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游击队员程鹏云(3)深夜遇上鬼子兵 -- 小伙子学飞翔

共:💬48 🌺16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游击队员程鹏云(3)深夜遇上鬼子兵

    1943年,盛夏的一个傍晚,太阳已经落山,西边的天上还是一片通红。定陶县抗日游击大队部里,程鹏云和几个队员正蹲在地上,一手拿着窝窝头,一手端着碗在喝汤(“喝汤”是鲁西南方言,指“吃晚饭”)。

    刚喝完最后几口米汤,鹏云正准备站起。这时,炊事员老王腰里系着白水裙,从厨屋里走了出来,手里端着半盆子米汤,对他们说:“今天烧汤烧多了,还剩四五碗,你们把它喝了吧,天热,放一夜,明天就不能喝了。”

    本来已经吃饱,可是看着老王作难的样子,鹏云和小刘一人又盛了一碗喝了。然后,鹏云看看盆里,剩下的汤还足有两碗,就说:“我是不能再喝了,小刘你饭量大,把剩下的喝了吧。”

    “中!”小刘说着,又盛了一碗。会儿不大,两碗汤就叫小刘喝了下去。不过看着他那挺起的肚子,就是见到一个金元宝掉在了地上,他都未必能弯腰捡得起来。

    喝完汤,天已经轰黑了。还没等小刘从地上站起身,就见大队通讯员噔噔噔跑了进来,喊道:“鹏云哥、小刘,赶快到队长(程书勋)那里,有任务。”

    二人闻听,马上起身,随通讯员一起去见队长。原来有一封鸡毛信,需马上送达十几里外城东。程队长简短交待完任务,为安全考虑,命鹏云和小刘二人一起前往。接受任务后,俩人二话没说,推起自行车就走。

    弯弯的月牙已经升起。借着朦胧的月色,二人凭着熟悉地形,在崎岖不平的乡间土路上急速蹬着车子。很快,就走了有七八里地,这时只听小刘说“鹏云哥,先停一下,今天喝汤喝得太多了,让我解个小手再走。”,说着下了车。

    完事后二人继续前行,又走了十来里路,这时距县城已经不远,只听小刘又说道“鹏云哥,还得方便一下。”说着二人翻身下车,把车子推进路边一片乱坟岗里。然后,小刘在一个大坟头前蹲下,方便起来。鹏云想,既然停下了,也跟着方便一下吧,就迈进了坟地里。

    稍后,程鹏云站起身来,无意间向着县城方向一瞥,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凉气:东面几十米元有一支长长的队伍,正从县城方向朝他们这里开来,远远地就可以看到晃动的手电筒灯光,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隐约可闻,看样子有几百人。

    “有敌人。”程鹏云对着小刘一声轻呼,随即伏在一个坟头的后面,从腰里抽出手枪,机警地观察着前面的情况。

    很快,他发现一名敌人游动哨,摇摇晃晃由远而近,走了过来,手里还端着长枪。只见那敌兵一会就到了坟前的路边,竟突然停住了脚步。这时,鹏云两眼紧紧盯着敌兵,心想:“你要不下路,算你运气好,你要下了路,我叫你有去无回。”

    正思忖间,就见那敌兵已端着长枪,下了路,毫无防备地走到了他的旁边,看样子也要方便一下。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鹏云从地上呼地站起,一个虎跃已到敌兵身旁,伸左手将长枪一把夺过,同时手枪顶到了敌兵的腰部,喝令:“别出声,吭就打死你。”只见那敌兵吓得腿一软,扑通跪地,连声说“不敢,不敢。”随后在鹏云的命令下,他也乖乖的趴在了坟的后面。

    这时,大队敌兵已到跟前。那杂乱的脚步声和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在静夜里听着格外响亮。

    这时,鹏云趴的地方距路只有五六步远,他清楚地听出,队伍中还有皮鞋 “囔囔”敲击地面的声音;接着,他又听到叽里呱啦的说话声---“有鬼子!”,鹏云心里一紧,登时屏住了呼吸,瞪大了眼睛,默默地观察着路上的动静。

