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经济萧条和中国内需 -- 晨枫

共:💬87 🌺15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经济萧条和中国内需

    都说中国走出经济萧条需要靠内需拉动,而拉动内需的关键在于人们要降低储蓄率,增加消费。很多人把中国人不敢放胆消费怪罪到中国缺乏社保体系,其实我倒是赞成政委的说法,中国人就是喜欢存钱。这不是中国人贱,有钱也不舍得花,而是多少辈子传下来的习性,改不了了。改革开放前社保得够彻底了,人们手里没有多少钱,但还是想方设法存几个。现在的人们看着小年轻胡吃海花,其实他们和美国人的消费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海外的中国人也一样,要是混了十几年,到月底信用卡上经常不能销账,要拖欠到下一个月,别说出门了,进了家门都不好意思见人。中国历史上动荡太多,人们已经习惯了不敢依靠除自身以外的任何人或事,储蓄不到多的犯愁数不过零来是绝对不会嫌多的。就是那些贪官奸商,除了挥霍的冰山一角外,也是东藏西掖,在变相储蓄呢。这次经济萧条一来,我想人们储蓄的劲头只会更大。这不,组织靠不住,兄弟靠不住了,连资本主义也靠不住了,不多储点备战备荒还行?我看中国的消费者为主的内需拉动还有得等呢。

    关键词(Tags): #信口开河
    • 家园 我觉得这是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不同的结果

      北美这帮土著和平了上百年,总体上也一直是国力上升,经济运行的大致规则也比较稳定,所以对未来的收入和支出的预期比较清楚,从而不怕拉亏空。

      而国内的就不同了,太平日子没过几天,政策又总是改来改去,也许对未来的收入还有个比较清楚的预期,但是对支出实在是完全的心里没底。必须想办法备战备荒,防灾抗灾。如果囤积实物可行的话,大约都囤积实物了,就像姜昆相声里说的“炸酱,我们家买了一被窝儿”。。。。。。然而大量囤积实物是不可能的,所以一般老百姓只好储蓄。

    • 家园 大概海外人士多会赞同陈经的那个看法

      其实从陈经的原贴的回帖中就可以看到观点的分歧大概和地理位置的对应,呵呵

      中国人的历史习惯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是绝不是主要的,我还是那个观点,以前中国人习惯借钱消费么?习惯欠债么?这种传统不可谓不根深蒂固吧?现在一个个贷款买房上赶着借钱,嘿嘿~~~

      传统的力量的强大是我们所想象不到的,但这主要体现在长期和深层的因素上。而具体到消费这个事情,恐怕受直接的现实的因素的影响更大。

      实际上,我觉得在国内亲身体会到几座大山和没有保障的日子的感觉,更加能说明问题。

      我们不是消费不足,只不过是消费畸形罢了,现在老百姓攒钱不是为了留给孩子,谁都知道攒钱最没用了,但是子女房子的首付,教育和大病医疗,不都要钱?说到底攒下这些钱还不是最后都花光,这哪儿来的消费不足?只不过钱都花在这些上面,自然其他方面就“消费不足”了。

      这个社会建立正确健康的消费模式和结构,才是重要的目标,这样货币和商品的流通才能高效且流畅。

      谁说我们内需不足?我们内需很足的,我想用超宽带的网络,我想出去旅游,我想住大点的房子,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是无比旺盛的,当然得有钱才行~~~

    • 家园 改革开放前的美好生活?

      八十年代,一台电视两百块钱,工资四十块钱,每个月月底花光,一辈子也不会有姑娘看得上。家里的大件都没添齐,还觉得人民高储蓄,真正现代版的何不食肉糜。

      现在,电脑,液晶彩电赶得上时髦,空调油丁整季开着,日常生活水准不差了,要再往下,就是买车,上馆子,旅游这类高消费了,这就像八十年代的彩电一样,在中国是攒钱才供得起的,哪像日本两个月工资一部车?

