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通背拳法十七、顺水推舟 -- 京城马国兴

共:💬4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通背拳法十七、顺水推舟

    顺水推舟乃借顺水力而用也。夫拳术乃借敌之力也,逢敌相斗,如双方竟力不下,或顶头,或正、或争械,自往一方两力相争而力大则胜,如用其法顺水推入借敌之力,为己力,两力合一必胜敌无疑。

    练法:乃双手并出,成仙鹤舒顶,双手突变勾猛往怀里捋带,下捉,突进前提膝,双手平推之腹、胸或双肋,此势成矣。

    歌曰:

    顺水推舟借敌力,两力合一把敌欺。

    勾捉点撞步法快,出其制胜克强敌。

    【题名解】

    我曾经说过:“拳有万法皆是假,惟有顺随一法真。”体现的是“无争为争”的“无为”法式。正是“含形随应至变,皆从他力取法”,可以时致“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寂感遂通的自动化艺境。看来,通背拳术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内容统统齐备矣!这就是为什么会产生“通备拳”拳种的原因吧!

    【注解】

    ①、顺水推舟乃借顺水力而用也。夫拳术乃借敌之力也,逢敌相斗,如双方竟力不下,或顶头,或正、或争械,自往一方两力相争而力大则胜,如用其法顺水推入借敌之力,为己力,两力合一必胜敌无疑:

    顺水推舟乃凭借顺水力而为人所用也。夫拳术乃借敌之力为我所用以制胜也。逢敌相互较斗,如双方竟争夺力相持不下,或顶头抗争,或正、或争械,自然往往是两力相争而力大者胜。如果运用其法实施“顺水推舟”的借敌之力为己力,这样两力合一必胜对方无疑矣。这也是“小力打大力”的一个基本法式。

    ②、练法:乃双手并出,成仙鹤舒顶,双手突变勾猛往怀里捋带,下捉,突进前提膝,双手平推之腹、胸或双肋,此势成矣:

    “顺水推舟”手法的具体修炼方法,就是:左疾步三七劲势站式,乃双手并出,成仙鹤舒顶,双手突变勾猛往怀里捋带,下捉,突进前提膝,双手平推之腹、胸或双肋,此势成矣,收势;继而,右疾步三七劲势站式,乃双手并出,成仙鹤舒顶,双手突变勾猛往怀里捋带,下捉,突进前提膝,双手平推之腹、胸或双肋,此势成矣,收势。这样左右身法交替互换的修炼纯熟,方能至用

    ③、顺水推舟借敌力,两力合一把敌欺。勾捉点撞步法快,出其制胜克强敌:

    “顺水推舟”的手法凭借对方劲力,对方之劲力和自己实施之劲力的两力合一自然把敌欺骗而制胜了。这就须要实施“勾捉、点撞”的手法及步法疾快,才能出奇制胜克制强劲的对方。

    【译文】

    顺水推舟乃凭借顺水力而为人所用也。夫拳术乃借敌之力为我所用以制胜也。逢敌相互较斗,如双方竟争夺力相持不下,或顶头抗争,或正、或争械,自然往往是两力相争而力大者胜。如果运用其法实施“顺水推舟”的借敌之力为己力,这样两力合一必胜对方无疑矣。这也是“小力打大力”的一个基本法式。

    “顺水推舟”手法的具体修炼方法,就是:左疾步三七劲势站式,乃双手并出,成仙鹤舒顶,双手突变勾猛往怀里捋带,下捉,突进前提膝,双手平推之腹、胸或双肋,此势成矣,收势;继而,右疾步三七劲势站式,乃双手并出,成仙鹤舒顶,双手突变勾猛往怀里捋带,下捉,突进前提膝,双手平推之腹、胸或双肋,此势成矣,收势。这样左右身法交替互换的修炼纯熟,方能至用

    “顺水推舟”的手法凭借对方劲力,对方之劲力和自己实施之劲力的两力合一自然把敌欺骗而制胜了。这就须要实施“勾捉、点撞”的手法及步法疾快,才能出奇制胜克制强劲的对方。

    【点评】

    有关“顺水推舟”的身法功夫及其“阴阳逆从,劲形反蓄” 的攻防动变平衡法式的内容,历代前贤亦多有明确清楚的论述,以资对照,择其优者,录而并解之如下:

    寄奇于偶内 即时用其一

    至若因变亦受,逸以待劳,或从之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或柔以济刚,阳以化阴,猝中含柔,缓中蕴刚。或寓进于退中,寄奇于偶内,虚中实而又虚,实中虚而更实。侧伏引诈之机,涵于无形;注定圆照之神,寂于觉里。蓄发之前,继发于已发之候,随发于将发之形,必深造于此,方能对敌无隙。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阐释:

