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新中国粮食生产的研究 1.概述 -- 润树

共:💬864 🌺3434 🌵5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的积极性的死穴关键是无法量化

                            从灌溉植保新技术推广一系列能够造成粮食增产的因素上看,承包单干都不能得到好处。

                            由于近年粮产徘徊不再上升,使得方方面面上上下下都怀疑承包究竟还有没有意义。

                            结论已经很明白,在现有的发达农业技术储备已经到位的情况下,承包制这样的适合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已经落伍了,在中国这块大地上50年代以来单干-集体化-单干这样的反复局面随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终将要降下最后一幕-小岗村这次又走出自己的关键一步。

                            中国农业的合作化集约化的最终建立是中国真正进入工业化的表现。

                            • 家园 您这话有意思

                              你的积极性的死穴关键是无法量化

                              无法量化是否等于无法考量?无法量化是否等于毫无作用?

                              一个被公认为是正向的作用因子,我们可能无法量化,但当在同等条件下,这个因子必然会对结果产生正向的作用。

                              楼主的文章中压根不做考量,以预设结论来证明,看样你也有同样的问题。

                              至于粮产的徘徊,说是制度上的原因,怕不是共识吧。顺便说一句,我们能够在近三十年间享受很便宜的农产品,其中一个原因也正在于这种一家一户的生产。因为家里人干活是不付劳务费的。

                              最后,在人口压力仍然很大,城市化无法吸收足够的剩余劳动力的情况,合作化可能做到,工业化生产,怕是很难。

                        • 家园 那么简单的分析他看不懂并故意歪曲数值计算

                          还有什么好和他讨论的。

                • 家园 是呵,地主想要多产粮食的积极性更是高到天上去了

                  周扒皮甚至不惜钻鸡笼催佃农早出工,可他土地的粮食亩产还是在地平线上。

      • 家园 重新贴一下

        您如何解释经济作物的增长?

        上四个因素加起来,共使产出增加25%,这样就只留下约10%的增长可能源于家庭承包制的实行。但这还是不具有说服力,除非能够将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农民积极性的提高体现在种庄稼的具体操作上,比如多施肥,多浇水,多松土,多除草等。这样做的效果应该不但在农业产值,而且在粮食产量上也显示出来。但对比 1984年和1979年的粮食产量,增长却只有22.6%。既然农业产值是按可比价算的,那么多出来的12.2%的增长就只能来自非粮食生产的增长了。仔细检查这两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分布和产出就可以发现,1984年的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较1979年多出了6800万亩,增长约30%,而大豆,棉花,油料,糖料,麻类,烟叶等经济作物也确实都呈大幅度增长。那么,这12.2%的产值增长源自于这些经济作物是没有疑问的。

        根据您在这里给出的数据,84年经济作物的面积为2.25亿亩。粮食面积我查了一下,大约为16.9亿亩。假设总的耕种面积不变。

        农业产值84年比79年多出了34.8%。那么以79年每亩平均产值为1的话,84年的总的增产值为19.15x0.348=6.6642亿,其中粮食的贡献为16.9x22.6%=3.7968亿。取整计算,经济作物的贡献为2.86亿,则经济作物的产值增长为2.86/2.25=1.27。那么增长率为127%。除去播种面积,增长为97%。

        当然这个很粗糙,经济作物产值应该比粮食作物产值高很多。具体的比例我查了半天,没有找到。但有这么个数据。

        到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40 731万吨,比1978年增长33.6%,年平均增长4.95%;棉花总产量达到625.8万吨,比1978年增长1.89倍;油料总产量达到1191万吨,比1978年增长1.28倍;糖料总产量达到4 780万吨,比1978年增长1.01倍。

        这样看来相距不多。

        您的文章中对此的解释我只找到了一下文字

        如此一来,实行家庭承包制实行之后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对农业的的增长就什么也看不到了,而且还欠着点。如果有人硬要说由经济作物带来的那12.2%的增长应归于家庭承包制,笔者也不作争议,但须指出,当粮食产量达到相当高度以后,必然导致部分耕地转到经济作物的生产,不管是集体制还是承包制,因为那样同样符合经济学家的“理性人”假设。