      要说备战备荒思维,那就是房子,可房市怎么样大家也都看到了。

    • 家园 银行存款的大头主要还是少数大户,

      那些人的存款是绝对的闲钱了,因为该有的都有了,没有必要再添置什么了,把他们的存款赶出来也是赶到投资市场,对产品市场作用不大。

      而绝大多数的储户,他们的户均存款并不多,他们的消费欲望强,但是消费能力不足,也就是说他们的需求不“有效”。他们的存款是为了将来的消费,他们的存款看着似乎有一些,但是在将来的某个时间点上会突然花完,甚至还会背债,比如子女结婚、买房等等。

      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人对存款走火入魔的,但是这些人只是极少数。

      再说信用卡,国内的风险管理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似乎也在变相地鼓励居民多存款、少借钱。

      • 家园 “少数”和“大户”是怎么定义的?
        • 家园 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

          从调查结果看,金融资产现在确实出现了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趋势,户均金融资产最多的20%家庭拥有城市金融资产总值的比例目前约为66.4%。

          其中,户均金融资产最多的20%家庭拥有储蓄存款的64.8%,国库券的72.5%,外币储蓄存款的88.1%,外币手存现金的54.5%,以上数据均摘自家庭金融资产的分布表7:金融资产总值在城市居民家庭中的分布情况

          尽管是02年的调查统计,但这几年金融资产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趋势应该是没有逆转。

          • 家园 我手头没有数字

            但我相信金融资产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情况在美国也是一样的,为什么在美国就出现了消费过度,而在中国就没有?

            • 家园 美国出现消费过度应该是信用消费过度扩张的结果,

              而中国的信用消费还处在起步阶段。

              另一个原因应该就是晨老大所不同意的社保体系不健全。

              央行定期对储户有问卷调查,最近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高储蓄的原因有这么几点:

              1.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加

              2.储蓄用于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和防意外

              3.投资渠道狭窄

              ......

              那个调查报告找来找去没找到,只找到了几篇前几年的文章,对高储蓄的原因有分析,这几年的情况应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教育”、“养老”和“防病、防失业或意外事故”等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占比会有所变化,但是排储蓄动机前几位是没有问题的。

              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就汇率和贸易平衡问题答记者问

              问: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高储蓄率?

              答:储蓄率包括了国家储蓄、企业储备、家庭储蓄。中国现阶段家庭储蓄率较高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尚未完成,老百姓出于养老、医疗等原因积累了大量预防性储蓄。同时,住房体制改革也使相当多的大众储蓄资金用于买房,为子女教育而储蓄也是导致储蓄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问:降低储蓄率方面有关部门有何具体措施?

              答:措施之一是需要通过加快社会保障和教育体系改革等措施来降低预防性储蓄,使人们更放心地消费。有关部门在养老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和住房抵押贷款等方面采取了若干措施,促使消费者把远期需求转化为近期需求。

              2002年中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①综述

              储蓄存款增速从2000年5月开始一直处于上升通道(见图1),反映储蓄存款加速增长不仅仅是由于资金被动地从股市和国债市场“挤出”游资到储蓄存款。对储户的问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储蓄意愿保持强势,储蓄存款持续高速增长的背后隐含着由于体制变化带来的居民储蓄动机刚性和稳定性增强的深层原因。由于中国社会保障和教育体制改革尚未到位,居民预计未来支出大幅增加,在对未来收入预期相对平稳的情况下,以养老、预防不利事件发生、为子女存教育费为代表的储蓄动机增强成为必然。这类动机造成的储蓄不会轻易改变用途,与准备买房、买车、买大件等储蓄动机相比刚性更强,与准备购买其他金融资产、作为生意周转金、得利息的储蓄相比稳定性更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调查数据显示,居民储蓄动机刚性和稳定性呈逐年增强的趋势。从2000~2002各年第4季度对20000名全体样本的调查结果(见表2)看,储户回答“最近3个月,您(或您家)储蓄的主要目的”时,选择最多的是“养老”、“防病、防失业或意外事故”这两项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的储蓄动机,选择人数一直居于首位,2002年第4季度选择该项动机的人数占比达到1/4,随后是“教育费”,选择该项动机的人数占比接近1/5,近三年选择上述两类动机的储户一直呈上升趋势。

              从对2002年四个季度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选择“更多的储蓄最合算”的部分样本和20000名全体样本的储蓄动机对照情况(见表3)看,认为“更多的储蓄最合算”的部分样本中选择“养老”、“防病、防失业或意外事故”、“教育费”的比例均高于全部样本的相应占比,表明储蓄意愿较高的人群同时也是储蓄动机中刚性和稳定性强的群体,2002年居民储蓄意愿逐季增强与其储蓄动机刚性和稳定性增强密切相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表2和表3还可看出:1.买房、购买大件、生意周转、购买其他金融资产在储蓄动机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2.2000~2002年,降息并未使得选择“得利息”的人数出现明显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降低收益率对分流储蓄的直接作用已接近饱和。

