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80后”弃大城市返乡发展 -- 好事情! -- 晨枫

共:💬213 🌺167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可能不可能,全看个人

                同样到了没人穿鞋的地方,有本事的鞋商看出的是巨大的潜在市场,没本事的鞋商看到的是人们不穿鞋的习惯。

                不过你好歹还反应得快,把没技术一条去掉了,值得表扬。富二代富二代,你以为他们的老子——富一代——创业之初就什么都有?他们靠的又是谁,老老老老子吗?

                80年代末第一批平民下海的时候都有技术有资金有关系?那时的深圳是个什么大城市了?他们看到了机会,你看到了绝望,所以他们富了。如此而已。

                你尽可以强调困难,但实事是干出来的。你非要选失败,别人也没办法。

                • 家园 时代不一样了

                  你总拿80年代做例子,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现在讨论的是2010时代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而且那时代下海的公务员,研究员之类的,不也是先在某个单位积累了足够的人脉、经验以及技术才能下海么?就算是打工者后来成为老板的,不也得先去打工,学习,才能当老板吗?

                  PS:就算是80年代,靠老子的关系批条子发的比例也不少吧。

      • 家园 这个事情其实就是那样,说不上特别的好坏

        我家乡就是小地方——豫南某县城。我来说说亲朋好友中的大学生返乡。

        首先呢,名校毕业生是当然不返乡的——家乡虽然最近十年大发展,但是,还是很落后,再加上考虑自己孩子将来的升学。

        我认识的几个返乡的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大学毕业的。其中一个是我的一个表哥,他在90年代中后期(我记不清具体时间)从武汉毕业后,没多久就和自己女朋友(豫中某小地方出来的)回到了我家乡,然后进入县城一所新改制的高中当老师(其实他不是教育专业出身)。一方面,他在学校里逐步往上努力、现在大小是个校领导,另一方面,家里也在他当领导之前就开了一个面向学校的复印店,几年下来赚了不少钱。现在时不时地对我说,当初决定真正确。

        另外几个就是我的高中同学。一个是外地某警校毕业,毕业后只能回家乡公安局,先是编制外人员熬着,后来是家里出了事故,公安局就特意把她调为正式警(当然这是特例)。剩下几个都是理工院校毕业:一个被家里安排到邻县任公务员,还有两个自己找工作找到县里某化工厂工作。这个化工厂实际就是我妈当初工作过的县化肥厂,后来倒闭了。几经周折,最后被县里一家私人集团购买走,经过一番改造整顿,在2000年前后开始大规模生产甲醇等等,生意挺兴旺(这两年听说经济危机后不行了)。听那两个同学说,厂里工资很高、特别是对他们这种大学毕业的技术员,但是,安全保护是很差的,他们很担心啥时来个事故把老命给要了。后来,听说他们中一个还是离开了那个化工厂,另一个似乎是呆的时间久些,但也没有联络了。

        另外还听说过有些家里经营店铺等的回家继承店铺,都只是听说而已。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一方面,小地方还是有些单位需要大学生的、有些大学生也能找到合适的机会,另一方面,小地方确实还是落后,能不回的还是不大想回。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请不要把扩招前的大学生返乡和现在对比,时空环境不一样。

          我们县97年地税局连大专生都能直接进去。

          • 家园 有些记混了

            我一直以为我1997年上大学时大学就开始扩招了,刚才搜索了一下,网上公认是1999年开始扩招。这样说来,我那个去公安局的同学也是1997年就读警校、应该不属于扩招,但她毕业(她是三年制大专,2000年毕业)后也是很难在家乡找到正式警的位置;另几个同学中,那个去邻县当公务员的不是1997年读大学的,因为他复读了、比我晚,晚多久我记不清了,去化工厂的那俩我实在是记不清了,但那化工厂是一直红火到2007年。

