要温和不少,不过仍然卷入了与阉党的党争之中。结果就是在明朝灭亡,南明在南京重建的时候,大家不是忙于搞统一战线、团结抗战,而是继续党派斗争。当时曾经是东林党中的一员,后来因为被党内同僚赵南星阻挡升不了官,一怒而改投阉党的阮大铖,在南京招募勇士抗击清军,企图联络复社人士,被人家一顿臭骂给挡回来了。

    当时阮大铖联络侯方域,送来的礼物被人家李香君坚决退回。后来阮大铖出任兵部尚书,也忘了什么叫国难当前,团结抗战,而是趁机报复旧恨。于是侯方域只好逃到了史可法那里,李香君被人逼嫁,一头撞在柱子上,血溅扇子。于是有读书人把这个血扇子画成了桃花,因而得名桃花扇。

    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出家。而侯方域在扬州城破之后,也逃了出去,找到了李香君,出家学道。

    当时这个戏曲在清朝初年是轰动一时。因为故事凄美,而对国破家亡的历史场景描绘得非常真实,清朝皇帝康熙专门找人,向作者孔尚任要来了剧本挑灯诵读。读到动情之处,看到南明朝廷荒淫无耻、贪图享乐的场面,康熙帝不由顿足:“弘光朝廷,就是不想灭亡你,也没有选择啊!“

    后来这个故事,在1930年代的中国重新引起人们的注目。著名剧作家欧阳予倩把孔尚任的结尾给改动了一下,不是逃离扬州的落难公子侯方域找到了李香君,而是一位穿着长袍马褂、留着马尾辫子的翩翩公子侯方域出现在了李香君的眼前。

    其实这个改动并不是没有缘由,因为后来侯方域在家乡河南,出来参加了顺治皇帝为了搜罗知识分子而快速恢复的科举考试。但是欧阳予倩的改动剧本,很明显是指向了当时的另一位翩翩公子汪精卫老兄。

    想一想精卫老兄真的是生不逢时。他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勇敢的爱国志士,曾经以身赴险,差一点因为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而死。在监狱中等死的时候,小汪曾经写出了“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样一等一的豪迈诗篇。后来在审判当中,清朝的肃亲王善耆(就是著名间谍川岛芳子的老爸)因为仰慕汪兆铭公子的人品和才华,免除了他的死刑。而肃亲王因为其祖先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本来应该继承皇位,因为叔父多尔衮反对,所以让给了九弟福临,成了后来的顺治皇帝。所以应该算是清朝皇族里面说话有分量的人物。

    当时汪精卫在日本入侵的早期,还是坚决抗日的。可是因为他自己指挥不动国民党的只听老蒋号令的部队,又失望于杂牌军阀的无能,对抗日的前途颇为悲观。因此在那种国难当头的大环境下,思想产生动摇,认为可以通过和平谈判来争取中国利益,是导致他后来成为了大汉奸的主要原因。

    不过如果当年日本人,可以在东北提前发现大庆油田,从而避免为了能源供应和美国摊牌,而导致了太平洋战争,那么中国的抗日斗争确实就会艰难许多。那么像汪精卫这样的人,成为洪承畴和吴三桂,当然就会有不少。其实以汪精卫的才华和人品,要是放到了今天,可能不一定成为卖国贼。也许一定要卖国的话,在中国今天的知识分子氛围中间,拿个诺贝尔和平奖一定不是难事,也会被不少人尊称为中国的良心了。

    那个时候,民族危亡、国家积弱,除了一帮不知天高地厚的共产党人,比如说从四川跑到东北的赵一曼,从河南跑过去的杨靖宇等等,虽然出身于大富之家,不愁吃,不愁穿,为了国家和民族而献身,那些身居高位,如汪精卫等人,是无法也不知道群众路线的强大。

    在看到日军强大实力,抵抗力量如卵击石的时候,产生悲观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当年可以看清形势,不为暂时困难而吓到,是毛泽东这样的一等一的大豪杰,才可以看到持久战这样的胜利法宝。可以依赖于发动群众,依靠屁民力量,唤起工农千百万来抗战。而又可以忍辱负重,主动和曾经对自己举起屠刀的蒋介石合作,而不是像当年的东林党和复社人物们,仍然坚持内斗,这都是当年中国人民后来赢得了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通宝推:逐水而行,张家兄弟,无毒有藕,量子,爱自由,李根,岸芷汀兰,小乌龙,goon,风中笑,山龙,好知明言,ljsqt,无言的结局,博扬,ustcat,
    • 家园 这个系列为啥没写完呢?
    • 家园 【原创】说文论武之文明复兴(四)

