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也说邓公上东哥书。。。 -- 史文恭

共:💬94 🌺473 🌵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多谢。

          唉。。。随手敲历史的东东。。。必然会死得很惨啊。。。请多监督,请多监督。。

      • 家园 夏侯元让元帅....我狂寒一个。

      • 家园 花等下文
      • 家园 百色丢下队伍逃跑的具体事儿就不用说了,XP这家伙

        肯定被中华民族记上一千年,不,也许是一万年。

        老兄诉说邓功绩累时,请用有中国特色纯奶粉补补身子

        • 家园 这个事儿,邓公自己都说了

          “ 我历史上最大的错误之一,是在一九三一年初不该离开红七军,尽管这个行为在组织上是合法的,但在政治上是极端错误的。”

          中华民族从总体上讲,智慧很高,大概不会一千年或者一万年地记着这事儿的。。。。。

          • 家园 老兄误会了,我的意思是提到XP时就用不到讨论具体事儿了

            中国有句老话叫什么竹难书啊,还有句老话叫好人不长寿,祸害一千年,另有一句千年的什么万年的鳖

          • 家园 算起来,邓XP在红七军其实是两次脱队

            <ZT> 邓小平在红七军的两次所谓“逃兵”问题

            1929年到1931年,邓小平以中央代表身份到广西发动百色起义和领导红七军期间,曾两次在关键时刻离队,到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这两次离队,都涉嫌有“逃兵”问题。人们在1934年和文革期间多次纠缠的,主要都是邓小平第二次回上海的事。

            其实邓小平在红七军时的问题,不是第二次到上海时最严重,是第一次回上海时才最为严重。

            当时是在百色起义的前夕,邓小平接到上海发来的电报,大概是妻子要临盆之类,便执意要回上海。当时中央交通龚饮冰向中央汇报工作前脚刚走,百色的形势也十分紧张,邓小平似乎没有必要一定要在这个时候回上海去汇报工作,当时前委中的多数同志也认为不妥,但因工作关系苦留邓小平不住,“彼硬要去”。后来中央再来电阻止小平,可小平“在龙变前一日”已经上路。对于这一件事,红七军前委在总结起义经过和经验教训时,对中央有过一个专门的通报(见红七军前委1930年1月给中共中央的报告)。

            邓小平对于这个通报,开始时大概也并不知道,可后来知道后,就耿耿于怀了一辈子。虽然老头子自己没有公开说过什么,但在邓女毛毛写的书中,就借老爷子之口,对参加百色起义时红七军的前委书记(百色起义时的一号领导人)狠狠的报复了一次,说陈豪人是在一次战斗后偷偷地溜走了,谁都没有告诉。这件事只是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一个传言,即邓公为人,心胸并不开阔。

            根据考证,邓岗和陈豪人是在全州会议后,通过红七军地下党黄一平的安排,一起离开红七军的,二人在中途分手后,陈豪人去上海找中央汇报情况,写了《七军总报告》,邓岗则回广州复命。当时作为红七军一号领导人的邓小平,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在邓小平1931年4月份给中央的报告中,邓小平对陈豪人以兄弟相称,工作上也评价甚高,而且也写明了当时他是知道陈豪人和邓岗去中央汇报工作的。

            邓小平在文革开始时写的我的自述和后来给毛主席的信中,承认了第二次离队是严重的政治错误,但手续是健全的,而且后来邓小平第一次倒霉时(1934年)中央出面调查过,由接替邓小平任红七军前委书记的许卓作证,认为没有问题,也就是说是过了关的。

            哪晓得,这也都是大政治家邓小平避重就轻,玩的一个障眼法。老老实实承认了第二次错误,人们就不会在第一次错误上纠缠。而且自50年代,当年百色起义时的前委书记,已经被张云逸和莫文骅等红七军的老干部们定性为第三党。当年前委对中央的报告,也是不会有人注意和相信的。

            当初邓小平回上海汇报工作大概也只是一个借口,照看老婆张锡媛生小孩才是真正的(毛毛的书中对此也是承认的)。因为当时龚饮冰已经给中央就百色起义的准备工作做了汇报,邓小平做的只是其中的一个补充报告。多年后,毛毛认定,这两个报告人都是邓小平!女为父辨,也可以理解。这搁现在看来,邓小平回家照看妻子,也属于无可厚非,似乎还更有政治家难得的人情味,可是在战争年代,就不应当是小事。

            可邓小平一生都是非常的运气,当时负责中央军事的人,不是别个,是邓小平留法时的铁哥们周恩来。否则,接到红七军前委通报的中央军委,是不会在百色起义二个月之后,任命根本没有参加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的邓小平,为红七军和红八军的政治委员的。

