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食客的意境推广到我对人生的根本问题的看法 -- wqnsihs

共:💬293 🌺87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同意,我认为禅宗开悟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是由已经

            开悟的大师们掌握的。我认为自己离开悟还相当的遥远,甚至还没有看见门墙。但这不妨碍我们去追求那个境界或那个目标。开悟的人开我们芸芸众生就像看一群在闭着眼睛晃悠的进行布朗运动的醉鬼,只是要想睁开这个眼睛,只有靠自己的努力,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帮你。

            • 家园 其实吴信如先生有个简易提法~~

              自证用的(当然这不算绝对保险),就是看心中的我执是否已经被破掉了,如果心中时时刻刻不再“我的,我的”了,那才有可能是开悟了,否则的话,八字还没一撇呢~~~~

              • 家园 谢谢,这个境界虽然简单明了,但是也是很难的

                我觉得,在没有利害冲突的事情上,做到还是容易的:忘我。但是在切身相关的事情上,比较难,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是没有找到顿悟的感觉的。有时自我反省时可以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境界,心境平和而空灵。但是一旦俗务缠身,就很难做到心静如水,红尘不染了。看来还属于八字没一撇的水平。

                • 家园 顿悟对出离心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在途径上,“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中的“一念回光返照”,这境界和这一念说起来轻松,但要是真照方抓药,没有几次大生大死是办不到的,除非是想六祖的那样的大利根人~~~~~~~

                  • 家园 所以我想我就只能跟绝大多数人一样,心向往之而不能

                    登堂入室。不过经常能够自我反省我觉得已经对身心都很好了。不能太贪心,也不能太勉强。

    • 家园 个人的看法

      这些东西很多人一谈起来就玄乎玄乎,其实有一个很实在的标准,能大致评判你是否“悟"了.

      那就是对待死亡的态度。可以说没有不怕死的,绝大多数人选择不去想,不想就是回避这个问题。这是个办法,直到死的那一天那么就死掉好了,横竖一死,想不想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但是如果你偏偏要想呢?可能你会很害怕,这个就是没有开悟的。如果你能够深入地去想像死亡,而又不害怕,而是很平静,心态很祥和,而且不是偶然的一闪念,而是很牢固的感受,那么这样就可以说你开悟了。

      信奉宗教是对大多数人来说一个比较简便的通道,虔诚地信奉宗教是能够达到那个境界的。但我感觉不信宗教应该也可以。我自己自然是还没有达到那个境界的,远远没有,但是我有一个观点,关于怎样才能达到那个境界的方法。

      大家都说修行,怎样修行,我个人认为无论读经书还是哲学著作都只是次要方面,至多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关键还在于在“行为“上修炼。修炼的本质是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应该也包含身体的整个生理系统),你的主观观念的改变的原因主要由于是你的生理系统的改变。这事情没什么质疑的,修炼是可以的,但是基础是唯物主义。比如学习任何一种东西,光啃书本只是很小的一方面,你必须在实际当中去“实践”,你才能产生真正的属于你的认识。修炼、修道等等,也是如此,必须在行为当中取得成果。

      所以我讲半天的意思还是“知行合一”。一般人说“知行合一“常常从其它的角度来讲的,似乎不大从”面对生死“的角度去看。但我觉得这个角度也是可以的。

      至于什么是“行”,怎样去“行”,我讲不好,但我觉得人活一世,不必追求造福人类、报效国家这种宏伟志向(你有心自然不错,只是希望不志大才疏就好),而是人活一世,你得做些事情。最近还和抱朴仙人谈“做事“。我个人的看法是,事情是很广的概念,不是说工、农、政、经那才叫事情,其次,你做事情,不必想着“我这是为别人、为国家做的”,而是说,你做事情是为你自己做的,只是为你自己心安理得、平平静静的过完一生。

      过完一生又如何?理论上说,没什么可怕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 家园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生活的多彩是因为各人有各人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个人也只能取一种生活方式。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活的快乐也就算是活的精彩了。也就是说要活给自已。死也是一样。不同的是死是没有选择的。怕也好,不怕也好,其实都没有什么意义。我想的是死只有一次,也不能重来,所以一定要好好的体会体会死是怎么回事儿。也许很快,来不及想就结束了。也许很慢,可以感觉到生命在一点点的离你而去。也许很痛苦,在挣扎着。也许是解脱,想着原来如此。没人能告诉你,也没人能教你。这种唯一的体验绝不能放过,一定要好好的体会。

      • 家园 个人觉得这里还有个“觉”、“悟”之分

        对待死亡的态度只能说是“觉”了

        我也经历过死亡,而且不只一次,但我只敢说我“觉”了,“悟”则不敢言。

        “悟”是需要行为,需要时间,需要实践去“证”的,去超越自己,就像你这篇后半部分所说的那样

        不过你的最后一句总结不好,哈哈,挑个小毛病。既然已经归结为行的问题了,就没有必要再去回到一般理论的说法了

        新年第一帖,

        虎虎生威啊

        • 家园 你是说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句总结得不好?

          这句话我自己觉得很有深度的。我在写这一句的时候,背后是一大段潜台词,都是我自己的感想。在网上不好讲得太深,否则人把你当神经病。

          • 家园 实际我是指的最后一段

            我隐约能明白那“背后是一大段潜台词”的含义,

            我自己也走过了一大段曲折的道路才若有所悟

            过完一生又如何?实践上说,没什么可怕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理论上似乎是无法言传的,实践上放下就行

            生生不息,是之为人也

            • 家园 我的意思是理论上好说,做起来难

              凡事都这样,有一千种理论可以让人超越生死,可是真得了绝症,有几个不难受的呢?(除非活到一百多岁,太老,老得脑子迷迷糊糊的无所谓生死了。顺便说一下,真正的自然规律是这样,老得不能再老了,不知不觉中死掉,也就是说,所谓得道,其中一条大概就是能做到真正的老死吧)。

              所以凡事都是嘴上好说,做到很难。

              • 家园 面对生死玄关,不同神经类型的人反映是不同的,就像

                不同神经类型的人喝醉酒后的反应,神经比较敏感的会发酒疯,把平时的压抑发泄出来;神经比较迟钝的会晕乎乎的傻笑;神经比较脆弱的不是哭哭啼啼就是嘻嘻哈哈,神经比较强壮的一言不发睡觉。所以嘴上说什么并不重要,关键看真实表现。在那种极端情况下,人的一切自我控制和包装都去掉后,真实的自我就表现出来了。真的能够做到不动心的人很少甚至没有,但是能够比较理性对待的人还是很多。我的先生是胰腺癌,北京医院的医生明确告诉他:6个月。在去世前3个月我去看他时,还是非常平静,主要还是关心我下面该怎么走,不要急功近利,要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要为世俗的舆论左右。给我同去的另外一位学生讲的是君子爱财取之以道。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