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奥匈帝国军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系列 -- 蒂罗尔射手

共:💬252 🌺141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呵呵,没想到还真有人看过

          我只看过几个片段,是很早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个小册子里的。

          我记得有个俄罗斯族青年,他过失放跑了土耳其大盗,害怕受处分,就开枪自杀了。记得一个细节,他是用长枪自杀的,先用刀子在袜子上挖了个洞,让大脚趾露出来。

          作者写书的时候挺不容易的。他以前是个外交官,德国入侵后不愿和德国人合作,就自己躲在一个公寓里面写小说,整个二战期间他都在写。我想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对这本书的成功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 家园 你说的是Fedun吧

            这小子也不是俄罗斯人,他是奥地利本土地带来的,但不是奥地利人,可能是捷克之类的地方来的

            他本是守桥的兵,迷上了一个经常过桥的妹,单相思的很厉害,但是他不知道这个妹是塞尔维亚独立派的,他上司要抓一个塞尔维亚独立派的头头,这个妹就把这个头头打扮成个老太婆的样子,当他的面混过去了,然后上面追查下来把这个妹给抓了,连带着他要负责任,结果他郁闷自裁了。

            作者背景很有趣的,他是个塞尔维亚人,娶了个克罗地亚老婆,自己说不明白自己的归属,战时跑到贝尔格莱德呆着当寓公,写出来小说获了奖,却被塞族克族两边一起骂。唯一欣赏他的权力者是铁托,他的对头。

            文中那个城市维斯格拉德和那座桥至今都还在,在波黑战争中还大出过风头呢

            • 家园 感觉差的比较多

              凭记忆再确认一下。他好像是西里西亚地方的农民吧,是从奥地利军队退役的,不想会贫穷的老家,然后就参加了这个地方部队。我怎么记得是个土耳其的强盗?那个小妹其实是他老婆,因为是穆斯林,必须蒙面。

              他怎么连塞克两族都得罪了?感觉他的成就还是很高的。

              • 家园 差不多

                他的确是西里西亚的农民,是从奥地利军队退役的,但是不是奥地利人。他的参战相当于射手说的那种地方军。

                那个小妹不是那个塞族头头的老婆,纯是他的同志(也许是情人?我我待会儿查下书),确实是穆斯林所以要蒙面。然后把这个头头打扮成个大妈给混过去了

                作者成名之后塞克两边都讨厌他,第一是因为他自己从来不表态说我是个塞族人还是克族人,第二他娶了个克罗地亚老婆,而且打死也不离婚。一个大名人,有很高声望,可以用来达成政治影响,划成分却这么不干脆,这是很成问题的。因此他成就越高(而且事实上相当高),塞克两边就越讨厌他。

                • 家园 呵呵,看来记忆力真的不可靠

                  还是十几年前看的,都张冠李戴了。

                  你这么说,我更加佩服作者了。我想像他这样亲身经历过很多事情的人是很明白这种政治表态的潜在后果的。能抵住这种压力也真不容易。他也许是巴尔干地区的最有名的作家吧。

                  • 家园 还可以吧,研究巴尔干历史和文化基本都跳不过他

                    因为他本人在各个小说里对于巴尔干各民族的心理描写入木三分。任何研究巴尔干人精神领域、各文化之间的交织和冲突,各民族之间相互对彼此的感觉的时候基本都跳不过他了。他还有一个小说《1920年的来信》(letters come from 1920),写的也是类似内容。

                    如果找一个跟他差不多的中国作家的话,他很像《阿Q正传》时的鲁迅,都是看到国民精神世界里的问题,都是毫不留情的暴露出来,也都是感觉到人性和精神领域的无逻辑性和不可操控性。不同的是鲁迅战斗精神更强一点,而安德烈奇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逃避(他的小说里就以我所知,基本从来不缺乏逃避的角色,逃美国,逃外地的都有)

                    所以铁托很欣赏他,因为铁托毕生都被安德里奇指出来的问题折磨。但是安德里奇本人很反共,比较忠于王政。所以很不喜欢铁托。这也是历史的吊诡吧

    • 家园 为老兄送了三朵花

      写得精彩。祝早日出营。

    • 家园 新兵原创,照例送花:)

      欢迎下河

    • 家园 都是好兵帅克在打仗么。
    • 家园 【原创】续1

      帝国国防军的作战团按照其作战指挥语言的不同,分为奥地利(德意志)团和匈牙利团两种。

      这种粗疏的划分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帝国民族众多,语言混杂,一个军官不可能通晓帝国所有20余种语言(据说只有皇帝一人能够说全这些语言,不愧为帝国统一象征和联结纽带呀)。

