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一些说明 -- 葡萄

共:💬2308 🌺7433 🌵3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4
下页 末页
      • .
        家园 歧路亡羊,不仅是当事者,也是后来者的迷惘。
      • .
        家园 读后感想,并谢通宝!

        铁手大人给了俺通宝,不能抱怨了,改掉标题,顺便修改下。

        说一下自己读完的心得:王朝300年一兴衰,不仅中国,全球强权大抵都是如此,从古到今,还没有看到什么例外。衰败的理由从外部找,可以有很多,天气,地理,外敌等等。说起来,却都是内外环境剧烈变化并相互影响,而国家机构不能随之调整应对形势变动,或者说已得到利益的统治集团不愿意因为要实行未知的改变而放弃自己阶层的看得到利益。历朝初定时期,锐气不失,能快速应对变化,因为内部有着高效执行集团,外界变化越是剧烈反而越能得到大利益,导致国家实力能得到超乎想象的扩张。而到了朝代末期,激烈变化的外部世界所带来的冲击则往往成了催命剂。资本主义工业化兴起到现在已经200年了,工业化所需的资源也到了讨论枯竭的时候了,对此悲观的观点是50年,乐观的,也不过再多100年而已。毛估起来,整个也就是300年左右的光景。大航海时代300年,诸强起起落落,再到这工业化的时代300年完了,也差不多到了空间扩张到极限非要剧烈斗争抢夺资源才能赢得生存空间的时代了。科技的发展现在看来未必是停滞不前,但能否跟上人类扩张的速度实在不乐观。弄不好的话,可能要不了100年了,在我们有生之年就见得到世界范围的深挖洞战争。

        事情看起来,也就是差不多和中国历朝一样的事情:人口繁衍,土地不够,然后崩溃,再次兴起 ... 。到了本次大扩张结束之前,中国是不是有一个能够因对剧烈变化的统治集团,能不能突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宿命,不说能不能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就仅仅是末端时候保障社会不崩溃糜烂,看看当朝的诸公所行所为,实在无法让人乐观起来。而过去历朝的经验都摆在那里,无能力的后果,要么统治阶层形成世家集团占据利益分裂割据自保,要么外族入侵彻底颠覆导致社会崩溃。当然,要是再有像本朝太祖这样的穿越强人,也没什么大的问题。到时候上下一心,自然都能熬过去。但是,运气不是时时都有的,而上下一心这个词,向来都是在王朝开始蓬勃向上时期才看得到。而再遇到逆天强人来创造奇迹的运气,往往几百年也就能遇上一次而已。再指望还有太祖式的人物来拯救,几乎是在讲梦话了。未来咋样呢,乐观和悲观者都未必看到到,能看到是眼前的事情。而这眼前,看上去也不是普通人能够享福的时代。到后来,不过又是过秦论。

        • 家园 最后一句说的太好了,花之
        • 家园 中国历史上所有认为基业万万年的家天下

          秦:前221-前206

          汉:西汉:前206-公元23

          东汉:25-220

          三国: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2-280

          晋:西晋:265-316

          东晋:317-420

          十六国: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420-479

          齐:479-502

          梁:502-557

          陈:557-589

          北朝:北魏:386-534

          东魏:534-550

          北齐:550-557

          西魏:535-557

          北周:557-581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十国:后梁:907-923

          后唐:923-936

          后晋:936-946

          后汉:947-950

          后周:951-960

          十国:902-979

          宋: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辽:907-1125

          西夏:1038-1227

          金:1115-1234

          元:1279-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1

          除去夏商周等 从秦开始算起 按300年来评判标准的话 几乎屈指可数.

