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心理这点事————能力(1) -- 柚子

共:💬21 🌺9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心理这点事————能力(1)

    心理这点事————能力(1)

    这几天在重新看儿童心理学, 加上周围朋友的孩子都在准备各种升学考(入幼儿园),入小学,小升初,中考,高考,回答他们的疑惑同时,也理一下各个阶段孩子应该具备哪些必须的能力。

    孩子一出生就应该具备的能力是哭泣,哭这个动作带来氧气以外,还能够让宝贝得到大人的关注,得到食物,提醒大人自己周围的环境需要调整,几周之后,除了获得饮食和周围环境的舒适,宝贝通过哭还能够得到陪伴和游戏。

    第二个能力就是视觉,这是出生之后半小时到3小时之内就具备的,这种能力使得宝贝能够通过自己的关注某个具体物体,追踪物体,具有辨别能力,这汇总辨别能力就表现在宝贝喜欢关注对称,鲜艳,运动事物,也因为这个能力,宝贝才会出现反射性微笑,无选择社会性微笑,到有选择性微笑。

    听觉和视觉一样也是先天的,出生起宝贝就喜欢柔和的声音,并且对母亲声音具有辨别力,而基本上到了3个月已经能够辨别音乐旋律和曲调,6个月左右就能够伴随音乐来晃动身体表示愉悦,到了1岁左右就能跟随节奏动作,所以当看到你的宝贝跟随音乐动作摇摆,鼓励他/她是需要的,同时以游戏的形式自己做样板,让他模仿,有助于宝贝知觉能力的提高,并别加强身体协调性,但也不要认为自己的宝贝是独一无二的天才,因为几乎所有正常宝贝都可以,只不过大家出现时间早晚,和节拍的准确度略有不同。因为认为自己宝贝有音乐天赋而过度让他们开发音乐潜能成为钢琴家舞蹈家只能适得其反。

    味觉,这是受遗传影响很大。人天生喜欢吃甜食,高热量肉食等等,因为我们的祖先(在丛林狩猎采摘时代)累积的经验,甜的食物富含养分,淀粉能转化成能力,而肉食也是能产生高热量,加上人类历史中只有到了近百年,才出现物质过剩,所以喜好甜食肉食并且不自主的多吃都是我们身体内从祖先记忆中带来的,这些食物是安全的,无害的,并且多吃才能保证没有食物情况下个体留存。所以宝贝喜欢吃甜食而不喜欢吃略带苦味的蔬菜(虽然这些食物富含人体需要的维生素), 父母对爱甜食的宝贝,要做到让他们进食规律化,定量化,要知道人在饥饿的时候,对苦味的辨别力会下降,而且饥饿的时候会促进人的进食本能。所以宝贝吃饭的问题基本上是对大人的习惯考量。大人的以身作则很重要。

    嗅觉,宝贝通过对妈妈的味道的记忆,从而确认自己的安全系数。从这点来说,如果生产的时候爸爸陪伴在旁边,宝贝也会记得爸爸的味道。

    肤觉这个也是天生,也是保护宝贝适应环境的能力之一,包括痛觉和温觉。所以不要打孩子,痛觉的记忆会留在孩子脑海中,而在潜意识中,随着相同类似情景出现紧张状态,特别是对于2岁半以后的孩子,这时候孩子的情感感知力已经基本具备,包括同情,助人,羞愧,自责等等,即便是夫妻双方的肢体冲突,也会让有被打孩子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

    空间知觉,3个月左右孩子就能辨别基本形状,6个月左右就是深度知觉(也就是有了距离意识,六个月大的宝宝就能辨别某个高度是不是对自己构成挑战),接着就是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到了学前以上方位就基本上清楚了。用中国的老话,孩子都能打酱油了,也就基本上能上学了。

    随着孩子动作,自由行动范围增大,从孩子开始坐和爬,就伴随着单音的发音,到多音节发音,到孩子开始走步,爸爸妈妈这些词就基本掌握,所以到18个月孩子已经基本上有50词交流能力,而因为每个家庭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不同,时间上稍有快慢,基本3岁左右就有一千词的口语词汇量, 且开始能使用完整句叙述个体经历。比较有意思的研究是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不和他们认字相关。因为字需要一定的思维力,思维力需要语言能力(口语)来做基础。所以给孩子认字这件事情并不是越早越好。