      有读者认为,俺在传统文化和历史上面知识过于贫乏,不应该谈文化问题。但是俺在说文论武这个系列里面,主要是以一种平常人心和基本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历史,而不是拘泥于被某本史书上,某个特定作者的说法,来界定历史的事实。

      但是这种看法,如果有偏颇之处,和严重曲解历史的地方,还请热心读者不吝更正。

      比如说,看司马迁的《史记》,俺对周幽王和烽火台故事的解读,显然和司马迁的叙述不符。对汉朝七王之乱的解读,俺用了中国地缘政治的分析,对汉景帝的削藩行动做出分析,并没有拘泥于《汉书》等上面的描述,也是如此。

      前面谈到北宋时候,新儒学的出现,是和北宋商业经济极度发达,社会享乐风气蔓延,道德水平大幅度降低,而刺激文化上的道德救亡运动,有很大的关联。估计对这个观点,很多人有不同见解。

      当然俺只是粗略地指出北宋的市民社会的兴起,是可以从当时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上看得到的。也提到了中国妇女的裹小脚运动,从宫廷和王府等高级权贵之家,开始蔓延到知识分子们的家庭。

      要看待北宋的经济发展,必须知道有几个大的社会变革已经产生。

      一个就是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开展。大家知道中国在汉朝的高峰期,人口达到了6千万,大部分人口是集中居住在关中、晋中、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华北平原地带。后来随着汉朝覆灭,国家分裂带来长期战乱,人口锐减,一直到唐朝中叶,人口才恢复到这个6千万水平,但是淮河流域人口密度降低,而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由于衣冠南渡,大批北方人口南迁,使得人口密度升高。

      到了北宋的时候,不光是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了,连带四川盆地、福建沿海、珠江三角洲、湖南和江西,都人口密度大幅度升高。整个北宋的人口应该是超过了1个亿,大概到了1亿2千万。而在中国南北分界线的淮河以北的北方人口是4千5百万,在淮河以南的南方人口是7千5百万,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出现南重北轻的局面。

      人口增长和密度增加,自然出现的结果就是城市化的出现。而为了满足城市里面的大规模市民的消费需要,必须在两方面有所改变。

      一个是大规模生产消费品的能力,另一个就是便捷和低成本的运输网络。

      低成本的运输,靠的是从隋朝开始,唐朝和宋朝都一直改进的大运河系统。通过对大运河的建设,和长江水道以及水道的其他支流和湖泊的连接,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交换市场被建立起来了。

      在中国历史上,大概可以说是有4个时间段的交通大建设。第一个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的全国公路建设。第二个就是京杭大运河的开挖。第三个就是从清朝末期到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的全国性铁路建设。第四个就是现在如火如荼的高速铁路建设。

      这种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全国性交通网络建设,对社会的变革影响是非常大的。

      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出现,自然首先是为了应付大城市里的各种生活需求。因此在中国的北宋时代,大概出现了西方后来的文艺复兴那样的情况。

      因为人口的增长,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的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因此用木材炼成的焦炭作为炼铁原料的生产方式,就被煤炭取代了。而铸铁技术的成熟,使得北宋在1078年的生铁产量达到了11万吨。要知道,后来工业革命的英国,到了700年后的1780年代的时候,大概才到了北宋产量的一半左右。

      因此现代历史学家们,都赞成把北宋的工业发展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而英国产生的工业革命,并不是人类首创,而是建立在北宋的各种科技发展,后来通过东西方文化交流,而传输到欧洲的中国文明成果之上的。

      不要小看这样一个认知。当今天的西方史学家们,认为西方工业文明,是建立在来源于东方的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这个事实之后,那么以黑格尔和马克思-韦伯等等为代表人物,认定西方文明是一种特殊的、天命所归,唯一可以带来人类进步和现代化的西方中心论的谬论,就值得抛弃进垃圾坑了。

      当然真正在坚持这个论调的人,在西方真正的学术界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市场,但是在政界就以美国新保守派的历史终结论调,就是说所有世界的文明,都会消亡而变成美国模式(好像希拉里刚刚说的殊途同归就是这个意思)。

      在中国作为配合的就是普世价值派,一切以西方文明的取舍为标准,因此来断定非西方文明的存在价值。

      其实当年出现西方中心论,主要是为了给西方当年施行的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提供一个理论基础。就是说只有西方文明才可以将世界带出蒙昧时代,进入所谓工业文明的现代化。因此任何西方国家,对非西方文明的灭绝和屠杀,都是这个历史必然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事情。西方人有历史的责任,来担当非西方人的统治者,然后通过将这些文明改造成西方类似的文明,才完成这个责任。虽然西方人扮演了丑陋的角色,那么也是为了进步的结果,因此这种行为被理解成为“白人的负担”。

      点看全图

      图一 白人的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西方中心论批判的思潮,在西方学术界兴起,是早于现在俺们看到的中国崛起这个历史大变革之前。关于西方崛起这个历史现象,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种。

      一种就是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兴起的主要源泉。一种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体系分析。一种就是后来成为主流的西方自由主义。

      这三种理论,都可以归纳到西方中心论的范畴里面。因此一旦认定了西方的现代化,是建基在中国北宋工业文明的肩膀之上,是在于西方社会成功的吸收和消化了中国的文明成果,从而创造出现代化工业文明,那么大家要问的下一个问题就是:今天的中国,可不可以在吸收和消化西方工业文明的有益因素之后,重新崛起,以中国特有的文明,变成世界的新的领袖?