    凡势依行,修炼传统手战之道,如果达到了因变亦能顺之而毫不受力,乃是逸以待劳的大成艺境。即以听探用顺化的能力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此乃是“以静制动”的逸以待劳之大成的方法。即以听探的良知之静,以待其动,而能胜之。然胜有两法,一是从之以为进退的“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的一点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方法。此法施之:引之使进,其不敢不进,其进则跌入深渊;呼之使去,其不敢不去,其去则飞跌而出。此乃从之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之用法。一是“逆力以为揭献”的“对法”,对者,以内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即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方能随手奏效将彼抛飞跌扑。这要在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认得准确,方能得心应手。此乃“借力打人”之法。然此两法的实施,皆是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也是有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对手的力发之前后,来确定自己的“四两拨千斤”,还是“借力打力”。也就是或从之为进退,还是逆力以为揭献。就这一点,明代俞大猷已经论述得相当明白了。其说:

    刚发他力前柔乘他力后

    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

    歌诀中表明,从之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之方法,用在他力已发之后,则我用柔化之法顺势而发之。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之方法,用在他力刚发之前,则我用刚发之法逆其力而发之。

    然在施用或“从之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之法,或“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之法时,自身都要做到“刚柔相济”,即“以柔用刚”方为得法。即自身内气阳刚,外形阴柔,根据对手攻防之势不同,自身刚柔匹配运用主从先后亦不相同。虽然总的法则:“人刚我柔,人柔我刚”的“以刚济柔,以柔济刚”不变。即“人以刚来,我以柔往;人以柔往,我以刚逼”的法则不变。然在双方较技的攻防往来变化中。自己的刚柔之相济的匹配运用,也自有不同。即处理攻防的具体刚柔匹配相济的方法也不相同。如对手攻来,我以阳刚之内劲承接其势。而我阴柔之外形必须柔走方能化解其攻势。乃“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我已化解其攻势,乘机攻击对手,必以阴柔之外形直取其空隙之处,要有阳刚之内劲的催逼方可奏效,将对手击出跌翻。乃“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上述乃经文“柔以济刚,阳以化阴”的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之精髓妙义。

    猝中含柔,缓中蕴刚,是说内劲猝然刚发之中,要有阴柔之外形以配合;外形阴柔和缓的变化中蕴含着内劲的刚发之势。此正是讲的内气、外形的柔外刚中匹配合一之势的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能够做到“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有柔方为坚”的“虚实相需,内外一贯”之精髓妙义的。

    或寓进于退中,寄奇于偶内。内气、外形相互匹配而用,阴阳逆从,劲形反蓄。则会在屈伸、吞吐、开合、趋避、闪展、伸缩等具体方法中,做到外形的屈、吞、合、避、闪、缩等退守中,而有内气的伸、吐、开、趋、展的进击之用。反之亦然。此乃“让,中不让”的具体之实施。内气纯阳,独立而不改,为奇;外形具筋劲、骨力为二、为阴、为偶。自身内外,奇一为君,偶二为臣民。此乃自身的“寄奇于偶内”。是为体。然于用的“寄奇于偶内”应这样理解。从之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和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乃两法,此二法为偶。然用时必见景生情而只能即用一法,此一法者为奇。而即时选用的一法,寄托在四两拨千斤和借力打人的两法之中。故将此归为“寄奇于偶内”来说明了。此即阐明了“一而二、二而一”的精髓之妙义了。自有体、用之两解。

    虚中实而又虚,实中虚而更实。此经文未从“虚实”立论明解虚实之体、用,而此处又以虚实来论攻防之精髓妙义。其实,经文中的“非浑于始,奚得其元之玄;非元之大,无以显其浑之德。是浑元者,其即无生妙有也”。这段论述已然暗中表明传统手战之道中的虚实体、用之精髓妙义了。只不过初习者不易明了而已。今简单解释如下:

    普通人的身体,外形僵拙,此为实;内气不足,此为虚。拳经云:“补短截长”。《易筋经》言;为虚为实者,易之。即指经修炼后的虚实颠倒,才能致用。补短,即内功修炼内气,在体内独立存在而不改,是切实的存在。此为内气实诚;截长,即外功修炼外形的伸筋拔骨、柔弱无骨,去其僵拙,转化通灵,外形空灵。此为外形虚化。此即本经文中所说的“精气神内三宝浑化合一之清,内劲也;筋骨皮外三宝浑化合一之宁,外形也”。内气、外形经内外修炼,虚实转化后,再以灵神,又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于空灵。是统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知道了内气、外形的虚实转化后的内容了,便好理解此句有关“虚实”的论述了。也就明白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了。

    外形空灵虚中,而充填此外形空虚之中的是内气,内气为实。然内气之虚实,又有讲究:内气曰实,但以虚为用。故外形空虚之中的填实内气,不见实象,反见虚空、虚无。此即“实而又虚”之本义。如从内气而言,内气在外形内,名为“实中”,充实内气,即虚化内气,内气虚化,是内气更充实的现象。此即“实中虚而更实”之本义。尚有一解:即以虚实言外形内气之匹配之用。其体乃柔外刚中之象。虚化外形就是实中之内气之用。实中之内气就是充实外形之用。如以劲形反蓄而论,虚实相需,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乃双控动变之伏机,则内外一而贯之了。此乃体、用一致之论述。《易筋经》云:“为虚为实者皆可易之”,即指此“气、形”之“体、用”的内容尔。