    这里还有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上幼儿园,这里建议等孩子出现自我意识,并且能够具有自我表述能力的时候比较好,这个时间现在看来和一般幼儿园规定的2岁半-3岁左右相一致,过早入幼儿园,孩子可能会有依恋问题,还有因为独立能力缺乏造成内向,焦虑,攻击性等负面性格养成。

    而 一对一的教育能够打好基础,等到上幼儿园则是进入系统的规则认知,和同伴互动培养社会关系能力。同时因为进入幼儿园,同伴语言环境不同,对于语言能力有着进一步提高。

    建议,入园前确认有没有培养孩子规律自觉用餐习惯,上厕所习惯,有主动表达的口头能力是很必要的。

    关键词(Tags): #能力#心理#婴幼儿元宝推荐:希宝,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学习学习!
    • 家园 【原创】能力-- 小学毕业

      前两天在麦当劳里遇到一群孩子,每人拿出一件校服,在校服上签名,按手印,还有一本纪念册,每人在纪念册上写留念的话。那个场景让我仿佛闪回到了我的小学年代,那时候的我们还没有这么浓的分离意识,这可能也和小城市的环境有关,骑车绕城一周也不过半小时,加上划片升学,所以即便到了中学,左右也就是不在一个班。忽然想到好友晴,她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同学,我们从小学到高二一直是同班。

      现在的孩子因为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大城市的孩子,在小学毕业就有了强烈的分离意识,而这个阶段正好又是真正友情建立的萌芽期,所以面对考试结果造成“身份”变化,他们行动上提早用毕业纪念册来表达及缓解自己的不安。同时,面临另外一个升学的结果,他们从意识上却更多采用靠近家长来表达,因为这时候他们中的少部分人已经要开始面对人生第一次的“挫败感”。

      对于没有进入重点中学,或者那些家长通过各种关系铺路最终升学的孩子来说,他们这时候应对挫折和调整情绪的能力需要在家长辅导下得到“练习”。这当中就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合适的“路”(方法“来认识这次”挫折“,能够了解到现在的情况并不意味着自己全面能力的被否定(考试仅仅说明的是一部分自己的能力不是这么的优秀),而自己可以在接下来的三年中通过掌握学习技巧来弥补这种差距,人生的道路来很长,也有很多种选择,基础教育的学习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打基础,而这条路上的必修课之一就是学会面对挫折保持自信。

      这个过程,家长应该保持冷静,不要将自己失落情绪转嫁给孩子,也不要将“原因”包揽到自己身上(比如说自己没有门路,或者别人家作弊等等)。你所要做的就是,带孩子看看世界,了解社会,通过假期中的社会活动,家庭生活等等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优势和一些需要历练的地方,肯定他,保持乐观的情绪。

      这一阶段,有些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同时面临这青春期的问题。

      青春期到来,给身体带来变化,体能和记忆力都达到的人生的顶峰。介于孩子和成人之间的他们也要面临着种种矛盾。

      关键词(Tags): #能力小学毕业
    • 家园 【原创】心理这点事--能力 为什么会体罚孩子?

      为什么会体罚孩子?(这里不讨论虐待关系遗传的情况)

      打孩子,体罚孩子,并不是少数现象。打孩子的并不一定是父亲,相反,我们看到很多母亲在孩子低龄阶段会打孩子。一般发生这些有违父母本意的行为之后,这些父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自责(有一个母亲曾经说过, 我有一次打完儿子之后,很懊恼,用打儿子一半的力度打了自己一下,很疼,我想我下次一定忍住,不打他了,可是下周后,他又闯祸了,我又打了他),但是下次有相似的情况出现的时候,却依然发生。对于学前儿童来说,被打和体罚并不能让他们记住父母想通过“打”来让他们记住的错误,却让他们记住了父母打他们之前的表情和情绪,损害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

      我们回顾一下父母在打孩子之前发生的情况,第一种,孩子人来疯,在公众场合“不听话”,人来疯; 第二种,孩子在外面和其他小朋友有了争执,被别的孩子家长找上门来; 第三种,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差,而且表现是死不认错;第四种,自己正在“教育”孩子,却被配偶或者爷爷奶奶阻止。这些情况发生之前,家长是不打算用“武力”来教育孩子的,可是当孩子的行为一再违背自己的希望,受挫感,无助感,加上“面子”作用的催化,动手是必然的。让我们打孩子是因为我们找不到能够让孩子理解我们,让孩子能够按照规则来行为的途径,动手变成了发泄这些挫折感无助感的途径。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实际上是我们重新再一次回到童年,每一天,每件事可能都是新鲜的,没有现成答案的,所以当孩子带来这些意外的时候,首先保持冷静,深呼吸,告诉自己,我是家长,是帮助他成长的人。对于学前儿童,用诱导的方法比较合适。先仔细的了解和分析当时的情况,比方第一种“人来疯”的情况,孩子其实是因为人多情况产生不安全感,从而希望受到注意,引导方向可以转换游戏方式,让他通过大人能接受的游戏行为(比方才能表演,比方说故事,比方小竞赛等)来得到希望的注目感,安全感和认同感。再比如,被告状的孩子,家长这时候,通过聆听和重复事件,并且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从孩子的角度看这类突发事件中孩子的起因,并且引导孩子认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可能有别的方式。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都需要家长的耐心和爱心。

