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饥荒岁月里的记忆》之十七。 -- 老光

共:💬80 🌺168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饥荒岁月里的记忆》之十七。

    十七 红蓍糖果和糖精甜酒

    公共食堂散盘后,农村政策开始松动。上头提出了“生产自救”的口号,提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政策一出台,农民伯伯的手脚放开了,打鱼摸虾,各寻生路。比起从前,感觉是自由自在得多了。家家户户分了点自留地,边角空地也允许人们开荒,种上点东西了。渐渐地,关闭了多年的农村集贸市埸也开放了,老百姓手里头的钱也有地方去花了。转去两年,这是做梦都不敢想象的事呢。要知道,从成立人民公社那天起,所有的男女老少统统被要求“生活集体化,行动军事化,”像如今这个自由自在的劲头儿,搁在先前,那是想破脑壳也是枉然的啰!

    要知道,从56 的下半年开始,自由市埸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呢!农村集镇和城市开起门营业的全是公办的或是公私合营的集体单位,连修鞋补袜子,剃头理发,整锁配锁匙的也都集体化了。

    这突然的大变化,让人觉得浑身一轻松,压抑了好些年的积懑,终于能够释放出来。于是,封闭了多年的茶馆啦,酒铺啦,也冒出来了,人们有了发牢骚,骂朝天娘的地方。连我们这些小孩子都觉得多了些好玩的地方。

    大炼钢铁时,兴办食堂时,房屋被拆了当柴烧的人,天天围着干部吵,前赶后赶,要

    求给个了断;被捆绑吊打过的人,也不安分起来,开始四处上访告状;猪被杀了,鸡被吃哒的,也跟着起哄。

    总之,这个时候的干部简直不是个人。那时,当干部的一个月只有哪么几十元钱的工

    资。农村实行退赔,钞票“水了”,钱已经不值钱啰!萝卜都卖到块把多钱一斤呢。这时候的农民打心眼里瞧不起那些当干部的,更加上前几年有些干部的强迫命令,嘿儿胡儿讲假话,捆绑吊打整人害人,老百姓心里头是恨之入骨呢。

    倘若碰到那些还在嘿儿胡儿的,老百姓说话的摆眼便硬朗起来:“你神气个卵!老子一

    担萝卜要当你一年的工资!干部,干部,干你娘的个萝卜[部]!”遇到这种埸合,再怎么样的干部也只得忍声吞气,退避三舍。

    60年开始整风整社反“黑五风”,开始处理大跃进中对农民的过激行为。

    为了平息民怨民愤,也召开了万人大会,千人大会,公开的抓捕了几个为非作歹的干部,先关起来再说。对食堂时期烧饭吃拆除掉的民房进行协商赔偿。房子面积大的户主一下子得了上万元的退赔款。以前无偿平调的物资也作了相应的赔偿。这项政策的实行,不仅仅平息了民怨,归拢了民心,也给社会造成了相当的压力。

    那个时候的千元户,万元户涌现出来,那就不得了呢!农民手中拿着一摞摞的票子,整个社会的物价便哗啦啦地飚升上去。本来物资就相当的缺乏和紧张,再加上人们手中捏着大把大把的钞票,这钱马上就成了“水”!

    我记得,那个时候,一斤‘黑市米’卖到四,五块钱,一斤棉油,要十七八元。一时间,物价飞涨,人们异口同声都说:票子“水了”!

    国家为了回笼货币,拿出了一些粮食给商业部门,放肆地煮酒熬糖收票子。

    那个时候,供销社的作坊日夜忙碌着,忙么得呢?忙着煮酒熬糖。谷芽子和红蓍熬制成的糖果,剪成大拇指指甲大小的一粒,用蜡纸包裹起来,卖五角钱。人们饿慌了神,但还记得毛嗲嗲讲的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要保住了本钱,就有翻身的一天!于是,人们掏出身上的票子,争先恐后排队去抢购。

    常德城里的馆子里头也开始卖起甜酒来。大门口用砖头砌成的临时灶,上面搁口斗朝锅[最大的铁锅],里头装上好几担的水,灶里头塞满了柴火,烘烘哒哒地燃烧。大火把水烧开后,掌勺的人往锅内舀放那么斤把米的甜酒料子,再加上点糖精一搅和,便成为了所谓的“甜酒”。