    侧伏引诈之机,涵于无形;由于内气、外形的虚实相需,劲形反蓄,确立了内气为君主、外形为臣民仆从。即内主外从的关系。本自就有双控伏机待动的机势。

    传统手战之道虽说顺随为法,对敌当前,不拒之来,当以引法为先。即引敌来至被击之所在。此乃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之上法。要能引之使来。其不敢不来,是为善用引法者。能引敌来,必以利诱之,而让敌不知为用引,尚也。引之使来,来到所引之地,必有伏兵击之,方能胜之。如能引之使来,不能伏兵击之,恐有引狼入室为患,资助敌人之弊病。然引法之用有三:“半引半进,虚拢诱诈、只在一转,即引即进”。以引为进,乃内气、外形,阴阳一齐并用,即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此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非内气、外形,阴阳合德,即“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不能心机一动手即到,快莫快于此。即引到之位,虚拢诱诈,只在一转,将敌跌翻,此即“伏机”之用。此正是“侧伏引诈之机,涵于无形”的本义尔。直言以柔用刚之机制的运用。此虚拢是引,诱之使进,侧伏着一转,此乃诈也。一转者,伏机之势也,此侧伏引诈之机,外形又看不出来,是涵于无形之中完成的。也正是拳诀所云:“静则无漏其机;动则不见其迹”的精义。换句话说:听探的良知则不会漏掉战胜对手之机势的;顺化之良能也不会见到猝发对手之形态的,因其内动不令人知。其机涵于无形之中。此论精妙至极,一揭传统手战之道的以柔用刚之技法的妙用之真谛!何能如此而至用?

    注定圆照之神,寂于觉里。双方较技,神窥其势,意觇其隙,神意圆满,心机只在觉知,故能意在人先,形随其后。任其变化,随其猝变用诈,自凭听探之良知,便可察觉其攻守之虚实,虽后其所发,但必能先机而至。故能时时处处以静逸劳,以静制动,稳操胜卷。如以本经文所言: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乃听探之良知,意在人先之觉也。此乃强调了传统手战之道的首要功夫在“觉知”。而神之圆照能力的体现在“觉”中。觉知,包括“眼见、耳听、触觉”及其经验积累的先见之明。寂,神处于此中之意思。点透了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的综合功能效应。关于这一点,《少林拳经》中有言:

    人身筋力本不多,在乎用法莫蹉跎。

    心在何处力随往,上下一线是金梭。

    此歌诀中的“心在何处力随往”一句,就点明了“注定圆照之神,寂于觉里”之精髓妙义了。如从广义上说,在传统手战之道的论述中“心”和“神”似乎是同意语,故通用之。

    蓄发之前,继发于已发之候,随发于将发之形。此句论述,言语简单,但分几层意境。蓄发之前,就有蓄之前的发,发之前的蓄,此乃自身的蓄发互根之意。如果是:“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的双控机制,则自身同时就是蓄中有发,发中有蓄,蓄发同时存在。如以左右论,左发则右蓄,右发则左蓄。此乃天地一橐钥,人身一橐钥,天人合一论的机制。亦以柔用刚之机制。

    继发于已发之候。此言“已发”和“继发”的关系。而此“发”字,含有“蓄、发”的双重意思。而“候”字,这里有“后”的意思。即“继发”的蓄发之势,是在已发出的蓄发势之后而发出的。以自身而言,上手势就是继发招的预备势。以双方攻防而言,继对手已发之势而发势。

    随发于将发之形。此言“随发”和“将发”的关系。随发,是随后要发的意思,这是对己而言;如以双方攻防而言,是随其后要发的意思。将发,一指己将发之形;一指对手将发之形。以己而论:随后要发的形,在自己将发之形中产生。以双方而论:我随后要发的形,是根于对手将要发的形中产生。

    而此段论述说明了“以柔用刚之顺随的施招用手的基本法则”。即形无形、意无意,形无形即真形,意无意是真意。真形真意就是“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的以柔用刚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形和意。即忽然有敌来击,心中并非有意打他,随彼意而应之。所用之形和意,即真形真意。我之形意随彼之形意而生。乃真形意。即“真柔刚”也。

    必深造于此,方能对敌无隙。必须以顺随为法,极至心中空空洞洞,圆照之神,寂于觉里,从容中道,方能寂感遂通。施招用手自然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乃听探之良知,无漏其机,顺化之良能,不见其迹。“以柔用刚”之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神乎其技,方能对敌无隙。此乃浑元功法之证验所以然者也。论述到此,传统手战之道的练、体、用之精髓,阐发得可谓淋漓尽致了。只有依此深造,方能对敌无隙,可达神化之功,可登神明艺境。

    精心通读这篇引文所论述的炼用精义,对于“顺水推舟”的攻防手法凭借对方劲力以制胜的理法认识、理解就会更加清楚明白、深刻细腻的多了!