      注:

      我们在希望孩子听话之前,我们先要学会“听”话。

      关键词(Tags): #心理#能力#打孩子
    • 家园 【原创】心理这点事---能力 (4)

      大约9-10岁起,孩子的一项能力开始经过萌芽阶段,伴随着认知能力发展而快速提高,这就是助他能力。司马光砸缸的举动大约就是这个年龄段。除了类似的突发事件,平时,小孩子的这方面能力就体现出来了。

      先介绍一下助他/利他的能力,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人类祖先在原始时代由于环境和自身发展繁衍的需要,动物里面也有类似的行为,比方血蝙蝠,当有蝙蝠同伴捕食不利而无所获的时候,他的同伴就会将自己捕获的食物的一部分与他分享,如果这只受益的蝙蝠下次自己有食物而不帮助其他没有食物的伙伴的时候,他将会受到同伴的惩罚那就是再也得不到帮助。而人类的祖先在远古时代的这种做法,经过千年,将这种能力通过类似基因的群体记忆留在我们的体内。所以利他这一能力是先天的,但也需要环境的激发。

      当孩子能够开始自理,并有一定的行为能力的时候,利他的本性就会随时体现。比如,无意识的会提出帮家人分担家务,我们经常看到有孩子自动在放学后回家,提出帮家长洗菜做饭之类的,可现在由于独生子女的缘故,还有些家长怕孩子耽误时间写作业,拒绝孩子(通常是,你只要学习好我就满足了,这种做家务的事情不用你),实际上当你拒绝孩子的协助的时候,阻碍了孩子正常心理需求,在家庭中的认同感,和感受他人情感能力的发展。

      在学校的时候,当孩子不会完成某些作业的时候,会向那些会的孩子求助。有些家长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帮助其他孩子学习造成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差距减小,所以会教孩子不要帮助其他孩子。其实当孩子(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术传授给其他人的时候,在他的能力上至少有3项受益,第一项,语言表达能力,第二项,逻辑思维力,第三项,反应能力,而人类需求层次的第四层被尊重需求也得到满足,对于孩子性格完善是非常有益的。当家长教孩子拒绝帮助他人的时候,其实是将第四层的尊重需求强行退化到第二层的安全需求,长久以往,这个孩子的性格会产生冷漠,武断,孤僻,多疑等负面取向,并且伴随人际交往障碍。

      所以助他/利他能力的培养是要从小抓起,适当引导,家长们可以从让孩子参与家务,参与班团体活动,帮助弱小开始。比较有利的时间段为寒暑假,因为放假时间,实际上是最好的和小伙伴互相学习的阶段,也是能够让他们自由决定自己的时间安排。

      注:

      暑假到了,祝孩子和家长暑假愉快。辅导班在我看来小学生阶段能免则免。关键是让他们多和社会接触,和同龄伙伴互相学习,参加一定的运动。这才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Tags): #心理#利他#能力
    • 家园 能力 (3)-小学

      在幼儿园时期,宝贝们的能力发展速度可以说是达到第一个高峰。你会发现他每天回家的时候总会多一点新词,要么多一点新的动作,或者多一种行为模式,这些变化当中包括你希望看到的,不希望看到的。对于你希望看到就多给一些鼓励,而不希望看到的尽量用平和语气和态度告诉孩子,不要用责罚,后者只会让孩子的这些习惯加强。

      到了5岁之后,孩子能掌握的词语已经到了8000以上,并且复杂句已经能够娴熟运用,可以复述甚至创造性的讲故事和自己的经历了,对于一些事情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表达,记忆力也达到和成人相当的水平,加上自然生物社会知识的丰富,他们已经可以接受正规小学基础教育的准备了。

