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项羽为什么不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 -- 任爱杰

共:💬114 🌺49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其实就是自信

      和蒋光头没在1945年把老毛做掉是一个道理

    • 家园 一点愚见:我们看历史往往囿于自己的时代,其实秦的大一统

      和随即的天下土崩,楚汉逐鹿,汉朝大一统的那段历史是非常特殊的一段历史。因为这期间许多风起云涌的重大事件在之前的两千年的传说和历史中根本就没有先例。

      项羽集团甚至项羽本人恐怕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的、大一统的国家政权,而且那个时代的精英和民众并非普遍接受大一统。比如张良多年都在努力推到秦朝,恢复六国。秦朝的短暂统一却随即土崩在当时只不是是大一统的反面案例。如果再看看后面数百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大一统的模式被普遍接受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那么,既然项羽集团并不想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又何必非要杀死刘邦呢?恐怕项羽和他的众多心腹,想要的只是以刘邦为代表的其它军事集团服软,承认项羽为天下共主,并接受项羽对于天下分肥的安排,然后各自回去当贵族/诸侯,让天下恢复到夏商周的循环模式。

      而且,如何处理这一段时间的众多重大事件,项羽和刘邦并找不到多少先例可以参考,只能摸石头过河。所以在今天我们以为的必然选项,在当事人看来,很可能是优先级很低的选项。

      此外,如兄台所言,能否除掉刘邦(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个大问题。而杀了刘邦,如何收拾重新纷乱的天下,恐怕是项羽集团更不愿意面对的问题。

      当然,刘邦他们在鸿门宴这一幕大戏中功课做得足,表演也很到位,让项羽上了刘邦战略欺骗的当了。

      • 家园 每个时代总有向后看的人,但不可以此否定历史必然性

        所以在今天我们以为的必然选项,在当事人看来,很可能是优先级很低的选项。

        这似乎没有错,尤其是您用“很可能是”,表明你用语的谨慎。但这样一说其实模糊了历史的内在逻辑,压根没有看到郡县制与大一统的必然性。首先,郡县制在战国已经牢牢确立,并不是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的结果。当时七国普遍实行郡县制,显然这种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行政管理和战争来说,有相比之前分封建国有着莫大的优越性。至于文中提到项羽集团对天下分肥的安排,这样向后看的人,总是有,但却以此忽略必然性,是不可以的。

        第二,大一统是郡县制在天下推广的必然逻辑。只要实行郡县制与君主集权,大一统就是必然的,或者可以说,在一国范围之内实行郡县制的表现就是大一统。用

        那个时代的精英和民众并非普遍接受大一统。比如张良多年都在努力推到秦朝,恢复六国。秦朝的短暂统一却随即土崩在当时只不是是大一统的反面案例。

        这样的举个案来证明自己观点的说法不足以说明。因为接受大一统的人并不少,比如李斯和后来的贾谊。另外,“并非普遍”说明还是有人接受的,而且最终这种“并非普遍”的消亡正好证明大一统的必然。

        如果再看看后面数百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大一统的模式被普遍接受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

        事实上,大一统很快就被普遍接受。韩信造反失败就是一个明证,削藩和平定六国之乱又是明证。至于之后数百年的分分合合,并不是大一统没有被普遍接受,相反正说明了被普遍接受。因为两汉外戚和宦官乃至唐代的藩镇割据,都没有人会打着分封的幌子,没有人能够在道义上反对大一统。

        发一点题外的感慨,有时我们在历史中找到众多精英的论述,给我们的感觉似乎历史充满太多的偶然。确实,事件总是偶然的,但将这种偶然放在郡县与大一统这样一种最基本的历史结构上,则未免太过。

        用张良这样的没落贵族对先祖风采的梦想来证明太一统的偶然,实在太过牵强。讲历史,最应当讲群众的偏好与意愿。当然,现在无法我们用选票计算当时的民意,但只要设身处地一想,“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以及法律的全国统一化,几乎没有人会否定它对于普通百姓的好处(除了没落贵族)。而对于普通儒生而言,郡县制中的纵向社会流动性是怎么也要好过以世袭为特征的分封制。

        您怀疑我们囿于自己的时代,我倒是怀疑您可能囿于自己的一厢怀愿。事实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时的人们并不见得一定与我们相反。贾谊就说过,秦之失在政,而不在制。是暴政激发了民众的反抗,但大一统和郡县制并不是。少数人对于这种历史必然的否定最终必然被历史所否定。

        通宝推:燕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张良就是历史趋势让人改变观点的典型例子

          他原来是想恢复六国的,但是投奔到刘邦那里以后,就坚决反对分封(封韩信只是承认既成事实)。这就是与时俱进了。

          而项羽的政治路线是朝后看的。一下分封十八个王,居然是秦始皇歼灭诸侯数量的三倍。

        • 家园 欧洲人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罗马覆灭之后,欧洲再未统一,他们会认为统一是大趋势吗?今天的欧盟是另一回事了。

          汉亡之后,如果中国像罗马一样,不再统一,那统一还会是大势所趋吗?