    • 家园 【原创】通背拳法·化击手·注解点评一

      八一、化击手

      化击乃化敌之力,化敌之力为己力,以巧胜拙之妙式也。

      练法:步站四平八稳,气压丹田,身无拙力无孥,双手交叉以滑、滚捋代化之力,而习反用化为上击乃防中打也。

      歌曰:

      相逢强手用化击,以巧破拙为己力。

      借得敌力为己用,反为己手去打敌。

      【题名解】

      “化击手”,就是化打合一的手法。而此“化击手”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静以待动”的以“化劲”为主的“等打”法式。正是“以巧胜拙”的典范手法也!然此“以巧胜拙”的法式,仍然是“顺从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逆力以为揭掀的借力大人”的法式。正是武备的“寄奇于偶内,即时用其一”的法式。

      【注解】

      ①、化击乃化敌之力,化敌之力为己力,以巧胜拙之妙式也:

      “化击手”法乃一方面化掉对方之力,化敌之力为己力,乃“以巧胜拙”之精妙法式也。

      ②、练法:步站四平八稳,气压丹田,身无拙力无孥,双手交叉以滑、滚捋代化之力,而习反用化为上击乃防中打也:

      “化击”手法具体修炼方法,乃是:疾步三七劲势站式,步站四平八稳,气沉丹田,身无拙力无孥筋,双手交叉胸前施以滑、滚捋代化之劲力,而专项修炼演习“反用化法”为上等击法乃“防中藏打”之法式也。这要身法左右交替循环往复的修炼纯熟,才能较技至用时见境生情、随机应变以制胜呢!

      气压丹田:就是“翻复回旋身辗动,杀手休将气放怀”的意思;并非错误的有意往下压气也,那就要触犯妄动之病而影响身体健康了。

      ③、相逢强手用化击,以巧破拙为己力。借得敌力为己用,反为己手去打敌:

      相逢强大的对手时运用“化击”手法,自能“以巧破拙”为己力。借得敌力为己用,反为己手去打敌则必定胜矣!

      【译文】

      “化击手”法乃一方面化掉对方之力,化敌之力为己力,乃“以巧胜拙”之精妙法式也。

      “化击”手法具体修炼方法,乃是:疾步三七劲势站式,步站四平八稳,气沉丹田,身无拙力无孥筋,双手交叉胸前施以滑、滚捋代化之劲力,而专项修炼演习“反用化法”为上等击法乃“防中藏打”之法式也。这要身法左右交替循环往复的修炼纯熟,才能较技至用时见境生情、随机应变以制胜呢!

      相逢强大的对手时运用“化击”手法,自能“以巧破拙”为己力。借得敌力为己用,反为己手去打敌则必定胜矣!

      【点评】

      有关“化击手”的身法功夫及其“以巧破拙” 的攻防动变法式的内容,历代前贤亦多有明确清楚的论述,以资对照,择其优者,录而并解之如下:

      气法指要

      紧闭牙关口莫开,口开气泄为何来。

      须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骸。

      翻复回旋身辗动,杀手休将气放怀。

      终朝习练常如是,体坚胜似铁钢胎。

      【题名解】

      古人云:“练拳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能此方可以论拳之练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壁者。直外便能和中,炼形亦可长生。活动筋骨身轻灵,周身气血力加增。工夫贵刚勿缓,和平得中,且存且养,内外兼济。和合坎离,要乃清心寡欲,妙在筑基。此入道之机,成道之具,岂可杳视?惟昼夜无间,则阴阳协理。呼吸定则灵光生,而三宝定位,同居其中。金丹日益,身法愈轻”。提出练拳修炼内功之重要性。内功,又名“气功”。即有气功炼真气之法。就有运用真气之法。此“气法指要”,就指出了内功练法,用气之法的要点,修炼者可遵此而行,自不会误入岐途了。

      下面依每句内容给予细解阐释,述其精义。

      紧闭牙关口莫开,口开气泄力何来?

      阐释;

      修炼内功,或站或坐或卧、或动,都要闭目垂簾,收神光返视内照。故牙关合住,秘闭咀唇,降心气沉入少腹丹田气海中,炼精化气以筑基,神伏丹田,气息丹田,两者潜伏其中静而不动,谓之“闭息”,又名“伏练”。皆在一神专志静候其动机,如真气充足,气机自动,即时可以气为念,以意导引之,使真气在体内上下贯通而行,是为内气运行腾挪,有将此称为“搬运”功夫的。只有这样练去,才能使内气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艺境;外形可脱拙换灵,具备通灵的顺从艺境。则内外合一,虚实相须,具备“听探”的良知,“顺化”的良能。听探的良知和顺化良能相互为用的致胜之能力必定得以强化。如果练功时犯“口开张”之病,则必定气泄,神不能内守,那“听探、顺化及其相互为用的战胜对手之能力又从何而来呢?此指明修炼内功的要点,关键及其总的重要性了。

      须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骸。

      阐释;