        面积增加了30%,这个不用说了。但这个能否解释接近130%的增长么?按照您的理论,我扣除化肥,自然增长等因素。种子不可以等量,我按照50%扣除。您还有47%的产值得给我找出路。

        • 家园 几种经济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变化

          外链出处

          13-18节为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其中可以查到1978,1980,1985三年的数据。单位均为公斤/公顷。

          1980年的时候,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还都是集体生产。生产队的大规模解散在1982年。所以可以用这三年的数据粗略的估算一下,生产队解散前后,几种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增长的快慢。

          1)棉花。

          1978,1980,1985三年的数据分别是:445,550,807.

          从1978到1980,两年内共增长了23.6%。

          从1980到1985,五年内共增长了46.7%。

          1980年之后五年跟之前两年相比,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速度基本没有变化(或稍慢)。

          2)油料。

          2.1 花生

          1978,1980,1985三年的数据分别是:1344,1539,2008.

          从1978到1980,两年内共增长了14.5%。

          从1980到1985,五年内共增长了30.5%。

          结论同1)。

          2.2 油菜籽

          1978,1980,1985三年的数据分别是:718,838,1248.

          从1978到1980,两年内共增长了16.7%。

          从1980到1985,五年内共增长了48.9%。

          1980年后五年跟前两年相比,增长速度稍快。

          2.3 芝麻

          1978,1980,1985三年的数据分别为:506,333,657.

          1980年数据异常。

          从1978年到1985年,七年间共增长了29.8%,跟其他经济作物相比,属于单位面积产量增长速度比较慢的作物。

          3)糖料。

          3.1 甘蔗

          1978,1980,1985三年的数据为:38496,47562,53430.

          从1978到1980,两年内共增长了23.6%。

          从1980到1985,五年内共增长了12.3%。

          1980年后五年跟前两年相比,增长速度变慢。

          3.2 甜菜

          1978,1980,1985三年的数据为:8166,14242,15913.

          从1978到1980,两年内共增长了74.4%。

          从1980到1985,五年内共增长了11.7%。

          结论同3.1.

          查润树兄表2.3可知,1978-1985年间,1980年和1985年为受灾、成灾面积都比较大的年份(我在此处还有个问题,即表2.3的受灾数据是对所有农作物,还是只对粮食作物而言。我目前尚未找到这两年的灾害对上述经济作物产量的影响,但推测应该也有影响)。而其它六年均为好年景。这两年的灾害并没有影响到单位面积产量上升的趋势。所以,我觉得上面的计算还是可以站住脚的。当然如果能查到1978-1985年间每一年的数据就更好了。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这些数据是确切的,加点补充说明

            我仔细查了查,1978年以前,主要的经济作物,像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单产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甚至退步的壮态,只有麻料和烟叶除外。我想这与当时执行“以粮为纲”的方针有关:政府在经受了60年代的粮食危机以后,面对人口的急剧增长,一心扑在粮食生产上,而忽视了经济作物。具体到生产上,经济作物也没有什么价格优势,仅有的少量化肥基本上都用到粮食作物上去了。60-70年代不但单产没有增加,连播种面积也低于50年代,难怪当时这些产品的供应那么紧张,人民的生活水准受到影响。而从78年开始,由于进口成套设备建成投入生产,化肥供应量急剧增加,加上价格调整的刺激,经济作物的化肥施用量大幅提升,单产自然就上去了。正好这时粮食产量也突破了社会必需的临界点,可以将更多的耕地用于经济作物生产。两个因素加起来,这些产品的供应就逐渐丰富起来。

            不过,你的数据至少证明,78-79年的集体生产同样可以在经济作物上获得高增长,关键因素还是化肥。

            • 家园 七十年代的社会变化

              刚才看到老马丁贴的一段录像老马丁:一段录像,录像中的教授Hans Rosling,用他开发的动画统计软件Trendalyzer演示了各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和妇女生育率(以生育个数表示)随着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他提出了一个观点:

              If we don’t look into the data we will underestimate the tremendous change in Asia, which was a social change before we saw the economical change.