        • 家园 利益集团总是期望万世一系,无数悲剧的来源就在于此。
      • .
        家园 有点心惊。

        满清之败,在于其本质不可能为其封建皇权为历史为国家民族做丝毫让步。所以武昌首义,未几全国已成燎原之势,推倒满清的是袁世凯、是孙中山是黄兴们,是历史选择的他们。

    • 家园 【文摘】中石化明年在南海非争议区开始“探气”

      中石化明年在南海非争议区开始“探气”

      http://money.163.com/09/0617/04/5C01FITF00252KFB.html

      中石化计划明年在中国南海钻探其第一口深水井,目前已经开始在琼东南盆地一片125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三维地震采集,并随后将对最有储量前景的地区进行钻探。此次三维地震采集计划将在非争议区展开。

      中国石油(行情 股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石化,600028.SH)正在加速海上油气资源开发的进度。有消息称,中石化相关人士透露,计划明年在中国南海钻探其第一口深水井,不再延期对与越南争议区的附近水域进行钻探。

      昨日中石化上述人士表示, 中国石化(行情 股吧)已经开始在琼东南盆地一片125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三维地震采集,并随后将对最有储量前景的地区进行钻探。

      三维地震是在目前油气田发现中主流的一种地质勘探技术。中国近几年发现的渤海湾南堡大油田、四川普光大气田、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大气田等,主要归功于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据了解,中石化持有琼东南盆地超过8000平方公里面积的勘探许可证,预计有8000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其中部分区块位于越南宣称的领海里。不过此次三维地震采集计划将在非争议区展开。

      上述中石化人士说,粗算这片区域的可采储量约2400亿立方米。

    • 家园 【文摘】荣智健台前幕后

      荣智健台前幕后

      http://money.163.com/09/0616/17/5BUQU84700253DET.html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这一次,中信泰富的危机也比以往任何一次都严重: “紫筹股”中信泰富栽了大跟头。此时,母公司中信集团又一次扮演了“救世主”角色,把中信泰富扶了起来。但这一次,荣智健却没能稳坐高位,只能与自己创建的中信泰富挥手作别。

      事实上,如果从上市那一天算起,中信泰富不过18岁,即使失去了创始人荣智健,它以后的路也还很长。但是,荣智健已经67岁,失去了自己用十八年时间打造的商业王国,很难再有下一个十八年,他的故事,似乎已经锁定了这样一个黑色的结局。

      回顾荣智健六十七年人生,三十年商海沉浮,很难用“成功”或“失败”这样的词语为他作解。

      资深企业战略咨询师朱志砺撰文指出,背景决定前景,从一开始,荣智健的成功就与他的红色背景息息相关。同样,荣智健的谢幕,也与他的背景直接相关:他赚钱太容易了。荣智健的一系列收购活动,都有中信集团在背后“保驾护航”。在经营方面,他旗下的大昌贸易主营家电与汽车,主要市场就在国内,在批文、配额方面自然享有优先权。

      荣智健与李嘉诚的投资业务比较相近,都集中在能源、资源、电信、航运、基础设施等方面;公司性质也很相似,都是综合类实业投资公司。但两人的出身有很大差异。李嘉诚是“草根”出身,白手起家,深知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所以,李嘉诚的投资项目从战略布局到过程管理,都非常严谨。荣智健的战略前瞻眼光非同一般,但是,他是一个潇洒的“公子哥”,作风显然有别于“草根”李嘉诚,他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对于巨额亏损,荣智健甚至解释道:中信泰富财务董事张立宪未遵守公司对冲风险的规定,进行交易前也未经主席(是指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即荣智健本人)批准,财务总监周志贤未尽其监督职责,将这样不寻常的对冲交易上报提请主席关注。另外,据知情人士透露,负责公司财务的并非张立宪和周志贤,而是荣智健的女儿荣明方。他们父女如何运作这桩交易,外人自然难以知晓。总而言之,即使荣智健所言不虚,但上百亿元的交易,竟然无须董事局主席授权就能生效,荣氏企业的管理无序和决策盲动由此可见一斑,所以,出现亏损只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荣智健的错误主要有两个。第一,没有择机让荣家的资本完全独立。在 1949年之前,荣家一直是纯粹的民营资本企业,与官营资本几乎没有任何瓜葛。荣氏家族对官商经济一直非常警惕。但是,荣智健没有继承这个传统。自 1991年上市起,中信泰富基本上是荣智健的天下,外界也将中信泰富看做是“荣氏企业”,他本人也只有在公司遇到危机时,才想起公司真正的主人是中信集团。“荣智健刚刚到中信任职的时候,中信的掌舵人是他父亲荣毅仁。后来,王军出任董事长,王家和荣家的关系也非同一般。所以,1996年,荣智健才有机会获得那么多的股份。但是,2005年荣毅仁去世,2006年王军卸任,荣智健在中信体系内所能动用的资源已经越来越有限,他基本上丧失了资本独立的机会。 ”吴晓波说。