      修炼内功,即练气法,用气法。要分别认识清楚,有“存气常充腹”的方法和“贯通筋脉壮形骸”的方法。及“存气常充腹”的“贯通筋脉壮形骸”齐修、齐用的方法。这就将炼气法、用气法,分为三个步骤了。第一要存气常充腹,是生成内气的功法要点。第二要在内气在少腹充实后,就要导引内气上贯下贯的周身运行,以使形骸得其所养、所用。第三要一边能内气充实少腹,功夫好者为一紫金色圆球,名之曰:“太极紫金球”,以作定砣的权衡之用;一边能有一部分内气周身运行形成铁布衫、金钟罩①以壮形骸的保身之用。而第三步的功成,才能内气升降、涨渺的运用于攻防较技之中。这样的分法,将内气练用功法的阶段在概念上划分的极为清楚了。可使习拳者对自己所处的功夫阶段认识的较为清楚明白,也可以此推度他人的攻防功夫阶段所在为什么层次了。

      【注释】

      ①、铁布衫,金钟罩:乃以内功法修炼而成的两种自身功夫的景象之术语。铁布衫,是以内气按法在自身的皮里肉外形成的一层薄膜,亦如通身穿上了一件布衫,由于此薄膜的生成存在具有一定的抗击打的功能,故以“铁布衫”立名以喻之。金钟罩,是以内气按法在自身的皮外形成了一层金色光环气体层,厚度1-3寸左右,犹如金钟罩体一般,由于此金色光环气体层的生成存在具有敏感的听探功能、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抗击打的功能,故以“金钟罩”立名以喻之。

      翻复回旋身辗动,杀手休将气放怀。

      阐释;

      这句诀言指出在动手较技的攻防变化过程中及在发人放人的刹那间,不要将存留在丹田中作为定砣的内气升浮起来放入胸中。这样,会使自身上实下虚上垂下空,头重脚轻,双足无根,易被人跌翻;又使气浮胸中,内所无根,而生喘满之象,自己动转变化失灵而呆滞。“气放怀”有此两种弊病,又是一般习拳者最容易犯的弊病,故在此处显明的指出来了。

      欲避此病,就要修炼“吐气开声贯气法”。也就是本拳经所提出的“练力法”条目中的练法,用“吐气开声贯气法”锤练,即吐肺气催声带发声,膈膜下“上脘”内之内气同时一线贯入丹田,原丹田中内气同时到达四肢指端及体表,久练成为习惯,则可在动手较技的攻防变化过程中及在实施杀手时内气就不会升浮入胸怀了。保证气形合一,神形一片之正确运用了。

      翻复回旋身辗动时,也不能将丹田定砣之内气升浮而入怀中的。因不良做法皆可造成内气浮而失根,产生喘满之弊病的。凡见动手较技而出现喘满症状之现象者,不是因其攻防动作疾迅,或肺活量之大小造成的。皆是所用方法不对,才出现内气不能固定在丹田中弊病的,使此定砣在丹田中的内气升浮入胸中所致。故拳谚云:“固气而静心者,修道也!”诀中之“固气”,就是固住丹田定砣之气不可使之游移它处。有此功夫,才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行家里手之人。

      终朝习练常如是,体坚胜似铁钢胎。

      阐释;

      朝练外形技法,晚练内功气法,朝夕习练内功外技。皆是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骸,翻复回旋身法碾动的变化,杀手之时,休将丹田定砣之内气升入怀中,这是不可违背的法则。如果真是这样的修炼,即:“本乎天之一,养气于至清,则乎地之一,融精于至宁;此于艮之一,涵神于至灵。再以灵神,又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于空灵。是统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精足气清,气足神灵,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皮,浑成一片,则身自能轻灵。可以通妙,而能超众,能御大敌。故精足则战耐久;气满则呼吸细;神清静而圆融,则变化莫测。正所谓:身完天下无敌手,拳成四海少人争。习得拳法成于外,则真气备于内,是尔身心自有主。方可超凡入圣境,庶几驭众为高明。此中内气、外形练、用之精义解析清楚至极矣!

      气法指要观点明确,论证清楚,点明神形一片之要旨,练用之关键,可谓尽心矣!

      歌诀三十一法

      人持利器我不忙,飞剑遥遥到身旁。

      看他来路哼哈避,邪不胜正语颇良。

      【注解】

      八卦掌拳术虽然是徒手搏击术,然而面对对方持有刀、剑、匕首等短兵器的时候,我亦镇静自如而不会恐慌忙乱。如果对方持械疾速刺来,待到刀剑近到身旁,看他来路清晰以“吐气开声”的“哼哈”惊吓对方同时闪躲复又进步欺身,就可将对方制服。就因为平时修炼的攻防功夫纯正,故能胆大包身镇静自如。这不就是“邪不压正”的古训颇为良好的体现吗!这种“弱胜强”的法式,不就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护身、防身功能的的体现吗!有关这方面的技法、功夫及其效果的内容,前贤早有清楚而又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弱胜强”的“空手入白刃”功夫

      问曰:弱可以敌强,何也?