            • 家园 扩招是98年吹风,99年第一届

              俺赶上第一波扩招,那一年的学费比上一年涨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吧。毕业不包分配好像有很多地方是从96级就开始了,我老姐那年就是没工作分配,得自己找,而她们学校上一级的是包分配的,只要想去,就能给你分配过去,不过大部分都是比较偏远的地方,更严重的是她们专业歧视女生,呵呵,当年还算冷门的环保专业,说是女孩子受不了那种苦不要。后来我老姐回到老家,市环保局想要她,结果觉得工资太低,就没去,赶上老家钢铁厂改制,进去了,现在混得巨好,她那个科室就她一个专业出身的,而钢铁厂没搞环保的就不让开工的,所以全厂每个车间就指望她这一个工程师签字才能开工,那个美呀,有事没事还能有点灰色收入,你不收人家还不高兴,生怕你哪一天不高兴了让你休息。

              现在我们那已经提高门槛了,大专生进政府不容易了,有条最低学历卡死了很多人,估计再过几年就该涨到硕士学历博士学历了。

              • 家园 我赶上了98年的末班车

                我是98年上的大学,那年我哥刚好从中山医临床医学毕业。要回老家来找个工作,是怎么也找不着。最后是部队到学校去要人,就跟着去了北京了,于是我也就考到了北京。

            • 家园 自身感觉05年前后变化很大,不知道原因。
          • 家园 我那几个高中同学都是扩招后的

            我那个表哥可能不是。

      • 家园 晨大是大处着眼,你是从细节入手

        各有道理,不过这里可能还是“大道理管小道理”。

        • 家园 讲细节也不能不顾客观事实

          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所有人都没有就业压力,最好根本不用工作,就可以坐享世界一流的收入和服务。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城乡差距现在已经过大,城市内部不同阶层的差距也过大。若几个大城市再扩张,里边的中低收入阶层就真的没法活了,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人都想进北京上海,但指望国家满足所有这些愿望就是无理取闹,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事情。

    • 家园 现实比理想残酷得多

      很多事情都是看起来很美,楼主身处万里之外,评论国内现状,恐怕是把理想当成了现实,南辕北辙在所难免。不想说楼主是五毛,只是纵观几个帖子的言论,给个类五毛恐怕不过分。

      • 家园 往五毛扯就没意思了,海外华人希望中国强大的心情可以理解。

        不过楼主笔下的中国和现实中的中国基本不是一回事。

        • 家园 说老实话,相差也没那么远

          我的亲朋好友中颇有几个很早回到家乡、赚了不少钱,现在还时不时从县城开车到南部大别山山里玩农家乐的。

          除了我这个帖子里说的外,我再多说几个大学毕业生之外的例子:

          一个是我的一个表姐,早年中专毕业后去深圳工作,深圳一个亲戚帮忙安排了个普通工作。她觉得没劲,就在九十年代后期回到家乡,进入县城一小学当老师。现在的县城老师的职位可是令人非常羡慕的高工资的铁饭碗(当然工资比不上大城市里的)。家里住着新城里的公寓,装修得一点都不比大城市里差,当然更宽敞。县城里的电话、电视、网络、自然水等等都不缺,各种商店也都有。交通也特方便,到处是出租车、公交车、各单位班车,公路也是村村通——要知道,我在1997年离乡去读大学时,家乡刚刚出现公交车和出租车、红绿灯,大家都把它们当做新鲜玩意。她家里本还有辆旧车,不知为什么前几年卖了——可能是嫌太旧?(她家是我们亲戚中比较早有私家车的,不过,当时是靠公公家赞助的一辆旧车。)她也时不时地向我感叹,现在的日子真比过去强多了。坏处就是,孩子们不如过去努力了,时不时地让我帮助教育她孩子。

          三个表哥在外地大城市当了数年农民工,攒了点钱,九十年代后期回家创业。一个回到他老家——乡下某镇,开了加油站,干到现在、垄断了他们乡的全部加油业务,据说月入上万——我是将信将疑的,要知道,我家乡那小地方的月薪一千就是高工资了,但是,如果他真是垄断了全乡业务,那还真有可能。另一个表哥开了家什么店(我记不清了),赚得没那位表哥多,但也过得上家乡不错水平的日子。剩下那个表哥就不行了,赌钱输了积累,只好又外出了。那两位表哥似乎都有车(其中一个是肯定有车,另外一个我不肯定),时不时地开车去南边大别山里过农家乐、有时把我爸妈也拉上——我觉得有点搞笑,本来就是农家的,还去过农家乐?不过,南边新县的一些山区景色确实不错。

        • 家园 有您笔下的奥巴马和现实中的奥巴马的差距大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