    足足有两三分钟,脚步声终于渐渐远去,直到一点也听不到了。“好险,要不是解这个手,正好和鬼子走个碰头。”鹏云正在心里想着,就听到小刘在里面小声叫他:“鹏云哥,是不是有鬼子?” “不错,有鬼子。”说着二人从地里站了起来。

    这时,地上的俘虏兵也惶恐地了站了起来,“走吧,我们今天不能带着你了。”鹏云说。可俘虏犹豫着不肯走,说:“你不把枪给我,我回去就没命啦。”鹏云问:“你怎么当的兵?”俘虏说:“他们抓来的。”鹏云一听对他笑道:“你还想回去当汉奸啊,不然你直接跑回家,不就完了吗。”一句话提醒了俘虏,只见他连连点头:“谢谢长官,我马上回家。”随即向着北面跑去。

    俘虏走后,鹏云说:“快走,免得敌人发觉。”二人推车出地,翻身骑上,向城东飞奔。二人一边骑一边开着玩笑说:“今天真是多亏了这几碗米汤了,要不咱们今天的任务就完不成了。” “是啊,咱们回去还真得好好谢谢老王呢。”

    元宝推荐:MacArthur,

    本帖一共被 20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游击队员程鹏云(4))施援手义助孤难

      1943年深秋,由于连年的严重灾害,加上日伪军的疯狂扫荡、抢掠及顽杂的破坏、勒索,鲁西南人民极端贫困,粮食极其缺乏,我抗日根据地军民处境十分困难。

      当时,鲁西南抗日游击队只能化整为零,分散活动。部队武器装备差,生活条件更差,吃的是树叶、树皮、高粱壳、花生壳;能搞到一点红薯叶、谷糠,就是高级食品;能吃上一顿高粱、玉米饭,简直就是美食;至于小米、粗面馍,那只有招待贵客时才有。由于敌人的封锁,日用品也极度缺乏,没有火柴,战士们只有用火镰引火;没有煤油灯,大家就用棉籽油。

      一天上午,定陶县抗日游击队员程鹏云,奉命外出执行任务,因要经过敌占区,所以他把长枪放在了队上,穿了一身便衣,骑车便出发了。

      临近中午,饥肠咕噜的他正好经过一个镇子,于是决定吃点东西再赶路。这时他看到路边有一小吃铺,锅里正炸着老鸹头(鲁西南流行的一种油炸面食,又叫面泡子),于是翻身下车,在铺子前摆放的一张方桌边坐了下来,要了半斤老鸹头、一碗白开水,便吃了起来。

      忽然,他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年龄有八九岁的小男孩,不知从哪里摇摇晃晃走了过来,站在了热气腾腾的正在炸着东西的油锅前,两眼死死地盯住了锅旁筐子里刚刚炸好的老鸹头,不停地咽着口水。程鹏云把目光又扫向正炸着东西的饭铺老板,这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的女人,又黑又瘦,满嘴金牙,高高的个子,身子佝偻着。

      只见她正一边炸着东西,一边恶狠狠地骂着前面的小孩:“哪来的要饭化子,快滚快滚!”。程鹏云知道,这是本地一个汉奸地主的老婆,平时刁蛮凶悍,恃强凌弱,欺行霸市,百姓多敢怒不敢言。

      再看那饥饿难耐的小孩两眼死盯着筐里的老鸹头,突然他飞快地伸出了一只又黑又瘦的小手,到筐里抓了一个老鸹头,然而还未等他转身,老板娘已伸手抓住了他的头发,另一只手里拿着炸东西正用着的铁锅铲,照着小孩劈头盖脸就打下去,一声惨叫小孩被打到在地,老板娘并未停手,锅铲仍雨点般地朝小孩头上打去,只见那孩子一边用手捂着头,一边被打得满地乱滚。这时四周站满了围观的老百姓,可却没有一个敢伸手相救。