      而这种中国的领袖地位,会不会在全球非西方世界,导致西方文明的强势地位,被因此而推翻,而导致西方优势地位的消亡?

      这是西方思想界感到非常之惶惶不安的大问题。

      通宝推:鳕鱼邪恶,老坏,履虎,
      • 家园 很多技术原型来自中国,这个他们也承认。

        中国的一些精巧理化机械玩具都产生影响。

        给欧洲作了“技术启蒙”。

      • 家园 赞高屋建瓴

        还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

        西方文明只是近几百年的事情,伴随着圈地,抢夺资源,种族屠杀,全球化世界分工, 科学技术创新也得到发展。 现在,西方文明已发展到了靠金融创新,敲骨吸髓,无以为继的腐朽阶段。

      • 家园 越说越不对了

        “因此一旦认定了西方的现代化,是建基在中国北宋工业文明的肩膀之上,是在于西方社会成功的吸收和消化了中国的文明成果,从而创造出现代化工业文明”

        越说越不对了,对你表示失望。

      • 家园 这就叫文化思想上的软实力

        希望这种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可以更加深入,让国人和世人更多的了解和发掘我们东方文明的深度和宽度.

        如果真如井大所言,能够奠定北宋工业文明的论断, 这不就一下子釜底抽薪的把西方人的所有自以为是的优越感一下子给连根拔起了么?

        算不上那么激动的民粹分子,但是,还是觉得让西方人好好的自我反省,东方重新挺直腰杆的这一天是或早或晚的应该到来了.

    • 家园 抛弃了毛统的文化复兴,就是另外一个南宋

      现在的中共政权,是一个伪政权。抛弃了毛统,抛弃了工农,利益阶级和官僚资本相结合。因此,独裁无胆,民主无量。

      因此,这个伪政权投鼠忌器,对很多其实对国族/自己统治很有帮助的事情,都采取掩耳盗铃的应付过去。

      我觉得,中华文明要复兴,恐怕要循着毛统的路子,结合自己的文化传承,才真正有希望。

      抛弃了毛统的复兴,是脆弱的,短命的,没有骨头的,很容易成为另外一个南宋,女人被人搞,男人是耸包。

    • 家园 【原创】说文论武之文明复兴(三)

      北宋开始的大规模城市化,表现在当时作为京城的汴梁,人口已经过百万。这个当年独步世界的大都市之繁华,俺们今天可以从《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名画,或者是《水浒传》这样的名书中可见一二。

      当时的中国是世界文化和时尚的制定者。大家都知道,从汉朝以来,中国的主要拳头产品是丝绸,但是后来因为对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嫁到于阗的东汉公主将蚕桑的养殖技术带到了西域,并逐渐蔓延到了中亚和印度,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优势减弱。

      因此在宋朝的时候,本来是唐朝人大碗喝来消暑的茶汤,就被大家给开发出另一个拳头产品—茶叶了。于是茶叶就替代了丝绸,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外贸产品,被用来安定边界,作为和游牧民族们换取军事物资战马的茶马贸易的主打产品,还横扫了整个世界市场。

      中国茶叶在世界上的垄断地位,也是当年英国人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年的茶叶,颇像现在的石油,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欧洲市场的主要产品。英国在签订了《南京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之后,终于可以在中国收集良种茶叶,招募制茶师傅,开始在殖民地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和印度的大吉岭大面积种植茶叶,来打破中国产品的优势。

      宋朝除了把茶叶抬上了神台,还开发出另一个主打产品—青瓷。当年宋朝出口的瓷器,在欧洲是以等量的黄金来计算。就是说你一个瓷盘有多重,那么就要换取同等重量的黄金。

      那个时候的中国产品,颇像今天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新产品,不管你是iPod、iPhone,还是iPad,一推出来,全世界的人士们就跟着一起抽风。