      于是,只要是从帝国的非匈牙利部分征来的士兵,一概分入使用德语为指挥语言的奥地利团,而不管他是否是波希米亚人或者意大利人;从帝国匈牙利部分征来的兵一概分入使用匈牙利语为指挥语言的匈牙利团,而不管他是否是罗马尼亚人,波兰人,克罗地亚人或者斯洛文尼亚人。这种情况到总动员后更加恶化,大批操各种语言的农民被填入军队中,发展到最后,甚至到了连排长也无法让他自己到处搜罗来的那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人全部听懂他发令的地步,整个基层作战指挥趋于瓦解,整个帝国国防军,预期中的帝国主力部队变成了一头患有神经末梢麻痹绝症的庞大怪兽,根本无法正常运转,更遑论作战了。

      这种情况在地方防卫部队中反而要好得多,这些部队士兵大多来自本乡本土,下级指挥官就是当地人,语言问题不严重,因此到了战争后期,地方防卫军的战绩明显好于帝国国防军。战争后期,估计是吸取了这种经验,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又被划分为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和王家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地方防卫军。其实,早在1868年,根据适用于克罗地亚的“小平权法案”(相对于适用于匈牙利的“大平权法案”,根据该法案匈牙利取得了和奥地利同等的地位),克罗地亚语就已经成为匈牙利地方防卫军中的克罗地亚单位的指挥和勤务语言。

      由于战绩不佳,再加经战争检验显得不合时宜,不符合实战需要,到了1915年,帝国战争部取消了所有部队的历史性荣誉称号和附属标志,直接按照编号来称呼部队。

      和地方防卫军不同,帝国国防军的各团经常调换驻地,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国防军士兵和当地居民建立过于深厚的友好关系,使得发生叛乱的时候无法放手镇压这一政治考虑,这也是由帝国国防军的角色决定的,和地方防卫军不同,它是直属于皇帝的机动性打击力量,这一点,在总动员前更加明显,由出生于效忠哈布斯堡皇室的贵族阶层的军官们和基本上出生于同样效忠皇室的下级公务员阶层的士官们所指挥的帝国国防军,不仅仅是威慑民变的力量,根据从来没有公开表述但是私下心照不宣的官方看法,它更是威慑作为其补充力量使用的地方防卫军的力量,特别是那些处于不稳地区的地方防卫军,这些部队由心怀不满的当地人组成,由具有分离主义倾向的乡绅们指挥,被看作是对于帝国政府的一种超过民变的威胁,因为他们拥有组织和武器,而且是合法的。

      这也是奥匈帝国这种中世纪体制应付现代民族国家间战争的一种无奈的折中反应。和中世纪的皇家雇佣兵战争不同,现代民族国家间的战争要求动员大批国民参战,在这种情况下,要是不建立自己的动员体制,奥匈帝国将被敌人潮水般涌来的服普遍义务兵役的部队人海所淹没,所以必须建立自己的动员体制,建立自己的后备和预备部队,可是,这些部队的忠诚却由于没有民族认同感的维系而十分脆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被动员淹没的是帝国国防军而不是被认为不稳,被视为威胁的地方防卫军。总动员令下达后,大批的帝国臣民们被补充进帝国国防军,使帝国国防军从30万膨胀到近200万,然而结果却是灾难性的,那些由于长期培养而效忠皇室的贵族军官和下级士官以及常备军士兵被动员部队的人海所淹没,成为孤岛,大量被由出身于具有分离情绪的民族的士兵所充斥的部队迅速丧失战斗力,拒战,投降和哗变称为家常便饭,只有那些是由来自上下奥地利地区和匈牙利马扎尔地区的士兵组成并且补充的部队才具备水准之上的战斗力,其他部队不哗变就是谢天谢地了。

      与帝国国防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方防卫军,这些为了保卫本乡本土而战的部队经常死战到底,成为战争后期帝国陆军的支柱,其代表就是蒂罗尔地方射手部队,他们是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的一部分,是蒂罗尔(奥-意)边境地区的地方部队,在战前仅有四个团建制,在意大利对奥宣战后的边境战役中,这只小部队坚守奥意边境,迟滞意大利著名的阿尔卑斯山地步兵和庞大得和自己不成比例(150:1)的意大利主力部队的进攻,为奥匈大部队和德国援兵南调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如若不然,奥匈在1915年就崩溃了,因此,卡尔一世继位后,赐予蒂罗尔射手部队“皇家射手部队”荣誉称号。