    这东东喝在嘴巴里,只是带有那么一点甜酒的意味,虽然东东不怎么样,但价钱却不菲!卖到五角钱一碗呢!这碗只有小饭碗那么大。因为有点甜味和酒味,又是久违多年未曾喝过的,再加上当时世面上也没有东东可买,拿起钱无处花销,故而,排队去买的人堆山似海,有时还争得打架呢。更有些人挑起水桶,不远十里,二十里地,一担担地买起挑回来,全家共享啊。

    人都饿怕哒呢!只要是吃的,塞得肚子饱,不管是么得,抓到手哒就不肯松手。

    早几个月前那些得了水肿病死去的人,给存活下来的人留下的印象太骇人了!留起钱有么得用呢?钱这东西,离不得,也少不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够活起,就是本钱呢。只要有本钱,就有扳本的机会沙!还是古人讲得好啊:留得青山在,何愁无柴烧啰!

    关键词(Tags): #饥荒岁月里的记忆(橡树村)#系列连载之十七。通宝推:三儿,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彻底打掉干部的嚣张气焰,那就是文革了

      80年代搞改革,干部又抖起来了,如今干部的嚣张,不次于50年代

    • 家园 您你啊还记得毛爹爹——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还记不记得毛爹爹还说过:“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时半干半稀。”

      • 家园 不要篡改语录!

        毛的原话是:“忙时吃干,闲时吃半干半稀”。

        外链出处

      • 家园 第三段是你写的吧

        第三段是你写的吧

      • 家园 【原创】回复“能饮一杯乎”

        可惜的是当年饥荒岁月里头,不仅是忙时干的没有,就连稀的,也望不着沙!小老百姓别的奢望没有,只求一日三餐,夜图一宿,能过个安稳日子,于愿足矣。我想,如果是你当年能跟着小民过几天这“日子”,你也就有了亲身的感受。人啦,还得亲历其境,才晓得锅儿是铁打的啰!

        • 家园 就是“饥荒岁月”城镇居民口粮还是有保证的。

            只是因为副食少,大家都吃不饱,但还远远不到饿死的程度。

            这个口粮定量,到64年以后还是这么多,口粮数没有增加。如果在现在,大部分人吃的粮食(米面一类)数量比饥荒岁月还少。

          • 家园 【原创】回复河友“NJYD”:

            那时候,居民的粮食定量是有,但已经削减到最低定量。城镇居民的粮食定量,一直保持到80年代的中期才取消。至于你所说的后来老百姓吃得比饥荒岁月还要少,还也是事实,但前提条件是改革开放之后,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猪肉,蛋禽等等副食品的供应能充分地满足市埸的需求。至于到了现在的条件下,人们每天只需要几两米就足够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供应基础啊!怎么能和那时混为一谈呢?今天的人吃得少并不等于那时候的人也只能吃这样多啊!你晓得不晓得,那时候,每人每月只配二两油呢。如今的人炒一个菜,都不只放二两油嘛!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啊!

            • 家园 从生物学上说

              人体用糖类为原料合成蛋白质和脂肪是效率很低的.而现在,大家都是从食物中直接摄取蛋白质和脂肪.

              在当时,用猪油拌饭是一种美味,而现在,我想没有多少人愿意吃这个了.

              • 家园 额们在80年代中,还在学校吃过猪油抹面包片

                一宿舍五个人,一广口瓶猪油一个星期就当黄油抹光了,食堂的菜木油水嘛

                我记得70、80年代我们的定量都是29斤/月,粗粮(黄面)是30%。不过因为把粗粮按2:1换大米了,所以粮食总还是有点紧张。

                父母说60年困难时期吃南瓜,吃菜代饭,脚都浮肿了。要说他们还是收入比较高的,两个人一个月有150块,当时还只有一个孩子,可想收入低的、孩子多的家庭会更困难一些。

        • 家园 光老,敢问您是何方人士?

          之前看帖子,觉得用词和俺的方言很近,

          看完这句 ——人啦,还得亲历其境,才晓得锅儿是铁打的啰!

          觉得真得问问,或许我们是老乡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