            邓小平此人,命大福也大,全国解放后,百色起义硕果仅存的他和张云逸,分别当了中央总书记和广西自治区区委书记,于是便赢者通吃,有关百色起义和红七军的一切功劳,都属于邓小平和张云逸,而一切错误,都是别人的(例如邓岗)。

            在红七军老干部(包括张云逸)50年代的回忆录中,对邓小平是否参加百色起义和什么时候被任命为政治委员,都语焉不详。在中将莫文骅的回忆录中,不仅杜撰了邓小平亲自参加了百色起义,而且还在起义的当天,就被任命为红七军的政治委员。现在知道,这些都不是事实。

            另外,就邓的第二次脱队有一段比较详细的描述,

            次年一月,红七军在广东乐昌附近强渡北江,不幸被敌截断。邓小平只得率55团和军直一部份到江西崇义进行休整,准备去井冈山会合。

            有一天,邓去距崇义六十多里的杰坝和特委接头,顺便探望伤病员。碰巧在上犹方向的敌军进攻崇义,我军被迫退到营前镇,战斗十分激烈。正当广大指战员迫切希望邓政委能快点儿回来的时刻,邓小平确实在回来的途中。但他走到离崇义还有二十里地的一个山上,听到猛烈的枪声,心里就慌乱起来,知道大事不好,这次回去怕凶多吉少,还是“三十六着,走为上”吧。于是赶忙写了一封短信给红七军。说他知道部队在撤退,他赶不上,所以不赶了。但写完后,又觉得这个“理由”很不象话,于是又补充一点,说他要去中央汇报工作。信封好后,即让通讯员带着信去追赶那据说是“赶不上”的部队,而邓某本人却一溜烟窜到香港,再转程去上海,投靠李立三去了。

            开小差,固然是不光彩的。一九四五年七大召开之前,中央曾召集原红七军的干部开过一个座谈会,会后由莫文骅同志执笔写成《红七军简史》一文,送交中央参考。文中根据同志们的看法,忠实地写下这样一段话:“邓斌(按;即邓小平)、邓岗、陈豪人等领导人未能与士兵同甘苦,共生死,中途脱队,实不应该。”寥寥三十余字,却打中了邓小平的要害,使他暴跳如雷,一直耿耿于怀。但一时却也无可奈何。一直到二十年后,才找到出气报复的机会。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邓没参加么?那电影百色起义里都是假的了?

              今天才知道

            • 家园 这两个“史料”,其实是有问题的。

              首先红七军,红八军留下来的并非只有邓公,张云逸二位,上将李天佑,少将袁也烈,后来的外贸部长叶季壮等等,邓公并非硕果仅存。

              其次,上文的这句话表述非常有问题:“时是在百色起义的前夕,邓小平接到上海发来的电报,大概是妻子要临盆之类,便执意要回上海。”这个“大概”二字暴露了这个所谓“史料”作者的底细。---因为,首先,上海的中央不会为了邓小平妻子要生孩子而特意给他电报,这是常识,况且上海的中央会笨到等邓公的夫人“临盆”的时候给远在广西的邓公打电报吗?---这个造谣的本事实在太烂了。而且,邓公的第一个夫人张锡瑗是在邓公到上海后,向中央汇报完工作后,才去医院生孩子的。可孩子难产,虽然生下来了,但是张锡瑗却因此得了产褥热。虽是住在医院,但医疗条件很差。邓公在医院以日夜陪伴着妻子。不幸的是,几天以后,张锡瑗去世了。

                孩子,生下来后便放在徐冰和张晓梅家里,可能因难产的关系,没有几天,邓公的长女也死了。

              而关键是,如果邓公真的为了老婆临盆会跑回上海的话,但实际上邓公夫人的丧事他都没时间办,拜托的是中共特科牛人之一,李强。---所以,我们难道可以相信,邓公会为了老婆临产而跑回上海,却不会为了安葬老婆而在上海多留几天吗?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所谓的邓公第一次“逃兵”,至少就上面所引的材料,完全是不可相信的谣言

              而从这个以造谣,“大概”“似乎”为主的史料里,俺看到的是低下的宣传伎俩,剩下的东西,就不必多说了。

              至于邓公的所谓第二次“逃兵”,他本人已经给出结论了,而且值得指出的是,恒光明兄引的邓公逃兵的记述和很多其他史料不同。而且该段的文章是很有问题的,比如:“但他走到离崇义还有二十里地的一个山上,听到猛烈的枪声,心里就慌乱起来,知道大事不好,这次回去怕凶多吉少,还是“三十六着,走为上”吧。于是赶忙写了一封短信给红七军。说他知道部队在撤退,他赶不上,所以不赶了。但写完后,又觉得这个“理由”很不象话,于是又补充一点,说他要去中央汇报工作。信封好后,即让通讯员带着信去追赶那据说是“赶不上”的部队,而邓某本人却一溜烟窜到香港,再转程去上海,投靠李立三去了。”