      答曰:在偏闪腾挪。

      偏闪空费拔山力,腾挪乘虚任意入。

      让中不让乃为佳,开去翻来何地立。

      阐释:

      柔胜可以刚,弱可以胜强,这又是什么原因?存在什么道理呢?此问直指传统拳学真谛,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应该用什么方法才可以做得到呢?

      此问题的提出带有普遍性的意义。初习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可能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强胜弱”是人们很容易认识到的现象。而先贤们在强胜弱这一必然规律基础上,专门深化地研究了弱胜强,即如何使弱与强向各自相反方向转化的道理、法则、方法、规矩、规律,而使弱者能够战胜强者成为事实,这方面的成果,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中极其骄人的核心之灵魂部分。然此“弱与强”的相对比较之说法,所谓弱者,乃指“柔外刚中”的内家拳法者。所谓强者,乃指“努筋突骨”的外家拳法者。正是古人所分辨明白者:尚巧者为弱者,尚力者为强者。这样,所谓的“弱”和“强”的所指,也就不易混淆了。此中再以四象分强弱。则无误矣!

      答:道理是“无争为争”,方法在于偏、闪、腾、挪。任何一个习拳者都会广泛的与人切磋较技,所遇者有强有弱。古人云:“遇弱可以力擒,逢强就要智取”。遇强如何智取战而胜之呢?原则是以“无争为争”;方法在于不与之正面对争、直接冲突,不给强者以用强之机,如“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在“偏闪腾挪”法中求得胜利,以上便是以弱胜强的基本方法、准则。即先为不可胜,然后图谋之。正如老子所说:“反者道之动,柔者道之用。不与人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拳道用柔,在不与人争,能以弱胜强的道理即在于此。何神秘之有?正如拳决所言:“在乎用法莫蹉跎”。

      偏闪的方法,就为了避开对手实力强大的攻击锋芒,造成对手攻势落空,这可使其拔山般的攻击力量白白浪费。随之步法的腾挪,即可载身乘对手空隙之处由我任意而入,继而发招用手,可立胜对手。可知“偏”是避其锋芒,闪是贴对手之脚步而闪去,腾挪是继而闪进,闪去复又闪进一气呵成,体现了‘避实击虚’的闪即打,打即闪,逢进必闪,逢闪必进,攻防同时体现的精妙之攻防拳法。此乃歌诀第一、二句说明的弱可胜强的战略法则,战术之方法。

      应特别注意,偏闪,是偏移闪过我被击的部位,让过对方拳势的锋芒力头,而我的中轴、中枢是绝不能让与对手控制的,此即“让、中不让”。“中”必由自我心机控制,才能自身中正安舒,做到贴步闪的恰到好处,才能空费对手的拔山之力的攻势,才能即时以步法腾挪进身从敌空虚之地进击。“让、中不让”,正是攻防施招用手的基本法则之一,谁能做得比较准确,谁就是运用偏闪腾挪以弱胜强的功法之最佳者,这就是歌诀第三句所表达的内容。

      “闪”是避开对手攻势的锋芒,无隙而退:又是复来进身攻击对手,乘隙而进。步法的腾挪是身虽闪开,继又复翻而来,至其最佳击敌位置,站其位拔其根,跌翻对手。对手已跌,何有其立身之地!此为第四句歌诀“开去翻来何地立”之一意尔。

      但我能偏闪开对手的攻击,复翻而来到攻击对手之地,而此地是有讲究的,步法战位不对,有反被对手击打跌翻之险恶存焉。虽在前面“偏闪、腾挪,让中不让”都做得皆佳,唯此翻来一步站位不当,也会出现贻误战机而失败的局面。故步法讲究“步要有眼”,步法有眼,则站位得当,才能站必是处。步法无眼,站必不是。然此“站必是处”,又有讲究;“站必有眼”,又有说法。站远者,手击;站近者,靠击;不远不近者,肘击。故知“站必是处,站必有眼”不单从“步法”来说,要与手法、身法上下协调一致中来立论。此意亦是“开去翻来何地立”的又一层意思,读谱又不可不知。

      以上即从以弱胜强的基本观念而立的偏闪、腾挪、让中不让的战略法则、战术方法,即“尚巧不尚力”的拳术攻防功夫内容。而其必以“柔弱无骨而又内感通灵”的功夫为基础。“意气君来骨肉臣”为宗旨方可用得出、用的妙。根据良轮先生所著《张氏短打拳谱 》中记载有:“斜步躲影、缩步躲影、卸步躲影、横步躲影、直步躲影”五步躲影的技法内容,皆属于偏闪腾挪发的内容,即属于半步打法的技法范畴。这些内容,在后面“五步躲影”条目中再详细解说,读者自己可以前后对照研读。这样,对“以弱胜强”之技法内容有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便于针对性的修炼而无误,以利于攻防技艺的提高。

