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当小动作遭遇大格局——陈云林访台得失谈(1) -- 达雅

共:💬91 🌺49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当小动作遭遇大格局——陈云林访台得失谈(5)

      五 陈云林赢回了什么

      最后,让我们来盘点一下,陈云林的台湾行,究竟赢得了哪些东西。三通协议之类是不算的,因为那是已经达成的东西。

      第一,从政治上和心理上重创了马英九。陈云林的台湾行,激发了民进党,拉拢了“晚宴团”,从蓝、绿两方面严重削弱了马英九的政治基础。同样重要的是,在“晶华饭店”一战中,陈云林重创了马英九的心理。

      马英九这个人很有意思。他的政治斗争水平很低,业余初段级的;但是他又不是陈水扁那样谋私利,他真的相信三民主义和台湾道路优越。加上政治路途一番丰顺,自我感觉很好。这些因素加起来,使得马英九成了台湾蓝营少有的,自以为还可以和大陆较量一番的人物。另一方面,海内外由于种种原因不满TG道路的爱国华人,也把马英九看作他们的希望所在,这又反过来增强了马英九的优越感。

      大陆要推进统一进程,就要打掉马英九的优越感,让他明白自己究竟有多少斤两,这样他才会比较老实。陈云林的台湾行,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实力。马英九在失败之余,应该开始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究竟是不是对手。更要命的是,大陆现役高官中,找20个陈云林水平的根本不是问题。在这样强大的对手群面前,马英九还有信心搞他的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么?

      第二,打碎了台湾的“民主优越感”。TG搞一国两制,这“一国”的过程也就是打碎港澳台优越感的过程,打碎得越彻底,这“一国”也就越充分。香港的“一国”越搞越好,就是因为香港人的经济优越感已经快被打完了。而 台湾人在经济优越感之外,还有一个“民主优越感”,我们有民主,我们有大选,我们不要中共一党独裁!

      陈云林的访台,让台湾的“民主”在全世界大露了一次脸。访台期间,群众和警察的冲突导致警察受伤149人,平均每百万台湾居民伤6.5个警察。这已经超过19年前北京的每百万大陆居民伤亡军警人数。看看,这就是台湾的民主!以后如果再有台湾人在我们面前民主优越,我们就可以拿这个数字来堵他的嘴。当然了,他们可以辩解说台湾没死人,那我们就可以说那是因为你们斗争烈度低。至少可以搞个平局,哈哈!

      第三,进一步收取了蓝营人心。TG口头上天天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你要真以为说的是台南农民之类那就错了,人家说的是蓝营精英,或者说,“晚宴团”。“晚宴团”里,要经济人才有经济人才,要政治人才有政治人才,只要跟TG走,把台湾治理好是没有问题的。反过来,TG要搞“台人治台”,拉拢依靠这些人也是必然的。大陆做这些人的工作不是一天两天了,从“胡连会”连战的“胡主席”开始,到今年“有人喝高了”,头面人物一个一个被大陆收服。而“最长晚宴”则是成建制收服。以后陈云林和这些人的关系,可就成了“反暴民斗争中结成的战斗友谊”,一说起来,“想当年115,俺们力挺老陈待在饭店,最后从大门堂堂正正走出去的,那谁谁谁,提前溜号走侧门,被吐了一脸吐沫,活该!”就是讲给孙子听,也是光荣经历啊。可叹台湾方面,防TG“统战”如防毒蛇猛兽,如今被陈云林狠狠统战了一把,却一声说不出来,谁叫你马英九把陈云林和“晚宴团”关一起来着!

      在以上三点对台战果之外,陈云林还赢得了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大陆内部的团结。对于陈云林大获全胜,大陆对台强硬派也很满意,不再嚷嚷“核平台湾”。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台斗争根本不存在“双赢”,任何一方的进展,都将促使对方内部矛盾的激化,而内部矛盾的激化,又可能导致己方力量的削弱和进一步的损失。对于大陆方面来说,陈云林访台标志着战略转折点的到来,以往退让——内部争吵——再退让的恶性循环结束,进展——更加团结——新进展的良性循环开始了。

      • 家园 写的好,统战工作的进一步胜利,加油啊.

      • 家园 对这句话有异议

        “海内外由于种种原因不满TG道路的爱国华人,也把马英九看作他们的希望所在,这又反过来增强了马英九的优越感。”

        对这类人的数量持怀疑态度。

        不满一党制的人未必就认同马应九,我身边的人没有一个抬起起这位书生的

        有一次看马应九上小s的节目(娱乐节目),看他的应对,确实是一个有坚持的人,但也确实呆板,遇到无法回答/或者不想回答的问题就支吾/语言含混,没半点机锋气势。说他比陈水匾强也就强在有些基本的道德坚持上了。

