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沉重的起飞 -- 晨枫

共:💬171 🌺55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幻影2000C可能改成涡喷发动机,推力不变,或许就可以超

            幻影III战斗机,机长:15.03米,翼展:8.22米,机高:4.5米

            机翼面积:35.0平方米,高空最大速度:M2.2,空重:7050kg

            正常起飞重量:9600kg,最大起飞重量:13700kg,

            机内载油量:2350kg

            动力:一台“阿塔”9C涡喷发动机,加力推力60.8千牛。

            从这里看无外挂,正常起飞推重比只有0.63左右。

            幻影2000C/N空重75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7000千克,翼展9.13米,机长14.36米,机高5.20米,机翼面积41.0平方米,

            动力装置:1台M53-P2涡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96千牛

            高空最大速度M2.2

            外形尺寸差不多,速度差不多,推力差很多。

            F22的外型阻力还是看上去比幻影2000大,

            幻影2000C可能改成涡喷发动机,推力不变,或许就可以超巡。

          • 家园 速度从来说推力和阻力的共同结果

            幻影2000的M53要是达到推比9,推力达到10吨,或许依然不能达到超巡,但这还要看幻影2000的阻力。用F-22作为参照,那F-22的正常起飞重量29300公斤,单台发动机非加力推力130kN,所以正常起飞重量是非加力推力下的推重比为0.9。如果假定幻影2000的阻力和F-22相当,幻影2000的正常起飞重量为13800公斤,那M53的非加力推力需要达到121千牛才行,而M53的非加力推力实际上只有64.3kN。换句话说,M53的非加力状态推重比需要加倍才行。没有一台发动机可以通过挖潜而达到推重比加倍的。不管就现状来说,M53的加力推力已经达到95.1kN,也就是9700公斤了,和10吨已经差不多了。

            李兄对幻影2000情有独钟啊,为什么呢?

    • 家园 老晨真是高产稳产质量兼顾

      应该评选老晨为西西河劳动英雄。

    • 家园 对T-50的隐身表示怀疑

      两个巨大的尾喷口裸露在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如何解决红外消隐?

      比较一下F-22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再看看我们的四代(假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这个只是最早的版本,以后应该会改进的吧

        至少发动机目前还是用旧的。

      • 家园 T-50对红外隐身没有多少考虑

        不光喷口没有处理,还像苏-27一样把发动机裸露,这样冷却是好了,但红外特征巨大,用更大推力的标配发动机,只会更加严重。

        • 家园 哪里看出来没有考虑红外隐身?没有矩形喷口么或者喷口锯齿?

          恰恰相反,红外隐身是T50必须强调的指标。

          • 家园 没有矩形喷口是一个重要的缺失

            如果T-50很强调红外隐身,请问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 家园 为什么不能引入冷气流呢?

              有资料说俄罗斯设计师曾经提到在发动机燃烧室设计中考虑红外隐身的问题。而且T50的发动机部分与Su27相比,有明显的收缩,与I44相似。

              另一方面,很多年前《航空知识》曾经登载了Su27测试矢量喷口的图片,一侧是矩形喷口,一侧是类似于AL31FP上的喷口。。。

              我认为,矩形喷口带来的推力损失、死重增大和某些状态下阻力增大等问题,可能是T50放弃这项技术的主要原因。在发动机落后的条件下,追求对T50执行截击任务极为重要的超巡能力,可能是俄罗斯采取其他措施进行红外隐身的主要原因。F35改用锯齿喷口与T50的原因类似,技术道路不同而已。

              换句话说,飞机设计是一门妥协的艺术。苏俄在喷口设计方面也做过一些尝试,技术道路的选择取决于自身的需求和能力。

              这是俄罗斯网站上找到的其他矩形喷口设计图片(不知道如何发图片,这里给出链接)

              http://paralay.com/s37/r179.jpg

              • 家园 怎么引入冷气流呢?

                涡扇本来就是引入冷气流,为了降低阻力,只好降低涵道比。现在为了降低喷气温度,要另外引入冷气流?从哪里进来,从哪里出去?

                图片上的矩形喷口太初级了,一看就是实验室水平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和F-22的F119发动机喷口有很大的差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我表达的不够清楚。。。把一些资料和我的猜测混在一起了

                  我表达的不够清楚,把一些资料和我的猜测混在一起了。

                  首先要说明的是,至少从过去武器、航电设计可以看到,苏联人相当重视利用红外探测技术弥补自己在微电子方面与美国的差距。像俄罗斯那样的地理环境,对于红外探测/隐身能力应当是非常重视的。

                  1、俄罗斯的设计人员曾经提到117S的燃烧室采取了低红外特征设计。至于是什么样的低红外特征设计,没有细节报道或者我不知道。

                  2、我的猜测是,将外部冷气流引入发动机/燃烧室的某个部分。。。

                  可以观察到T50的进气道很宽大,而发动机舱至喷口有明显的收缩,与I44的发动机部分有一些相似之处。也许是类似于F117的提琴喷口,或者类似YF23的喷口设计原理。

                  Yak141上还有将高温气流导出以控制飞机姿态的设计,F35正是购买了这一方面的设计资料。因此技术上讲,苏俄对发动机燃烧室至喷口处采用某些处理措施是完全可能的。

                  (盗用两张你的图)http://www.afwing.com/intro/mig/MIG/i42-4.jpg

                  http://www.afwing.com/intro/PAK-FA/t-50-5.jpg

                  3、那张俄罗斯矩形喷口的图片,是从俄文BBS上找到的。俺不懂俄文,不清楚它的研发背景,但是和其他资料可以共同说明苏俄在矩形喷口上也做了一定研究工作。而且,从F35购买R79旋转喷口设计来看,材料、密闭等技术问题在苏联时代就不是不可克服的障碍。

                  至于为何否定了矩形喷口设计,我在前文做出了一些推测,在另一回复里再详细说明。

                  4、毫无疑问,任何隐身设计的细节问题,美国、俄罗斯都是虚虚实实,大家能看到的只是一些外部特征。专业人员可以合理推测,可惜我没有透视眼的本领,呵呵,只能瞎扯这么多了。

                  • 家园 还是有问题呀

                    苏联重视红外探测不等于苏联在红外隐身方面就领先,这和苏联重视雷达并没有导致苏联在雷达隐身上领先一样。

                    发动机的作用是把进气的压力极大地提高(温度提高只是副产品),以产生推力。外部冷气流要引入发动机内部不通过极大地增压是不可能的,但这就有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喷口处和喷流混合,这就是涡扇。需要很大的冷气流才能达到目的。T-50的进气口是大,但没有大到可以和高涵道比涡扇相提并论的地步。更重要的是,就后体发动机的安装方式来看,外涵道不是像民航高涵道比发动机一样是裸露的,而是在发动机机匣内部,也就是说,涵道比高不了。所以额外的外部冷气流的说法说不通。

                    Yak141将高温气流引出来作为姿态控制,这和从外部向喷口引入冷气流不是一回事。发动机内本来就有高温高压气流可供使用,只是从哪里引出来(从高压压气机,还是低压压气机,还是燃烧室后)和干什么用的问题。外部冷气流有一个加压的问题,不通过发动机怎么加压?通过了还怎么冷气流法?

                    俄罗斯对矩形喷口有所研究是正常的,中国应该也有,但这和实用化不能相提并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