      通读引文的论述后,对于“歌诀三十一”中的“飞剑遥遥到身旁,看他来路哼哈避,邪不胜正语颇良”的说法之精旨妙谛的认识、理解就会更为具体、清晰、细腻多了。

      歌诀三十二法

      短兵相接似难防,哪怕锋利似鱼肠。

      伸手来接囊中物,指山打磨妙中藏。

      【注解】

      八卦掌拳术并非单独徒手搏击的白打功夫,其中亦有兵器相交争斗时候。确实,短兵器相互交接较斗是在难于防守,哪怕对方兵刃锋利犹似“鱼肠剑”。也如同伸手来接恰似囊中之物那样的简单,运用的就是简单的虚实相间的“指山打磨”的手法而已。这种“指山打磨”之虚实相间的的攻防手法,变化莫测,令敌难防。这种法式前贤早有论述,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 家园 【原创】通背拳法·化击手·注解点评二

        唐顺之论拳

        明唐顺之论拳曰:

        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然当其用也,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做势之时,有虚有实,所谓惊法者虚所谓取法者实也。似惊而实取,似取而实惊,虚实之用,妙存乎人。

        手技愈精,愈多,用愈熟,愈騪、愈狠。两精则多者胜,两多则熟者胜,两熟则騪与狠者胜,数者备矣,乃可较敌。

        【阐释】

        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然当其用也,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做势之时,有虚有实,所谓惊法者虚所谓取法者实也。似惊而实取,似取而实惊,虚实之用,妙存乎人。

        此文开篇便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功夫之练、用有别。即修炼拳术攻防之道有一定之势,内以修炼建立自身内的攻防机体、机制;外以明白攻防招法运用之要领,变换运用的法则、规矩和规律。内外双修,以备技艺娴熟精纯而能用于攻防较技之中以致胜。而所修炼的拳势在用于攻防较技时,则随彼意而用之,此乃为定势;应付其千万变化无一定之势。而不失势,即不失中正安舒、上下相随、动变平衡、相机而用的攻防之拳势。能作到攻防变化拳势之用而不失势,可谓之“把势”功夫。把势,又名“把式”。把势功夫。就是具有在攻防较技中能通灵至变的功夫,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形断意不断,意断神连”的生生不已的攻防功夫艺境。

        在较技攻防的具体实战中,攻防之拳势要有虚、实的区别。即有虚、有实之用,才为攻防变化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之功夫艺境。所谓的“惊法者虚”,是指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之虚张声势,惊吓对手的拳势,是虚招、虚手,现名为“引手”。能运用虚招、虚手而对手又不知为虚招、虚手时,才见虚招、虚手之法式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功夫手法。所谓的“实招”,就是拿、打、踢、摔实取而用的招法手。实取之招法乃体现的是攻防技术掌握、运用的功夫艺境,是一个拳手的实际较技攻防制胜的能力。故虚、实拳势相互为用的的运用能力是衡量一个拳手攻防较技实力的综合标准。只有势正招圆,才能见到虚、实手之妙用。

        在双方较技攻防的变化中常常存在拳势的“似惊实取,似取实惊”之手发招式的虚实变化之运用。正因为如此才有“拳亦以诈立”的说法,才能使对手不知我之真意为何,不知我的拳势虚实,而我却能虚招拳花一片,实取真打一线来战胜对手。

        因为在较技攻防中,我做势为惊法的虚招,对手不防,即时变为实取之势而用之,可立见制胜之效果;我随做势为实取的手法招势,对手有备而防,我及时将实取之招势手法变成虚手虚招而用之,便可保证不失势的状态,以再图进取制胜。由此可知,除自身要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中土不离位的内在攻防机制的功夫外,又要有以听探用顺化的充分运用拳势的虚实招法见境生情随机变化的能力,才能保证“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的“把势”功夫的实施。

        拳势攻防的“虚惊实取”之相互为用的方法有如此之妙用,而能掌握虚惊实取相互为用之法并运用的精熟,全凭习拳者自己之用心了。兵家谚语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一法则同样适用于传统拳术的修炼、建体、至用的始致终。

        唐顺之先生为了让习拳者明白拳势攻防时的“虚惊实取及其相互为用”之能力如何而得来,又接着论述了修炼、至用的方法、过程、标准。

        手技愈精,愈多,用愈熟,愈騪、愈狠。两精则多者胜,两多则熟者胜,两熟则騪与狠者胜,数者备矣,乃可较敌。

        精:精熟也;不思而得,不期至而至之谓也。虽说手技要精,实乃指自身攻防机体、机制;及闪、展、腾、挪、拿、打、踢、摔八法中的各种攻防招法的应用都要精熟。前人在《交手法》一文中说:“明了三心多一力,明了三节多一方,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气。明了三节,不贪不歉,起落进退多变化,三回九转是一势,总要一心为主宰”;“枢得环中,应变无穷”。这些内容,都是对“技法要精”的具体内容之论述。

        “手技欲精”,是广泛而言的。如他人不知的我知,他人不会的我会;他人会的我要精纯,他人知道的我要知道其来龙去脉,这才是“手技欲精”的真意。能做到顺随施手用招,粘走相生,分毫不差;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善变无形又无穷,不疾而速得真宰,可谓之手技精吧!