      商业上的繁华,自然就带来经济上的富裕。但是同时就带来享乐主义的市民文化大行其道,也就带来了今天俺们在中国也可以看到的道德沦丧和情色文化的泛滥。

      虽然当年关于宋徽宗赵佶出去玩名妓李师师的故事,不一定是真实历史。但宋徽宗和大臣们玩斗茶游戏,在江南一带搜刮太湖石,运到汴梁搞园林艺术倒一点不假。那些用花石纲的名义,横征暴敛到了汴梁的奇石头,大部分都在汴京保卫战之中,被打个粉碎做了战争材料。

      而中国文化中最为耻辱一页的女人裹小脚的风气,也是在北宋的时候开始兴起。如果看中国妇女的地位,从先秦到唐朝的时候,虽然和世界其他文化相比,同样是男尊女卑,但是从汉朝和唐朝的尚武习气,中间受到五胡乱华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女性形象的影响,中国妇女的地位,还算是比较人性化。

      只有在极度商品化的市民社会里,当食色性也,大行其道,在商业活动中,女性作为一个主要消费奢侈品的物化功能开始出现。在这种大氛围下,主要作为迎合富裕男人的市民低级趣味的审美标准大行其道,慢慢宫廷和王府里才玩的三寸金莲游戏,就开始走出民间的富人和士大夫之家了。

      本来对女性的美的欣赏是男人们很正常的感情。虽然远古的人们,开始欣赏女性之美,还是从笑容、皮肤、秀发、玉手和行姿上下功夫,还没有扯到脚上面来。

      比如说《诗经》里的卫风,就写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后来宋玉的《神女赋》、司马相如的《美人赋》、曹植的《洛神赋》等等,都大致不离这个路子。

      可是在宋朝的时候,当男人们把注意力放到了女人的脚上之后,估计看到女人的纤纤玉足,心里的情欲荡漾之时,那种把女人金莲放在手掌中慢慢把玩的感觉,不知是不是令男人们体会到他们把精致的玉器在手中把玩的感受。

      这种感受,可以一语以蔽之,就是意淫。

      于是当市场的爱好受到迎合,很多女孩子命运不济,没有生出一个纤纤天足的时候,后天的残酷更正就开始出现。而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文人雅士们是大加赞赏的。

      比如说,大诗人苏东坡就写了一首《菩萨蛮》来赞美缠小脚的行为: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淩波去。只见舞回风, 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而在苏东坡大赞小脚之美的时候,就正好是北宋的奢侈之风到了高潮之际,逼得儒家中的改革派,比如范仲淹和王安石,要推行新政。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北宋的理学的出现,未尝不是一种改革者中的声音,就是在当年人欲横流的时候,要“存天理,灭人欲”,是有相当的进步和积极意义的。

      这样的一种带有清廉寡欲的道德诉求,在其他宗教历史上,也不乏例子。比如说在犹太教教会腐败的时候,出现了耶稣。后来在天主教教会腐败和黑暗之中,出现了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清教改革家。或者说在藏传佛教中,出现的黄教创始人宗喀巴,都是这个路数。

      在“享乐啊,生命短促啊”的纸醉金迷之中,人性非常容易迷失。因此如何找回生命的真谛,明了人生的价值,了解宇宙的规律,就是那些拒绝同流合污的思想家们的唯一出路。

      而在当时盛行的道家和佛教,其实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准备了摆脱混浊世界,从心灵上寻找一个解脱的心路历程。

      但是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太过注重苦行的功夫,要求大家在成佛的过程中,要行很大的出世的行为。可是毕竟重视世俗生活的中国人,自然完全遵循,有颇大的难度。

      这就是为啥印度的素食者,看到中国的佛教餐厅里,那些素牛肉、素猪肉和素鸡肉,颇为不解。既然你已经不吃动物了,嘴里嚼着的是豆腐,心里想的却是鸡鸭鱼肉,那么从修为的角度来讲,和真正的大块吃肉,又有啥子差别呢?

      无论如何,禅宗顿悟的出现,从六祖慧能开山以后,就在中国的佛教里,开辟了一条入世就是出世的康庄大道。吃喝拉撒、砍柴担水,皆为修行。

      那么这个禅宗的修为成佛,就很自然地被身居庙堂,心如游丝的士大夫官僚们欣然接受,那么在儒家改革者的眼里,自然就被借用来作为修养成圣的好法子。

      当然如果只是简单地把中国儒家的理学,归纳为一种政治哲学,或者一个自身修为的学问,那么也太简单化了这个思想体系。

      理学的出现,以及差不多同时出现的心学,算是中国哲学上的一个里程碑,那就是触及到了人生最根本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俺们眼前的这个大千世界,倒底是出于俺们人心的自我臆断,还是处于宇宙心的客观创造?

      这个问题在西方的哲学史上,就是康德的观念论和柏拉图的实在论的争辩。

      通宝推:本嘉明,昨夜星辰,土豆丝,左右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