      见此情景,程鹏云再也坐不住了,只见他噌地从桌边站起,两步上前,伸手抓住了老板娘的手中的锅铲说:“住手!恁小的一个孩子,拿你一个老鸹头,你就照死里打他吗?”,正打得起劲的老板娘一愣,定睛一看,拦他的原来是一个素不相识的老百姓打扮的人,顿时破口大骂:“你是哪家的鸡?他偷了我的东西,我就该打他,打死打不死与你何干,你凭啥管我!”,说着挣脱手去举铲又打。

      程鹏云不禁怒火中烧,右手把衣襟往后一撩,伸手从腰里掏出了手枪,面对黑洞洞的枪口,刚才还凶相毕露的老板娘顿时吓得面如土色,只见她扑通跪地,连声求饶:“好汉饶命,我再也不敢打他了。”

      程鹏云用手枪指着她的脑袋,义正辞严对他说:“我不是什么好汉,我是抗日的八路。我们不仅打鬼子、打汉奸,而且给穷人打江山,替穷人作主,你这样毒打孩子是不允许的。”老板娘连连磕头:“八路老爷饶命,我再也不敢打他了。”

      程鹏云问:“你认打认罚?”老板娘连声说:“认罚,认罚。”程鹏云说:“既然认罚,你打孩子一下赔他一个老鸹头不多吧。”老板娘忙不迭的点头“中、中。” 程鹏云又问旁边围观的群众:“她打孩子有没有三十下?”,群众齐说“有!”。

      程鹏云接着伸手拉起地上的孩子,让他两手扯起自己小褂的前襟,对老板娘说“给他装吧。”老板娘慌忙站起,用两手给孩子装起来,很快孩子胸前堆起了满满的老鸹头。

      程鹏云又问小孩:“你还有没有亲人?”小孩转过身小嘴朝前方努了努,人们顺着那个方向望去,一个同样衣衫褴褛的中年妇女正无力地坐在街边的一个屋檐下,怀里还抱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眼中噙满了泪水,显然刚才发生的一切她都看到了,只见她挣扎着站起走了过来,拉着小孩扑通跪地说:“快给你干爹(对救命恩人的尊称)磕头,要不是你干爹,你今天就没命了。”

      程鹏云伸手把他们拉起说:“大嫂,我们八路军是穷人的队伍,保护老百姓是我们应该做的。”然后又催促他们道:“这里不是久留之地,你们赶快走吧。”娘俩这才千恩万谢地离开了。

      程鹏云防老板娘追赶,顺手拉了一条长凳坐了下来,一边对老板娘又进行了一番教育,一边目送那母子俩远去。大概过了一袋烟的功夫,程鹏云估计娘俩已经走远,才推起自己的洋车,飞身跃上,继续前行了。

    • 家园 【原创】游击队员程鹏云(2)籴粮济困青岗集

      定曹抗日游击大队自1939年从成立后,在大队长程书勋的领导下,面对险恶的环境,不断机智灵活地打击敌人,顽强地生存与发展。

      经过两年的苦斗,至1942年底,游击大队已发展到了200人多人,成为定陶境内我党领导下的最大的一支抗日力量。

      1941年—1943年,中国的抗战进入了最黑暗、最困难的一个时期。这一阶段,日本袭击珍珠港,同美国开战,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为支援南方战局,日军加紧了对中国占领区钢铁、粮食、棉花等战略物资的控制与掠夺。

      在这一时期,国民党一些顽固派对我军的摩擦与封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一时间,日、伪、顽、会、匪“五鬼”在鲁西南横行,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威胁着我各抗日根据地的生存与发展。

      同时,冀鲁豫边区连续三年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旱灾、蝗灾。1941年,麦秋粮食大减产,1942年又久旱不雨,小麦大麦颗粒无收,土地干裂,早秋作物枯焦。到1943年8月,旱情不减,又发蝗灾,蝗虫铺天盖地,经过处农田尽成赤地,广大灾民几乎已到了饿死的边缘。群众们一个个背井离乡、扶老携幼去逃荒、下关东,抛儿弃婴者,举目可见。