        多:在手技精的基础上要广知多求。谚云:“一方拜师,八方学艺”,就是指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要多知多懂多会和多技多才多艺。如:明白了闪展之法,还要明白趋避、伸缩、开合、束展、进退等多种闪展的技法;具体的攻防招法要多知、多懂、多会、多用,防守方法要知道压、拦、搬、提、分、托、摘、搓、攉等多种技法的应用;攻击要知道直、刺、圈、劈、崩、靠、肘、截横、炮等多种打法的应用;各种攻防招法相互为用的变化能力,达到“一手拆八手,八手破一招”的艺境。总之,手法、身法、步法的三法合一,周身一家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之攻防功夫具备,才能有无形无穷的攻防变化之运用。此“多”是在攻防“技法精”的基础上而说的。如此,才最有攻防实用的价值。否则,没有技法精纯,攻防招法会的再多,也属于无用。

        熟:是指攻防机制、招法的“运用”要纯熟。因为较技攻防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之变化,全凭见境生情随机用势,亦不容思虑,思虑则寸步难行。故而前贤认识到这一点,就提示了很多能纯熟施手用招、施招用手攻防的方法,如:拳不离手,曲不理口;拳脚要常踢耍,算盘要常拨拉等等。所谓熟之用,就是在较技攻防时能够见境生情的顺势而变,随时而用,因势而发,自自然然,顺随为法。但要知道,在熟手、好手、巧手、妙手、神手五种攻防功夫层次艺境中,又有各自攻防功夫层次艺境的“熟”与“不熟”的区别。所以说:用欲熟,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由始至终都要追求的艺境。

        騪:是施手用招、施招用手及时到位,恰到好处的概念。有人认为是“疾速”,而此“疾速”的解释应该是“不迟缓”。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的动静有序,皆不犯“迟缓”之病;与对手攻防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亦不犯“迟缓”之病,便是“騪”的概念。故在谈“疾速”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攻防时,亦不是指自己的动变之绝对速度,而是与对手的相对速度而言的,正如诀言:“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解决“速度”的基本法则是:“意在人先,形随其后”,固有痛动速度变化规律可以求得。即你来我往,便是同动的精髓之所在;“退取速则迟,进取迟则速。”乃是同动速变的具体运用方法,这样解释,才是“騪”子所蕴涵的真谛。

        如果认为“騪”就是疾速,疾速就是急招快打,急招快打就能胜人,这是片面的认识。因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运用的基本概念是“近打远”,不是“快打慢”。否则,就不会有“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之法则了。

        古人“騪”的概念,是指相机之动,莫要迟缓。传统拳术攻防变化中的抢机夺势是要有一定速度要求的,也是在“意在人先”的前提下完成的。而这抢机夺势的速度之运用,要无过不及、恰到好处才见功夫、才见效果。通过上述分析,理解前贤论“騪”的运用之含义,知道拆拳用招时“不迟缓”便是了。如果有人认为是“疾速”,也是恰到好处的意思,这乃是正确地认识。

        狠:是“不假”的意思,坚决、果断、不留情面;非凶狠残忍之狠,非狠心之狠。狠,不是快,不是猛,而是动不容情之真也的意思。因为,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稍容情面,用招施手不狠真,人立我跌。一方面言说自身攻防能力,一方面是指施招用手、施手用招时该出手就出手,要果断,坚决,不犯犹疑之病。总之,不是发狠心之狠。否则,不会有“和颜悦色真刚毅”之拳诀的说法了。如果施招用手、施手用招发狠心,必定产生太过之病,反被对手利用而失败的可能。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此乃“资敌屈辱”之过失也。“善战者不武”,就充分的说明了狠不是狠心。在传统拳术较技攻防的实战中也可以体会得到,快速出手用招而又发狠心必然会心浮气躁而头重脚轻、气喘胸闷,时处此种状况,自己已有败相何能言打呢?所以,理解前贤论手搏之道的五法,应以“技精、法多、熟用”三法为根本,只有具备了此三项功夫艺境,才能更好的掌握攻防节奏之快慢,才能更好地运用“虚惊、实取”的虚实变化,才能及时、果断、坚决、不留情面地给对手以狠狠的打击以致胜。

        下面我们再看看唐顺之先生又是如何认识此五法的轻重关系的,这对习拳者来说是大有好处的。

        唐顺之先生说:两个手技精的拳手一起较技,而攻防招法变化多、攻防技法多的拳手易胜;两个拳手的手技之精,变化之多,攻防技法亦多而相当时,同场较技,是手技精、变化多、技法多而又运用熟练者易胜;而两个手技精、变化多、技法又多而又同样运用熟练的拳手同场较技,出手用招疾敏快捷者易胜。此疾敏快捷者,是指出手用招的切机适度、不犯迟缓而言;同样条件,用招出手坚决、果断而准确的胜。

        精心通读这两篇引文所论述的炼用精义,对于“化击手”攻防手法的“以巧胜拙”之法式的认识、理解就会更加清楚明白、深刻细腻的多了!

    • 家园 三冗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