          • 家园 欧洲与中国存在着本质差别

            彼是多民族,中国存在着一个民族主体(汉),不可相提并列。

            说到民族,我以为范文澜所论是正确的,汉民族是在秦汉之际形成。1954年,范文澜在《历史研究》撰文提出这一看法,是为历史学五朵金花之一“汉民族形成”问题之肇始

            • 家园 罗马帝国的主体是希腊人吧

              也存在着一个民族主体。至于其他日耳曼、哥特之类,可和汉代北方游牧民族相比,其他的小民族也可和汉朝南方百越相比。

              • 家园 罗马帝国的主体应当是罗马人

                希腊人算不上,就连意大利人也算不上(那时还没有意大利这个民族)。

                中世纪在基督教的影响下,普通欧洲人其实是抱有一种世界公民的理想,好象是斯金纳的论述吧,大意中世纪欧洲人民没有民族观念,而是基督教之下的世界公民观,或者说上帝通过教会来统治人民,人民知有宗教而不论国家(国家是分封的,疆域经常变化,就连一个稳定的土地空间都不可得)。

                至中世纪末期,当真正的民族国家兴起时,每个民族(即斯大林定义的四个特征意义上的族群)独立意识一强,就将拉丁文(基督教统一世界的形式象征)抛弃了。于是法国有蒙田、德国有马丁·路德,英国有詹姆斯一世的圣经和莎士比亚。那个时代的欧洲人绝少有大一统的观念,就连康德,也只论述永久和平,而不及统一国家。

                楼主一贴说欧洲人一直在追求大一统,我感觉只是贵族的荣誉或者家庭利益在起作用,与普通百姓无关。这与中国人(汉)主体上对于大一统的心理倾向有着天壤之别。比如,毛泽东青年时也曾主张湖南独立,但这样的想法根本就没有社会基础,连他自己本人也很快就抛弃了这个想法。但在欧洲,小国林立实在是太常见了,普通百姓这样的想法实在太多

                • 家园 的确应该是罗马人

                  现代意义的希腊和意大利当时都不存在。

                  回到你的历史必然性上面。我是觉得,在秦末,当时是不存在大一统的社会基础和普通百姓对大一统的心理倾向。

                  秦朝首次大一统,苛政遍于天下,普通百姓应该是反感的,而不是欢迎。至于反叛领袖们,他们应该更倾向于得到自己的一块实地,而不是在项羽或刘邦手下称臣。

                  项羽,似乎他对秦很反感,也不太喜欢秦的统治模式。

                  在秦末,似乎没有大一统的必然,或说,当时的人们,是不会认为大一统是必然的。

                  =================

                  如果将汉和罗马看成两个社会实验,即验证大一统是否有必然性,结果是什么?

                  =================

                  中国人口中的天下,也就是他们所能认知的全部世界,和欧洲似乎相通。

                  • 家园 苛政与大一统不是一回事

                    老百姓肯定是反对苛政的,但是否反对大一统,很难说,我在回复朱兄的贴子提到,这只能通过利益分析。也许还应当加上阶级分析

                    至于反叛领袖们,他们应该更倾向于得到自己的一块实地,而不是在项羽或刘邦手下称臣。

                    关于这一点,并不见得每个人都想当王。许多人(尤其是当年跟着刘邦的屠夫之流)能够混上一个将军当当,已经是比梦还好了。不记得是谁论过,战国至秦汉之际,中国的整个社会天翻地覆,许多普通老百姓走上了政治舞台。至于说每个人都想当王,大概是六国的原有贵族吧。但是请注意,退一步算这些少数人每一个人都想当王,并且也成功割据当王,也与分封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因为在每一块领域内部,都是中央集权和郡县制(战国就是如此)。而一旦形成战国局面(即全天下分裂,但内部集权和郡县),各国之间的混战终将形成大一统。为什么中国人那么能够统一,这就回到范氏当年的命题了,至秦汉,汉民族已经形成,有斯大林所谓稳定的“心理素质”了。

                    兄台拿罗马相提,似乎总觉得人家与秦类似,只是一不小心偶然走上了两个不同方向。实在罗马与秦有天壤之别

                    第一,中国有主体民族——汉,汉的地域占据中国中原地带,为中国旧有疆域之大部,而罗马民族仅只是罗马城一小部分;

                    第二,战国已经实行郡县制,至秦则一统天下,整理郡县,罗马实行总督制,行省总督皆为罗马人,基本上是罗马贵族(比如西塞罗、恺撒);

                    第三,最根本的是罗马帝国实行的是一种异族统治,而没有实现民族的融化(汉族其实是一个民族融化最成功的民族)。想象,英国统治印度上百年,因为不可能同化印度,结果英印仍然无法形成一个民族国家。而美国的种族来源各异,但因为认同这个国度,从而形成美国民族这一说法。