      鲁西南的整体情形也大抵如此。本来这一带就是冀鲁豫一个相对贫瘠的地区,土地大面积盐碱化;加上历史罕见的旱灾、蝗灾;日伪军又多次扫荡、掠夺与严格控制,粮食、硫磺、药品等战略物资极其匮乏;菏泽孙秉贤、曹县王子魁、定陶王子杰等顽固派对我军也严密封锁,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游击队的生存遇到了极大危机。

      作为游击大队这样一个200多人的大家庭,吃饭、穿衣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成了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民以食为天,吃饭的问题是一天也不能耽搁的。

      为解燃眉之急,程大队长与何舟政委经过研究后,决定派车骑班骨干程鹏云带领七八个精干队员组成籴粮队,前往曹县青岗集换粮。

      青岗集是曹县西北的一个大集,位于曹县、定陶两县交界处,距我定陶城西根据地马集、张湾一带也就是二十多里,这里多年来就是一个很繁荣的粮食集散地,十分热闹。

      鹏云等队员接受任务后马上开始行动,他们首先在当地集镇收购了数千斤小麦,然后计划到青岗集把它们换成相对廉价的高粱。

      这天,鹏云和战士们把小麦装上几辆红车子(鲁西南当时流行的一种独轮木车),全部换上便服,藏好武器,一人个推一个人拉,每车两个人,奔青岗集而去。

      中午时分,鹏云等在青岗集完成了交易,一包包的高粱装上了车子。

      这时大家的肚子也开始咕噜咕噜地响了,于是鹏云决定吃过饭再返程。

      于是,大家把粮车推到一个路边小店,放下车子进店坐下,每人要了一大碗杂面条。很快,店家把面条做好端上,大家端碗吃起来。

      这时,鹏云正在抽烟。当他扔掉烟头正准备端碗时,猛然间店里闯进一个要饭的老花子,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样子,一把将他的碗抢过,“呸呸”的几下把唾沫吐在了饭上。

      见此情景,鹏云知道遇到了“叉把虎”。(“叉把虎”是鲁西南方言,指的是一种要饭乞丐,在饥饿难耐的情况下,抢、“吐”别人手中的饭碗,以达到要饭的目的,但他们一般会受到被抢者的毒打。)

      看到鹏云的饭碗被抢,几个战士放下碗“腾”地站起,抓住花子举拳要打,但手未落下就被鹏云伸手拦住。他接着劝慰大家:“不要打他,都是受苦人,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愿干这种事!”

      一脸惊恐、正准备接受一顿毒打的花子闻听此言,放下心来,伸手从碗里抓起一大把面条就往嘴里塞,很快就被噎得面红耳赤。鹏云见此情景,又给店家要了一碗汤,端到花子跟前,花子接过碗,一时间感动得老泪纵横。

      饭是不能吃了,再做时间也来不及,饿着也不行啊,还有很远的路,怎么办?

      这时,鹏云眼光往外一瞥,正好看到小店门口有一个卖焦落生(花生)的。于是心想随便垫垫吧,就起身过去,称了一些,用褂子前襟兜着,坐在小店门口屋檐下的台阶上,边剥边吃起来。

      剥了没两个,忽然,鹏云感到下面好像有什么动静,低头一看,一个满脸菜色,饿得皮包着骨头的八九岁的小女孩,正蹲在地上,捡拾着他刚刚扔下的落生皮,捡起一把后,就转身送给旁边无力地坐在地上的妈妈去吃。一会儿孩子又怯怯踱过来,蹲下继续捡拾地上的花生皮子。

      见此情景,鹏云心里不由地一酸,眼眶顿时湿润了。当即,他心中打定了主意,只见他装着无意中从地上呼地站起,衣襟里兜着的花生“哗”地落在了女孩面前的地上,那孩子一愣,抬起一双乌黑的眼睛疑惑地看着他,鹏云强忍泪水,扭身进了店门。

      很快,战士们吃好了饭,大家整装出门,推起了各自的车子。坐在店里的鹏云回头看着孩子将花生一个个捡起,送给了气息奄奄的母亲,于是走出店门,低头推起了自己的车子,和战士们一起大步出发了。

      关键词(Tags): #冀鲁豫#抗战#八路#军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