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奥匈帝国军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系列 -- 蒂罗尔射手

共:💬252 🌺141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续20:外一篇:奥匈国家军马饲养体系

      奥匈在参加三国同盟,积极备战未来的欧洲总决战之后,就制定计划,意图建立能够在战时不依赖于外国进口马匹的国家军马饲养计划。

      作为传统的山地国家,奥地利的骑兵一直不强,奥地利也缺乏足够的军马,然而二元体制实行之后,匈牙利得到了安定,广袤的匈牙利大平原给奥匈的军马饲养计划提供了实施的可能性,在皇王治下的众多民族里,匈牙利和波兰拥有优秀的骑兵历史和传统,也具备丰富的马匹饲养经验,当然,在这个大炮超前发展,牵引工具相对滞后的年代里,军马不仅仅是骑兵的必备,也是野战炮队能够机动的前提条件,甚至野战运输,也需要依赖于马拉大车。

      奥匈于1879年在各军管区的经理部下建立马匹饲养办公室,设立一名后勤饲养专员负责马匹饲养工作,其下属的军官和士兵从组织关系上来讲,都是隶属于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或者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到了战时,则该专员改称军司令部后勤处饲养主任,负责随军马匹的管理,饲养和保育业务。

      负担马匹饲养工作的军管区经理部马匹饲养办公室的军官和士兵,都隶属或者被算作技术支援人员,属于炮兵技术支援部队范畴(有趣吧,是炮兵不是骑兵),着炮兵制服,佩戴炮兵军衔,享受高于一般同级士兵和军官的额外津贴。

      在内莱塔尼亚地区,奥匈军方在普比尔,拉道茨,斯塔尔,格拉茨,博丁,皮泽克和多霍维泽建立了7个大型军马场,在内莱塔尼亚地区的军马饲养场里,采用的是集中饲养的策略,类似养鸡场,牧草由人工集中供应,马匹每天出厩时间短,放养地块狭小,如同监狱放风一般,这里军马,基本无法作为骑兵马使用,都是作为挽马或者驽马。

      在外莱塔尼亚地区(匈牙利),奥匈军发建立了8个大型军马场,这些军马场都是牧场型的,地域宽阔,马匹处于放养状态,人工供应的草料仅作为补充,主要靠马自行在牧场吃草,这些军马场由于地域宽阔而巨大无比,其中Sepsi-Szent-Gyoergy (对匈牙利语发音实在头疼,就不翻了)军马场地跨三县,面积最为广大。这些军马场的马,大部分是作为骑兵马使用的。

      另外,帝国还在阿加姆设立王家克罗地亚军马场,为什么单独提到,笔者下面会说明。

      所有军马场都由军方人员管理,然而其土地,马种选育,技术后勤支援等等事务,则分别由奥地利农业部(内莱塔尼亚地区)和匈牙利农业部负责,唯一例外的是克罗地亚的阿加姆军马场,该场的土地和后勤业务由克罗地亚地方政府负责,尽管该地方政府脑袋上还套着个克罗地亚王国政府的帽子,然而实质上,这个克罗地亚王国政府不过和上下奥地利州政府,施蒂尔马克州政府一样,是个地方政府,隶属于维也纳的奥地利帝国政府(不是奥匈帝国政府,在维也纳还有一个超越奥地利帝国政府和位于布达佩斯的匈牙利王国政府的奥匈帝国政府,当然这个全帝国的政府只有外交,战争和财政三个部,不过从实质上讲,帝国宰相,三个帝国部的部长,奥地利总理和匈牙利总理,这6个人是最牛的,也是御前会议的参加者和真正决定整个奥匈帝国政务的人,可以被视为核心内阁,或者真正的全帝国政府的成员)。

      • 家园 请教一下

        记得克罗地亚在奥匈是属于匈牙利王国啊,为什么这里说是属于奥地利帝国呢?