        至于陈水匾,个人认为彻底无敌

      • 家园 我认为,陈云林的此次台湾行,还将成为台湾政治的历史转折点

        以马英九和“宴会团”的分裂为标志,一个统一的蓝营将不可避免的走向分裂和碎片化。因为国民党在台湾的存在是依靠“反共”和“反台独”这两个支点支撑起来的,在今天这两点已经无法继续坚持的情况下,蓝营的分裂不可避免:比较倾向于“反共”的将被绿营吸收(这次绿营打出“反共匪”的旗号就表达了这个意思),比较倾向于“反台独”的,则可能会走上香港民建联式的“泛红”道路。也就是说,“蓝绿”对峙的格局已经被打破,未来的台湾,将可能是“红绿”对峙的格局。

        • 家园 那就好了,我看国民党对付不了民进党的混混。

          还是让tg来对付民进党吧。

          希望tg的三大法宝没忘,对付民进党呵呵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外加党的建设。

          小生认为tg的二杆子政策一出,民进党就哭吧。一是枪杆子。二是笔杆子,希望中宣部没有退化。

          不知道民进党的街头斗争能干的过tg的武装斗争吗。搬个板凳看大戏。

          笔杆子就是对民进党的电台、报纸全面封杀。彻底雪藏。

        • 家园 完全赞同

          台湾将进入一个反思、辩论、分化、重组的时代。这是任何一个族群现代话都必须经历的。我们从“文革”开始就经历了,现在轮到他们了。

          只是,如果经历这个时代以后台湾政治娱乐性大幅度下降,是不是挺可惜的?

    • 家园 当小动作遭遇大格局——陈云林访台得失谈(4.4)

      四之四 马英九输掉舞台

      民进党徒对晶华饭店的包围最终被警察驱离。陈云林和“晚宴团”从正门昂然而出,大获全胜。而马英九则成为最大的输家。

      马英九输掉的,是自己的舞台。11月6日11点,事先被无限期待的“陈马会”提前举行。马英九的眼神游移飘忽,陈云林的姿态渊停岳峙。整个会面被缩短到七分钟,马英九简短讲话,双方互赠礼物后草草结束,留下观众们八卦瓷器是不是“一个China”马的屁股是不是太大。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前一天晚上的“晶华饭店围城”,“陈马会”肯定不会是这个样子。“陈马会”是陈云林访台最重要的一场,双方都铆足了劲,舆论也积极造势,怎么称呼啊,谈些什么啊,每一个细节都会被媒体放到显微镜下,每一个字都会被充分解读。马英九一定精心准备了一整套节目,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充分表演“对等政治实体”,并夹杂上大量擦边的小动作;陈云林当然会尽量反制,但因为时间有限且是客场,反制的效果不见得理想。于是按照台湾“表达性政治”的标准,马英九可以把自己描绘成胜利者,台湾方面的媒体也会摇旗呐喊欢呼胜利,马英九的民望大增;而大陆方面少不得裁减掉一些镜头,然后爱国青年如我等就会痛心疾首咬牙切齿恨死了TG高层软骨头誓言“不支持TG统治”。

      这一进一出之间,就是马英九输掉的东西。马英九输掉了舞台,输掉了表演,也失去了成功的掌声,反而成为蔡英文和民进党攻击的目标。而陈云林则避免了一场不利条件下的苦斗,媒体的焦点也由“统”与“独”的唇枪舌剑转移到了瓷与画的点评斟酌。大陆的爱国青年们很满意,也许过不了多久,会产生一个类似“什锦八宝饭”的“云林迷”族群呢。

      事实上,在陈云林走出晶华饭店的那一刻,“陈马会”就失去了意义。本来是决战的战场,现在胜负已分,战场还有必要存在么?马英九斗志已竭,走个过场就算了吧。

      也就在陈云林走出的那一刻,马英九从左倾冒险主义跳到了右倾投降主义。他第一要做的是洗刷自己,于是气急败坏地斥责暴力,仿佛昨夜的一切与他没有关系;他也明白了,如果真让蔡英文领着民进党把“陈马会”给包围了,局面决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于是临时更改了会面的时间和节目;至于蔡英文和民进党徒会如何发泄,后果会怎样,就不是他能考虑的了。临时变更是马英九风格,

      深谋远虑则超出了他的能力。

      孙子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马英九出于一时情绪,脱离预设有利战场,草率发动,被陈云林抓住战机打成崩溃,成了一个鲜活的注解。

    • 家园 当小动作遭遇大格局——陈云林访台得失谈(4.3)

      四之三 陈云林的高手风范

      11月5日晚,吴伯雄请客,陈云林赴宴,蔡英文领着民进党徒包围了晶华酒店。两岸三党四方的遭遇战就此打响。事后看来,这一战取代“陈马会”,成为双方心理制高点的决战。

      这一战在陈云林的计划之外。陈云林此前应该是针对“陈马会”做功课的,毕竟这是整个访台计划中唯一未最后敲定的行程,马英九也是唯一未打过交道且要打交道的大人物。另一方面,这一战也是马英九的临时安排。从事先的准备看,马英九的时间比陈云林略微充分一点,而陈云林可能做过这方面的功课,双方大致相当。

      遭遇战的特点是,双方都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必须随机应变,利用手头现有的资源去赢得胜利。从这点上说,遭遇战更考验双方的基本素质。这一战中,陈云林充分展示了力量派高手的实力,抓住时机把试探性的遭遇战升格为战略决战,利用“晚宴团”形成力量优势,提前一天打垮了马英九。