      如果对学前教育有兴趣,请参阅小学入学准备。

      小学的初期,孩子的思维力还处在形象逻辑思维阶段,所以识字,数学基本上只是对应在基础阶段,到了三年级(9岁)孩子的可以理解守恒可逆原理(皮亚杰理论),而且逻辑归纳推理能力,并且能够在指导下学习归纳总结的记忆策略,而不像小学初期是简单的重复记忆策略。所以在三年级的时候,考察孩子语文方面加入了小作文,数学开始有乘除法则的运用,而奥数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是超越能接受的范围,即便接受也是单一的模仿,从某些角度来说限制孩子自我探索能力。

      三年级所谓一个分水岭,将会发现孩子独立意识,组织能力在逐渐加强,对于老师,同学,伙伴也开始有选择,跟父母的关系也开始逐渐从被教导到有做朋友的意愿。这个朋友不像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是家近,物质关系,则更多是可以信任有共同的目标。对于老师,孩子也开始有了独立评价的倾向,自觉的主动开始学习及需要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理加以判断。同时,在这个时期,孩子记忆力也在逐渐加强,女孩子到了12岁左右,男孩14,5岁青春期的时候,将是达到高峰,伴随着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加强和技巧的掌握,很多孩子在身心方面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如果父母在这段时期不关注和主动同孩子沟通,等到了初中,将面对一个青春期躁动的局面。

      关键词(Tags): #能力#心理#小学
    • 家园 花,写的真好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 家园 【原创】能力 (2) 幼儿园初期

      当孩子具备有自我表述能力,一定的自理能力,知道应该遵守一些规则的时候,这个孩子就可以和更多的人接触了,最好的环境就是幼儿园,对于孩子的语言,沟通,理解,自律,自理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进入幼儿园前,家长应该提前2-3个月在家中给孩子一些适应性过度,比方开始训练孩子按照幼儿园作息生活,提早定期带孩子到幼儿园体验,和周围同龄孩子进行一些游戏,共享玩具的活动。

      进入幼儿园的时候,由于环境变化,很多孩子不是很适应,会出现拒绝上幼儿园,装病,告状等等行为来逃避改变,因为这种改变往往是不能顺着孩子意愿的,和在家中所有人围着自己,自己想怎么样都怎么样的情况,人人都喜欢自己的情况有所不同,还要顺应很多规则。在最初的一个月之内,对于孩子不想上幼儿园这件事,一定要让他坚持下来。但这里面,也要针对具体情况方式方法调整。比较顺利调整的是那些比较外向,能够清晰说出不喜欢去幼儿园的孩子(比方说,今天幼儿园不开课之类的,这些孩子不喜欢去幼儿园,只是可能因为幼儿园内每天的课程让他感到乏味,对于孩子的这些小伎俩,可以婉转的提议到幼儿园看一下,如果有特别班,就上)。对于有些孩子,对于不想明确表述或者是拒绝表述,这时候就需要大人观察分析。

      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游戏来让孩子了解适应社会规则,人际交往规则,这时候孩子能力的表现,并不是这个孩子认识多少字,而是从这个孩子学习,参与游戏的程度,表达能力,理解他人,能否和同龄孩子和睦相处来表现的。

      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于事情的认识处于变化当中,有一定的计划性,对于结果按照事情的状态有一定的预见性,判断力则大部分按结果来爬段,概括能力也在逐渐提高,但逻辑推理能力还是缺乏,所以即便是学习数学,一些逻辑运算的规则,这个时期的还是通过重复记忆完成的,并不是像9岁以后的孩子是通过理解认知的,也并不能具有举一反三的解决问题能力(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上数学辅导班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这里还要说到语言能力,目前似乎有很多的诗朗诵班,表演班,实际上这种辅导班做的就是让孩子模仿,即便是在一般的游戏环境中孩子也能学习到,家长如果非要给孩子报这类班,还是要从孩子乐趣的天性出发,如果违背的结果,只会造成孩子的学习障碍,这种障碍往往是在小学后期体现出来。

      另外被家长忽视的就是游戏中的体能训练,所以户外游戏是很必要的。这种游戏除了同伴以外,还有就是和父母共同的户外游戏(比如放风筝能提高手眼协调,球类游戏)。

      题外话,动画片的选择也是很有必要的,孩子通过动画片里可爱人物,来了解规则,并且乐于模仿,这个阶段的孩子适合看一些简单的动画短片(长度为15分钟左右,剧情简单,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类的,比方鼹鼠的故事,海绵宝宝等等)

      关键词(Tags): #能力#心理#幼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