      • 家园 奥匈帝国的体制真有趣

        帝国政府、奥地利帝国政府、匈牙利王国政府、各种名目的各地方政府,相应的极其复杂的军队、法律、民政系统等等,感觉好好研究一番做为架空小说或者游戏的背景真实再合适不过了,呵呵。

      • 家园 送花
        • 送花
          家园 查了一下wiki,黑山国王的两个女儿

          http://en.wikipedia.org/wiki/Nicholas_I_of_Montenegro

          1 Princess Milica (Cetinje, Montenegro, July 26, 1866 - Alexandria, Egypt, September 5, 1951) was married to Grand Duke Peter Nicolaievich Romanov of Russia, brother of Grand Duke Nicholas Nicolaevich;

          2 Princess Anastasiya (Cetinje, Montenegro, January 4, 1868 - Antibes, France, November 15, 1935) (also known as Princess Stana) was married first with George, Duke of Leuchtenberg and after divorce secondly to the World War I general Grand Duke Nicholas Nicolaevich of Russia, the younger; both her husbands were grandsons of Emperor Nicholas I and she had two children by her first marriage;

          第一个的俄国老公是

          http://en.wikipedia.org/wiki/Grand_Duke_Peter_Nicolaievich_of_Russia

          出生于1864,比美女大两岁

          第二个的俄国老公是

          http://en.wikipedia.org/wiki/Grand_Duke_Nicholas_Nicolaievich

          出生于1856,比美女大十二岁

          美女的老爹,黑山国王出生于1841年。

          请作者大人核实。

          • 家园 【讨论】演义小说害死人

            感谢老兄指正。

            查证后,有夜莺称号的是嫁给后来的俄军司令尼古拉大公的安娜斯塔西亚公主,大公出生于1856年。

            无论哪个俄罗斯大公都比黑山国王小。

            对国王小于俄国大公的记述来自原来看的演义小说

            实在被害死了

            今后专心军事

            不写其他不熟悉的东西了。

            谢谢老兄

    • 家园 【原创】续19:第二次塞尔维亚战役 上

      笔者在这里直接叙述第二次塞尔维亚战役实属无奈,因为奥匈军的所谓第一塞尔维亚战役简直就没什么可以叙述的,奥匈巴尔干集团军群的20几个师都是三流部队,1914年8月开始,这些部队在同样三流的指挥官,前波黑军事总督波梯雷克的指挥下,两次进攻塞尔维亚,被塞尔维亚和黑山联军打得狼狈不堪,一直到1915年9月,仍然维持着隔界河对峙的态势。

      这里扯句题外话,有国内战史称波梯雷克同时兼任奥匈军炮兵总监一职,笔者查阅了很多奥地利战史资料,都未能找到波梯雷克曾经担任奥匈炮兵总监职务的任何信息,最后还是在波梯雷克的军衔上找到了线索。波梯雷克在奥匈波黑军事总督任上,军衔是:“Feldzugmeister”,Feldzug是炮队的意思,Meister有大师,主人,统帅,冠军等多重含义,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炮队总队长的意思,不过这已经是一个历史名词了,到1914年的奥匈军中,已经不再设立这个军职了,不过这个职称作为军衔保留了下来,用来授予炮兵出身的将领,相当于中将,被授予该军衔的将领,可以指挥炮兵,骑兵,步兵,或者如同波梯雷克一般,指挥一支联合部队,并不局限于炮兵部队,只用来说明该军官的出身,也就是在军校的专业,或者第一次任职的部队类别,如果要准确翻译的话,可以翻译成:“炮兵中将”。笔者私下揣摩,大概是国内一些译者看到了波梯雷克的军衔,也读懂了该军衔的原始含义,却不知道这个军衔的意思在1914年已经不再具备其最初的含义了,于是就自做主张地给波梯雷克炮兵中将加上了个“奥匈炮兵总监”的职务,其实,德语系国家的军种总监职务都是用“军种名+Inspekteur(监察官)”的格式,不会使用“Meister”这个词的。