      第二,“荣智健不懂政治。”吴晓波认为,荣智健实际上选择了一条相对简单的商业路径,“他从香港起家,主要的经营活动都在香港和海外进行,对中国大陆的商业环境、政商关系根本不了解。但是,他背靠的中信集团却是国有企业。像他这样,赚钱在香港,出了问题,又要中信解围,成功确实很容易,失败也很容易。”

      一个人和一个家族

      荣智健的突然谢幕,引发了人们对荣氏家族的关注。“一个家族的百年背影”,有媒体以此为标题撰写荣智健和荣氏家族的故事。荣氏家族会就此衰落吗?“富不过三代”的魔咒难道真的如此灵验?

      “在荣氏家族的历史上,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荣家是纯粹的民营企业家;在此之后,荣家的身份和地位要复杂得多。”郑也夫教授认为,荣氏家族企业早在1956年公私合营时就已经结束。改革开放初期,因为中国政府要借用“荣氏家族”这块金字招牌,才起用荣毅仁创建中信集团,后来他又成为国家副主席。荣智健在香港的发迹,主要是受父亲的庇荫,而不是家族的传承。

      “之所以还把荣家与中信等同在一起,是人们还留恋这种家族传奇。但对企业来说,荣智健的离去是一种必然。如今依靠头面人物来为大企业牵头的时代早已结束了。”学者傅国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百年家族岂是区区100多亿元的亏损就能击倒的?荣智健本人的失败,并不意味着荣氏家族势力的衰落,荣氏家族支脉繁盛,像荣智鑫、荣文渊,等等;不少人都事业有成。”吴晓波有着不一样的观点,“而且,虽然荣智健的财富缩水33亿美元,但是,他仍然持有中信泰富11%的股份,只要不涉及刑事纠纷,仍然有可能东山再起。”

      辞职后,荣智健套现7.23亿

      辞去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一职后,荣智健对中信泰富的态度也随之发生改变。2009年5月,市场传出消息,荣智健以每股11.95~12.20港元卖出6000万股中信泰富股权,最多将套现7.32亿港元。

      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荣智健持有中信泰富4.06亿股,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占总股本的19.12%;中信集团持有中信泰富6.359亿股,为第一大股东,占总股本的28.747%。

      荣智健在2005年12月5日获得1亿股认股权,可以在2008年12月5日至2010年 12月4日期间,以每股20.50港元的价格行权。外界认为,并不排除荣氏进一步将中信泰富彻底改制为家族企业的设想。但根据中信泰富2008年报显示,在2008年年底的外汇衍生品巨亏丑闻后,荣智健放弃了这部分认购权。中信集团注资后持股比例从29.4%扩至57.6%。而荣智健的股权则被稀释到 11.53%,此次荣氏再次低价抛售,其持股比例将进一步下滑。

      资料显示,中信泰富总股本60亿股,此次抛售比例正好为公司总股本的1%,此次抛售之后,荣氏在中信泰富的持股权重将下降至10.53%。

      荣智健此举耐人寻味,他的行为引发了三个猜想。第一,荣智健是否会继续减持?第二,荣智健是否看好中信集团接手后的中信泰富?他与中信集团之间是否发生了重大矛盾?第三,作为一个被调查的富翁,突然套现7亿多港元的用途是什么,赔款或者保金或者补其他投资的漏洞或者东山再起?

      有专业人士认为,荣智健的变现行为,可能意味着荣氏家族正计划全面退出中信泰富。

      • 家园 荣智健同荣毅仁不一样吧?

        荣毅仁一开始就是资本家。荣智健最初只是经理人,经过MBO以后才成为股东资本家,而且还不能算是最大股东,没有当年MBO现在他也只是经理人吧。

      • 家园 今天新闻看到IPO过会,没有一家中信证券承销。

        大部分是中金公司承销。

        过去很多IPO承销,大部分是中信证券。

        现在朱公子厉害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