              从对居民储蓄动机的分析,预计在中国社会保障及教育体制改革未充分到位前的相当一段时期,储蓄存款仍将是居民理财的主要选择甚至首选。调查各季居民家庭拥有的最主要金融资产,选择“储蓄存款”的人数一直高居榜首,2002年平均达到占被调查对象的67.2%,比上年的平均水平高出3.1个百分点。

              • 家园 这是说到点子上了

                中国的消费模式是储蓄消费,存足了钱了,后顾无忧了,然后消费,接着再存钱,准备下一轮的消费;美国的消费模式是信用消费,需要消费了,借钱(信贷、信用或其他)消费,然后还钱,还清了,接下去再是新一轮信用消费。

                美国模式现在已经不是“还清了再消费”,而是“只要还能借,就接着消费”,造成了现在的问题。

                中国消费的问题在于“存足了钱,但后顾有忧,所以接着存”。

                说到人们对教育、医疗、养老、房子的担忧所以存款,我可知道好些老人(我父母的朋友),早已退休了,现在身体不错,也有医保;退休收入多余日常使用需要,子女还时不时寄点钱;子女早“出道”了,没有教育问题;房子早付清了;猜猜怎么着?照样储蓄。原因是:“老了,有钱也没出花,就存着吧”。

                我想,中国应该鼓励适度的信用消费。现在已经开始了,买房子用贷款,买汽车也是?不过这实在是不得已:

                1、要等到存够了钱再买,时间上等不及

                2、房价老涨,怕晚买了吃亏

                假定存10年就足够买房子,你看着吧,没准很多人还真的省吃俭用10年,再用现金买房子。接着再省吃俭用一辈子,为各种事情“以防万一”。同时犯愁:怎么我们工厂生产的东西就卖不动呢?

                • 家园 老年人储蓄多,

                  有节俭的原因,还有个原因确实是有钱没处花。丁磊在一次采访中说,他有个心病就是没时间陪父母去花钱,他的父母舍不得花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是他们不知道该把钱花到哪里去,他希望能雇个信得过的人陪父母去花钱。

                  前几天的《新闻联播》报道“送家电下乡”活动,其中采访了一个老太太,子女都不在身边,她花600多买了一台21寸的彩电,能退税100多,实际花了500多,如果没有这个活动,估计她还想不到要买个彩电看看,想到了也舍不得。

                  老年人还是有消费欲望的,他们的节俭并不是悭吝,只不过消费时算计的比较多一点。

                  老年人的消费也是需要引导的,他们的消费有他们的特点,精打细算的多,冲动的少,跟风的多,领导潮流的少。我隔壁一个70多岁的老头,退休医生,媳妇得到一个奖品iPod,转手送给他,他让我帮他找了些周璇的歌曲放进去,一次同学聚会他带去了,结果,再下一次同学聚会,好多老头老太人手一个MP3。

                  媒体上经常会提到“银发市场”,而这个市场还没有被好好地重视。

                  还有一些老年人储蓄,确实是为子女,“三座大山”给子女的压力也间接地传导到了他们身上,并且这些人还相当的多,而农村的老年人确实是没钱,上面提到的那个买彩电的老太,住的是旧房子,简直可以说是家徒四壁。

                  再说信用消费,现在的信用消费范围已经很广了,但是要大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风险管理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如果一直停留在“雨天收伞,晴天借伞”的初级阶段,要发展信用消费也是困难的。

                  其实,老百姓的消费观念受央视等媒体的影响很大,各种媒体上出现的有关信用卡的消息经常是透支造成什么什么后果,提醒用卡一族要量入为出,这样的提醒很有必要,也很对,但是潜移默化地就会给人一种印象:用信用卡借钱消费后果严重。

                  而银行对信用消费的态度也很关键,直接就影响了老百姓对信用消费的看法。有一个词很能说明银行的态度,“恶意透支”,透支有善、恶之分让VISA中国区总裁都觉得不可思议。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