      言归正传,40多万奥匈三流部队隔何对峙45万塞黑联军,虽然狼狈,不过,也算从某种意义上在完成着自己的任务。塞尔维亚300多万人口的小国,动员到40万人,已经是极限的极限了,尽管两次打败奥匈军的进攻,然而自身毕竟也有损耗,塞尔维亚的野战部队一度下降到27万左右,后来经过首相巴西奇的疯狂征兵,并且大量合并裁撤省略和升级地方团队,河防和要塞部队,才将野战部队维持在35万人水平线上,在塞尔维亚的乡村,城市,从16岁到60岁的健康男子基本绝迹,巴西奇能够在这种情况下,维持国家经济不至崩溃,保障前方供应,其痛苦可想而知,我想,他一定在苦撑的同时千百遍地在心中咒骂惹祸的“黑影”,估计这也是他在撤退到萨洛尼卡后对“黑影”成员痛下杀手,斩草除根的重要原因。

      塞尔维亚已经虚弱到极点的经济,却不仅仅要维持本国40万大军的后勤保障,还有负责来助战的5万黑山军的后勤保障,黑山是塞尔维亚的铁杆小兄弟,这个除了山还是山的贫穷小国,在土耳其统治时期一直维持着一种半独立状态,其山民强悍善战固然是原因,其地盘根本榨不出什么油水也是奥斯曼土耳其苏丹不想发动大军征伐的重要原因,因为根本就是赔本买卖。于是黑山就成为了塞尔维亚人反扫荡的根据地和跑反的目的地,每次塞尔维亚人揭竿而起,土耳其大军征伐之时,就是大量塞尔维亚仁人志士,残兵败将,强盗匪徒,农牧平民等各色人等一窝蜂逃奔黑山躲避土耳其兵锋之日,可以说,黑山人民和塞尔维亚人民在400年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时期里结下了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乘着“欧洲病夫”衰落的东风,借着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吉祥,黑山也终于彻底独立了,其国王扬眉吐气地是正式国王了,不再是:“真主在人间的影子,奥斯曼的后裔,君士坦丁堡的征服者,皇帝,哈里发,苏丹”的封臣了。

      只不过独立后的黑山依然穷困潦倒,几乎到了无法立国的程度,大哥塞尔维亚也好不到哪里去,两次巴尔干战争固然胜利了,可惜除了扩大了领土,提高了民气之外,却没变出什么现钱,塞黑这对难兄难弟几乎要去当乞丐了。

      不过幸好黑山国王很争气,努力生下两个国色天香的女儿,号称“巴尔干夜莺”,艳名远播是无人不知,这国王心一横,抱着牺牲两女儿幸福全国人的觉悟,把女儿嫁给了年纪足以当自己哥哥的两位俄国大公,这两位大公可不得了,都是沙皇的嫡亲叔叔,在朝中是权高位重,其中尼古拉大公更是后来的俄军总司令。

      这俄国大公抱得美人归后,俄国朝廷立即慷慨地负担了黑山的全部预算开支,每年还有大笔的额外补贴,军火装备更是供应充足,是以黑山以70万人口,居然能动员5万兵力投入战争。

      可是随着战争的继续,俄国人是自顾不暇了,财政补贴,军火装备一概没有了,黑山本国这些年来花的都是俄国钱,本国自己的财政收入都当私房攒起来,还能撑一段时间,这派到塞尔维亚境内的5万人,人吃马嚼,军火供应可全指着塞尔维亚了,塞尔维亚是苦不堪言,可是又没办法,人家是来帮你打仗的,总不能让人家自带饭票吧?

      综上所述,到了1915年9月,这个西南前线虽然维持着对峙状态,可是塞黑一方却已经是如同“包裹在铠甲中的一具枯骨”了,似乎轻轻一推就会轰然倒地,不过毕竟还是需要推上那么一把的,而奥匈的巴尔干集团军群却没有这推最后一把的能力,于是,救场专家德国人和新跑龙套保加利亚人该上场了。

      • 家园 黑山出五万人真不得了

        按比例恐怕比塞尔维亚都高

        经济上讲,黑山的黄金时代似乎还是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时代,现代的黑山,则终于因为与塞尔维亚联邦所付出的巨大经济代价而选择独立。

        黑山虽小,对塞尔维亚而言,是个出海口。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