      晚宴开始的时候,陈云林是最单纯的,无非是一场统战饭局,和连战的、宋楚瑜的饭局没什么区别。吴伯雄略复杂一点,他要借饭局团结党内同志,彰显“党对党平台”和自己的历史功绩。而对于蔡英文,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机会,她要真正成为民进党的领导人了,她小心谨慎地派出后来被贬为“流莺”的几位女将睬点,确认不是一个陷阱以后才带人出动。考虑到蔡英文缺少街头运动的历练,表现也算中规中矩。

      马英九此时躲在幕后,掌握着先手。但先手的马英九犯下了三个致命的错误:第一,没有搞清楚自己的目的。只是要给陈云林、吴伯雄添点堵呢,还是要对陈云林进行火力侦察,或是借民进党打击、羞辱陈云林,为明天的“陈马会”赢得心理优势?从事先事后表现来看,马英九自己也没有数。第二,动用了民进党这支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第三,完全没有考虑如何收场。

      民进党包围晶华饭店以后,轮到陈云林应着了。这个局面其实不复杂,敌友阵营被警察隔开着。外面的民进党和暗处的马英九是敌,里面以吴伯雄为首的“晚宴团”是友。唯一要做的是,迅速判明对方意图。如果对方只是“围城”那么巍然不动就是,但是如果马英九真是枭雄,放民进党进来使用暴力,那就要赶紧转移,避免受辱。在判明马英九不可能放暴徒进来以后,陈云林应着了。

      这一应着就是要求“正门进正门出”,这是一个吴伯雄必须支持的要求,他是主人嘛。但放在台湾政治的背景下,这决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要求。“围城”是台湾最近这些年最强的政治斗争形式,还没有哪个被围的政治人物可以正面走出,连最擅长街头政治的陈水扁,在面对“天下围攻”的时候也做不到。

      这一应着打在马英九和蔡英文的结合部,两人立即从盟友变成了对手。蔡英文需要群众运动,因而不可能轻易撤离;马英九既然不敢让民进党活捉陈云林,那就得负责清场。同时,坚持“正门进正门出”也坚定了“晚宴团”的立场,大家就只好陪着陈云林、吴伯雄撑下去了,“晚宴团”的分量就全成了陈云林的砝码。当然,提前走的也有,例如唾面自干的那一位,但他的头只怕要很久抬不起来。

      马英九这时候才知道局面不妙,群众发动起来以后不是他能掌握的,也不是蔡英文能掌握的,他无法收场。他又不想认输,于是通过吴伯雄提出让陈云林住在晶华,要求和局。陈云林拒绝了,不用等到明天,今个儿就分胜负吧。

      于是胜负就这么分了。马英九委屈地下令警察驱离民进党,为陈云林开辟道路。陈云林在“晚宴团”的簇拥下昂首而出,马英九全局崩溃。

      • 家园 阴谋论太重了,不客观

        小马跟小英有约定,但也仅是限于和平举行抗议活动上的,后来的冲突并非本意,只是证明了小英对民进党没有控制力。

        民进党冲击警察,是挑战陈没错,但也是在挑战公权力,更是在挑战小马的执政能力。

        民进党真冲进去,打得的是陈和蓝营大佬的脸,但更是在打小马的脸。

        小马那么爱惜羽毛的人会设计这种杀敌1000自损800的方法?

        再说看新闻就知道,说是围城,也只不过300多人而已,警察后来已经有1000多人了。

        所以最后清场清的很快,根本就没有他们能冲进去的问题。

      • 家园 先花之,潜潜水再和高见
      • 家园 两点看法

        如果对方只是“围城”那么巍然不动就是,但是如果马英九真是枭雄,放民进党进来使用暴力,那就要赶紧转移,避免受辱。

        我认为,如果马英九真的放民进党暴徒进饭店活捉陈云林,那么陈云林更不会走。因为他如果走了,就意味着他,以及他所代表的中共,对马英九和他所操纵的民进党暴徒屈服了。这绝非中共的风格。哪怕这次民进党暴徒是带着日本刀来,要当场斩杀陈云林,我相信陈云林也会吟着夏明翰的就义诗慷慨赴死——没准他在赴台前,就已经把后事交代好了。

        这一应着打在马英九和蔡英文的结合部,两人立即从盟友变成了对手。

        这一应对不仅仅是打在了马英九和蔡英文的结合部,也是打在了马英九和“宴会团”的结合部。可以这样说:陈云林这一手,是在直接制造和扩大蓝营的内部矛盾。

        • 家园 第二点完全同意,第一点不同意

          我认为如果马英九真放民进党进来打杀,陈云林会跑也应该跑,因为目前大陆方面并无意启动反分裂国家法.如果不逃,陈云林真当了烈士,大陆方面就被迫启动,那就破坏了全盘规划,是不合适的.逃掉,无非是丢脸打口水仗,并不会破坏整个局面.这也就是张铭清挨打以后陈云林一定要去的原因.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