              兵荒马乱的,邓公如果真的就这样让通讯员带信,自己一个人“一溜烟”地窜到香港,恐怕并非如此容易,事实上,这样的作为危险性要大的多。---真正稳妥的做法,必须是依靠当时的地下交通网,计划好路程才出发,---而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存在邓公忽然灵机一动就跑路的情况的。

              因此,俺较为倾向于邓公千金的记述:

              “...现在,红七军终于到达江西,周围敌情并不严重,而且当地行委有可靠的交通线可达上海中央,因此父亲考虑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他和李明瑞、许卓召开了前委会,会上一致同意邓小平去上海汇报和请示工作。邓小平指定,他走了以后,由许卓代理前委书记。邓小平一再叮咛,红七军不能独立行动,必须在有群众基础的地区,与群众会合起来,才能站稳脚跟完成任务,在必要时,可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方向靠拢。”

              简单地说,邓公作为当代史的核心人物之一,毁誉者众多是肯定的。----有一些别有用心的毁誉者用似是而非的伎俩来造谣也是很常见的,但谎言毕竟就是谎言,所以他们只好用“大概”“似乎”来搪塞,然后急忙下结论。-----网络是很匆忙的媒体,大概很多读者一看到这些爆炸性的内容就因为自己水平的限制而信以为真了。------“恒光明”兄的引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家园 弓虽就是一个字!

                这才是读史的方法!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 家园 太强了。关于所谓两次脱队的问题我也曾经思考过

                当时便觉得其中有问题,然总是隐隐约约不得要领,史教头如此一说,顿觉开朗

              • 家园 送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恐怕不是谣言!

                “大概”之类的话确实不应该出现在信史中,但仅凭这两个字就判定是谣言, 恐怕是有很大疑问的.

                邓公的第一个夫人张锡瑗是在邓公到上海后,向中央汇报完工作后,才去医院生孩子的。可孩子难产,虽然生下来了,但是张锡瑗却因此得了产褥热。虽是住在医院,但医疗条件很差。邓公在医院以日夜陪伴着妻子。不幸的是,几天以后,张锡瑗去世了。

                  孩子,生下来后便放在徐冰和张晓梅家里,可能因难产的关系,没有几天,邓公的长女也死了。

                而关键是,如果邓公真的为了老婆临盆会跑回上海的话,但实际上邓公夫人的丧事他都没时间办,拜托的是中共特科牛人之一,李强。---所以,我们难道可以相信,邓公会为了老婆临产而跑回上海,却不会为了安葬老婆而在上海多留几天吗?

                史老师引用的这段话, 我猜是来自于邓女的回忆录, 把这一段再贴一下,

                1930年1月的一天,父亲邓小平受中央汇报工作之命,回到了上海。他首先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汇报了广西的工作。

                  父亲向中央和中央军委汇报完不久,即在3月2日,上海党中央给中共广东省委转红七军前委发了一份指示,批准七军前委名单,指定邓小平、陈豪人、张云逸、李谦、韦拔群、雷经天、何世昌七人组成前委,邓小平为书记。张云逸为第七军军长,邓小平为政委。

                  父亲在上海忙完公务后,便又急忙去忙他的家事。因为,在上海的时候,父亲的个人生活遇到了一件不幸的事。

                父亲汇报完工作,赶忙去看他的妻子。此时,张锡瑗正住在上海宝隆医院里,准备生孩子。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本是天大的喜事,但是,谁也没想到,偏偏孩子难产。好不容易,孩子总算生下来了,可是张锡瑗却因此得了产褥热。那时候虽是住在医院,但医疗条件很差。父亲在医院以极其焦虑的心情日夜陪伴着妻子。不幸的是,几天以后,张锡瑗去世了。

                  孩子,生下来后便放在徐冰和张晓梅家里,可能因难产的关系,没有几天,孩子也死了。

                这是一个女孩儿。

                如果邓女的回忆录是准确的话, 问题就来了,

                192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派邓小平去广西,以中央代表的身份,领导广西党的工作和组织武装起义

                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 邓小平与张云逸、韦拔群等同志组织领导了百色起义和创造中国工农军第七军(注:邓是否参加了12月11日的第七军成立大会,也是一个悬案)

                1930年1月邓就回到了上海, 理由是奉命汇报工作, 这次回上海, 就是所转载文中所说的第一次脱队.

                史老师认定这是完全是不可相信的谣言恐怕是轻率了.

                手边有点事,其他的问题以后在切磋.

                我这里有个连接, 里面一些网友的意见很有议席,史老师先看看.

                外链出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