                    第四,最后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罗马解体的过程。中国是农业民族击败游牧民族,而罗马则是游牧征服农业与商业民族,其结果在中国,内部经济的一体化形成(亦即旧时经济史家所谓全国市场national market),而西欧则商业衰落,各个经济体之间联系较少。记得马克斯·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一书中提到,当时欧洲市场基本上是奢侈品市场,而日耳曼征服后,这一市场也日渐稀薄。而中国,则恰恰相反,中国的全国性市场不仅仅是奢侈品,而更多是日用,早在汉代,根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当时商品的种类多种多样,而多集中于盐、粮食、马、牛、羊等畜产品,水泽中的鱼类,以及山居地方的竹木,如各地的枣、粟、橘、漆、麻等特产与城郊的蔬菜,在手工业产品方面,有酤酒浆酱、大小车船、铜铁木器以及纺织品。其中大多数均为日常消费品而有别于同时期西欧的奢侈品。马牛多出于西北,而盐则往往来自海边,说明当时中国的市场已经基本全国化。一个江西的县志这样描述其市场上的产品“养生送死之具,大半取材于他邑。如求竹木则之新昌,求夸瓦则之上高,烧煤略有而取贩于袁临,炉炭全无而取贩于奉靖;将衣帛则购于金陵,类主葛则购于西山,将织苎则求万载,将绣线则求于清江;油漆取于蜀浙,铜铁取于福广,粗墨取于广烟,精墨取于徽松,文字纸取于闽,揭贴纸取于楚,祀神醮祝纸取于天宝。……岁岁蜡烛,必贩饶州之烛……凡设宴供宾客者,必南过樟树,东下樟门,求闽越之海味,船航苏酒而归。不然,鸡豚而外,无片味也。甚至菜亦取诸人处也。柑则来于临江,糖则来于吉州。”

                    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当然希望是大一统。虽然他们对秦的苛政非常反感,但对于书同文、车同轨和货币统一化肯定是比较赞成的。经济最终再加上民族的心理倾向,最终决定了中国的走向。中国几千年来,虽然也有分裂,但这样一种强大的大一统倾向,如果没有其内在的经济基础与心理因素,是无法理解了。总之,中国大一统的必然性是无法否认的,只看到历史的偶然性,那是因为没有看到经济,没有看到普通老百姓的活动。

                    归根结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 家园 恰恰是老百姓,才是大一统观念的支持者

                      刘邦是一个老百姓,还是有点无赖色彩的老百姓;项羽是贵族,是有贵族精神的贵族。

                      老百姓很实际,谁给他们平安稳定的生活,他们就支持谁,七国的老百姓都一样。司马迁就说过,秦刚刚统一时,老百姓是真心支持的,原因很简单,几百年的战乱停止了,有希望过太平日子了。

                      六国的贵族则是充满仇恨的,因为他们成了失败者。原来的富贵尊荣被剥夺了,他们要恢复原来的地位。

                      所以,当秦的严酷统治打破了老百姓的希望之后,贵族和老百姓就在反秦的事情上达成了一致。不过,这里面还是有微妙区别的:陈胜吴广起事,用来号召大家的宣传里面,就说二世篡位,并伪称扶苏未死,如果老百姓真的那么痛恨秦国,那这是根本说不通的。说到底,老百姓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至于皇帝是否是秦人,并不重要。而六国贵族起事,无一不以恢复六国为号召。

                      刘邦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应该说生活也不富裕——因为吕后当时都要带着两个孩子在地里干活。这种生活的经历让他没有什么“故国情节”,他知道老百姓需要的是安定。

                      项羽则是贵族,不需要为生活担忧——他从小就有条件读书、学武、学兵法。他继承了故国情节,梦想恢复以往的光荣。

                      他们的政治选择,可以从他们的生活道路中得到很好的解释。

                    • 家园 兄台学识甚丰,佩服

                      关于罗马和汉,您给出的理由很充分。虽然尚有一二不能心服处,却接受了您的解释。

                      关于中国的全国市场和欧洲的“全国”市场之间的区别,我还没有留心过。尽管以前知道中国和欧洲存在着日用品市场和奢侈品市场的区别,却没有细想过它的成因和作用。

                      至于民对大一统,是反对还是赞同,看过日用品市场的解释,只能认为是赞同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应该还是很得人心的。

                      您读过县志,看来可能是专业人士或者资深的历史爱好者。我真有点弄斧于班门了。

                      ===============

                      您的大一统是必然之趋势的说法,我不再反对。但还有一点很关键的是,当时的人,能不能有如此的眼光,看到大一统的必然呢?

                      项羽能看到吗?

                      项羽,看到封建之法行于天下已历三代,而秦刚刚行郡县之制,就二世而亡,项羽会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趋势可以适合大范围的历史解读, 但对于某个具体的人,却不一定成立了。

                      当然这也是您的观点。

                      • 家园 过奖,关于历史我也只是一个票友

                        趋势可以适合大范围的历史解读, 但对于某个具体的人,却不一定成立了。

                        呵呵,不知您怎么读出来我的这种看法,我完全赞同。

                        事实上,历史基本规律不但不能够简单套到具体个人,甚至也不能简单套到某个阶段的历史,比如,甚至即使在大趋势的背景下,也还有历史的偶尔倒退(比如中国的历史是中央日益集权,但也曾出现过八王之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