              我仔细看了一下代表中国的那个bubble(从5:05分开始有个完整的过程)。可以看出从60年代中期开始到1978年(这期间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妇女的生育个数一直在下降,从6个降到2.5个。我想这就是中国在经济变化发生之前所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变化。

              点看全图

              我觉得我们感觉“吃饱了”的一个原因应该就来自于这种巨大而常常又被人忽略的社会变化——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以及伴随发生的粮食增产的速度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70年代实行了很严厉的计划生育

                从自然增长率曲线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70年代末的低谷同时也对应59-61年的人口出生的急剧减少,而80年代末的上升则对应60年代中后期的出生高峰。

                城市人口除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口粮都是得到保证的,一般不存在吃饱不吃饱的问题。农村则发展不平衡,多数地区也基本是可以吃饱的。但食品质量的明显提高是80年代以后,因为此时粮食产量过了关,可以将耕地更多地用于蔬菜和经济作物的生产,也解决了家畜的饲料问题,副食品供应也很快丰富起来。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发展过程,我这篇文章中所引用的数据也说明了中国在50-80年的三十年间粮食亩产的快速增长,高出可以相比较的大国像印度和世界平均水平很多。以中国低水平的人均耕地以及人口的急剧增长,用30年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吃饭的大问题,不能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真希望那些说什么包产到户后中国人就吃饱了或者动辄拿粮票说事的人,能够花点功夫去了解这个发展过程。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花谢

                  70年代实行了很严厉的计划生育

                  感谢指出我的错误!我原来对计划生育开始实施的时间的理解有误。现查得从70年代初期已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

                  70年代末的低谷同时也对应59-61年的人口出生的急剧减少

                  这一点我倒是不太同意,70年代末的那个低谷是从1975年到1980年。1959年出的生人是16-21岁,61年出生的人是14-19岁,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那是应该还是未婚。

                  真希望那些说什么包产到户后中国人就吃饱了或者动辄拿粮票说事的人,能够花点功夫去了解这个发展过程。
                  好比一个人吃30个包子能吃饱,此人吃饱了之后呢,认为全靠第30个包子他才饱了。垫底的前29个包子那个不爽啊,不爽有什么办法,还能从肚子里蹦出来抗议吗?

            • 家园 多谢润树兄的补充

              正好这时粮食产量也突破了社会必需的临界点,可以将更多的耕地用于经济作物生产。

              我也注意到了1978-1985年间,油料、糖料、烟叶和果园的播种面积的激增。

              油料 糖料 烟叶 果园 粮食 农作物(总)

              1978 6222 879 784 1657 120587 150105

              1985 11800 1524 1313 2736 108845 143626

              89.7% 73.4% 67.5% 65.1% -9.7% -4.3%

        • 家园 这就仔细多了

          您对经济作物增长的计算确实抓住了要点,因为我也曾为那么高的增长所困。考虑到经济作物的种类繁多,它们的生产过程,规律和要素等与粮食有别,没有深入的研究,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因此我选择不作深究。由于本文的主题是粮食生产研究,这样做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吧。

          但是,不管这个增长有多高,既然在粮食生产上分田单干没有因为积极性的提高而带来更高的增长,为什么就可以肯定在经济作物上就一定会呢?但因没有证明,我出于谨慎,说了如果有人硬要将那个增长归于家庭承包,我不作争议,并指出集体生产也可能获得这么高的增长,这应该算是实事实求是的态度和解释吧。

          你只从127%的增长中扣除30%作为经济作物土地增长的贡献的算法是错误的。正确的算法是:

          假定1979年经济作物土地是100,产值也是100,1984年土地增长到130,产值增长到227(你的计算),那么这30%增长的土地在1984年的产值中占的比重是:

          227*30/130=52.4

          因此在127%的产值增长中,土地增长的贡献是52.4%,而从原有土地获得的增长只是74.6%。

          还有一个因素是经济作物的种类,它们的价值也有差别,如果那30%增长的土地主要都用来生产那些较高价值的经济作物,那么其贡献将更大。

          另外你将肥料对粮食生产增长的贡献复制到经济作物上合不合理,我没有研究,不作回答。

          走到这里,您如果还找不到出路,请您自己想办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