      然而地方防卫军毕竟不是帝国主力部队,对其部署和使用颇多法律限制,例如上述的蒂罗尔地方射手部队,就被蒂罗尔州议会明确限定只能参加保卫蒂罗尔或者在战略上对保卫蒂罗尔有利的战斗,因此在后来对意大利的进攻作战中,该部队一度袖手旁观,直到帝国战争部曲解引申了法律条文,宣称对意大利的进攻作战是属于“在战略上对保卫蒂罗尔有利的战斗”,才得以调动其参战。

      由此可见,虽然地方防卫军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却只能进行防御作战,或者小纵深的进攻作战。

      奥匈帝国的动员和整补体制和德国不同,它没有设立和每个团同一编号的补充团来负责该团的兵力补充,而是采用了以预备军,补充营,补充区和“地方后备队”四者相结合的复杂体制。

      奥匈兵役法规定,所有身体健康的男性青年必须服普遍义务兵役,年满21周岁的健康男性经由征兵局挑选和分配,在帝国国防军部队服现役3年,然后在预备军中服预备役7年,然后在地方防卫军中再服现役2年,或者在地方防卫军中服为期10年的“替代性预备役”(每年服役数星期)。在帝国国防军中服现役期满的士兵可以继续服为期一年的志愿兵役,服志愿兵役期间有工资和入读随营初等军校的机会,技术部队和海军鼓励服志愿兵役。其他所有未被征入国防军,预备军和地方防卫军的年满19周岁,不满43周岁的男子,必须在地方后备队服后备役。

      和德国的地方防卫军是预备役不同,奥匈的地方防卫军是现役。

      奥匈动员计划是,动员令下达后,在预备军中服预备役的男子立即转入帝国国防军现役,服地方防卫军替代性预备役的士兵转入地方防卫军现役,地方后备队的后备人员则集中训练,负责整补战时兵力损失。

      动员期间,奥匈帝国国防军建立的新部队较少,主要是使用预备军人员填充各现有部队,主要是各部队不满员部分和某些团下属的补充营。该营拥有全部军官,大部分士官和少量士兵,动员令下达后的兵力展开期,该营被用预备军人员填满后,大部分跟随该团作战,少部分则编成新团。每个团将补充营填满投入战斗后,立刻建立新的补充营,用来接收和训练后方补充来的新兵,这些动员后新建的补充营留驻团的原驻地,由其团所属的补充区所属的地方后备队人员进行补充,通常是完成训练后立刻成建制加入原所属团作战并且再建立新的补充营,战时最高记录是有一个帝国国防军的匈牙利团使用过20个补充营,如果算上它在动员前所拥有的4个营的话,再假设该团在战争结束的时候拥有4个营(就算满员),则该团也整个打光过5次了,这说明奥匈军队的战损之巨大简直不可思议。

      未完待续…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个系列很让人有兴趣

        我曾对奥匈海军下了些功夫,结论是它实在不算窝囊,可惜对这个老王朝的军事历史,今天了解的人还是太少了。

        是啊,八杆子都打不着的。。。

        不过,这也未必,中国海军就购买过两艘奥匈帝国制造的军舰的。

      • 家园 有个疑问

        迟滞意大利著名的阿尔卑斯山地步兵和庞大得和自己不成比例(150:1)的意大利主力部队的进攻,

        蒂罗尔射手部队有四个团的编制,那岂不是进攻的意大利军有600个团?

        • 家园 奥地利人的资料把意大利总动员后的所有兵力全算上啦

          实际投入的意军大概70万左右,一线部队30万,不过这个比例也够悬殊了。

      • 家园 哈哈,鸡同鸭讲。

        这种情况到总动员后更加恶化,大批操各种语言的农民被填入军队中,发展到最后,甚至到了连排长也无法让他自己到处搜罗来的那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人全部听懂他发令的地步,整个基层作战指挥趋于瓦解,整个帝国国防军,预期中的帝国主力部队变成了一头患有神经末梢麻痹绝症的庞大怪兽,根本无法正常运转,更遑论作战了。

        现在想想,历史上中国北方士兵的作战能力为啥一直比南方强,语言可能也是一个潜在的因素。整个华北、华中、东北,发音虽然有差异,但是大体都能听个明白。到了南方,别说一省一市,就是隔了一座山的两个县都有可能语言不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